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時談天者各以技術相高,互相詆毀,紛紛不已。至淳熙三年,因推太陽不合,仍命孝榮改曆,四年頒行,賜名淳熙。淳熙末,驗合朔差。光宗紹興二年,詔改新曆,仍命孝榮為之,賜名會元。四年,布衣王孝禮言:「陳得一造《統元曆》,劉孝榮造《乾道》《淳熙》《會元》三曆,皆未嘗測景,是以冬至皆後天一日,今宜立表測驗。」 是時朝廷雖從,未暇改作。慶元四年《會元曆》占候多差日官草澤,互有異同。舊曆後天十一刻,詔楊忠輔造新曆,五年,曆成,賜名統天。是年六月乙酉朔,推日食不驗。又嘉泰二年五月甲辰朔,日食,《統天曆》先天一辰有半,乃詔草澤有通曆者,應聘修治。開禧三年,大理評事鮑澣之言:「《統天曆》氣朔五星,皆立虛加、虛減之數,氣朔積分,乃有泛積、定積之繁,其餘差漏,不可備言。楊忠輔今見《統天曆》舛,私成新曆,容臣太史、草澤諸人所著曆參考之。」 檢討曾漸亦言:「願以諸曆下本省參考,以最近者頒用。」 於是改定新曆。曆成,賜名開禧,詔以戊辰年權附《統天曆》頒之,於是附行於世。四十五年、嘉定十一年,太史局推七月朔日食不驗,因命李德卿改造新曆。淳祐十年,曆成,賜名淳祐。是年,淳祐新曆推壬子歲立春時刻,與《開禧曆》所推相差六刻,又推日食分亦差六刻有餘。十二年,祕書省言:「李德卿曆與譚玉所進新曆各有得失,請商確推算,合眾長而為一。」 未幾,曆成,賜名會天。寶祐元年行之。咸淳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後為閏。十一月既已頒曆,浙江安撫司準備差遣臧元震言:「十九歲為一章,至朔同日,謂之章月。今以十一月三十日為冬至,又以冬至後為閏十一月,自淳祐壬子至咸淳庚午,凡十九年,是為章歲。以十九年七閏推之,則閏月當在冬至前,不當在冬至後。以至朔同日論之」 ,則冬至當在十一月初一日,不當在三十日,因更造曆,六年成,七年頒行,即成《天曆》也。

按《宋史》云:「宋開國以來,其曆曰應天,曰乾元,曰儀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天,曰觀天,曰紀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餘年而八改曆。南渡之後,曰統元,曰乾道,曰淳熙,曰會元,曰統天,曰開禧,曰會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復八改曆。」 使其初立法脗合天道,則千歲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數數更法以求幸合元「象哉?雖然,天步維艱,古今通患。天運日行,左右既分,不能無忒。」 謂七十九年差一度,雖視古差密,亦僅得其概耳。又況黃赤道度,有斜正闊狹之殊;日月運行,有盈縮胐朒表裏之異。測北極者,率以千里,差三度有奇,晷景稱是。古今測驗,止於岳臺,而岳臺豈必天地之中?餘杭則東南相距二千餘里,華夏幅員,東西萬里,發斂晷刻,豈能盡諧?又造曆者追求曆元,踰越曠古,抑不知二帝授時齊政之治,畢殫於是否乎?今其遺法,具在方冊,惟《奉天》《會天》二法不存。大扺數異術同,因仍增損,以追合乾象,俱無以大相過也。

國初承用金《大明曆》。庚辰歲,太宗西征,五月朢,月食不效。二月五月朔,微月見於西南。中書令耶律楚材以《大明曆》後天,乃為更改,又創里差以增損之,名為《西征庚午元曆》,表上之,不果頒用。至元四年,西域扎馬魯丁撰進《萬年曆》,世祖稍頒行之。十三年平宋,遂詔前中書左丞許衡、太子贊善王恂、都水少監郭守敬改治新曆,乃創簡儀、仰儀、高表諸器,測候日月星辰消息運行之變,兼考前代曆法,參別同異,酌取中數,以為曆本。當時測景之所二十有七,東極朝鮮,西至滇池,南踰朱崖,北盡鐵勒。十七年冬至曆成,詔賜名曰《授時曆》。十八年頒行。按《授時曆》不用積年日法,革去人為附會之失,而惟順天以求合,又以日月實合時刻定朔而不用虛進法,誠為卓見,超越前代矣。約略計之,其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至元十四年丁丑至十七年庚辰各冬至,詳測日晷,酌取至日前後同者為準;二曰歲餘。自宋大明壬寅年距今八百一十年,每歲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即用二十五分,為《授時曆》歲餘合用之數,較《大明曆》減去一十一秒,并定上推百年增一、下推百年減一之議。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朢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黃道九度有奇,較《大明曆》差七十六分六十四秒。四曰月離。自丁丑後,每日測知逐時太陰行度,推算變從黃道求入轉極遲疾并平行,得《大明曆》入轉後天。又因考驗交食,加《大明曆》三十刻,五曰入交。自丁丑五月後,憑每日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