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河水所圮。近於河岸塌出一碑。《八分書》。所引用皆漢以前事。文字古質。殆漢時物也。

王女城 在東,連青山,俗謂「紀王女城」 是也。故杞城 ,在縣東北六十里。《春秋魯隱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 ,即此。非開封故杞也。

故祝其城 ,在城東北七十里,俗謂之竹溝。《春秋?定公十年》,會齊侯於夾谷。《傳》曰:「實祝其地也。」 以地考之,不當在此。

漢宮 在城南二十里漢宮村,有「清涼臺。」 按漢武帝幸泰山,瑯琊諸郡國皆除道,繕治宮觀以望幸,光武亦曾巡幸,不知何時所築。

行宮 一在城東北三里,一在城南六十里。臨城,俗謂「皇殿」 ,明文皇駐蹕所也。府境自滕縣以北至於東阿,所在有之,餘不悉紀。

御井 ,在薛城東嶽廟後。其井四方細石,甃砌極為工緻。廟乃宋徽宗時所建,殆此時為之。郁郎亭 ,即城西郁郎村也。《春秋》費伯率師城郎,昭公九年築郎囿。《括地志》云:「郎亭在徐州滕縣西五十三里。」 《通志》「魚臺」 ,誤也。魚臺別有郎城。逍遙臺 ,在薛城南十里,《春秋》莊公三十一年築臺於薛是也。孟嘗歸薛,更築而名之。唐張九齡有《登薛公逍遙臺》詩。

雞鳴臺 在湖陵城東北角,世傳漢高祖與項羽對壘處。

釣魚臺 在陶山後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經大水而不為損。土人云「是范蠡種魚處也。」 廟基為范蠡宅。其山下河邊平澤,為范蠡湖。

靜樂園 在城西南隅。元監郡安侯建,有「雲山」 、「月波」 、「賞心」 三亭。明副使李忠記。

嶧縣

故氶縣城 在縣城西北。漢氶縣古城也。氶水之西又有舊土城,相傳為隋鄫州城,亦稱氶縣。故鄫城 在縣東八十里。《路史》云:「夏后帝杼,一曰松曼,是為帝輿。即位五歲,征東海,伐三壽,乃封其仲子曲烈於鄫。」 至周,為莒所滅。其後屬楚。漢為繒縣。《史記》稱:「胊繒以北,其俗齊」 是也。隋為蘭陵郡治。唐置鄫州,今故墟尚存,城西有溪一曲,土人引以溉蔬稻,溪旁多美竹。

孟壤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城北為夾谷山,土人相傳為「齊侯城」 ,無可考。

故偪陽城 在縣南五十里。故妘姓之國,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於偪陽,後為晉所滅。後漢為傅陽縣,屬彭城。《路史》云:「晉襄公母偪姑國」 ,即周之偪陽也。

故蘭陵城 在縣東五十里。即荀況所令邑也。漢置縣,屬東海郡。晉置蘭陵郡,別理氶城,非此地矣。城中有次室亭及荀子宅,城南為荀子墓。故陰平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漢平陰縣,屬東海郡。

二疏城 在縣東四十里。城中有散金臺,漢疏廣疏受歸老於此城,方五六里,土人指以為宅。按《齊乘》,二疏歸鄉里,顧有舊廬田,娛樂終身,不為子孫增益產業,寧有如是之宅?詢之耆舊,為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共築此城。即城內古寺,其故宅基也。《通志》謂為不其城者,近之。明弘治五年,即其地建二疏祠,城南為墓。

故嶧州城 ,周十餘里,北枕鳳麓,西臨氶河。晉蘭陵郡、宋氶縣,俱理此城。元置嶧州,今縣偏築西南隅儒學、城隍廟俱城外。明嘉靖九年,知縣李孔曦因嶧州舊址,東南增築外垣,以護學宮。未幾,李遷去,城亦尋廢。

故建陵城 在縣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之陽。漢衛綰封建陵侯,即此。按《括地志》:「漢建陵縣故城,在沂州氶縣界。」

蔇亭 在鄫城東北。《春秋?莊公九年》,「及齊大夫盟於蔇」 ,即此。《路史》云:「沂之氶有蔇亭。」 即古暨國。金鄉縣。

故昌邑城 ,在縣西四十里。城基東西六里,南北六里,有塔,今廢。《史記》謂「王賀日中發晡時至定陶,行百二十五里。」 今據地理良是。楊震卻金在萊州。《昌邑通志》謂即此地,非也。

故山陽城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故東緡城 ,在縣東北二十餘里。古侯國也。舜次妃女英,生義鈞、季釐。鈞封於商,釐封於緡,為夏桀所滅。春秋時,地入於宋。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鄒衍曰:「余登緡城以望宋都者也。」 後漢封馮異子璋為侯國。

故高平城 ,漢丞相魏相封邑。《地理志》曰:「即故橐縣。」 《水經》高平山,縣所由名。

甲父亭 在昌邑東南,古侯國也。炎帝之後封于甲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