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治,馬道通行登城,由是保障有賴,相沿至今。

九江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德化縣附郭。

九江關 在府城西門外。明正統時置,臨江徵船鈔。

思賢橋 跨甘棠湖上,為思李渤建也。明天順元年,同知安永覆以屋七間,知府蘇致中、趙祺、謝峻、童潮相繼修之。今橋遷南薰門外。

太平橋 在白鶴鄉太平宮側,跨廬山澗,上通鶴問湖。唐開元間建。明成化初,知府謝峻、萬曆壬戌,兵備陸夢龍重建。

浮橋 龍開河浮橋,建自宋朝。至明弘治間,主事白士珍重建,舊在小江岸南岸海天堤,後襄陽孫徽移置上流,以避水勢,復行修葺。又永編橋夫四名廩給之,立亭其岸,曰「憩民亭。」 正德間,靖州宋以方復新及廠署,遷於河東,部司遂不葺橋。萬曆初,太守吳秀重修。崇禎甲申,左良玉陷九江,橋廢,萬民病涉。

皇清康熙六年,邑民吳邦畿力募建復,太守陳謙以

舊額橋船十二隻,德化、瑞昌各造六隻,橋夫四名。德化、瑞昌各給二名工食,每名六兩。又恐年久船朽,議令小池口官牌夾寫船、糧食二行,每年各協修葺銀十兩修理。今橋船朽壞,太守江殷道清查捐修。

使君橋 在城西湓浦門外。前因趙公祺建,又名「趙公橋。」

玉波橋 在城西門外半里許。元延祐七年建,跨湓浦港上,水連大江,俗名「花橋。」 今塞。

錦澗橋 在廬山麓,通天池。

虎溪橋 在廬山東林寺前。

清平橋 在城西門外。元至正間,照磨陳應昌建,跨甘棠之北。今塞。

紙方橋 在仙居鄉白茅山下,跨石門澗。通濟橋 在白鶴鄉盤塘坂。明弘治三年,九江衛陳銘建。

山口橋 在白鶴鄉湯子社。明弘治二年,里民魏澄建。

龍岡橋 在白鶴鄉張田坂。明正德間,邑人韋慶建。

安橋 在城南十五里濂溪港,初名「新橋」 ,經歷張汝翼建。九江衛舍人楊朗重建。兵備陸夢龍改建「安橋。」

石塘橋 在石塘鋪。明弘治四年,九江衛舍人楊朗建。後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里民陳廷試重建。

甘泉橋 在甘泉鄉。兵備陸夢龍重建。

朱橋 在仁貴鄉女兒港,土名「朱家社。」 明弘治元年,九江衛舍人楊朗建。

白水橋 去縣治五里許,跨白水港上。明正統九年,邑人翁亮建。成化十三年翁琦修,弘治元年朱四重建。

延平橋 在白鶴鄉丁田鋪。

隔港橋 在仁貴鄉

猴溪橋 在甘泉鄉石耳峰下。

藍橋 在甘泉鄉龍溪坂,去治五十里,上下二。明弘治間,土人陳濟建其下。正德癸酉,九江衛人于璽建其上。天啟元年左克勤重修。

毛家橋 在甘泉鄉,南昌左衛人傅文建。山溪橋 ,去縣治九十里,上下各一。明景泰五年,九江衛夏永儉重建。

鳳凰橋 在縣治左

福臨橋 在鈔關後

虎溪橋 在社稷壇左

安城橋 在赤松鄉。明成化間,里民何清建。洗腳橋 在赤松鄉。

陸頃橋 在治西南

德安縣

通津橋 在縣南一百七十步,跨金帶河。宋嘉祐七年,縣令杜春建。明正德十年,縣令陳錦上建觀音閣。

南橋 在縣南三百步,跨南塘水。宋熙寧間,縣令劉允迪建。今橋尚存,而塘之水不通。

湴塘橋 去縣一里許。普勳院前。跨泥港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