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說樹之寢。副使謝迪、同知姜輅盡易傾腐而新之。濬蓮花池於前,方五畝許。弘治間,戶部主事鄭汝美建廊舍,塑二人像於中。嘉靖初,戶部主事鄒輗即堂東隙地構號舍,以便生徒肄業,歲久多圮。萬曆癸丑,葛寅亮重葺,今亦頹廢。其一在城豐儲坊,都察院左。嘉靖間,兵部陳洪濛建。祠計四重,頭門一、二門無極堂「及像。堂上濂溪先生,兩旁程伊川、程明道先生。左旁書室五重,右旁四重,諸生肄業其中後空地袤長十丈餘,蓮花池一。」 今院鄰鎮府,因偪近為兵丁假居匡廬。陽明書院 在郡城南三里許,兵備葛寅亮建。為像堂,左為講堂,右為習堂。學屋左右凡二十重,司香、典器二所。儀門、大門二重。初,寅亮置學田一百七十畝,後推官姚士豸增置一十五畝,兵備陸夢龍又置六十二畝,以供諸生,坐落南昌西寨。

皇清順治十六年,推官胡宗虞重修。

靖忠書院 在崇儒坊蓮花池南。明成化五年知府蘇致中建,祀陶、狄二公。彭澤亦有之。嘉靖間,戶部主事鄒輗即堂東隙地構號舍,以便生徒肄業。後改為「名宦鄉賢祠」 ,移書院豐儲坊。肄武書院 在府治東九江衛門內東南隅。明嘉靖六年,兵備何棐以武弁子弟無教,乃創正廳,旁翼兩廊。前為大門,計楹三十餘。中甃甬路,圍以石垣,命學官一人領其教習《武經》六藝焉。今廢。

外縣

德安縣儒學 舊創於學之東北,隔溪流半里許。宋治平間,知縣張伯樂徙於縣治東南一里。崇寧間,知縣周池隘其處,以智惠院易之。建炎中,兵燬。紹興改元,吳廣問修之。淳熙八年,圮於水,知縣劉允迪重修。元因之。壬辰,為陳友諒兵廢。明洪武七年,知縣馮袞仍舊址創殿廡、堂齋、門庫。天順間,水圮,遷入縣治之內。嘉靖壬午,知縣梁一桂廣泮池,甃以石。教諭章琥於學之東,自構講堂、生舍凡一十七楹,以石垣之,復作《觀我亭》於堂後。六年,知縣李萱復葺治之。十九年,風雷傾折,縣令姚繼律用射圃易民地以建。萬曆五年,知縣劉鍾以形家言,改東向。萬曆九年,知縣張延熙遷於河東。二十八年,知縣祝彥捐俸造「教官三齋。」

皇清初,廟齋盡圮。康熙七年,知縣張瑛重建之。凡廟:

廡、啟聖祠、明倫堂、尊經閣,無不畢備。

先師廟東西廡:戟門、櫺星門、泮池、明倫堂尚缺兩。

齋左曰《博文》,右曰《約禮》。敬一亭在大成殿之西。祭器庫在明倫堂之東。經籍庫在明倫堂之西。儒學門在櫺星門之東。土地祠凡三間,在明倫堂之西。號舍二重各三間,俱明倫堂之西。射圃在號舍之右。

李渤書院 在敷陽上鄉史君仙塢,去縣四十里,為士人讀書處,今廢。

義門書院 在敷陽下鄉,去縣治西北六十里東林山下。唐義門陳袞即居左建之,聚書千卷以資學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學。

河東書院 在河東一里,即宋崇寧所遷儒學舊基,後為民占。嘉靖十年,生員胡光時等具呈當道,復為學地。二十六年,知縣蔡元偉建中堂五間,東西號舍共十間,改立「河東書院。」

社學 在縣東十步許。久廢為關廟址。明嘉靖六年,知縣李萱改為「養正社學,重建門堂。」 瑞昌縣儒學 ,在縣治西。宋慶曆間建於瀼溪之旁。嘉泰三年,知縣洪均偲遷今所。元因之。末年兵燹,明洪武四年,知縣黃顏仍舊址創建。弘治十六年,以舊學臨市,改於縣治右後百步。正德二年,知縣黃源大鑿泮池,飭垣牆,甃階級。嘉靖癸未,僉事林大輅即學東南隅為尊經閣,其明倫堂在大成殿東,為教諭、訓導廨,又東北為射圃。餘制同前。乙酉兵燬。

皇清順治十五年,縣令李芳春卜新基重建。十八年

劉景皋復創「明倫堂」 、「啟聖祠。」

瀼溪書院 在縣新河之南。明萬曆壬寅,知縣陳鼎相議遷未果。訓導葉濟英募資建置書院,周圍買地四畝,有《碑記》。

社學 在縣治東。明正德間重建。

湖口縣儒學 在縣治北。宋建於下鐘山之旁。元末仍舊址,尋為陳友諒兵燬。明洪武初,知縣郝密徙今所,即真如寺故址。正德十五年,知縣章元梅闢後山地以廣之,厥功未竣,知縣傅雲繼之,乃成。嘉靖二十六年,巡按傅鳳翔闢賢路。三十八年,知縣沈銘建石坊。崇禎元年,署縣事推官唐啟太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