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銅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臺影表,銅臬下石尺是 也。影表測於天地,律管可以準繩。古今測驗,止於 岳臺,而岳臺豈必天地之中?餘杭則東南相距二千 餘里,華夏幅員,東西萬里,發斂晷刻,豈能盡諧?周 琮《論曆》曰:宋何承天始悟測景以定氣序。景極長, 冬至;景極短,夏至。始立八尺之表,連測十餘年,即知 舊《景初曆》冬至常遲天三日。乃造《元嘉曆》,冬至加時, 比舊退減三日。

「《象緯新篇》諸書言六合道理之數,然乎?」曰:土圭表景 之法近之,蓋有所傳據者也。古者土圭測日,必置五 表,地中置中表,表立八尺之木,以夏至之日測之,其 景北一尺五寸,與土圭相等,謂之地中。千里而南置 南表,表北得影一尺四寸,其地於日為近南而多暑。 千里而北置北表,表北得景一尺六寸,其地於日為 「近北而多寒;千里而東,置東表,晝漏未半,日景已夕, 其地於日為近東而多風;千里而西,置西表,晝漏已 半,日未中央,其地於日為近西而多陰。中表為四方 之則,四表明中表之正,由是天地之內,四旁上下之 道里,四時風雨之和戾,可得而推矣。」或曰:「地距千里, 恐寒暑未必遽爾頓異。」曰:「獨不見河朔相去江南特 千餘里耳。河朔之冬,草木黃落,而江南草卉凌冬猶 青。況千里而南,豈不愈熱?千里而北,豈不愈寒?當日 南無景之區,而其暑豈不愈熾;陰山瀚海之涯,而其 寒豈不愈冽哉?由是觀之,愈西愈陰,愈東愈風,其理 亦可推矣。安謂其不然乎?六合道里之數信乎?曰:自 土圭之法測之則然」,然則天地之廣遠,孰得而量之? 其法:每地千里,景差一寸,陽城之景一尺五寸,中南 至日南,表下無景,是日南去陽城一萬五千里矣。立 八十為實,表之長數也。旁立十五為法,土圭之長數 也。以勾股算之,得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有奇,此 天頂至地之數也。倍之,得十六萬二千七百八十八 里有奇,即天徑之數也。以周徑之法乘之,得五十一 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里有奇,即周天之數也。觀周天 徑之數,則地四方相距之數可推矣。土圭之法,周公 以來相傳如此。

《暇日記》:「僧崇普說望竿可以度遠近高下。其法用長 一尺,橫一尺,如丁字,就口邊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