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重修。

王沂公《上契丹事》,檀州五十里至金溝館。將至館,川 原平曠,謂之「金溝淀。國主嘗於此過冬,自此入山,詰 曲登陟,無復里堠,但以馬行記日,約其里數。」

《方輿紀要》:「金溝館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亦謂之金溝 淀。」

《名山藏密》雲:「東北五十里曰共城,是舜流共工之地。」 《括地志》:「共城在檀州燕樂縣界。」

舊《志》:大安寺在縣東北五十里,舊名白猿院,北齊天 保五年建,金承安四年重修。

三教寺在青洞山下。又有臥佛寺,唐建,嘉靖中重修。 清都觀,在清都山,距縣東北五十里。

縣東北六十里為「石匣城。」

《燕山叢錄》密雲:「有太古墓,圍十餘里,高與山等。昔人 欲發之,將及墓門,有群蜂飛出,螫人遂不敢入。相傳 以為契丹太后所葬。」

《碣石叢談》:密雲縣有鴉鶻安、盧家安,按《說文》:安,止也。 土人謂安字為高平處。

《方輿紀要》:「牆子嶺在密雲縣東北古北口之東南。」 《昌平山水記》:「牆子嶺距密雲縣七十五里,城周一里 二百一步四尺,三門,參將、提調各一人守之。有水關, 水東流至石匣南,入於潮河。崇禎十一年失守,總督 侍郎吳阿衡死焉。」

「自牆子嶺而東十六里,曰城子谷,又東五里曰響水 川,又東有陡子口、李家莊、青羊嶺、三岔口諸處。」 《荊川集》:「古北口城雄據山頂,蓋徐武寧所經略也。」 《塞北小鈔》:古北口僧寺,刻宋蘇文定轍《古北口道中》 詩云:「亂山環合疑無路,小徑縈迴長傍溪。髣髴夢中 尋蜀道,興州東,谷鳳州西。」《宋史》:元祐間,轍嘗代軾為 翰林學士,尋權吏部尚書,使契丹。館客者侍讀學士 王師儒,能誦洵、軾之文及轍《茯苓賦》。此蓋奉使時所 題也。

《昌平山水記》:「潮河川東二十里為司馬臺,有城二門, 提調一人守之。東南有將軍臺堡。又東四十里為曹 家砦,距密雲九十里,城周六里三十六步,三門復築 新營,附城之西二門,遊擊一人守之。其谷有黑谷關 堡,有水關,守備一人守之。南有吉家莊堡,提調一人 守之。曹家砦之東,牆子嶺之北,有霧隱山,距邊四十」 里。《水經註》:孟廣硎山也。其下為廣硎水,自黑谷關入, 西南流逕牆子嶺,西合清水河。其山高峻,有雲霧蒙 其上,四時不絕,上多奇花,又名萬花臺。山之左右,峰 巒拱列,深松茂柏,內地之民多取材焉。《元史》有霧靈 山伐木官又言:「文宗命西僧於霧靈山作佛事一月, 而其絕頂可瞰塞內。」議者謂山錯在朵顏地界,據此 山守之則易,循山南守之甚難。嘉靖初,巡撫都御史 王大用欲通朵顏,與以重賂,取其山城之,不果也。 《水部備考》:「密雲運道,即白河上流,運密雲官軍餉者 也。嘉靖三十四年,自密雲城西楊家莊地方,築塞新 口,疏通舊道。今白河與潮河合流至牛闌山,水勢甚 大,故通州漕糧,得抵密」雲城下。

密雲舊《志》:「冶山上寺、冶山下寺,遼重熙八年建。 崇福寺,在縣東北十里栗園莊,元至正年建,明嘉靖 年重修。」

《昌平山水記》:縣東北六十里為石匣城。石匣東南渡 潮河十五里為石盆谷,有龍潭,潭上石如盆形,水懸 崖而下,入於潭。潭外為盆水,從潭面歷盆抵峽而下 數里,入於河。潮河有龍宅焉,其深無底,潭中有石門, 水淺則見,土人曰:「龍所從出入也。」上有廟。距縣東北 五十里。

《泊菴集》:「永樂十五年十一月,金水河太液池冰,凝結 眾像態狀奇巧。其時密雲亦獻瑞冰,如水晶含玉者 凡七,與金水河所結無異。」以上俱密雲界內

《太平寰宇記》。「懷柔縣,其地乃燕之北境。太子丹使荊 卿獻地圖」,蓋謂此地。

《遼史》:「唐貞觀六年,置懷柔縣,治五柳城,改順義縣。開 元四年,置松漠府彈汗州。天寶元年,改歸化郡。乾元 元年復今名。」

《方輿紀要》:「金明昌六年,改為溫陽縣,元廢。」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明洪武十二年,分密雲、昌平二 縣地建懷柔縣,在順義縣北,屬北平府。

《方輿紀要》:「縣屬順天府。正德中改州屬。」

懷柔縣舊《志》:「縣舊有土城,創自洪武十四年,至成化 三年,易以磚石。弘治十五年,以城大民少,去其西偏, 而城其東偏,開二門,東曰咸陽,南曰拱衛。西門最小, 以便汲水。知縣事保德李士元開大門於西,名曰留 照,復易東門曰迎旭,南門曰開薰,西小門曰湧泉。隆 慶二年,增設甕城敵臺。萬曆八年,知縣屯留龐鳳鳴」 闢小東門,名曰「通利。」

《昌平山水記》:「懷柔縣大兵少,弘治中,截其東偏而築 之,故縣治在西門也。城周四里六十步,三門。嘉靖末, 設兵備僉事於此,尋罷,後以守備一人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