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五空橋水 ,在張秋城南運河東岸,與沙灣相對,即減水石垻也。弘治四年,都御史劉公大夏既塞張秋決河,乃建減水石垻,廣袤各十五丈,又於其上甃石為五竇,以洩漕渠,餘水入之。小鹽河工成,少師李東陽奉詔為記,別見《藝文》。石隄二道 ,自大感應廟起,至沙灣止,長一百六十丈。天順八年,僉事劉道修創。自沙灣起,至荊門驛止,長一千九百三丈。成化間,副使陳善修創。

淺鋪八 :「曰挂劍淺,曰新添淺,曰沙灣淺,曰北灣淺,曰安家口淺,曰仲度口淺,曰南浮橋淺,曰北浮橋淺」 ,由東阿而北,入陽穀縣境。縣在漕河西五十里,應管河岸,南自東阿之荊門上閘,北至聊城之官窯口,長四十里,入東昌界。陽穀縣境有清水河、沙河,入於漕河。

清水河 在縣南五十里,從壽張入境,平時乾涸,雨水大至,從張秋減水閘入漕。

沙河 在縣東二十五里。從壽張入境,亦黃河故道也。雨後會水北流,至聊城之南龍灣,入於漕。以上二水,相傳為馬頰故河,及考其實,馬頰歷安民山北,逕桃城東,殊不經二邑境。蓋以陽穀為須昌,故有此誤也。

漕河閘六 :張秋「北十里曰荊門上閘,又北三里為荊門下閘,又北十里為阿城上閘,又北三里為阿城下閘,又北十二里為七級上閘,又北三里為七級下閘,皆元時所建。」 永樂間,修淺鋪十 :曰「何家口;東岸淺,曰何家口;西岸淺,曰官驛灣;東岸淺,曰館驛灣;西岸淺,曰張家口淺,曰秦家口淺,曰劉家口淺,曰義河口淺」 ,曰「官窯口淺」 、曰「渡口淺。」

府境汶、泗諸水流入漕渠,東南至於徐州,入於黃河。河水又東南流至於邳州,沂、泇二水入之,即韓莊河所注也。列其源委於左:

沂河 出蒙陰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艾山,《水經》云「出泰山」 ,蓋縣艾山,即此地也。南流至沂水縣城西,又南過蒙陰縣南,東汶水注之。東汶水有二:一出蒙山東澗,一出沂水縣南山谷間,至是入焉。沂水又南逕王祥墓,孝河水注之。河出墓西戚溝湖,相傳即臥冰躍魚處也。又南至沂州城北,祊水入之。祊水出費縣大匡崓,西流經其境內,受浚水。浚水在費縣北二十五里,東流會諸水,經古費墟而東,至於王莊,入於祊水。祊水又合朱龍河水,朱龍河在費縣北二十里,源出馬東山,北入於祊水。祊水又合蒼水,蒼河在費縣南蒼山之西,源出樓子峪,北流入於祊水。祊水又合柳毅河,柳毅河在費縣南四十里,從此通各水,過落馬湖入於大河。

泇河 泇水有二:一曰東泇河,源出費縣,逕沂州西北箕山,南流過卞莊,東分一支入芙蓉湖。一曰西泇河,出沂州西南抱犢峰下,東南流至三合村,與東泇河合,南貫四湖,又南與氶水合。氶水出嶧縣花盤山下,即滄浪淵也。至是合於泇河,同為武河,謂之「泇口。」 南流至邳州境,會於沂水入於河。

沐水 出莒州西北馬耳山,南流至沂州境,湯河從西來注之。湯河出州北陽山下溫泉也。南流十餘里,會魚梁溝水以入於沐。沐水又東過馬陵山下,逕郯城之東,南流七十里,入於河水。《元和志》云:臨沂東南群山連絡,沐東沂西,夾山而行,山峽之間,有山口池。俗云:「禹鑿沂水,由三十六穴湖貫北峽口,與沐相通。又」 南至沐陽縣,入桑塸湖,東入於海。與今《志》不同。然所謂「三十六穴湖」 者,必在郯城以往矣。以上沂、泇、沐諸水入河,通謂之「邳州派。」

包大爟曰:「兗當南北漕河之中,上下數百里,其為漕河利者,諸州縣汶、洸、泗、沂諸泉二百四十有四。若分水派,若天井派,若魯橋派,若沙河派,即今新河派也;若邳州派,合流通運,以濟轉輸,是皆漕渠之命脈也。然不有以洩之,則夏秋水漲而其勢必漫;不有以受之,則冬春水微而其流必竭。是故湖泊者,漕渠之所」 鍾,轉輸之所賴也。至於啟閉遏濬以節宣其流,則閘垻隄防,淺卒供役,皆尢其急務,而司道所當究心經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