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蹕處。上有高祖廟,碑刻剝落,尚存斷石。

懷賢堂 在城北。王禹偁嘗佐此邑,邑人思之,因構此。明嘉靖間,知縣鄭漢改「景賢祠。」

沐鴈池 在縣南,今沒。

虞世南撰《孔子廟碑 》在邑境內。

《黃華老人墨刻 》:金學士王廷筠,熊岳人,讀書東平黃華山中,因以自號,為《草書四幅》。筆法遒勁,世人珍之,遂為名蹟。

濟寧州

故樊城 在州北。漢置縣,屬東平國。

故亢父城 ,《水經注》曰:「黃水又東南,逕亢父故城西,夏后氏之任國也,在州南。」 杜預曰:「亢父有邿亭。」

故邾婁城 ,在州南十里。《春秋》「城邾瑕。」 杜預《註》:「任城,亢父縣北邾婁城也。」

鄭均莊 在州南十里。均仕漢為尚書,辭疾不出。章帝東巡,嘗幸其舍,賜祿終身,時人號為「白衣尚書」 ,今呼東鄭莊。

射戟臺 在州南門,相傳為呂布射戟處。太白酒樓 在南城上。李白客遊任城,縣令賀知章觴白於此,後人因建樓焉。唐人沈光有《記》。故元時監州冀德芳復於任城縣治東北創二賢祠,祀李賀。元延祐三年,判官趙議甫移於樓東百步,學士曹元用為記。今樓、祠俱在,題詠甚多。

南池 在城南運河岸側,上有觀瀾亭。杜甫詩:「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 即此地也。

「漢《廬江太守范式碑 》。」 在州內,蔡邕書。

《吳郡丞武開明碑 》,在州內,漢建和二年立。《北海相景君碑 》,在州內,漢建安二年立,篆書,鄆城縣。

故廩丘城 在縣西南。漢以來廩丘治也。相傳夏秋間陰霧初開,有城郭樓堞,隱見可指,如海市狀。《家語》「孔子在齊,景公欲以廩丘之邑為孔子養,辭不受。」 疑即此地。

故高魚城 在廩丘東北,《左傳》「襲我高魚」 是也。故陽晉城 ,《史記》蘇秦說齊王曰:「過衛,陽晉之道,經於亢父之險者也。」 《水經注》曰:「在東南一十餘里。」

故羊角城 ,《春秋傳》曰:「取晉羊角,遂襲我高魚。天大雨,自竇入,介其庫,登其城,剋而取之者也。」

《水經注》
東郡廩丘縣東南有羊角城

嘉祥縣

故焦城 ,在縣南一十五里青山之東。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世傳焦王宮殿遺址尚存。今青山惠濟廟,即其地也。鄉名焦城村。

南武城 ,世傳曾子故里也,在縣南四十里。以在南武山下,故名。其後改為「阿城。」 今於其下建宗聖公祠。

耘瓜臺 在南武山之陽。相傳即曾子耘瓜誤斷其根處也。後人因名其地曰耘瓜臺。

郗湖 在城南五里,晉郗太尉池也。宋、金以來,瀦水成湖。元末乃涸。

清風亭 在縣治萌山之巔。金令常大同所建。元至順壬申,縣尹徐慶甫重修。

「一寄亭 」 「在獨坐山」 之巔,元訓導婁奎所建,《鉅野縣》。

大野 在縣城北。《禹貢》「大野既瀦。」 亦曰巨澤,濟水故瀆所入。

郥亭 ,《春秋》齊、魯交兵會盟之地,在鉅野西南五里,至今高臺尚存。

咸丘 ,《春秋桓公二年》,「焚咸丘。」 杜預曰:「咸丘,魯地,高平鉅野縣南有咸亭。」

麟臺 ,在縣治東十五里許。有《麟塚碑》,西狩獲麟地也。公孫氏車子鉏商載麟歸魯,不當有塚,蓋附會耳。

落鳳臺 在城東南五十里。世傳春秋時,大鳥自西北來,身被五采,高數尺,萬鳥從之集於此,人知為鳳凰也,故以名臺。

秦梁橋 在金山西。相傳始皇東遊所造。麟鳳亭 在縣治北。元至治間,總管徐公所創。以其地常落鳳獲麟,故名。

曹州

故冤胊城 ,在州西南界內。漢所置縣。呂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執為侯國。隋、唐以來因之。宋曰「宛亭。」

故煮棗城 在州西南五十里。《史記》蘇秦說魏襄王,「大王之地,東有淮、潁、煮棗」 是也。《水經注》曰:北濟自濟陽縣北,過煮棗城南。漢高祖封革朱為侯國。

故葭密城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俗名「葭密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