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9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最高山 :在治東南九十里,高六十里,北向。形勢峻拔,視眾山若培塿,今荒無路。

櫃崖 在治東南一百里,東向,峭崖壁立,上有洞門,中有一櫃,今荒無路。

水從山 :在治西五十里。高三里,無路。

奉恩山 :在治西一十里,高二里,西向,有小道通巴縣。

馬嘴山 :在治東五十里,高三十里,西向,有小道通真安州。

方竹箐山 :在治南五十里,高三十里,南向,有小道通桐梓縣。

南江 在治南七十里,一自水從山發源,經流一百里至三溪口。一自桐梓縣大丫增溪水接流,五十里至三溪口。一自桐梓縣乾溪溝接源,經流十里至三溪口會合,因此得名。眾流會合,五里至龍床溪,八里至綦市,十里至南江口,與綦江河合流。今舟在綦市止,其上不通舟楫。流金水 ,係舊隆化縣南五里,今距治北十里,挨四十八渡河邊流出黃泥澣水,泥沉者色似硫黃,因此得名。

四十八渡水 :在治東三十里。兩山壁立,一水灣環其中,凡四十八渡,穴如戶牖。發源自馬嘴山下,經流二十里,至四十八渡右南側傍徑數百步,湧一石臺,形高七丈,中有一洞,名曰「普濟洞」 出水。洞前有石龍二,遇歲旱請水輒應。又四十里至流金水,二十里至水東橋合流。

三潮水 在廢隆化縣北五里。舊傳「早晚三潮,晷刻不差。每潮則水下有聲如雷。春夏分,其潮倍常,聲聞十里。」 今石崩井掩,潮亦不應。

奉恩溪 :在治西十三里。水源發自奉恩山下石谷發流。遇多雨,溪則有水,遇旱斷流。

孝婦泉 :在治南門外。泉極甘冷,舊傳為孝婦所感而出。

黔江縣

酉陽山 在治東五里,高二里,西向,有小路。羊頭山 在治西北二里,高一里,南向,有小路。羽人山 在治東四百三十里,高五里,西向,一名「神仙山」 ,無路。

八面山 :在治西三十里。高四里,東向。上有池,四時不竭,無路。

狼山 :在治東二里,高一里,西向,無路。

三台山 ,在治南三里,高二里,北向。山若三台星,故名。無路可通。

柵山 在治西三十五里,高六丈,東向,無路。小歌羅山 在治東北五十二里,高二里,西向。近北又有黃連大埡、黃連小埡,二山俱無路。武陵山 在治西九十里,高六里,南向。天寶中賜名「荒山」 ,無路。

青巖 在縣治內

二十五里巖 在治內,上有二巖,藏蜂產蜜。金雞箐山 在治西四十里,高二里,北向,無路可通。

大木溪 自西北八面山下發源,經流二里至阮公橋,一里至沙子壩,與七十八溪合流。七十八溪 自梅子關發源,經流四十里至縣城沙子壩合大小溪,又八里接酉陽魚灘,六十里至南溪,五十里至龔灘,合彭水,出岷江。縣東。小溪 自湖廣大唐崖司峽口發源,經流四十里至洞口鄉,三十里合酉陽魚灘,出彭水,下岷江。

縣南小溪 水源自金雞箐山谷發源,流三十里至亭子關,交彭水縣界,接流五十里至郁山鎮,四十里至鹿渡,三十里至彭水河合流。小舟通至郁山鎮,上不通舟楫。

合州

釣魚山 在治東,隔江五里,高二里,西向,上有天池。山南石坪有巨人跡,相傳余玠徙城之所。純陽山 在治北,山高一里,南向。唐女冠范志立得道處。

九煉山 在治北七里,高一里,東向。相傳李伯陽煉丹之所。丹井、丹竈、石床現存有小路。青石山 在治西二百四十里,山高二里,南向。漢高時,巴屬爭界,久而不決。一朝密霧,石為之裂,破處直若繩引,於是巴屬州治始判。

龍多山 在治北一百里,高二里,東向無路。瑞應山 在城北隅,高半里,宋乾德中出,有異木生,文成「天下太平」 字,魏了翁有記,今廢。學士山 在城東隔江五里,高一里,昔有荔枝,異本合幹,唐文若賦名學士山,有小路通鄉。銅梁山 在治西,隔江五里,高一里,北向。上有宿雲巖、松風閣、趙伯業讀書堂,有小路通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