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24 (1700-1725).djvu/1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祥,消弭凶厲也。」置劍床前,再拜而去。日用問何當改

官,答云:「兩日內為太原尹,更問得宰相否。」默而不對。 唐開元中,彭城劉甲者,為河北一縣將,之官,途經山 店,夜宿,人見甲婦美白,云:「此有靈祇,好偷美婦。前後 至者,多為所取,宜慎防之。」甲與家人相勵不寐,圍繞 其婦,仍以麪粉塗婦身首。至五更後,甲喜曰:「鬼神所 為,在夜中耳。今天將曙,其如我何?」因乃假寐,頃之間, 失婦所在。甲以資帛雇村人,悉持棒尋麪而行。初從 窗孔中出,漸過牆東,有一古墳,墳上有大桑,樹下小 孔麪入其中。因發掘之丈餘,遇大樹,坎如連屋。有老 狐坐據玉案,前兩行有美女十餘輩,持聲樂,皆前後 所偷人家女子也。旁有小狐數百頭,悉殺之。

《酉陽雜俎》:郭元振嘗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盤瞚,目出 於燈下,元振了無懼色,徐染翰題其頰曰:「久戍人偏 老,長征馬不肥。」元振之警句也。題畢吟之,其物遂滅。 久之,元振隨樵閒步,見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數斗,所 題句在焉。

闕史許昌郗、尚書士美、元和永為鄂州觀察,仁以撫 下,忠以奉上,政化之美,載於冊書。一日晨興,出視事, 束帶已畢,左手引靴,未及陷足,忽有一巨鼠過庭,北 面拱手而舞,入座大怒,驚叱之,略無懼意,因擲靴以 擊,鼠即奔逸,有毒虺墜自靴中,珠目錦身,尺長筴細, 螫焰勃勃,起於舌端。向無鼠妖,則以致臃指潰足之 患。《參寥子》曰:「是知梟鳴鼠舞,不恆為災,大人君子遇 之則吉。」

《宣室志》:唐貞元中,有大理評事韓生者,僑居西河郡 南有一馬甚豪駿,常一日清晨忽委首於櫪,汗而且 喘,若涉遠而殆者。圉人怪之,具白於韓生,韓生怒「若 盜馬夜出,使吾馬力,殆誰之罪?」乃令扑焉。圉人無以 辭,遂受扑。至明日,其馬又汗而喘,圉人竊異之,莫可 測。是夕,圉人臥於廄舍,闔扉乃於隙中窺之,忽見韓 「生所畜黑犬至廄中,且嗥且躍,俄化為一丈夫,衣冠 盡黑,既挾鞍至馬上,駕而去。行至門,門垣甚高,其黑 衣人以鞭擊馬,躍而過,黑衣者乘馬而去。過來既下 馬解鞍,其黑衣人又嗥躍還,化為犬。圉人驚異,不敢 洩於人。後一夕,黑犬又駕馬而去,逮曉方歸。」圉人因 尋馬蹤,以天雨新霽,歷歷可辨。直至南十餘里,一古 墓前,馬跡方絕,圉人乃結茅齋於墓側,來夕,先止於 齋中以伺之。夜將分,黑衣人果駕馬而來,下馬繫於 野樹。其人入墓,與數輩笑言極歡。圉人在茅舍齋中, 俯而聽之,不敢動。近食頃,黑衣人告去,數輩送出墓 穴於野。有一褐衣者顧謂黑衣人曰:「韓氏名籍今安 在?」黑衣人曰:「吾已收在《擣練石》下,吾子無以為憂。」褐 衣者曰:「慎毋泄,泄則吾屬不全矣。」黑衣人曰:「謹受教。」 褐衣者曰:「韓氏稚兒有字乎?」曰:「未也。吾伺有字,即編 於名籍,不敢忘。」褐衣者曰:「明夕再來,當得以笑語。」黑 衣去,及曉,圉者歸,遂以其事密告於韓生。生即命肉 誘其犬,犬既至,因以繩系。乃以所聞,遂窮擣練石下, 果得一軸書,具載韓氏兄弟妻子家僮名氏,紀莫不 具,蓋所謂《韓氏名籍》也。有子生一月矣,獨此子不書, 所謂稚兒未字也。韓生大異,命致犬於庭,鞭而殺之, 熟其肉以食家僮。已而率鄰居士子千餘輩,執弧矢 兵仗,至郡南古墓前,發其墓。墓中有數犬,毛狀皆異, 盡殺之而歸。

《河東記》:唐太和二年,長安城南韋曲慈恩寺塔院,月 夕忽見一美婦人,從三四青衣來,遶佛塔言笑,甚有 風味。回顧侍婢曰:「白院主借筆硯來。」乃於北廊柱上 題詩曰:「黃子陂頭好月明,忘卻華筵到曉行,煙收山 低翠黛橫,折得荷花贈遠生。」題訖,院主執燭將視之, 悉變為白鶴,沖天而去。書跡至今尚存。

《宣室志》:太和中,有從事江夏者,其官舍嘗有怪異,每 夕見一巨人,身盡黑,甚光,見之即悸而病死。後有許 元長者善視鬼,從事命元長以符術考召。後一夕元 長坐於堂西軒下,巨人忽至,元長出一符,飛之中,其 臂剨然有聲,遂墮於地,巨人即去,元長視其墮臂,乃 一枯木枝。至明日,有家童謂元長曰:「堂之東北隅有」 枯樹焉,先生符今在其上。即往視之,其樹有枝稍折 者,果巨人所斷臂也。即伐而焚之,宅遂無怪。

《鑑誡錄》:懿宗之代,處士張孜耽酒如狂,好詩成癖,然 於吟諷,終昧風騷。乃圖寫李白真儀,日夕虔禱。忽夢 一人自天降下,飄曳長裾,是夕星月晃然,當庭而坐, 與孜對酌,論及歌詩。孜問姓名,自云李白。孜因備得 其要,白亦超然上昇,孜後所。篇章悉干教化,當時 詩者稍稍善之。

《廣異記》:呂筠卿月夜泊君山,飲酒吹笛,忽一漁舟來 相並,中有一老人持三笛以示呂,大者如合拱曰:「此 天樂也,不可吹。次者如世所吹者,曰『洞府仙人樂也, 小者筆管大,此人間之笛也』。」遂吹其小者,始一二聲, 波濤洶湧,又三五聲,舟楫掀舞。呂大恐老人止笛,即 吟曰:「湘中老人讀黃老,手援紫纍作碧草。春至不知 湖水深,日暮忘卻巴陵道,忽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