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竹書紀年》
考王十四年魯季孫會晉幽公於楚

丘即葭密,遂城之。《史記》「田忌為將,破魏師於葭密」 ,皆此地也。漢置縣。

故乘氏城 ,故《春秋》「乘丘」 ,即今州治也。曹州治濟陰縣,縣舊在左山之陽。金末河決,徙州及縣於此。明洪武初,徙州治於盤石。正統間,復徙於此。

故鹿城 ,《郡國志》曰:「濟陰乘氏縣有鹿乘鄉。」 《春秋》?僖公二十年,「盟於鹿上」 ,即此地也。

故句陽城 ,在州北二十五里,《春秋》之穀丘也。

《左傳》
以為句瀆之丘縣處其南故名

故離狐城 ,在州西四十里。漢初為縣。唐改南華,今謂之「李二莊。」

孟海公城 ,在州南五十里,在山之陽。居人相傳,每天陰霧,彷彿見城郭之狀。

故雷澤城 在州東北六十里。本漢成陽故城,古之郕伯國也。《索隱》曰:「郕亦作成。」 武王封弟季載於成,其後世遷於成之陽,故名。漢縣,亦作城陽。北齊廢。隋置為雷澤縣。唐、宋因之。金省為鎮。《史記》:庖犧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註云:「即舜所漁地也。」

故呂都城 ,在州西南三十里。漢為縣。呂后稱制,封呂產為梁王,都此,更名梁曰呂。文帝後省入冤胊縣。城內有臺,俗謂之「呂后妝臺。」

故鄸城 ,《寰宇記》:「乘氏西北大亭城,古鄸城也。」 姚墟 ,《援神契》云:「舜生姚墟。」 《寰宇記》:「在雷澤縣東。」 《路史》:「今雷澤縣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謂之歷山,山北有小阜,土人目為姚墟,是也。」

舜井 ,鄭元云:「歷山在河東,今有舜井。河東曰兗州」 ,即此地也。詳見《山川》。《路史》亦云「曹、濮間有舜豢龍井也。」 謂在蒲坂、濟南等地,皆誤。垂亭 ,在冤胊故縣。《春秋》:桓公元年,會鄭伯於垂,《史記》所謂「垂都焚」 也。

平陽亭 在州東六十里。《左傳》哀公十六年,「衛侯飲孔悝酒於平陽,醉而遣之。」 即其地也。阿谷 州南三十里。相傳即孔子南遊於楚,見列女佩璜之地也。

莊子臺 在州西北四十里,南華之左。相傳莊周所居,亦曰「釣臺。」

文臺 在州西境內。《史記》「文臺隳」 ,即此。

披雲樓 在州西南城上。宋知州郭概建。清風閣 在州城內。

想山亭 在州城內。宋郡守盧襄詩:「客來如見小窗扉,便是山翁想山處。」

超然洞 ,在州西北七里河側,長五十里,廣二丈餘,可容騎乘,不知所由創,蓋地道也。

曹縣

故濟陰城 在縣北左山南。隋時置縣。唐、宋以來,皆為曹州治所。亦謂之孟海公城,以海公嘗聚兵於此也。居人相傳,每天陰彷彿見城郭狀。故楚丘城 在東南四十里,本春秋時己氏邑。隋改置楚丘縣,并屬宋州。迨元改屬曹州。明洪武省入。歷考《一統志》諸書,衛文公楚丘在滑東六十里,其曹邑在滑縣南,並與本縣邈絕,蓋彼為衛境而此曹境也。舊《志》以此為衛之楚丘,誤。故亳城 在縣南二十里曹南山之陽,其旁為蒙城。《括地志》謂「宋州北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 ,是也。謂之北亳。其謂穀熟縣西南亳故城,為湯都,在今寧陵,謂之南亳。河南偃師,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遷焉,謂之西亳,故曰三亳。

莘仲城 在縣北十八里。本夏有莘之國,今名莘仲。《集》有莘仲國君墓。《元和志》:「古莘仲國,在濟陰之東南三十里。」 《東昌》莘縣起於隋,緣莘亭而名,謂為古莘國,誤。

故安陵城 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初州治也。及遷今縣治所,以其地置巡檢司。《通志》謂即桂陵,誤。

漆園城 ,在縣西北五十里。《路史》曰:「今興仁之冤亭有莊子漆園,古蒙城也。」

故濟陽城 在縣西南五十里。《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城濟陽,在濟水之陽,故以為名。」 漢時,梁孝王子明封濟川王,都此。《水經注》曰:「光武生濟陽宮,光明照室。」 即其處也。又謂故武父城。

故秺城 ,在縣東北。漢封「金日磾侯國。」

諸馮 ,在縣西北五十里。相傳為舜生之地。今按:其地與姚墟接近,恐或然也。

盤庚村 在縣西南十里。有盤庚廟。

濟堤 ,在縣北三十五里,即古濟水堤。王隱曰:「河決為榮,濟水受焉,故有濟堤矣。」

范蠡湖 在城內西南隅,其地窪下多水,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