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里長自為封鎖,始無他虞。今裁南糧抵本處兵餉仍貯斯倉。

東倉 在縣城內

南倉 在甘泉鄉

西倉 在赤松鄉

北倉 在仁貴鄉。以上四倉,今廢址存。

養濟院 「明洪武初建於府東街,收養民無告者。人月給米三斗,冬夏給布,故者給棺,東西各十五間。」

新義塚 舊在山川壇嶺上,歲久葬滿。明嘉靖十三年,知府馬紀市櫨杜灣地五畝有奇,外縣

德安縣治 。舊歷陵縣丞。王莽時改為蒲亭。晉、隋因之。唐貞觀八年,改蒲塘驛。偽吳順義七年,始為德安縣治。宋淳熙八年,知縣劉永迪重建。壬辰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鄭剛仍舊址建,中為治廳,左為幕,右為架閣庫,下列六房以翼之,亭廡、廨舍、門祠、犴獄咸備。正德十年,知縣陳錦復建譙樓。明嘉靖元年,知縣李時建正廳、儀門併後堂。

察院 在縣治西三十五步。明嘉靖四年,知縣梁一桂建。

布政分司行署 在縣西五十步。明正統四年,知縣黃禧建。

按察分司行署 在縣治南三十步。明洪武三十四年,知縣鄭通建,後圮。

九江道行署 在縣治西四十步,布政分司後。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胡廷順建。天啟三年重修,改為按察司。

兵備道署 在縣治西十步布政分司後。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胡廷順新建。今廢。

府館 在縣治東。明弘治間知縣王春建。醫學 在縣治南八十步。明洪武七年知縣馮袞建。今廢址存。

陰陽學 在縣治西五十步。明洪武七年,知縣馮袞建。今廢址存。

東倉 在長樂鄉,地名楊家莊,今廢。

南倉 :在長樂鄉,地名「塘所壟。」

西倉 在敷陽上鄉,地名「黃田坂」 ;北倉 :在敷陽下鄉,地名「密田坂。」 今俱廢。養濟院 舊在縣南一百五十步。明正德十年,知縣陳錦遷於山川壇之左。嘉靖二十年,都御史王偉見為「水圮」 ,檄知縣蘇嶽遷於豐義門外高阜之地。明末兵燬。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張英重建。

義塚 在縣治南半里許。

瑞昌縣治 在城之東南。唐創建。宋嘉泰三年,知縣洪鈞偲重建。元至順四年,達魯花赤亦剌馬丹修。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黃顏鼎建。李鳳、劉從正、劉仁宅、唐綸相繼增修焉。弘治三年,堂舍又圮,知縣潘日厚重新之。正堂三間,後堂三間。西為架閣、儀仗、貯積、油燭庫,凡四。左翼為吏、戶、禮併承發,右翼為兵、刑、工併勘合房,凡八甬道。立戒石坊,門三楹,東西各附房後。知縣駱秉詔、劉儲、沈文淵後先相繼補葺。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連起鳳《鼎建》。康熙十年知縣江

皋重建

布政分司行署 舊在縣治昇龍宮右。明弘治四年,分守參議李魁、同知縣潘日厚遷山川壇之右。

九江道行署 舊在風雲雷雨壇右。明弘治五年,分巡僉事張源潔、同知縣朱廷宗遷布政分司右。

府館 在縣治東南。明弘治三年,推官吳經改總鋪為之。正德八年,知縣黃源大遷今所,即「風雲雷雨壇」 舊址。

赤湖河泊所 在安泰、金城二鄉之界,去縣治北二十五里。明洪武八年,知縣李鳳建。正德八年,知縣王源大重建。

醫學 「舊在稅課局左,明洪武間知縣李鳳建,正德五年知縣王源大遷於譙樓外西隅。」 陰陽學 「舊在邑厲壇西,明洪武間知縣李鳳建,正德五年知縣王源大遷於譙樓外東隅。」 永豐倉 「舊在十字街東,東山寺右,明弘治五年知縣朱廷宗遷小南街。正德十一年知縣王源大以東山寺址寬,申遷建。」 中廳一間,左右廒各一間;前七間,左右各三間。嘉靖癸亥,左廒傾圮,知縣駱秉詔建。

預備倉 弘治五年參議李公魁措建遷改與永豐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