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3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月雨。」 按《公羊傳》,何以書?記異也。 按《穀梁傳》,「不雨

者,勤雨也。一時言不雨者,閔雨也。閔雨者,有志於民 者也。」

大全高氏曰:「不雨八越月而不書旱,何也?凡書旱者,雖有時而雨,猶以不足為旱,若真不雨,則旱在其中矣。」

按《漢書五行志》:釐公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正月 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先是者,嚴公夫人與公子 慶父淫而殺二君,國人攻之,夫人遜於邾,慶父奔莒。 釐公即位,南敗邾,東敗莒,獲其大夫。」有炕陽之應。

襄王三年魯大雩

按《春秋魯僖公十一年》「秋八月,大雩。」 按《公羊傳》注, 公與夫人出會,不恤民之應。 按《穀梁傳》:「雩,月正也。 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

五年,魯大雩。

按《春秋》,魯僖公十三年「秋九月,大雩。」 按《公羊傳》注: 由陽穀之會,不恤民,復會於鹹城,緣陵煩擾之應。 十三年,魯大旱。

按《春秋》,魯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 按《左傳》,公欲焚 巫尫。臧文仲曰:「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 分,此其務也。巫尫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 旱,焚之滋甚。」公從之。是歲也,饑而不害。 按《公羊傳》, 何以書?記災也。

新作「《南門》之所生。」

按:《穀梁傳》:「旱時,正也。」

釋曰:旱必歷時,非一月之事,故書「時」為正也。

按《漢書五行志》,釐公二十一年夏,大旱。董仲舒、劉向 以為齊桓既死,諸侯從楚,釐尤得楚心,楚來獻捷,釋 宋之執,外倚彊楚,亢陽失眾,又作南門,勞民興役,諸 雩旱不雨,略皆同說。

二十七年,魯旱。

按《春秋》魯文公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於秋七月。」

大全汪氏曰:「自十二月不雨至七月,則陰陽之氣不和,而恆陽為災者八越月矣。蓋旱為災而不久,則書旱;旱為災而久,則書某月不雨至某月。」

按:《公羊傳》何以書?記異也。大旱以災書,此亦旱也,曷 為以異書?大旱之日短而云災,故以災書。此不雨之 日長而無災,故以異書也。

此「祿去公室,政在公子」,遂之所致也。

按:《穀梁傳》歷時而言不雨,文不憂雨也。不憂雨者,無 志乎民也。

按:《漢書五行志文公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於秋 七月。文公即位,天子使叔服會葬,毛伯賜命,又會晉 侯於戚。公子遂如齊納幣,又與諸侯盟。上得天子,外 得諸侯,沛然自大。躋釐公主,大夫始顓事。」

頃王二年魯旱

按《春秋魯文公十年》:「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 按 《公羊傳注》,「公子遂之所招。」 按《穀梁傳》歷事而言不 雨文,不閔雨也。不閔雨者,無志乎民也。

按:《漢書五行志》十年:「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先是, 公子遂會四國而救鄭,楚使越椒來聘,秦人歸襚。有 炕陽之應。

五年,魯旱。

按《春秋》魯文公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 按《漢書五行志》,文公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 月。先是,曹伯、杞伯、滕子來朝,郕伯來奔,秦伯使遂來 聘,季孫行父城諸及鄆,二年之間,五國趨之,內城二 邑,炕陽失眾,一曰不雨,而五穀皆孰異也。文公時,大 夫始顓盟會,公孫敖會晉侯,又會諸侯,盟於垂隴。故 不」雨而生者,陰不出氣而私自行,以象施不由上出, 臣下作福而私自成。一曰:「不雨」,近常陰之罰,君弱也。

定王五年魯旱

按《春秋》,魯宣公七年:「秋,公至自伐萊,大旱。」

大全公與齊侯俱不務德,合黨連兵,恃彊凌弱,是以為此舉也。軍旅之後,必有凶年。言民以征役怨咨之氣,感動天變,而旱乾作矣。其以「大旱」書者,或不雩,或雖雩而不雨也。不雩,則無恤民憂國之心;雩而不雨,格天之精意闕矣。

按:《漢書。五行志》:宣公七年:「秋,大旱。是夏,宣與齊侯伐 萊。」

十九年,魯旱。

按《春秋》,魯成公三年:「秋,大雩。」

簡王二年魯旱

按《春秋魯成公七年》「冬,大雩。」 按《穀梁傳》:「雩不月而 時,非之也。冬無為雩也。」

大全劉氏曰:「《穀梁》云『冬無雩也』」,非也。周之十月,今之八月,若久不雨,可不雩乎?

靈王四年魯旱

按《春秋》魯襄公五年:「秋,大雩。」 按《左傳》,「旱也。」

大全高氏曰:「因旱祭,志僭也。」

按《漢書五行志》:襄公五年「秋,大雩。先是,宋魚石奔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