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9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乾象典

 第三十卷目錄

 日月部彙考二

  明湯若望新法曆引交食

  渾天儀說太陽及太陰本行合宗動之驗 求日月食之原

  測食似食實食說 日食月食辯 因食而知日月地大小之別

  曆象圖說日月合朔圖說 交食諸象圖說 日月地半徑視差圖說

 日月部總論

  易經豫卦 繫辭上傳

  禮記樂記 祭義 哀公問 孔子閒居

  宋邵子皇極經世觀物外篇

  朱子全書天文 天度

  性理會通日月

  鄭瑗井觀瑣言辯論管窺

  劉氏雜志日月輪

  荊川稗編僧德孺日月周天論 史伯璿論日月食

  章潢圖書編論日月所歷

乾象典第三十卷

日月部彙考二

《明湯若望新法曆引》

《交食》

凡日月之行二十九日有奇,而東西同度,謂之「會朔。」 至若日行在黃道近交,人視為與日同經同緯,是人 目與日月相參直,而月魄正隔日光,於人目則為日 食。日食者,非日失其光,光為月掩耳。凡太陰距太陽 百八十度,而正與之衝,謂之朢。若當衝時,月行近於 兩交,必入地景而為闇虛。此乃日月同在一線,而地 居其中間,日光為地所阻,不能射照月體,則月失其 光而為月食。此日月二食者,躔度有恆,持籌推步,分 秒確然,而曆家各法之疏密,於此更難掩也。試言其 略,黃白二道相交之二所,名「正交、中交。」凡日月行及 二交為同度,同度則有食矣。然而論交又須論限,及 交而在限內則食,限外則不食,此不可不審也。顧限 度諸方不一,蓋太陽於諸方之地,平高度不同,而陰 陽二曆之各限亦異。論煖帶下之地,二曆互相受變。 如白道向南極半周,有時在天頂及黃道之中,勢必 反謂為陰曆;白道向北半周,是時在黃道外,勢必反 謂為陽曆。故其下日食之限,莫得而定之也。他域更 近于北,必陰曆限多,陽曆限少;更近于南,必陽曆限 多、陰曆限少。比如京師近北,約算陽曆八度、陰曆二 十一度,則知日月相會。凡在陽曆近二交八度,在陰 曆近二交二十一度,其下必見日食。而過此限以往, 則否,即北可以推南,莫不以遠近分多寡矣。然而二 曆食限之度有異者,其故葢在月輪。月輪比日最近 于地,而月又小于地。人目見月之所又在地面,不在 地心,故以月天論地平。雖天與地球皆為平分,直過 其心,而人在地面高,所以視天地之兩界,則似地球 與月天,非平分也。少半在上,多半在下,而差約一度。 故以本法推算,月已出正地平,其于人目所視之地 平,尚少一度。此其較謂之「視差。」蓋惟月在天頂正地 平與視地平之極,皆以一直線合于天頂,無有視差。 過此左右,不免有差。愈遠天頂愈近,地平差必愈甚。 夫視差無他,恆降下月體數十分耳。設令日月同度, 同在近交之南,又因同度並在正地平上高二十度, 則太陽于視地平為十九度五十八分,祇降二分,太 陰于視地平為十九度,直降一度矣,而日月二差之 較為五十八分。故以算論,雖二曜同高同度,而人目 視之,太陰恆下于太陽,一度弱,不掩日光則不食。若 二曜在地平上高七十度,則太陽無視差。太陰視差 止二十分,其降于太陽亦止二十分,勢必相切,或至 掩數分而成食。若二曜在交北,又當以太陰算在太 陽之上,庶因視差所降,而掩陽光以為食也。顧此二 地平之差,又分二類:一加減交食分數,謂之氣差;一 加減時刻,謂之時差。曆算之艱且劇,莫過于此,所最 當究心者也。

日食之全與不全,其故有二:一由天上之行,一由食 時地平上高弧之度,故均一食也。有見全食者,有見 食多寡不等者,有全不見食者。就南北論,見食地界, 設如北京見全食,其南北各距四十五度之地,為萬 一千有餘里,皆見有食,然而多寡不等。就東西論,各 距六十度為萬五千有餘里,各見食而分數多寡亦 不等焉。即月食時刻,南北亦有不同,而東西為甚也。

《渾天儀說》

《太陽及太陰本行合宗動之驗》

太陽為時日之原。一日約東行一度,于黃道為正,而 于赤道恆為斜。或在兩道之交,或北上,或南下,絕無 定居,故無一定之時。此四季所繇以變易也。迨加以 宗動,即見其出沒之廣不一,晝夜之長短有變。如日 在降婁初度為春分,則出正東,沒正西,晝與夜皆等。 自此以往漸斜去赤道北,出沒較前為廣矣。晝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