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1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二十一世孫孔羨為宗聖侯《奉家祀碑》」 曹植撰,隋大業七年《曲阜縣令陳叔毅修廟碑》汝南仲孝俊撰,唐乾封元年《贈太師魯國孔宣公碑》崔行功撰,開元七年修《孔子廟碑》李邕撰,開元二十八年修《文宣王廟碑》張之宏撰,咸通十年修《文宣王廟碑》賈防撰,景福二年《滅黃巢紀功碑》宋太平興國八年修《夫子廟碑》呂蒙正撰,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御贊碑》并儒臣王旦等作。《七十二賢贊》,景祐四年《創建講學堂碑》成昂撰,景祐五年修。《五賢堂碑》孔道輔撰,金明昌二年修。《至聖文宣王廟碑》党懷英撰,大定三十一年建。《鄆國夫人殿碑》党懷英撰,杏壇石刻黨懷英篆,元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誥碑》元統「元年敕賜曲阜《孔廟田宅碑》」 歐陽元撰。

《孔林古碑 》。漢居攝元年,碑在子思墓前石壇上,二龕,徑三寸,深半寸,有曰「上谷府卿」 者,有曰「祝其卿」 者,各數字,甚古拙。後漢延平元年《孔翊碑》,延嘉七年《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今移入廟。《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無年號,字多剝落。

《慶壽石刻 》。在曲阜故城內,燕山老人書額。字徑丈餘,書法遒勁,亦奇跡也。

周廟《真宗御贊碑 》「大中祥符七年立。」

孔廟古檜 。按《闕里志》:「夫子手植檜三株,兩株在贊德殿前,高六丈餘,圍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紐,右者右紐;一株在杏壇東南隅,高五丈餘,圍一丈三尺,其枝盤屈如龍形,世謂之再生檜。晉永嘉三年枯死,隋義寧三年復生,唐乾封元年又枯死,至宋康定三年復生。金貞祐甲戌,寇犯闕里,焚及三檜,無復孑遺。至元」 三年,復生東廡頹阯甓隙間。時張䇓為三氏學教諭,取而植之故所,漸矯如龍形,高一丈,圍三尺。明弘治十五年,復燬於火,尚有遺幹在大成門內,知府童旭置石欄護之,有孔涇祖檜《記》。

顏林石楠 :《述異記》:「顏回墓前,石楠二株,可三四十圍。土人云:顏子植也。」

孔林古楷 在至聖林享殿後,高四丈,圍一丈,枯而不朽。《水經注》:孔子既葬,弟子異國,各持其土所宜植於墓前,此蓋子貢植也。

鄒縣

故邾國城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嶧山之陽,周迴二十餘里,即俗所謂紀城也。《左傳》曰:「魯師入邾,邾人保於繹。」 杜預曰:「繹,邾山也。」 《水經注》曰:「嶧山,即鄒山,邾文公遷於繹,城在鄒山之陽,即叔梁紇之邑,孔子生於此。」 杜佑《通典》云:「故鄒國城在縣東南,周迴四十里,上冠峰巒,下屬巖壑,窮勝極險,有鄒嶧山。」 又《鄒山記》曰:「鄒山,古之嶧陽山下是鄒縣,本是邾國,魯穆公改為鄒。據此,則秦、漢鄒縣疑亦治此。晉已後,始遷今邑也。而俗以為紀地,豈所謂鄅子從孥於邾,而訛為紀邪?故閭丘城 在縣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 ,即此。

故漆城 在縣城東。應劭《十三州記》:「漆鄉,邾邑也。」 《春秋?定公十五年》:「冬,城漆。」 注曰:「邾庶其邑也。」 《嶧山碑 》在嶧山上,刻秦始皇東巡狩群臣頌功德之詞,丞相李斯篆。其碑不知何時為野火焚裂,後人傳其文,刻於棗木。唐杜甫詩:「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宋歐陽修云:「今俗傳《嶧山碑》,《史記》不載,其字特大,不類」 泰山存者其棗木傳刻耳。後元祐八年,鄒令張文仲嘆其殘缺,恐或泯滅,復摹刻於石,置諸嶧陰堂,今鄒縣治內所存者是也。《說郛》云:「今嶧山實無此碑,乃南唐徐鉉所摹刻石於長安者。」

《孟子廟祠碑 》「泰山孫復撰,在四其山。」

寧陽縣

故蛇丘城 在縣境內,即鑄鄉故城,《春秋左傳》「宣叔娶於鑄」 ,是也。《水經》蛇,《水經》鑄城西,《左傳》所謂蛇淵囿已。

故岡縣城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汶水上,即今堽城也,《春秋》謂之「岡父。」

故下讙城 在蛇丘西南。《春秋?桓公三年》,「公子翬如齊逆女,齊侯送姜氏於讙,公會齊侯」 ,是也。故龔丘城 ,《路史》:龔丘東南二十里有故龔丘城。

故郕城 在縣東北九十里。《春秋?莊公八年》,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也。孔子行於郕之野,遇榮啟期,鹿裘行歌,亦其地矣。定公十一年,孔子將墮三都,公斂處父謂孟孫曰:「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子偽不知,我將弗墮。」 《註》:「成在魯北境。」 竊謂成在齊、魯之間,舊為小國,後入於魯,為孟氏之邑,如鄪之去邑而為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