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謂之四汶口。其右一支,西流逕無鹽縣故城南,又西南流,逕壽張縣故城北,《經》所謂由安民亭入於濟者矣。永樂中,尚書宋公於分水之地築戴村垻於西,以遏入濟之路,導全河南流,出於南旺。其溢而北出者,由戴村西流過故宿城,謂之南沙河。又西至州城東,潰而旁出,北為秧稻泊,南為亭紀泊,皆巨浸也。又西至州城南,循隄而西,遶城北流,蘆泉之水入之。蘆泉出州東三十里蘆山之陽,會諸泉水,謂之「北沙河」 ,西流至州北門,與南沙河合而為大清河。

大清河 ,即汶水下流也。汶水自戴村西出,受蘆泉諸水,由東平城北過陽穀店西南,又東北入東阿境,流至魚山南龐家口,小鹽河水從西流注之。小鹽河者,運河所出,汶之支流也。汶水南流,至南旺入運而分。其分而北者,由沙灣五空橋洩之,而東與黑龍潭水合流,至龐家口入於大清,謂之小鹽河。語具下文。大清河又北逕魚山,魚山者,即《瓠子歌》之吾山也。其西有曹子建冢。又北逕舊城西,東阿諸泉之水入焉。泉出東南山中,有西流洪範、狼泉、白鴈之名,匯而北流,逕東阿城中,出其西北八里舊城之南,入於大清。大清河又東北逕艾山滑口,入平陰境。又東北由長清齊河過濟南之北,會小清河水,至利津入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來者少,則蘆泉諸水獨行大清之渠,以會沙灣諸流,故今所謂大清河者,首尾受汶,中得東平諸泉,而所由濟之故渠也。海上諸鬻鹽者,至濼口放關,由大清河而上,泊於魚山,西則由小鹽河至於張秋,故大清河謂之鹽河。按《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又東北會於汶,又」 東北入於海。《水經》:「濟水至乘氏,分而為二。其東北流者,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 則今大清河乃濟水故瀆,而汶水所經也。

安山湖 在州西十五里漕河西岸,縈迴可百里,四面有隄。正統三年,知州傅霖置減水閘於河岸,規其中三十八里,四面築隄,水漲則洩漕水入湖,水涸則出湖水入漕,謂之「水櫃。」 歲久填淤,民多茭牧其中,官取租直,以充賦稅。萬曆十六年,都給事中常居敬行河,復規以瀦水,題修土隄四千三百餘丈。又為閘一,於湖之北口為閘、一於湖之南口,因其涸溢以為蓄洩

亭子泊 在漕河東岸,即故安民亭也。北阻金蠟諸山,安山湖水溢而東注,則匯於此。其南為麻王泊,南旺湖水溢而北流,則匯於此。凡此皆古鉅野澤之東畔,宋所為《梁山濼》者矣。

漕河閘二 :曰「靳家口閘」 ,在袁家口北七十里;曰「安山閘」 ,在安山驛之左。

洩水閘一 曰「戴家廟閘」 ,分汶水入大清,以殺水勢,在漕渠北岸,景泰五年徐有貞建。

湖口閘二 :北曰「似蛇溝閘」 ,南曰「八里灣閘。」 萬曆二十二年尚書舒應龍建。

垻二 戴村垻,在四汶集,距州六十里。永樂九年,尚書宋禮建。坎河口石垻,在戴村東。萬曆十七年,尚書潘季馴建。郡人于慎行有記。

「淺鋪十有七 :曰沙堆淺,曰邢家莊淺,曰蘇家莊淺,曰譚家莊淺,曰安山上淺,曰安山下淺,曰積水湖淺,曰馮家莊淺,曰劉家莊淺,曰李家莊淺,曰王仲口淺,曰果家莊淺,曰靳家口淺,曰戴家廟上淺,曰韓家口淺,曰長張口淺,曰劉家口淺。」 由東平而北,入壽張縣境。縣在漕河西三十里,應管河岸。南自東平之戴家廟,北至東阿之沙灣,長二十里。

積水閘二 :曰「沙灣閘」 ,在黃河口,成化七年,僉事陳善建;曰「高口閘」 ,在縣東南三十里,參政唐虞建。

堰一 曰「野豬腦堰」 ,在縣南六十里,縈迴三十餘里,隄以瀦水,使不衝漕。

淺鋪五 :「曰戴家廟下淺,曰劉家口淺,曰戴陽口淺,曰沙灣淺,曰張家莊淺。」

由壽張而北,入東阿縣境。縣在漕河東六十里,應管河岸南自壽張之沙灣,北至陽穀之荊門,上閘二十里,其中為平安鎮,平安鎮之南,其西為通源閘,鄆、濮之水入之,黃河故道也。其東為五空橋,五空橋之水出而為小鹽河。

通源閘 在張秋閘南,運河西岸,即廣濟渠也。景泰四年,都御史徐公治沙灣決河,先為疏水之渠,起張秋金隄,通壽張之沙河,西南至於竹口,又西南三十里至於大渚潭,乃踰范暨、濮而上,又西北數百里,以接河、沁之水。遏其過而導其流,以平水勢,命曰「廣濟渠。」 渠口為閘,謂之「通源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