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四度,故夏至去極六十七度而強,冬至去極百一十 五度亦強也。然則黃道斜截赤道者,則春分秋分之 去極也。今此春分去極九十少、秋分去極九十一少 者,就夏曆景去極之法以為率也。上頭橫行第一行」 者,黃道進退之數也。本當以銅儀日月度之,則可知 也。以儀一歲乃竟,而中間又有陰雨,難卒成也。是以 作小渾,盡赤道、黃道。乃各調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 之一,從冬至所在始起,令之相當值也。取北極及衡 各誠椓之為軸,取薄竹篾穿其兩端,令兩穿中間與 渾半等以貫之,令察之與渾相切摩也。乃從減半起, 以為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盡衡減之半焉。又中分其 篾,拗去其半,令其半之際正直與兩端減半相直。令 篾半之際,從冬至起一度一移之,視篾之半際,夕多 黃赤道幾也。其所多少,則進退之數也。從北極數之, 則元極之度也。各分赤道、黃道為二十四氣,一氣相 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氣者,黃道進退一度焉。 所以然者,黃道直時,去南北極近,其處地小而橫行 與赤道且等,故以篾度之於赤道多也。設一氣令十 六日皆常率,四日差少半也。令一氣十五日不能半 耳,故使中道三日之中若少半也。三氣一節,故四十 六日而差今三度也。至於差三之時,而五日同率者, 一其實節之間不能四十六日也。今殘日居其策,故 五日同率也。其率雖同,先之皆強,後之皆弱,不可勝 計。取至於三,而復有進退者,黃道稍斜,於橫行不得 度故也。春分秋分所以退者,黃道始起更斜矣,於橫 行不得度故也,亦每一氣一度焉。三氣一節,亦差三 度也。至三氣之後,稍遠而直,故橫行得度「而稍進也。 立春、立秋,橫行稍退矣,而度猶云進」者,以其所退減 其所進,猶有盈餘未盡故也。「立夏、立冬,橫行稍進矣, 而度猶退」者,以其所進,增其所退,猶有不足未畢故 也。以此論之,日行非有進退,而以赤道重廣,黃道使 之然也。本二十八宿相去度數,以赤道為強耳,故於 黃道亦進退也。冬至在斗「二十一度少半,最遠時也。 而此曆斗二十度俱百一十五強矣,冬至宜與之同 率焉。夏至在井二十一度半強,最近時也。而此曆井 二十三度俱六十七度強矣,夏至宜與之同率焉。」 按《晉書天文志》:順帝時,張衡制渾象。

按《隋書天文志》:「桓帝延熹七年,太史令張衡更以銅 製,以四分為一度,周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

按《尚書通考》:「東漢延熹中,張衡以銅製於密室中,具 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列二十四氣、二十八宿、中外 星官及日月五緯,以漏水轉之於殿上室內,令司之 者閉戶而唱,以告靈臺之觀天者,璇璣所加,某星始 見,某星已中,某星已法,皆如合符。」按衡本傳自安帝時已徵拜太史令

《晉書》云「順帝時」 ,惟《隋志》云「延熹七年」 ,今從之。

吳散騎常侍王蕃制《儀象》。

按《晉書天文志》:吳時中常侍廬江王蕃善數術,傳劉 洪《乾象曆》,依其法而制渾儀,立論考度曰:「前儒舊說, 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周旋 無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 其二端謂之南極、北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 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彊繞北極 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謂之「上規」;繞南極七十二度, 常隱不見,謂之「下規。」赤道帶天之紘,去兩極各九十 一度少彊,黃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 內,與赤道東交於角五少弱,西交於奎十四少彊。其 赤道外極遠者,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也。 其入赤道內極遠者亦二十四度,井二十五度是也。 日南至在斗二十一度,去極百一十五度少彊」是也。 日最南,去極最遠,故景最長。黃道,斗二十一度,出辰 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日晝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彊, 故日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長。自南 至之後,日去極稍近,「故景稍短。日晝行地上度稍多, 故日稍長;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日所在度稍 北,故日稍北。以至於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極六 十七度少彊,是日最北,去極最近,景最短。黃道井二 十五度,出寅入戌,故日亦出寅入戌。日晝行地上二 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日長;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彊, 故夜短。自夏至之後,日去極稍遠,故景梢長。日晝行 地上度稍少,故日稍短;夜行地下度稍多,故夜稍長。 日所在度稍南,故日出入稍南,以至於南至而復初 焉。」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應四十八度。春分日 在奎,十四少彊,秋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黃赤二道之 交中也。去極俱九十一度少彊。南北處斗二十一井 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至長短之中。奎十四,角五,由 卯入酉,故日亦出卯入酉。日晝行地上,夜行地下,俱 百八十二度半彊。故日見之漏五十刻,不見之漏五 十刻,謂之「晝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