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水利附

本州合江、江安,《縣志》俱不載。

納溪縣

三江壩 在治西二十里。

舊縣壩 在治北二十里。

熊家壩 在治北十里,今附州。

野豬牙中壩 :在治西二十里,大江中,不能種植。

當家壩 在治北十里,今附州。

瀘州城池考     總志州志合載

本州

《瀘州城池 》:「宋政和中,孫羲叟為帥,始築土城。元末兵燬。明洪武初,歸附都指揮馬葉望奏開衛治,命指揮皇甫霖依舊址築石城,周圍一千二百四十餘丈,高一丈五尺。明弘治初,兵備羅安、知州何綸拓基增建層樓。隆慶中,兵備田應弼增築四門,曰寅賓,曰鎮遠,曰拱極,曰寶成。萬曆中,仍東西南北四門,另闢凝光、『會津』」 二門,共六門。城垣周九里七分。

皇清知州陳五典修補城堞,改東門為「保釐門。」

屬縣

納溪縣城池 ,宋皇祐間始築,周三百一十丈,高一丈。明永樂中重修。門四:曰朝天,曰鯤化,曰江陽,曰安靜。外環以壕。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知縣蔡璉修葺。

合江縣城池 明「天順間,知縣張瑾築土城,周圍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二尺。成化間,知縣黃瓚、包石。弘治中,副使羅安增修門樓。正德中,知縣朱銑重修。」

皇清康熙甲寅,逆變燬壞,知縣李雲龍復行補葺,周

圍一里八分城門四

江安縣城池 宋嘉泰初,知縣趙邁築土城,周圍六里。明成化間,蠻寇出沒,縣丞李英仍舊址築石城,外環以壕。

瀘州衛城池 石城。明成化初,都指揮沈運、指揮使韓雄修築,周圍一百八十八丈,高一丈三尺。門四,曰「安順、鎮遠、定邊、拱辰。」

瀘州關梁考     總志州志合載

本州

龍透關 在治南五里,武侯建。明崇禎間又加修築,以防禦賊寇。

玉蟾關 在治北六十里,近隆昌大道。昔時琳宮梵宇綿亙其上,瀘之名山也。路由成都,遊人名筆留題甚眾。巖下有泉,中有大石類蟾,波動如生。崖畔有劉海像,苔痕被體,與蟾相近。天造地設,非假人工。楊升菴大書「玉蟾」 二字於坊,尚存。有詩勒之石碣,今磨滅,後人惟和其韻。永安關 在江北,明時建。

「半邊關 」 在江北,明時建。

特稜橋 在治東北三十里。治平中,有女子因母病歸省,驟雨水阻,號泣不能渡。俄有一木橫亙水上,渡訖不見,人以為孝,尋造橋。

顏公橋 在治內

鎮遠橋 在舊瀘州衛治內。

太平橋 在舊瀘州衛治內。

銀錠橋 在治內。昔人造橋得金,因名。

雲橋 在南門外,澄溪口之橋也。明崇禎初,學使何閎中建學南向,題南門曰「雲門」 ,南樓曰「雲樓」 ,南橋曰「雲橋」 ,欲多士步步青雲也。

洪濟橋 在江北正街,商賈居民往來輻輳之通路也。

余公三世橋 在江北。明正德、嘉靖間,知州余珂、余讓、余蛟父子祖孫相繼牧瀘,多德政,瀘人為之造橋。楊升菴題其額曰:「余公三世」 ,至今猶記。其碑文有「賢哉余大夫,世澤吾瀘」 之句。餘甘渡 在江北,過渡處產餘甘樹,其果先酸後甜,謂之餘甘,即橄欖也。遊人如織,扁舟晚渡,觀若畫圖。唐子西六言詩云:「百斤黃鱸膾玉,萬戶赤酒流霞。」 餘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 即詠此景。

納溪縣

龍硐關 :在治西二十里。

倒馬關 在治南六十里,路通滇黔交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