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約有數十餘款。於是著成《曆書》,解明《法原》,詳整法數, 自太陽、太陰恆星交食以迄五緯,莫不條分縷析,綱 舉目全,共計百有餘卷。已經進呈御覽,蒙恩宣付史 館刊本,傳布四方,與海內知曆者共之矣。茲更將《法 原》諸書,逐卷挈其大指,以便觀覽如左:

《日躔曆指》測準歲實、平視二行盈縮元及大差、大距 度等。其題「一求南北正子午線,以定諸徑圈及十二 時之界,以記太陽行滿晝夜、每日之始末。」乃取準於 天,非如從前徒用一指南針而已。

一,求北極出地度分,以定日出入晝夜長短、日月帶 食、日食有無,并諸曜正斜照地等類。此用象限儀,或 測日軌午正高,得距赤道度,餘即北極出地高度。或 測近極一星,在最高,又測之在最卑,折中取之,即正 北極高也。

一,求各氣差氣從地發,蒙昧空中,故自天頂以迄地 平,諸曜逐緯詳測定差,分秒多寡,因而加減原測,即 得各曜真位也。

一,求黃赤二道之距,以定太陽赤緯,於夏至前後一 二日測午正日軌。必於午正者免蒙氣也乃於所測度內減去 地半徑差,并赤道高,餘即二道相距真度分。

「一求太陽盈縮之元,以定平行加減,乃得每宮度相 應之實行。」蓋設太陽以平行旋天,每日前移一度,則 宜自秋至春,與自春至秋日行之度數相等矣。今天 度等而所行日數不等,相差八日有奇,此何以故?蓋 因地在太陽天內,非其正中也。故設一直線貫地心, 而以兩端接日。天必分為大小兩半,大半之頂距地 「遠,日行經過之時久;小半之頂距地近,日過此必速 矣。且日體近冬至現大,近夏至現小,冬至之月食大 小又異於夏至之食,總由地景長短大小,係於日光 遠近之故。」西古曆家二千年以來闡明此理,並立測 法傳之後人,即日躔並日月交食,皆正其本矣。乃此 中曆家,羲和而下,守敬而上,舉無有悟此者。何也? 又一,求太陽年日及時之平行,以定歲實,以確立推 算之根,所謂曆元也。法先後隔數年,或春或秋,於午 正時測日軌,務得二分之準時。

太陽在二分,其緯六日,約得二十四分,分應四刻,故較他時所得為準。

「乃於先後間總時。以中年分之。得每年之平行。即真 歲實。」而歲實又以周天平度。三百六十「分之得一,日之平 行,時亦倣此。但因日天心異於地心,漸移右行,二心 相距遠近,未有定數,雖所移甚微,而一二百年後,必 少覺之,千年後,差乃顯著。」則依本法復測復推,以加 以減,即造曆無異今時,故《新法》實永法也。昔郭守敬 若知此法可免歲餘,上推百年增一,下推百年減一 之議,惜乎不能也。

一,「求太陽最高所在及地心與日輪天心相距之差, 以定加減始末,以得隨時推日實行確法。」蓋太陽西 行及東本行之外,其最高亦順十二宮漸漸東行二 心。即太陽本圈心與地球心相距,歲歲減少,古測斷不可泥。曆家 若不諳此,日躔無根,又何憑以推五緯乎?古西土去 今千八百年,以三角形測日軌,記最高在申宮五度 三十五分,兩心之差為全徑百分之四分強。千年後, 又一士測之,得最高在申宮二十二度十七分,二心 相距為百分之三分半強。及㨿今測,又在未宮六度 強,二心之差不及百分三之半矣。《中曆》從來以夏至 為準,泥在未宮初度,相沿不改,豈非大誤。

一,求太陽視差,即地半徑差。此差既由各天與地球 大小之比例而生,則欲求此差者,須取一天與地最 遠無可比例者為之,則恆星天是已。故於恆星天設 三角形,查與太陽交角相對之弧。他曜倣此《弧》有大小,而 本差之多寡即見矣。

一論「日差,以齊諸曜之行,所關者大。故詳推一立成 表,以便曆算,即太陽實行嬴縮每日不等」是也。彼旋 地一周,復於元界。子午圈是「為日必等」者稱「用日」,蓋民間 所用也。曆家若亦泥之,則大惑矣。

《恆星曆指》三卷,「其一以金星測恆星及黃、赤道度等 法,於日未出時先測恆星與太白之距,日出後又測 太白、太陽之距;晚測反是,先測太白與太陽,而日沒 後乃測太白與恆星,因而求太白經緯視差及太陽 經度,則以曲線三角形法,推得兩經度,以較同測之 星加減之,并得本恆星之經度。」今以畢宿大星、婁宿 北星、「角宿距星等,為假如定赤道經緯,即餘星倣此 可推矣。」

又測近黃赤二道所有諸大星,任定幾星,作距星為 界,或自西而東,或自東而西,求兩測之距度及距赤 道之緯度。用三角形法,推得其經度差,因連綴求之, 以迄一周。所得經度,若既合於赤道周,則所測各距 之經度,必皆密合矣。乃復用之為界,以測眾星,皆可 無不合者。再以恆星赤道經緯度推其黃道經緯,反 復相求,非三角形無由而得。蓋或星居兩道之中,或 南、或北,或居兩道相交之左右,必設各極所出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