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9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夜短,至夏至為最矣。乃從夏至而退行一度,其出其 沒,其晝其夜,與前所得等,漸退行,漸與前等。惟過秋 分而太陽行赤道南,則于前後相對,宮度有定比例, 彼之所廣,此之所狹,彼之所長,此之所短,若相背而 馳者然。

太陰依本行隨黃道,約二十九日有奇,而與太陽會, 故并論《宗動》則出沒之廣,在地平上下之時,皆從赤 道緯,倣太陽為則,且無本光借光于日,因體厚不能 透所借之光,故依本行距日遠近不等,有時顯全光, 有時少顯其光,只至正相朢而食于地,景正相會,而 能自以其體掩日原光。又依《宗動》使下地視之,時有 先後,方位各異。茲有《本論》,聊述一二如此。

《求日月食之原》

日月地三體,必并居一直線上,始有食。蓋日體恆居 一直線之初界,而彼界則月體、地體疊居焉。如月體 居界末,則月面之日光食于地景;地體居界末,則地 上之日光食于月景。月體厚不能透光故「但太陽本行恆依黃 道中線,而地居天之中心,一為日光所照,則此面受 光,彼面必生景,雖所射景與日正對,亦不能越黃道 之中線以為規也。乃太陰本行多在黃道內外,大端 距日與地所居之直線遠,則朔朢無食。」惟出入黃道 之處,與日與地相參直在一線上,則朔朢必食。試于 本儀考之,設太陰在陰。黃道北《陽曆》:黃道南距兩交甚遠, 任太陽在何宮度,使轉太陰本圈與日體會為朔或 正對為朢。從而視之,必日月不能與地並居一直線, 無緣得食。若移太陰至正交或中交,不拘得何宮度, 與日相會或相朢,必日月地之體並居一直線,本朔 朢時雖欲不食,不可得也。

《測食》

《似食實食說》

人恆言日食月食矣,輒概混焉。不知月實食日,則似 食而實非食也。何者?日為諸光之宗,永無虧損,月星 皆借光焉。朔則月與日為一線,月正會于線上,而在 地與日之間。月本厚體,厚體能隔日光于下,于是日 若無光,而光實未嘗失也,惡得而謂之食?朢則日月 相對,而日光正照之,月體正受之,人目正視之,月光 滿矣。此時若日月正相對如一線,而地體適當線上, 則在日與月之間,而地亦厚體厚體隔日光于此面, 而射影于彼面,月在影中,實失其所借之光,是為食 也。然其食,特地與月之失日光耳。而其光之失,因光 在地面與月體之上,地與月互相遮掩耳,日固自若 也。總之,日也、月也、地也,使三體並不居一直線,則更 無食矣。若食,則日體恆居一直線之界末,而彼界則 月體地體疊居焉。月體居界末,則月面之日光食于 地影矣。地體居界末,則地之日光食于月影矣。

《日食月食辯》

夫日食與月食,固自有異。葢月食天下皆同,而日食 則否。日食,此地速,彼地遲,此地見多,彼地見少;此地 見偏南,彼地見偏北,無有相同者也。而月食則凡地 面見之者,大小同焉,遲速同焉,經候同焉,唯所居不 同子午線者,則時刻不同矣。蓋月一入影,失其借光, 更無處可見其光也。

《因食而知日月地大小之別》

問:「日體甚大于月,與地何徵?」曰:「昔有人嘆世人止憑 肉目,不求物理。嘗設喻曰:『日出地時,設有駿馬疾馳, 從日始露至全現,亦可馳四里。縱令日行與馬等速 則四里,而僅見其全,則全體之徑亦必四里矣。今駿 馬一晝夜所馳,于地幾何?最速不過全圍百分之一 也。而太陽日一周焉,則其行之疾莫擬也。是則馬之』」 四里,日之行幾千萬里矣。日體之大,即此微可知也。 且日月體之大小,即食可辨。蓋凡物之有形象者,若 空中無所障礙,則其體之全體之分,無不出其本象 于一直線而至乎界之一點。此凡物皆然,不拘方圓 稜角等形,如有物體于此,其基址即物體也,其界點 則線之銳角所至,而入人目者也。凡「實體出《銳角》影 者,照體必大乎實體,否則其光不能照實體之全面, 而使對面銳影之盡處,仍聚合而有光也。」今欲驗日 大乎月,可視日食。月居日前而掩其光,是時月邊尚 有光,是日體在外。而其象之入人目,非近來自月體, 乃遠來自日體也。其線既為角形,則從月體至日體 更為廣大,是其角形之銳,從日來目為一點,而中間 能包月體有餘,則日體之大于月體,復奚疑哉? 今欲知日體大乎地者,觀諸月食可知月之食地,居 日前而生角,影掩月體也。當月食時,月體近乎地則 入闊,影遠乎地則人銳,影愈遠愈銳,以聚于一點。若 此者孰不信日體之大於地體也?設謂日體與地體 均,則地影「大小均,為無窮盡之等影。」若言地體大乎 日體,則地影必益遠益大,為無窮盡之大影。其影既 遠,不獨食諸天之星,必且食諸星之天矣。則每遇朢 時,月體詎能移于大影之外乎?由此益信月體之小 乎地球也。蓋地影益遠益銳,而月食居此。影或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