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稼穡》,尊儒慕學,得洙泗之俗焉。

《宋地理志》曰:「京東路分為東西兩路,得兗、豫、青、徐之域。其俗重禮義,勤耕紝。」

《馬氏通考》曰:「兗州舊疆界於河、濟,地非險固,風雜數國。秦漢以降,政有混同,人情樸厚,有儒學。及西晉之末,為戰爭之地,三百年後,傷痍偏甚。自宇內平一,又如近古之風焉。徐方鄒魯舊國,漢興猶有儒風。自西晉之亂,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傷殘,數百年中,無復講誦。況今去聖久遠,人情遷蕩,大抵徐、兗其俗略」 同。

元《方輿勝覽》曰:「魯郡家家、顏、閔人人、由、求、糓宜四種,土色黑、墳。」

明史氏曰:「魚臺,澤國也。宋、元時為河水之匯,今在漕渠兩岸。地多沮洳,間成膏壤。俗稍華侈,士好文采,民逐末利。」

《兗州府志》曰:「魚臺」 ,古之方輿,壤接豐沛,在漕河之旁,地多沉斥。其俗謹厚畏法,詞訟甚簡,嫁娶省約,不論財賄與諸邑同。

本邑舊志曰:「地近鄒、魯,民沾聖賢遺化,尚禮讓、務耕讀,猶有古風。郡縣而後,風隨時易。在今則婚不論財,士矜節行;宦遊者多守廉介,歸率清約。若民俗逐末輕農,寡積尚浮,是在轉移世風者之一變云。」

單縣 ,古之單父,兗南境也,與歸德接界。地廣而闢,民居甚夥,以耕桑為業,不通商賈。明初,風俗儉樸,車服簡素。後稍奢侈,好𩰚健訟。東南兩界頗有萑苻之奸,然賦稅易完也。

按《單縣志》,「地闢民稠,俗尚禮遜,頗有古風,見《圖經》。」 明初,民尚儉樸,營居者三間五架,制甚狹小服布素,燕會不過四簋,惟資農業,不事商賈。成化以後,俗漸奢靡,富者之居,僭侔公室,麗裾豐膳,逞忿健訟。邑之東南,地接三省,勢界兩河,聚賭謀盜,時亦有之。邇來循良視政,躬行節儉,嚴法裁抑,民皆觀化漸古矣。雖閭閻無周歲之蓄,其賦稅輸貢,非荒歲皆迎期而集,比諸縣為最近。有持齋念佛一流等人,聚眾成群,恣意煽惑,自稱為行善,將來不知所終,亦風俗之漸壞也。城武縣 ,河上小邑也。常有河患,城幾漂溺,土著甚少。地僻而遠,貨易不通。其俗質而健訟,婚不論財,喪不作醮,服用從儉,後稍奢靡。

按《城武縣志》:城武平原多瘠土,民俗坦夷,無機械狙詐之習。《一統志》云:「沐聖人之教,習桑麻之業。」 史云:「厚重多君子。」 冠禮近多不行婚禮,士大夫家論門第不論財,妝奩鮮金玉飾,鄉民輒以杯酒聯姻。喪不用釋道,棺槨衣衾務從厚木,以柏為上。壙多土穴,間用磚灰。祭禮從豐,上元、清明、中元、十月朔,男婦上塚哭奠,清明日添土於墓,掛紙錢。十月朔間剪紙衣焚於墓,曰「送寒衣。」 疾病信醫不信巫,猶有先王遺教云。室尚樓居,在城多岸閣,在鄉多觚稜。廳堂皆用三楹,民間多住草廈。

《耕穫用牛》。但不諳蓄洩,旱潦輒束手,無何惟風雨以時,乃慶有餘。

衣多布素。公會宴飲,乃服鮮華,然亦不以此相競。婦女率織紝治家,不尚膏沐。

食尚儉約,無故不殺雞豚,日止二食。居常「麥粟蔬菜,惟大事宴會乃設席成禮。亦多雞豚魚鴨類,緣地無珍錯,雖有力不能致爾。」

士習重名節,輕勢利,有敗行者,眾非笑之,不為士林齒,雖親知富貴,不屑也。然遇事多退避不果,此亦民不興行之漸。

不事儲積,賓客餽遺,稍近奢侈,以故民多虛耗。有心世道者,當思變計云。

武邑僻仄,無舟車之輻輳。日中貿易,惟布綿、柴米、蒜茄諸物而已。

元旦吃棗糕,躧麻鞂。夙興具祭品,香燭拜神祇,並竈祀其先。已拜尊長稱觴,先長不類古,屠蘇飲。

立春前一日,樂戶儺。吃蘿葡蔥餅等,謂之「齩春鞭。」 春日拾取春牛泥塗竈。十五日蒸麵繭,蓋古卜繭之意。前后三夕設麵燈,置戶牖几榻甖釜間。

十六日質明,以艾炷炙衣帶,謂之「炙病。」 民間迎女士出城,謂之「走病。」

十七日不燃燈,燃則鼠囓衣。

二月二日,以灰界戶壁間,禳毒蟲,圍倉囤,實以五糓。清明日折柳枝插門戴首。三月二十六日,文亭山大會,鄰封商賈,數百里外皆輻輳焉。

端午日,戴艾葉,用五綵縷繫小兒臂足,食角黍,飲雄黃、菖蒲酒,各以時物餉於歸女及所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