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9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陔山 在治東北四十里,高四里,南向無路。牛口山 在治東南六十里,高三里,西向無路。《米糧關山 》其形似「關」 ,因名。在治東二十五里,高一里,西有小路。

化龍關山 :其形似關,因名。在治東三十里,有奇,高一里,南向無路。

玉口山 在治東南九十里,高一里,北向,無路。巫林山 在治東北三十五里,高一里,西向,無路。

艾山 :在治南十里,高一里,南向,無路。

石龍岡山 :在治西一十里。高五里,東向。其山環拱若龍鱗,因名。有小路。

三華山 在治西二里,高一里,三峰峭立無路。磁窯山 即老淮山,在治西三十里,高三里,南向無路。

銅鼓山 在治北一百里,高一里,南向無路。葛仙山 在治東十五里,高一里,西向,旁有大道通永川。

青松山 在治東三十里,高半里,北向,無路。馬鞍山 在治南二十五里,高一里,東向,無路。慶雲山 在治南六十里,高一里,無路。

觀音灘 在治北二里。溪水自順慶府安岳縣發源,經流大足縣,過榮昌縣,路通孔河,接流二十八里至觀音灘,二里至思濟橋,三十五里至青江灘,流入瀘州界,不通舟楫。

青江灘 在治南五十里。

白雲溪 :在治南三十里。

赤山溪 在治東六十里。溪水自銅梁縣六瀛山發源,經流四十里,至縣屬普安場接流,十五里,至沙河溪合流。不通舟楫。

沙河溪 在治東南七十五里。溪水自玉口山石谷發源,經流十五里至沙河溪,合赤水溪。經流五里至舊石壩,交銅梁縣接流,穿城東注涪江,合流不通舟楫。

單石溪 在治南九十里。溪水自玉口山下發源,經流五十里至烏龍灘,交永川縣接流,至銅梁合灘。合流東注涪江,不通舟楫。

綦江縣

牛心山 在治南五十里,高一里,北向,無路。雞公嘴山 在治西南二十五里,高半里,周圍二、三里,東向,上有小路。

老瀛山 在治東南二十里,高一里,北向,無路。牛岡山 在治北十里,高一里,西向。狀高聳若牛形,有路。

朽石埡山 :在治南一百二十里,高一里,東向,有路。

龍登山 ,在治西七十里,高二里,南向有路,古劍。山 上有東嶽廟。掘基時得一古銅劍,迄今存。

「聖燈」 山 ,上頂有石,其凹肖燈,光明達旦,今惟間明。下有石油流出,取以點燈,風雨不避。龍鳳山 ,上有玉皇觀。

太公山 上有二石,各立一峰,其頭微俛,若垂釣狀,故有「大太公」 、「小太公」 名。

龍遯山 相傳建文帝隱避,曾住錫於此,故名興文山 ,舊名寨子山。楊酋破縣,留兵於此扎寨,蕩平之後,鄰士楊繼宸建議開縣,謂「演武修文」 ,故更名「興文。」

綦江 在治前。一自播州發源,即今之遵義府。經流桐梓縣坡頭河,接流四十里,至綦江趕水鎮,三岔河合流。一自桐梓縣松坎接流五十里,至趕水三岔合流。一自仁懷縣李漢壩接流六十里,至趕水三岔合流。三溪至此總匯,故名三岔。又自三岔起,順流一百一十里,入南川縣南江口會合河名「綦江」 ,通行小舟。又順流四十里至綦江縣城,環繞於左,西入岷江,合流東注。其舟自南江口止,上不通舟楫。

砂溪灘 在治北三十里。

馬腦灘 在治左一里

龍骨溪 在治東河岸。溪水自老瀛山下發源,流五十里至縣東下渡,與綦江合流,不通舟楫。金沙溪 在治北,對岸二里。

南川縣

熊井山 ,在治南三里,高二里,南向。上有井,水味清鹹,井掩無跡,亦有小路可通。

金佛山 :在治東百餘里。

來遊山 在治西七十里,高二里,通巴縣小道。鰲頭山 在治南一里,高一里,南向有路。九盤山 在治東十二里,高三里,東向無路。置燈山 在治南二里,高二里,北有小路通鄉。九遞山 在治東六十里,高二十里,東向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