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春秋會盟壇也

迎鑾堤 在縣東六十里。宋真宗東封,改鄆州臨酅驛曰「迎鑾」 ,即此地也。

醉經堂 在縣北五里。宋元祐間,隴西李羙夫建。

環翠堂 ,醇德先生設教處。金學士承旨黨懷英、元集賢直學士李鑑俱有詩。

折桂亭 在縣東南。金時有申氏子弟十人,相繼登第,仕皆顯達,時人美之,為建此亭。

義漿亭 在縣南二十里。金大定間,邑人任翁作亭,貯水以濟渴者。

沂州

故開陽城 在州北十五里。即古之鄅國,夏禹之後也。《左傳》昭公十八年,「邾人襲鄅,盡俘以歸。鄅子曰:『余無歸矣』。從孥於邾」 ,後名啟陽。《春秋》叔孫州仇城啟陽是也。漢初置縣,屬東海郡。漢避京帝諱,更名開陽,是為瑯琊郡治。

故即丘城 ,在州西二十里。《春秋》「桓公五年,城祝丘」 ,是也。漢置縣,屬東海郡。

故中丘城 ,在州北三十里。《春秋》?隱公四年「夏,城中丘。」 註云「中丘,古城在瑯琊臨沂縣」 ,即此地也。今謂之諸葛城。

故鍾離城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春秋》:「成公十五年,會吳於鍾離」 ,即此。

故襄賁城 在州西南,與鍾離城相對襄賁,漢縣,屬東海郡。

故縣城 在州東五十里。俗謂康王城。前有沙阜,謂之「康王射臺。」 其下又有康王池,不知所本。柞城 ,在州西南七十里,又名柞王城。封建無考。

故向城 在州西南一百里。《春秋》「宣公四年,伐莒,取向」 ,即此。今名向城鎮。

舜過城 ,在州西四十里。相傳舜南狩經歷處,後人因築為城。

鄧王城 在州西南八十里鄧王山上。有曬錢埠。無考。

澤筆池 在城西南,王羲之故宅也。其上為曝書臺,臺前為池。相傳臨沂諸王隨元帝渡江,捨宅為梵宮,故今為「普照寺。」

雨聲軒 在州東湖岸。金大定間,州守鄭子聃所建。

香林館 在州治東,金太守張汝芳搆。環植花樹,清香襲人。又為二亭,南曰雙清,北曰香界。平野亭 在東城臺上,不知所創,蓋取「平野入青徐」 之句。元至元辛巳,州守儲天章重修。《漢南武陽功曹墓闕銘 》在州城內,漢章帝章和三年立。

宋人《蓮華漏碑 》。元祐六年立,在沂州公署後堂。

郯城縣

古郯城 ,在縣東北。其中有「《郯子》故宅」 ,遺址尚存。

于公宅 ,在縣西十里。昔于公高大門閭,故亦謂其社曰《高大》。

望海樓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相傳孔子曾登此望海。

傾蓋亭 ,在縣北十里。孔子遇程子,傾蓋而語,命子路以束帛贈之,後人因建亭焉。

駟馬亭 在縣西十八里。為漢于公立,亭廢,今為「馬頭集公館。」

憶梅亭 在縣西北六十里。為梁揚州法曹何遜立。

勇士亭 ,《後漢志》「郯有勇士亭,古勇士萬丘欣也。」

費縣

古費縣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古鄪伯國,姬姓,後為季氏私邑。

故顓臾城 ,在縣西北九十里蒙山之陽,魯附庸國。隋置顓臾縣,屬沂州。其南二十餘里又有顓臾鋪。

故祊城 ,《春秋?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使宛以祊易許田。杜預曰:「祊,鄭伯泰山之邑也,在瑯琊費縣東南。」 《寰宇記》云:「漢費縣移治祊城。元魏太和間,自祊城移於陽口山。隋開皇間,復自陽口移入祊城,即今縣治也。」 土人以陽口為祊,又呼為許田城,皆誤。

故武城 在縣西南八十里石門山下,所謂南武城也。《春秋》:「襄公十九年冬,城武城。」 《路史》謂子游絃歌舊邑,曾子所居,今名為絃歌里。

故南成城 ,舊《志》:南城山在縣西八十里,即曾子葬父處,王符所謂「南成之家」 也。亦名曾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