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七十九卷目錄

 曆法總部總論七

皇清二

  新法表異

曆法典第七十九卷

曆法總部總論七

皇清二

新法表異

總說

帝王圖治,求端於天,曆事由是興焉。炎帝八節,俶農功也。軒轅甲子,系日成也。帝嚳序星徵,天象也。堯置閏月,四時乃定。舜造璣衡七政,以齊夏后、周人,其教漸詳。《月令》記於《戴禮》,《協紀》載於

《箕疇自是以迨春秋》
率歲登臺測驗日至然而

閏多失置,晦朔國殊,疏舛為甚。《六曆》出於周、秦之際,後人疑其偽作,而今不可考矣。漢初,張蒼承秦用顓頊曆,洛下閎太初、劉歆三統,始立積年日法,以為推步之準。後世因之,而行之愈不能久者,不知順天求合之道也。其後李梵造《四分曆》七十餘年而儀式方備。又百三十年,劉洪造《乾象曆》,始減歲餘,創制月行、遲疾、陰陽黃赤交錯以合天度,為《推步師表》。又百八十年,後秦姜岌造《三紀曆》,始以月食衝檢知太陽躔度所在。又五十七年,宋何承天造《元嘉曆》,始悟測景以定冬至。又六十五年,祖沖之造《大明曆》,始悟太陽有歲差,及極星去不動處有一度餘。又五十二年,北齊張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裏,五「星有遲留伏逆。」 又三十三年,劉焯造《皇極曆》,始知日行有盈縮。又三十五年,唐傅仁均造《戊寅元曆》,頗采舊儀。高宗時,李淳風造《麟德曆》,以古曆章蔀元首,分度不齊,始為總法,用進朔以避晦,日晨月見。又六十三年,開元時,僧一行造《大衍曆》,始以月朔建為四大三小,諸法較密。又九十四年,穆宗時,徐昂造《宣明曆》,始悟日食有氣,刻時三差。又二百三十六年,徽宗時,姚舜輔造《紀元曆》,始悟食甚汎餘差數。又一百七十餘年,元郭守敬造《授時曆》,兼綜前術,時創新意。然亦僅能度越前代諸家,而求其密合天行,垂之永久而無敝,終未能也。明初作《大統曆》,襲《授時》之成法二百餘年,不知變通,訛舛特甚。萬曆間,曾議改修。至崇禎己巳,乃召若望等前來著書。《演器曆》成,亟欲頒行。恭遇

聖朝建鼎遂用新法造《時憲》寶曆頒行天下豈非一。

代之興,必有一代之曆,預修二十年,以備

《興朝萬年》之法。傳哉。於戲盛矣。古來治曆者,稱《七十》

「餘家」 考之前史,僅四十有餘人而已。略引各朝各曆,繼以

《本朝新曆》之《凡概》,以質諸世之知曆者。精粗疏密,展

《卷》即得,夫孰得而掩乎?

武帝太初元年丁丑,洛下閎、鄧平,造《太初曆》。成帝綏和二年甲寅,劉歆造《三統曆》。

積年,一十四萬四千五百一十一。

日法八十一

二曆同法,歆即衍閎平之法而為「三統」 ,非有異也。曆家立積年日法以準推步,蓋始諸此。其法以律起曆,說多傅會,初稱脗合積漸後天。至元和初,失天益遠,晦朔弦朢差天一日宿差五度。後漢

章帝元和二年乙酉,李梵編訢,造《四分曆》,積年一萬五百六十一。

日法四

是時舊曆舛甚,乃詔梵等另造新曆。乃以二十五刻為歲實,小餘以四分度之一為斗分。天數與日數齊,而日無盈縮,月無遲疾,止用一平朔步曆,疏謬可知。至永光十五年七月甲辰,造黃道銅儀。

獻帝建安十一年丙戌,劉洪造《乾象曆》。

積年,八千四百五十二。

日法,一千四百五十七。

漢曆三統,四分皆四分之一,餘分太強。劉洪始覺冬至後天,乃減歲餘,更以五百八十九為紀法,百四十五為斗分,考冬至日,日在斗二十二度。精思二十餘年,始悟月行遲速之理,創列差率,以囿進退損益之數。又知月行陰陽交錯於黃道表裏,日行黃道於赤道宿度,復進有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