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舊東安州在縣西北四十里,安次舊縣之西。渾河水 次,居民輳集,名「舊州頭。」

《東安縣志》:「元《東安州廟學記》,國子監祭酒孔克堅撰 文,至正二十四年六月立石。」又「州北《卲家莊鄉學記》, 翰林檢討李繼本撰文。」

《方輿紀要》:「常道城在舊州頭西五里,三國魏燕王宇 之子璜封常道鄉公,甘露五年,司馬昭迎立之。北魏 主宏封宇文英為常道鄉公,皆此城也。」

《魏書志》:「安次縣有故萇道城。」

《名勝志》:「留犢村,在縣西北六十里。魏鉅鹿時,苗為壽 春令,及歸,留犢而行,回經於此,因以名里。」

《東安縣志》:「寧國寺在留犢里,金大定三年村民曹瑛 建,有碑存。」

《明一統志》:「廣福寺元建在東安縣治西北四十里。」 《東安縣志》:「廣福寺在故縣西北五十里,金天會中建。 大定三年,僧會頤請賜額。」

廣善寺在徐村里固城莊,唐之靈應寺也。洪熙元年, 太監何至淵重修。景泰三年立碑。以上俱東安縣界內 《香河縣志》:「縣舊為土城,正德二年始易以甎。嘉靖四 十二年,知縣事范經增高之。城門四:東曰淑陽,南曰 永明,西曰迎恩,北曰拱極。」

縣治在城之西,儒學在縣治之東。洪武四年,知縣韓 琚所建也。

《方輿紀要》:「營州前屯衛,在香河縣治東,本在舊大寧 衛境,永樂元年移於此。」

《香河縣志》:「隆安寺在縣治東,明成化中重修。有禮部 郎中直文淵閣關西倪讓碑,中書舍人文淵閣廣昌 王禮書。」

香城塔在縣南二十里。

舊《志》:「鐵佛堂在縣東南十六里。」

《燕山叢錄》:香河鐵佛寺舊有鐵佛,高丈餘。元至正中, 佛見夢於僧曰:「吾緣法不當住此,將辭汝去。」僧以鐵 鎖鎖佛臂,一夕竟去,東光寺獨所鎖臂存,至今供養。 《世宗實錄》:嘉靖十四年十一月,香河縣郭家莊自開 新河一道,長一百七十丈,闊五十一丈有奇,較舊河 近十餘里。有司以聞,命祭告河神。以上俱香河縣界內 《名勝志》:「通州,元既隳城郭,兵火之後,祗編籬塞而已。 洪武元年閏月,燕山忠敏侯孫興祖從大將軍徐達 督軍士修城,始甃以磚石,周圍九里十三步,高四丈 六尺,在潞河之西,因以潞水為濠。」

《通州志》:「城門四,東曰通運,西曰朝天,南曰迎薰,北曰 凝翠,各有樓。」

新城,景泰中築,周七里有奇,中有西南二倉。「蓋國家 歲入東南漕運四百萬石,析十之三貯於通倉,故為 城以屏蔽之。」

《通州志》:「州治在城北門迤西,洪武三年建。儒學舊在 州治西,元大德二年,知州事趙居禮建。明永樂十四 年重修,正統十二年再葺,有弋陽李奎碑記。嘉靖四 十二年,知州事張守中撤而新之,改建文廟於明倫 堂之基。學西舊有通惠書院,去之,改建明倫堂於其 址。州人程綬記其事於石。」

容春堂槁「通州倉,戶部歲委員外郎一人,主事四人, 或七人,或九人,監出納之政。其所居公館中,有團亭, 有事議焉,有客讌焉,皆在於斯。」

《禁扁》《元通州》十三倉:曰「有年,曰富有,曰廣儲,曰盈止, 曰及秭,曰迺積,曰樂歲,曰慶豐,曰延豐,曰足食,曰富 儲,曰富衍,曰及衍。」

《通州志》:「西倉在舊城西門外新城中,俗呼大倉,永樂 七年建。中倉,在舊城南門內,永樂中建。南倉,在新城 南門內,天順中添設。東倉在舊城南門內,亦永樂中 建。隆慶三年歸并中倉。」

新城西南隅為工部廠。廠以其屬主事一人領之,所 治不一其事,而惟修倉掌收甎料為專職。正德戊寅, 海陵華源楚來領廠事。外闢重門,內廣廳事,總為百 二十楹。乃立石「廳事」題名其上,而通政司使楊杲為 之作記。

《快雪堂集》:潞河驛,隆慶中被火,萬曆五年秋,因舊址 興工。驛西為總會鋪,東為來賓館,後為「撫夷館。」其扁 額曰「四方來同」,曰「渙號」,曰「綸音」,曰「不皇」,曰「來賓」,曰「歸 心」,曰「向化。」

《通州志》:「石壩在州城北。嘉靖七年建,京糧從此盤入 通惠河。土壩在州城東,通糧從此起車運入西倉、南 倉、中倉。萬曆二十二年,郎中于仕廉相舊蹟建新閘, 開隍濟漕,省費甚多。」

《水部備考》:「普濟閘距平津下閘十三里。至元中,建上 下二木閘。延祐後易以石,廢上閘。」

漕《河圖志》:「溥濟上下二閘,相距五里。元至元二十九 年,始建木閘,名楊尹閘。延祐以後,修石閘,改名溥濟 通流上下二閘:上閘在州治西門外,西至漕濟下閘 十里;下閘在南門外,西北至上閘五里。元至元二十 九年,始建木閘,曰通州閘。延祐以後,修石閘,改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