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四卷目錄

 九江府部彙考二

  九江府城池考

  九江府關梁考

  九江府封建考

  九江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四卷

九江府部彙考二

九江府池城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德化縣附郭。

九江府城池 ,舊築於漢灌嬰,唐司馬白居易重修。宋曹翰攻不克,怒墮七尺,知軍州事余崇龜,元總管李黼各因圮新之。明洪武二十二年,調京軍於茲,設直隸九江衛。列木為柵,引水為壕,而東北則用甓,益繕治焉。永樂十年,知府孔復、指揮鍾信環甓甃之,建五門,覆以樓,城趾濬水竇六處。知府余福、蘇致中、牛本,指揮董綱等各再修。弘治三年,知府童潮更新各門:曰「磐石」 ,今為古東門;曰「湓浦」 ,今為迎恩門;曰「文明」 ,曰「福星」 ,曰「望京。」 萬曆癸丑,葛寅亮閉東門,別開東作門,通老鸛塘行人。又別開南薰門。癸亥,仍開東門。正德六年,兵備馮顯、知府李從正卑其制,崇三尺。十四年,逆濠兵據之,多毀缺,知府王念甃復故。嘉靖三年,淫雨,圮四之一,兵備謝迪營之。七年,知府馮會復崇三尺。今制,東西縱五里,南北橫四里,周十二里二百四十四步,崇一丈七尺有奇,上廣可容騎射。有重門,內為兵馬司,每門二所。左司住守門官軍,右為灰庫。今東、南二門司庫俱存,西、北二門各存其司。東北望京門,其司無恙,而灰庫獨存其基焉。有砲樓四,有候軍。警鋪二十有八,列城上。城中鋪三十二,邏外縣

德安縣城池 周迴三里,門五:東曰寅賓,南曰鎮雅,西曰義豐,北曰迎恩,西曰小西。縣舊無城,明正德十一年,旁邑寇,當道檄縣令陳錦築土城一圍,厚三尺,高丈餘,後東南圮於水。嘉靖十二年,縣令劉東築石城,僅數丈,不數年亦漸崩裂。二十六年,縣令蔡元偉建議修之,不果。四十年,倭寇肆掠,荼毒信、吉、撫、建諸邑無城者,巡撫胡松檄修舉費,給藩司力役徵諸里。知縣陳善道鳩工落成,高一丈有奇,延袤餘三里。四十四年,淫雨圮其半。巡按成,檄殷乾重修。

瑞昌縣城池 。縣舊無城。明正德八年,華林、姚源盜起,縣令黃源大請於總制陳金,始築城。廣七百餘步,厚六尺,高一丈。溝塹環之,闢四門:東安市,西歸陽,南仙盆,北金露。又小南門通德安水洞門,便轉輸。城原倚河為險,河源不一,凡歸義、清湓、王仙洪下之水,俱匯於堰山,迢遞百數十里,自西迤𨓦而東,元次山所稱「瀼谿」 ,即此水也。萬曆間,水南徙,遂不繞城,致縣失重險,

皇清乙酉,土寇來攻,城因不守。康熙九年,知縣江皋

下車心憂之,屬父老確議,詳請濬河故道,築隄障其南。引河既道,城仍據險,邑攸賴焉。

湖口縣城池 ,舊負山險,無城。明嘉靖初,副使謝迪既城彭澤,遂及湖口。度地計工既,縣令徐欽甃邑面剝岸,俱未成。三十四年,縣令林高岡懸設五門:東寅賓,南振武,西觀瀾,北通濟,東北迎春。三十七年,巡撫何遷、巡按徐紳檄縣令沈詔自下鐘山麓環學宮縣治上歷虹橋,沿匝江岸,樁支浮橋,壘石奠基,隨山周迴,長一千丈,崇一丈有五尺,厚如之,加二門。治前曰「仰宸市」 埠巷曰「利涉」 ;建一樓,樓設四鋪,更番寓宿,時其守望。砌石岸以遠舟檣,植榆柳以殺水勢,規制翼然,險倍他日。

彭澤縣城池 依鳳凰山,其形如扆,南面缺。前舊有土城,久圮。正德間,流賊掠沿江郡縣,乃列柵守之。嘉靖三年,兵備副使謝迪、縣令李孟燾因舊址接鳳凰山,築一百七十五步,崇一丈五尺,架堞石甃為門二,覆以樓。六年,令柯遷補築,實東南山隘之空,加二門,東曰「賓陽」 ,西曰「大觀」 ,南曰「文明」 ,北曰「拱宸。」 六年,知縣柯遷先創北城上串樓百餘間,續於南嶺空處,補城四十六步,門扁曰「文明。」 東嶺空處,補城四十二步,門扁曰「賓日。」 三賢祠後空處,各補城四十餘步。環山左右,凡可通人跡者,悉因宋元故址,壘石為堞,四周略具,而猶未完,盜賊不時潛入。至萬曆初,署印本府通判葉朝榮閱視,恐不測難守,建議翻砌加增,缺者補之,卑者高之,仄者移之,隘者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