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成於唐梁令瓚及僧一行,復於太平興國中張思訓 公廉。今又變正其制,設天運環,下以天柱、關軸之類, 上動渾儀。此新制也。舊制,渾象張衡所謂置密室中 者,推步七曜之運,以度曆象昏明之候。校二十四氣, 考晝夜刻漏,無出於渾象。《隋志》稱梁祕府中有宋元 嘉中所造者,以木為之,其圓如丸,遍體布二十八宿、 三家星色,黃赤道、天河等,別為橫規繞於外,上下半 之,以象地也。開元中,詔僧一行與梁令瓚更造銅渾 象,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 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日月五星,循繞絡 在天外,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正東行一度,月 行一十三度有奇,凡二十九轉而日月會,三百六十 五轉而日行一匝。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象半在地 上,半在地下。又立二木偶人,於地平之前,置鐘鼓,使 木人自然撞擊,以報辰刻,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 既成,命置之武成殿。宋太史局舊無渾象,太平興國 中,張思訓準開元之法,而上以蓋為紫宮,旁為周天 度,而東西轉之,出新意也。公廉乃增損《隋志》制之,上 列二十八宿周天度數,及紫微垣中外官星,以俯窺 七政之運,轉,納於六合儀天經地渾之內,同以木櫃 載之。其中貫以樞軸,南北出渾象外,南長北短。地渾 在木櫃面,橫置之,以象地。《天經》與地渾相結,縱置之, 半在地上,半隱地下,以象天。其樞軸北貫《天經》上杠, 中尗與杠平,出櫃外三十五度稍弱,以象北極出地。 南亦貫《天經》出下杠外,入櫃內三十五度少弱,以象 南極入地。就赤道為牙,距四百七十八牙,以銜天輪, 隨機輪地轂,正東西運轉,昏明中星即應其度分,至 節氣亦驗,應而不差。王蕃云:「渾象之法,地當在天內, 其勢不便,故反觀其形。地為外郭,於已解者無異,詭 狀殊體,而合於理,可謂奇巧者也。」今地渾亦在渾象 外,蓋出於王蕃制也。其下則思訓舊制,有樞輪、關軸, 激水運動以直「神搖鈴,扣鐘擊鼓,置時刻十二神司 辰像於輪上。時初正至,則執牌循環而出,報隨刻數, 以定晝夜長短。至冬水凝,運轉遲澀,則以水銀代之。」 今公廉所製,共置一臺,臺中有二隔,渾儀置其上,渾 象置其中,激水運轉樞機,輪軸隱於下,內設晝夜時 刻機輪五重:第一重曰天輪,以撥渾象赤道牙距;第 二重曰「撥牙輪」,上安牙距,隨天柱中輪轉動,以運上 下四輪。第三重曰時刻鐘鼓輪,上安時初、時正、百刻 撥牙,以扣鐘擊鼓搖鈴。第四重曰「日時初正司辰輪」, 上安時初十二司辰、時正十二司辰。第五重曰「報刻 司辰輪」,上安百刻司辰。巳上五輪並貫於一軸,上以 天束束之,下以鐵杵臼承之,前以木閣五層蔽之,稍 增異其舊制矣。五輪之北,又側設樞輪。其輪以七十 二輻為三十六洪,束以三輞,夾持受水三十六壺。轂 中橫貫鐵樞軸一,南北出軸為地轂,運撥地輪、天柱, 中輪動機,輪動渾象,上動渾天儀。又樞輪左設天池、 平水壺,平水壺受天池水注入受水壺以激樞輪,受 水壺落入退水壺,由壺下北竅引水入昇水下壺,以 昇水下輪運水入昇水上壺上壺內昇水上輪及河 車同轉上下輪,運水入天河,天河復流入天池,每一 晝一夜,周而復始。此公廉所製渾儀、渾象二器,而通 三用,總而名之曰「渾天儀。」

按《尚書通考》,元祐中蘇頌上《儀象法要》,有曰「古人測 候天數,其法有二,一曰渾天儀,二曰銅候儀。又按吳 王蕃之渾天儀者,羲、和之舊器。又有渾天象者,以著 天體,以布星辰。二者以考,於天葢密矣。」詳此,則渾天 儀、銅候儀之外,又有渾天象,凡三器也。渾天象歷代 罕傳,惟《隋書志》稱梁祕府有之,云元嘉中所造。由是 言之。古人候天。具此三器。乃能盡妙。今惟一法。誠恐 未得精密。

按《圖書編》:「元祐初,吏部尚書蘇頌舉吏部守當官韓 公廉更造渾儀,復以水運,著《新儀象法要》三卷藏之。 太史謂水運者為渾天儀,不以水運者祇曰銅候儀。」 其說以至道、皇祐、熙寧新舊渾儀,當時翰林院、天文 院及太史局所用,皆是銅候儀,不得不為渾天儀。蓋 信用韓公廉矜尚機巧之事,非通論也。其制,木閣五 層,司晨擊鼓搖鈴,執牌出沒於閣內,皆依倣張思訓 之舊。兩極內置直距、直距夾望筒,使南北低昂,旋轉 持正,窺測七曜,皆依循行之法,以望筒在渾儀腹中, 實無所用也。乃出新意,使望筒常指日,日體常在銅 竅中,所謂窺測七曜者,如是而已矣。且望筒果能於 渾儀中窺測七曜,又何用臺上測驗哉?必使人於其 傍驗星在之次,與臺上測驗者相應,以不差為準,是 窺測七曜,常在臺上,不在望筒也。由是觀之,望筒當 設於司天臺上,不當在渾天儀腹中明矣。

紹聖元年十月禮部祕書省奉詔詳定儀象擇其可用者以聞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律曆志》,「紹聖元年十月, 詔禮部、祕書省即詳定製造渾天儀象所,以新舊渾 儀集局官同測驗,擇其精密可用者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