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6697.pdf/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宫黄庭堅書。紹興六年七月朔左朝請大夫知江州軍州兼管内勸農營田司事主管内安撫公事許端夫重立周濂溪先生祠堂記古之為

治者。先化而後政。詩書。道之宗也。禮樂德之聚也。道德。仁之本也。君子於是觀政焉。齊之以刑。斯為輔治。彼規矩然於簿書期會之末。而不得夫詩

書禮樂之意。未之思耳若稽古周元公先生。闕里舊在江州之濂溪。日因宅為祠為書堂。兵後寄祠府學之光霽堂。非禮也。至元二十八年。總管陳

侯時舉。新作濂溪書院于府治之東。翰林學士姚公燧為之記而先生之墓。在德化鄉清泉社廼立豐碑道左。大書曰宋濂溪先生周元公之墓。徃

來者必式焉。君子謂是役也。有關於。風化甚大。然而墓亭未立也。墓祠未復也。諸生春秋來享。列俎豆野祭墓下。風雨則於民居葳事。不稱尊禮先

儒之意。山長廬陵李敬德有志焉。至大四年。夏廉訪分司成都劉傳之來審决滯獄謂緫管完顔侯曰。崇化勸學。刺史責也。恭惟三月庚寅詔書曰。

國家内設國學。外設府州縣學。作成人材。宣揚風化。欽哉。元公祠宇。若有所待。我儀國之。惟侯其舉之。十月甲戌。侯相地興工。府判張侯實賛其决。

庶士競勸。不日成之。貽書眉山陳黄裳曰。此時舉之志也。先化而後政矣。侯請為立碑。嗟夫先生之道大矣。祠宇之復羙矣。敢賛一辭。嘗因出潯陽

南門。沿乎濂溪。風乎五老峯下。至先生墓南。草色交翠。芙蕖如玉。想像池蓮庭草。不覺身在光風霽月中。使人徘徊不能舍去。德之洽人也乆矣。道

高乎無極太極之初。而其本在乎無欲主静。學粹乎誠無為幾善惡之妙。而其目在乎仁義禮知信。隱者其體。費者其用。求之圖書。若高且逺。而實

不出乎日用常行之間可以入德。可以學聖。非若異端有體無用者比。厥後二程氏。朱氏。張氏。或見而知之。或聞而知之。紹聞懿德。言使聖人之道。

昭明于天下。而其功實自濂溪先生始。不在孟子下也。豈特舂陵。豫章。九江。京口章貢横浦。祀之。將天下通祀之。傳云。語大天下莫能載焉。兹非是

歟。陳侯。名元凱。完顔侯。名釋。傳之。名宗說張侯。名毅。是年十一月戊戌朔謹記。將仕佐郎江西等處儒學副提舉。眉山陳裳撰。司馬温公祠堂記

肅政廉訪副使張侯讓。分治江興二郡。所治必率學官弟子講學脩禮。諏善明教。庶幾罔䟽刑簡協于聖治。至元三十年夏。得司馬温公七世孫

鎮於生舍。賙其飢困問其先則宋靖康後徙越州。公曾孫備解榮州。守道死江州。遂葬而家公三子。童唐早亡而康為之嗣。康二子植桓。而植以嫡長

為小宗兄弟宗之。植生備備生逖。逖生拯。拯生堅。堅生鎮。皆世嫡長五世之宗易而太宗不遷凡今之司馬氏之留越泒洪者其宗子當在江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