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徽宗宣和六年七月王黼造璣衡小樣置璣衡所

按《宋史徽宗本紀》,六年秋七月甲辰,置璣衡所。 按 《律曆志》:「宣和六年七月,宰臣王黼言,臣崇寧元年,邂 逅方外之士於京師,自云王其姓,面出素書一道,璣 衡之制甚詳,比嘗請令應奉司造小樣驗之,踰二月 乃成璿璣,其圓如丸,具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置南北極崑崙山及黃赤二道,列二十四氣、七十二 候、六十四卦,十干,十二支,晝夜百刻,列二十八宿,并 內外三垣。周天星。」日月循黃道天行,每天左旋一周, 日右旋一度。冬至南出赤道二十四度,夏至北入赤 道二十四度,春秋二分,黃赤道交而出卯入酉。月行 十三度有餘,生明於西,其形如鉤。下環西見半規,及 朢而圓,既朢西缺,下環東見半䂓,及晦「而隱,某星始 見,某星已中,某星將入,或左或右,或遲或逸,皆與天 象脗合,無纖毫差。玉衡植於屏外,持《抳樞》斗,注水激 輪,其下為機輪四十有三,鉤鍵交錯相持,次第運轉, 不假人力。多者日行二千九百二十八齒,少者五日 行一齒,疾徐相遠,如此而同發於一機,其密殆與造 物者侔焉。」自餘悉如唐一行之制。然一行「舊制,機關 皆用銅鐵為之,澀即不能自運。今制改以堅木,若美 玉之類。舊制,外絡二輪,以綴日月,而二輪蔽虧星度, 仰視躔次不審。今制日月皆附黃道,如蟻行磑上。舊 制雖有合朢,而月體常圓,上下弦無辨,今以機轉之, 使圓缺隱見悉合天象。舊制止有候刻辰鐘鼓,晝夜 短長與日出入更籌之度,皆不能辨。今制為司辰壽 星,運十二時輪,所至時刻,以手指之。又為燭龍,承以 銅荷,時正吐珠振荷,循環自運,其制皆出一行之外。」 即其器觀之,全象天體者,璿璣也;運用水斗者,玉衡 也。昔人或謂璣衡為渾天儀,或謂有璣而無衡者為 渾天象,或謂渾儀望筒為衡,皆非也。甚者莫知璣衡 為何器。唯鄭康成以運轉者為璣,持正者為衡。以今 制考之,其說最近。又月之晦明,自昔弗燭厥理,獨揚 雄云:「月未朢則載魄於西,既朢則終魄於東」,其愬於 日乎?京房云:「月有形無光,日照之乃光。」始知月本無 光,愬日以為光。本朝沈括用彈倣月粉塗其半,以象 對日之光,正側視之,始盡圓「缺之形。今制與三者之 說,若合符節。宜命有司置局,如樣製相,阯於明堂或 合臺之內,築臺陳之,以測上象。又別製三器,一納御 府,一置鐘鼓院,一備車駕行幸所用。仍著為成書,以 紹萬世。」詔以討論制造璣衡所為名,命黼總領,內侍 梁師成副之。 又:按《志》,儀象推測之具,雖亦數改,若 熙寧沈括之議,宣和《璣衡》之制,其詳密精緻,有出於 淳風令瓚之表者,蓋亦未始乏人也。

高宗紹興二年議製渾儀詔差李繼宗等驗定制度官丁師仁等入殿安設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律曆志》,紹興二年始議 製渾儀。十一月,工部言,「渾儀法要當以子午為正,今 欲定測樞極,合差局官二員。」詔差李繼宗等充測驗 定正官。後造畢進呈日,同參詳指說制度官丁師仁、 李公謹入殿安設。

紹興三年,造渾天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三年春正月辛未,造渾天儀。 按 《天文志》:三年正月,工部員外郎袁正功獻渾儀木樣。 太史局令丁師仁始請募工鑄造。且言「東京舊儀用 銅二萬餘,請折半用八千斤有奇。」已而不就。蓋在廷 諸臣罕通其制度者。乃召蘇頌子攜,取頌遺書,考質 舊法,而攜亦不能通也。 又按《極度》,極星之在紫垣 為七曜三垣、二十八宿眾星所拱,是謂北極,為天之 正中。而自唐以來,曆家以儀象考測,則中國南北極 之正,實去極星之北一度有半,此蓋中原地勢之度 數也。中興更造渾儀,而太史令丁師仁乃言:「臨安府 地勢向南,於北極高下當量行移易。」局官呂璨言:「渾 天無量行更易之制,若用於臨安,與天參合,移之他 往,必有差忒。」遂罷議。 按《律曆志》,紹興三年正月壬 戌,進呈渾儀木樣。壬申,太史局令丁師仁等言:「省識 東都渾儀四座,在測驗渾儀刻漏所,曰至道儀,在翰 林天文局,曰皇祐儀,在太史局天文院,曰熙寧儀,在 合臺,曰元祐儀。每座約銅二萬餘斤。今若半之,當萬 餘斤。且元祐製造,有兩府提」舉。時都司覆實,用銅八 千四百斤,詔工部置《物料》,臨安府傭工匠,仍令工部 長貳提舉。

紹興七年六月,四川帥司進資州隱士張大楫《蓋天 圖》新式。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七年六月八 日。四川帥司進資州翠微洞隱士張大楫。用唐制刱 捷法。蓋天圖新式。及進翠微洞隱書寶軸、司天玉匣 祕書、金鍵要訣等。詔津遣詣行所在。」 《日曆》載大楫 狀。用唐舊制。創為捷法。蓋天圖新式。亦欲以坐觀天 道。修上聖乙夜清覽行軍幕中候驗。不勞仰觀。陳於 几案。「覆視乎上,則乾象雖遠,如在目前。」今造捷法,蓋 大畫圖及四正地規,為板圖大小四面。繳進旨津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