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倉頡故居 ,在城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世紀》:「倉頡,黃帝史官也,四目觀鳥跡而制字。」 《禪通紀》曰:「倉帝史皇氏,龍顏侈哆,四目靈光,生而能書,上天作令,為百王憲。」 以此推之,乃上古帝王,非史官也。《皇覽》云:「葬衛之利鄉亭南。」 墓亦不在此矣。

尹卯壘 ,《水經注》曰:「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 ,是穀城縣界,蓋在今凌山上下矣。

阿井 在縣西四十里,故阿城中陽穀界也。井覆以亭。明天順間修,侍郎許彬有記。《水經注》曰:「阿城北門西側皋上有井,其巨若輪,深六丈,歲嘗煮膠以貢天府。」 《禹貢傳》曰:「東阿,濟水所經,取其井水煮膠,謂之阿膠。用攪濁則清,服之下鬲疏痰。」 今其水不盈數尺,色綠而重,所謂阿膠者,歲解藩司入貢,甚為四方所珍,而土人不蓄也。柳舒城 ,《水經》東「阿魚山上有柳舒城。」 《路史》:「春秋之留舒違穀七里,亦曰柳舒。」 疑即此地。孫臏營 ,在縣西南五十里。史傳臏生阿、鄄之間。疑即其地。

嚴侯花臺 在城東南十里東流池西。元東平行臺嚴武惠公築。

野齋書院 在縣前十里,元學士李謙故居。謙沒,詔立書院,設山長以掌祀事。今書院已廢,本地居民伏臘不絕。

望嶽樓 在縣境張秋鎮,通政韓鼎建。

唐李卓《黃石公碑 》。在城北黃石公廟。

瑞鶴亭 元學士司允德廬墓,有鶴數百飛集其上,因以名亭。

行宮 一在縣西南十五里尹村,一在縣西北四十里銅城,明成祖往來兩京行宮也。居人謂之「皇殿。」 其在尹村者,去碻磝山不遠,成祖常登此山,有輦道焉。

陽穀縣

古城 ,在縣東三十里。創始無考,或謂「邑舊城也。」

故阿城 縣東北五十里。阿城閘西岸,謂之「阿城店。」 春秋以來,東阿治也。去東阿四十餘里,而境土不屬。

會盟臺 在縣治南。《春秋?僖公三年》,齊、宋、江、黃會於陽穀,謀伐楚也。杜預曰:「陽穀,齊地,在東平須昌縣北。」

古塔 在縣治東,浮屠十三級。元時迅雷甚雨,其上三級遂沒。已而宣府塞外有「飛來古塔」 三級,相傳即此塔也。

壽張縣

壽張舊城 一在縣南,隋末居人所築,後嘗置壽州者。一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竹口鎮。一在縣南五十里梁山東,今為東平境。

故范城 ,在縣東二十里。

蓮臺 在縣南雪山之陽。上有《安禪記》,下有石洞。又有八角井,圍可二丈。

隆孤臺 在縣西一里。明人殷雲霄嘗題詠,人不知所以名。

平陰縣

故邿城 ,《春秋》「欒盈克邿。」 邿,齊地也。註曰:「平陰城西有邿山。」

石門 《春秋?隱公三年》,「齊鄭會於石門。」 《地理志》:「臨邑縣有濟水祠,王莽謂之穀城亭。水有石門,以石為之,故濟水之門也。」 以今考之,當在邑境之西,大清河西岸,而其地不可詳矣。舊志以西南石門山當之,與《經》不合。而臨邑在平陰南,亦非今濟南臨邑縣也。

京茲 ,古齊邑也。《春秋》「襄公十年,齊人伐我北鄙,公會晉侯於魯濟,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畏其眾也,夜遁,晉入平陰,遂克京茲。」 杜預曰:「平陰城在濟北盧縣東北。其城南有防,防有門,於門外作塹,橫行,廣一里。」 京茲在平陰東南。

廣里 在縣東北,即上文廣里也。《京相璠》曰:「平陰在盧縣故城西南十里,城南有長城防門,去平陰三里,防門北有廣里。」 與杜解不同。

野井 《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公遜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將唁公於平陰,公先至於野井。齊侯曰:「寡人之罪也。」 使有司待於平陰,為近故也。古長城 在縣東北,齊築防為長城,以禦楚寇,東距大海,西接平陰,《戰國策》所謂「長城巨防,足以為險」 是也。

𩰚祭臺 在縣西南二十里。山麓有陵,俗謂之康公墓。東西二臺相對,號「𩰚祭臺」 ,不知所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