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當既,於占不吉。太宗不悅曰:「日或不蝕,卿將何以自

處?」曰:「有如不蝕,則臣請死之。」及期,帝候日於庭,謂淳 風曰:「吾放汝與妻子別。」對以尚早一刻,指表影曰:「至 此蝕矣。」如言而蝕,不差毫髮。

《大唐新語》:沙門一行,俗姓張,名遂郯,公謹之曾孫。年 少出家,以聰敏學行見重於代。元宗詔於光文殿改 撰曆經,後又移就麗正殿與學士參校曆經。一行乃 撰「《開元大演曆》一卷、議十卷、《曆立成》十三卷、《曆書》二 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凡五部五十卷」,未及奏上而 卒。張說奏上,請令行用。初一行造黃道游儀以進,御 製《游儀銘》,付太史監,將向靈臺上,用以測候。分遣太 史官、大相元太史馳驛往安南朗、兗等州測候日影, 同以二分二至之日正午時量日影,皆數年乃定。安 南量極高二十一度六分,冬至日長七尺九寸二分, 春秋二分長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 分。蔚州橫野軍北極高四十度,冬至日影長一丈五 尺八分,春秋二分長六尺六寸二分,夏至影在表北 二尺二寸九分。此二所為中土南北之極,其朗、兗、太 原等州並差牙不同,一行用勾股法算之云,大約南 北極相去纔八萬餘里。修曆人陳元景亦善算術,歎 曰:「古人云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為不可得而致也。 今以丈尺之術而測天地之大,豈可得哉?若依此而 言,則天地豈得為大也?」其後參校一行曆,經並精密, 迄今行用。

《元史曆志》:「至元十三年平宋,遂詔前中書左丞許衡、 太子贊善王恂、都水少監郭守敬同改治新曆。衡等 以為金雖改曆,止以宋《紀元曆》微加增益,實未嘗測 驗於天。」乃與南北日官陳鼎臣、鄧元麟、毛鵬翼、劉巨 淵、王素、岳鉉、高敬等參改累代曆法,復測候日月星 辰消息運行之變,參別同異,酌取中數,以為曆。本 《王恂傳》。帝以國朝承用金《大明曆》,歲久浸疏,欲釐正 之,知恂精於算術,遂以命之。恂薦許衡能明曆之理, 詔驛召赴闕,命領改曆事,官屬悉聽恂辟置。恂與衡 及楊恭懿、郭守敬等遍考曆書四十餘家,晝夜測驗, 創立新法,參以古制,推算極為精密。

《農田餘話》:至元中,遣官十四員,分道測日影,用四丈 之表。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日在表南一尺 一寸五分,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衡岳,北極出地 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無影。北至北海,北極出地 六十五度,夏至景長六尺七寸八分,晝八十二刻,夜 十八刻。疑即唐太宗時。貞觀二十年,骨利幹遣使入 貢來朝,言「其國日入後煮羊脾熟已天明」者,此地是 也。

《春明夢餘錄》:「《大統曆》雖本于郭守敬之《授時曆》,然高 皇帝精於觀天,而特令劉基召集天下律曆名家赴 京詳議,復自置《觀象盤》」、《天文、分野》諸書,誠可萬世以 為典要者。自西洋之法入中國,上海徐光啟專習之 後,湯若望嗣利瑪竇之教,而李天經、黃應遴等信奉 益堅,進新曆書一百四十餘本,日晷、星晷、星球、星屏、 闚筩諸器,然其法與舊法稍異。舊法用日法計日定 率,西法用天度因天立差。舊法用黃道距度,西法用 黃道緯度,各有不同。欽天監官生連數爭執,禮部因 議「另立新法一科」,允之。

測量部雜錄

《易通卦驗》:「冬至之日,植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晷如 度者,歲美人和,不則歲惡人惑。」

周髀《算經》,「日中立竿測影。」將求日之高遠,故先見 其表影之率。

《史記·平津侯傳》:「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

《漢書王莽傳》:「青煒登平,考景以晷。」如淳曰:「青氣之 光輝也。」《晉灼》曰:「言青陽之氣始生而上,以成萬物也。 春秋分,立表以正東西。東,日之始出也,故考景以晷 屬焉。」

《後漢書百官志》:「丞一人,明堂及靈臺丞一人,二百石。」 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靈臺。靈臺掌候守日月星氣, 皆屬太史。」《漢官》曰:「靈臺待詔四十二人,其十四人 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風,十二人候氣,三人候晷景, 七人候鐘律,一人舍人。」

《晉書律曆志》:董巴議云,「聖人迹太陽於晷景。」 《玉燭寶典》:「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極南,影極 長。陰陽十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鐘,其管最長,故有履 長之慶。」

《玉堂閒話》:「上元豎一丈竿,候日午影至,七尺大稔六 尺,小稔九尺。一丈有水,五尺歲旱,三尺大旱。」

《唐書天文志》:「原古人所以步圭影之意,將以節宣和 氣,輔相物宜,不在於辰次之周徑。」

《夢溪筆談》:「凡立冬晷景,與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 景短長不同,則知天正之氣偏也。」

《宋史·律曆志》:乾德中,太常寺和峴上言曰:古聖設法, 先立尺寸,作為律呂,但尺寸長短,後代或不符。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