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靜波澄」 供人臨眺,有鍋圈石。有五穀倉,水漲後以倉之聚沙有無占來歲豐歉,迄今應驗無爽。瓦窯灘 在治東下流灘之最險者,水涸無恙。龍馬潭 在江北二十里,潭中有小山,山有龍王廟。沖虛、碧梧二觀,宋祥符間敕建。凡旱,州牧請禱必應。遇雨潭漲則山隨漲。下有龍窟,二水交流,清濁不紊。

三泉 按《明一統志》:「在寶山嵌巖間。昔王大過鑿山濬泉,榜曰『西山三泉』。」

煉丹井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南,唐劉靜應煉丹汲此水,又呼靜應泉。」

雙井 在治北二十里。宋紹興中,掘地得碑,乃唐乾元中蘇德克所鑿。

納溪縣

舞鳳山 :在治西南十五里。勢如鳳舞。

掇旗山 在治北。諸葛亮樹旗於此以誓師。樓子山 在治東一里,層峰如樓。

馬鞍山 :在治南三十里。形如馬鞍。

亂石山 在治北十里。昔有道人修煉於此,鑴有「曙霧朝霞」 四字於石。

牛心山 :在治西南三十里。

朝陽洞 在治西二里通裕場後。潔淨寬敞,昔有高僧玉沐講經於此。

天仙洞 ,在治南二十里,道路紆曲。洞在半巖,廣數十丈,高約二丈。內塑佛像羅漢並千手觀音。俯視群峰,一碧萬頃,誠勝境也。

納谿水 源自阿永番,流至縣西門,會瀘江。錦江 ,源發於氐道縣之岷山,經灌口合流於嘉定,會於縣之西門外。

掇旗灘 在治東二里

雲溪 源自永寧,經西門外會入大江。

合江縣

安樂山 。三峰奇秀,隋劉真人登仙於此。上有延真觀及石櫃、石碁、金線井,嘗有仙魚影隱隱石壁中。山有八洞,通南巖有石曰許由瓢。又有楠木臺、仙人石、芙蓉城、滴水巖、白猿洞。唐先汪詩:「碧峰橫倚白雲端,隋代真人化跡殘。翠柏不凋龍骨瘦,石泉猶在鏡光寒。」 又按,《明一統志》亦載此詩,後四句云:「一身迴向天邊立,萬壑皆從腳底看。莫道煙霄無路上,但存仙骨到非難。」 又云:「上有石櫃及石碁局十二盤至剪刀峽。」 月臺山 在治南五里,孤峰特立,小溪環繞其麓,如新月狀。

榕山 宋嘉熙中於此築城。山上有天符,葉如荔枝,葉少長,紋如蟲蝕篆,不知何木,或以為劉真人仙跡。東坡詩:「大仙化去知何日,心印相傳世共珍。」 按《明一統志》俗名容子山。又載東坡詩下二句云:「故國子孫今尚在,滿山秋葉豈能神。」 鳳儀山 在治西,今遷儒學於此。

文明山 :在治南二十里,舊名「丁山」 ,明學使者更今名。

神臂崖 按《明一統志》:「宋淳祐中,因元兵來侵,城於此以守。」

之溪 ,在治西,源自播州仁懷縣,流注許江,曲折如「之」 字,按《明一統志》是流注諸江。

白龍潭 :在治北十里。

蒙泉 在治東。有形無水,旱禱輒應。按《明一統志》:「泉湧流,或一壺,或二壺而止,得泉即雨。」 巔池 在方山之頂,周圍一里,有龍潛其中,旱歲禱雨多應。

江安縣

漢陽山 在治南四里。按《明一統志》:「孤高特起,立漢水之陽。」

照山 在治南四十里。梵林禪宇,金碧交輝。旁有二龍潭,又有眠雲石、襲淵橋、玎璫崖、磨鐮石,為一邑之勝云。按《明一統志》:俗名鏡子山。連天山 在治南七十里,回旋曲折,高聳矗天。小龜山 在治南百里,嘗於此地築樂共城,獲一小龜金紋,因呼為小龜山。

湖羊山 :在治東六里。相傳湖羊道人於此煉丹飛昇。

賞靜巖 在治東南。宋呂伯祐讀書之所。線水 在治西。源自連天山,經古線水縣流入會江。按《明一統志》,綿水自連天流經廢綿水縣,舊產麩金,恐即此。但「綿」 與線,未知孰是。

安樂溪 :在治北,源自合江治南。

淯溪 在治南,源出敘府長寧縣。

涇灘 在治南三十里。灘上有山插天,瀑水飛下,側有臥石。

觀音灘 在治東三里

白龍池 在治東二十里。舊有白龍居之,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