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9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解。然天道未易言,必得明理之儒如許衡者出正之 可也。」客曰:「星曆之學,儒者亦在所講乎?」宋子弗答,趣 侍史具衾入舟而寢。

《吳澄七政左旋說》

草廬吳氏曰:「天與七政,八者皆動。今人只將天做硬 盤,卻以七政之動在天盤上行。古來曆家非不知七 政亦左行,但順行難算,只得將其逆退與天度相直 處算之,因此遂謂日月五星逆行也。譬如兩船使風 皆趨北,其一船行緩者,見前船之快,但覺自己之船 如倒退南行然,其實只是行緩,趕前船不著故也。今」 當以太虛中作一空盤,卻以八者之行較其遲速。天 行最速,一日過了太虛空盤一度。鎮星之行比天稍 遲,于太虛盤中雖略過了些子,而不及于天,積二十 八箇月刻,不及天三十度。歲星之行,比鎮星尤遲,其 不及于天,積十二箇月,與天爭差三十度。熒惑之行 比歲星更遲,其不及於天,積六十日,「爭差三十度。太 陽之行比熒惑又遲,但在太虛之盤中,一日行一周 匝,無餘無欠。比天之行,一日不及天一度,積一月則 不及天三十度。」太白之行稍遲于太陽,但有疾時,遲 疾相準,則與太陽同。辰星之行,又稍遲于太白,但有 疾時,遲疾相準,則與太白同。太陰之行最遲,一日所 及,比天為差十二三四度,其行遲,故退數最多。今人 多不曉,以為逆行,則謂太陰之行最疾也。今次其行 之疾遲,天一、土二、木三、火四、日五、金六、水七、月八。夫 土水火,其行之速過于日,金水月,其行之遲又不及 日。此其大率也。

《史伯璿七政違天右轉說》

《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蔡氏傳曰:「天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麗天而少遲, 故日行一日亦繞地一周,而在天為不及一度,月麗 天尤遲,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朱子 曰:「曆家只算所退之度,卻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有奇,此乃截法,故有『日月五星右行之說,其實非右 行也。橫渠云:『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此說最好』。」問:「經星左旋,緯星與日月右旋,是否?」曰:「今 諸家是如此說。橫渠『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看來橫渠 之說極是,只恐人不曉,所以《詩傳》只載舊說。《晉天文 志》:『天圓地方,天旁轉,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日月本東 行,天西旋入于海,牽之以西。如蟻行磨上,磨左旋,蟻 右行,磨疾蟻遲,不得不西。或疑儒者言日月每日不 及天一度與十三度,曆家言日月每日行一度與十 三度有奇,二說不同。如儒者說,則是日月每日左旋 一周,于天所行不到處,纔一度與十三度耳。如曆家 說,則是日月每僅右「行到此一度與十三度,其餘天 體皆是所行不到之處。其說相反。」愚謂不然。二說雖 相戾,其實只一般。葢!天體非但高圓不動,待日月自 就上運行而已。天亦是運動物事,其行健,又過于日 月。天是動物,日月又是動物。物動物天非有體也,二 十八宿與《眾經》星即其體也。此二十八宿與眾經星 皆繞「地左旋,一晝一夜,適一周而又過一度,日月亦 與之同運,但不及其健,則漸退而反似右耳。其所退 之界分,即日月所不及天之一度與十三度也。是則 日月雖曰一晝一夜,隨天旋轉一周于天」,然其歷天 體,每日只有此一度與十三度,此一度與十三度,即 曆家所謂「右行之處也。譬如有一大磨在此,使三百 六十五人環繞此磨而行」,磨非天,此三百六十五人 繞磨而行者,天也。又別使二人與三百六十五人之 為首行者,從今日子時,並肩起腳同行,行至明日子 時,皆適一周。但此二人者,其一人乃與三百六十五 人之第二人並肩,即日也;其一人乃與三百六十五 人之第十四人並肩,即月也,相去近遠,日月如此。是 則以大磨視之,此三等人固皆一周;以二人與三百 六十五人視之,則此二者雖日與三百六十五人同 行,其實一人僅與三百六十五人之第一人相摩肩 而過,一人僅與三百六十五人之第一人至第十三 人相摩肩而過,此即日月所實歷之天體也。此即儒 者所謂「日月不及天之一度與十三度也,此即曆家 所謂日月右行之一度與十三度也,初豈有二致哉? 但知儒者之論,則是日月五星,亦是天象,不應獨與 眾星相背而右轉,故以左旋為順耳。右轉、左旋,說雖 不同,其實歷天體則皆共此一度,與十三度,非有二 也。不知精于論天者以為何如?姑志此,以俟就」正焉。 許益之《尚書叢說》有《七政疑》曰:「唐堯命羲和居四方 者,天象惟舉分至四中星,而知日之所在。」又言:「以閏 月定四時成歲,而知月之所行。」典文簡古,存其大法。 推步之術未詳。西漢《天文志》始有日月東行天西轉, 而周髀家則有日月實東行而天牽西轉之說。其論 天轉如磨者則非,論日月右行則是。自是志天文者 轉相祖述,以為定論,言日月則五星從可知矣。唐一 行鑄渾天儀,注水轉輪一晝一夜,天西旋一周,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