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深,翠色。訊之土人,葉巨細二種,質赤白有異。浮者輕脆,不中棟梁;堅者沉溺,而溪水不能舉也。山故荒遠,以是恒無至者。

巖州山 :去治二里,至西爐,一嘉慶,一巖州。巖州山最大。山如巨石,崚嶒天表,盤曲數十里,無纖毫草樹綴其間,晨光遠映,金色炫灼,其絕頂時有霞暈如佛光者。人或遇之。春夏藥草氣蒸,秋冬積雪,必循狸跡置步。維峻且峭,必窮朝暮始能越也。

冬臘山 在治西北別逕,通三十六種番,冬臘山最大。山遠峻,春秋積雪,行者絕少。至者云煙雲雷雨在下,晴日,天清曠無極,視外州縣若近在塵霾渺渺之間,山頂時值異花草險,不暇攜路。自忠孝鄉之斑竹坪始,七日達咱納種。玉林山 在司治六甲鄉。山甚深峻,多靈異,上有古寺,已圮。

象鼻山 ,去司治東南二十里,形類象鼻,《天全十景》,「象鼻秋風」 是也。

馬鞍山 ,在治碉門西一百八十里,高山聳列,綿亙如垣,上有凹口,狀如馬鞍,故名。山以內為天全內境,山以外為三十六種四十八寨諸番蠻彝。

香爐山 在治東北十五里。形如香爐,故名。「白巖 」 在治南一里。高山雄峻,白石矗立,時有聖燈夜現。

老君洞 ,在治東八十里,有老君溪,上有老君洞。洞極深廣,昔老聃修煉於此,丹竈尚存。路旁有罅竅,人有求錢者,以杖鑿之,錢隨杖自竅出,或一枚或二三枚,其跡尚存。又一本云:「司治東四十里。」

仙人洞 ,在治東二百二十里。昔有異人於此煉丹。

將軍洞 :在治西十里。相傳為赤口將軍化神之所,暝晦靈異莫測。

魚洞 在治西一石洞,旁溪常有魚出。

和水 在治南四十里。源出蠻界羅巖州,流入雅州平羌江,東注於岷江。按《天全六番志》:治西而南流,今琱門和川也。源出巖州山下,至靖遠堡,嘉慶山小水注之。至蕨箕坪,羅州水注之。至禁關外,冬臘山水逕巖底關,至忠孝鄉沙坪注之。和水循禁山逕琱陽二十里,出龍尾峽,縈始陽十五里,榮經水注之。又十里,靈關所來,沫水注之。又二十里穿飛仙峽,始出雅州,夏曰和夷,宋曰和川。地以水名,水以地名也。《地志》曰:《禹貢》「和夷底績」 ,即此。蔡氏《書注》曰:「和夷,地名。嚴道以西有和川,有夷道,即其地也。」 晁氏曰:和夷二水名和水,今雅州榮經縣北之和川水,自蠻界羅嵒州東西來逕蒙山,所謂青衣水而入岷江者也。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東。今按:晁氏所謂東西來,謂《榮經》水東來,羅嵒水西注也。《榮經》水今所稱虎頭淵、落陰水者是也。其水一出相公嶺,一出瓦屋山,俱合而流,至司治羅家村,入虎頭峽,逕山後六邨,至落陰與羅嵒之和水合,即古今所指和水也。又二十里至多功渡,會沫水出飛仙峽下雅州,即古「今所稱青衣之源也。至魚復夷水,則亙絕雅州二千餘里。」 蔡蒙既相離不遠,和與夷故不應懸隔如是,則蔡氏謂此皆地名者近之。又按鄭元書注,「和者,土夷所居之地也。」 和讀曰洹,即桓水。酈道元注《水經》從之,謂桓水行羌中,即書西傾,因桓以明亂河之義,謂唯斯水可當底績之文。但《禹貢》和、桓僅間三十餘字,不應異用,斯正鄭、酈之別,致「和」 從「晁」 為是,「夷」 從「蔡」 為是。又云:「禹治水首,此石壁參天,最難為功,故和水上有多功壩。」

羅帶水 ,即青衣之源。沫水與和水匯而出雅州者也。水在治東五十里,南流水自思延鄉三江口流三十里至多功渡,和水注之。流一里即入飛仙峽。斷岸陡削,長巖壁立,谽谺濆激,不通舟筏,即今所謂漏閣也。流十里出峽。楊修撰《升庵》云:「沫水出西南徼外,下雅州,過嘉定。」 今按:雅州唯斯水為大水之會,自思延三江口也。一司治銅江水;一司治落靄水;一、蘆邑。龍門水會自多功渡也,即琱陽之和水。二水唯和水與銅江為敵。《水經》曰:「沫水出蜀廣袤徼外,東至靈關,道出蒙山南,又東北與青衣水合。青衣水出蒙山東,與沫水合。」 《華陽國志》曰:「二水於青衣縣東,合為一川。」 自下皆謂青衣水,今《雅志》因謂沫水、青衣水俱出蘆邑矣。世殊說異,名地未易指實。謂青衣源自蘆邑,為司治冷砧、後屯二水雖在,疑似據桑欽本文及楊太史之說,則銅江實沫水之大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