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故金城 ,《水經注》曰:「昌邑大城西北有金城,城內有《沇州刺史河東薛棠像碑》。棠為郯令,甘露降園。熹平四年,遷州。明年,甘露復降殿前樹,從事馮巡等相與褒樹,表勒棠政。」

故茅鄉城 在昌邑西南。周為侯國,周公第四子封焉。《水經注》曰:「高平縣西三十里有故茅鄉城也。」

雞黍城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漢荊州刺史范式故宅也。式與汝南張卲有「雞黍」 之約,故名。其旁有范巨卿墓。

春城 ,在縣東三里,謂之「春城埠」 ,郗太尉故居也。

墳書臺 ,在儒學東,俗呼為焚書,又或諱焚書,易以文餘,文儒皆非也。元徐容齋《記略》曰:「按《書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下逮五帝,遵先王之道,必有增置《三墳》之書於此臺者,因以墳書名之,是以後世傳焉。」

于志寧石刻 在金鄉儒學。明成化間,知縣盛德修掘得之,蓋庾子山《枯樹賦》也。字畫剝落,僅有歌可識,曰:「建章三月火,黃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滿園樹,便是河陽一縣花。」 桓大司馬聞而歌曰:「昔年楊柳,依依漢南;今日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貞觀四年,燕國公書。

太白大書《壯觀碑 》,在金鄉儒學明倫堂前,碑陰題云:「賀知章為任城令,與李太白友善,過城鎮有所觀覽,書此二字。元至治初,永豐里人馮氏得此石於沛中,置諸中堂,以為家寶。元末兵革,仆於草萊,明天台郡公移置學宮。」

《栖霞阡表碑 》在金鄉縣治內,趙承旨書,單縣

故單父城 在城南一里,即今故縣城也。《路史》曰:「帝舜師單卷,故號單父。」 東漢封劉茂為侯國。隋開皇初,置州。歷代因之。明洪武間,復為縣。嘉靖二年,河水橫溢,城郭墊沒,遂北遷焉。

故西防城 《路史》單州有古西防城,註曰:「在高平昌邑西南,臧武仲所據也。」

琴堂 在故城北嶺下。橫亙千尺,下臨空坎,覆以巨石,中鏤翔鳳之形。相傳子賤彈琴處,蓋後人所飾也。元大德至正間,皆嘗重修,各有碑記。梁王棲霞山 在縣境內,李白有詩。

半月臺 在故城東巔,唐少府陶沔所築,形類半月,故名。李白詩:「築臺象半月,迴向高城隅」 是也。

晏堌 在縣境內。李白送族弟凝至晏堌,即此。呂仙井 在城南。相傳金大定間,呂洞賓來遊單父,與惠沖為友,易姓為「汪。」 一日發狂,墜井溺死,遂葬城南。後在大梁寄書與沖,發塚視之,乃空棺也。邑人為築呂仙堂,有碑記。

留魄堌 在單縣東。昔有道士姓焦,久寓單父,忽欲去,友愛者餞之迓春門外,踰漢河橋,見焦昇於空,弟子號泣而望,隨之。至城東二十里,忽墮地,已死,乃瘞其尸於落處為高塚。堌名「留魄林。」 臺 在城南十八里,三臺相望,東西九里餘,乃漢高祖漕運防禦之所。

聽政臺 在舊城樓上,一名「慶壽臺。」

魚臺縣

故湖陵城 ,在縣東六十里。漢王陵攻湖陵,即此。《地志》曰:「故胡陸縣也。漢封東平王蒼子為侯。又有胡陸東城,其地南為沛,東北為滕。」

武棠亭 在縣北十二里。《水經注》曰:「在方輿縣故城北十里,城有高臺二丈許,下臨濟水。昔魯侯觀魚於棠」 ,謂此也。今謂之觀魚臺,縣所由名。穀庭城 ,即今穀庭鎮也。古濟、泗合流之地,謂之黃水口,在舊運河岸。

甯母亭 在縣東二十里。《春秋》僖公七年,會齊侯、宋公,盟於甯母,謀鄭故也。管仲言於齊侯曰:「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 齊侯修禮於諸侯,官受方物,鄭伯使太子華來聽命焉。杜預曰:高平方輿縣東有泥母亭。音如甯。郎臺 ,在縣東南。《春秋》莊公三十一年,築臺於郎。

城武縣

郜城 一在縣東南十八里。《春秋》「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太廟」 ,是也。謂之北郜。《水經注》曰:「邛城縣故城南,即山陽縣也,謂之南郜,在北郜南二里。」 梁丘城 ,在縣北二十五里。《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宋公、齊侯會於梁丘。杜預曰:「高平昌邑縣西南有梁丘鄉」 ,即此地也。彭越以功封梁,都定陶之梁丘,其後割入邑境,土人為梁王廟,歲時祀焉。

駐蹕亭 在縣西北文亭山右。相傳漢高祖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