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順菴集 (安鼎福)/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順菴集
卷四
作者:安鼎福
1900年
卷五

[编辑]

與貞山李景協秉休辛未[编辑]

秋雨初霽。朝旭滿窓。嚮仰方深。忽承長牘。伏惟進修工夫。益超上達。欣慰不任區區。顧余昏慵。何敢與論於性理之奧。而不鄙夷而下問。則有不容冺默者矣。夫天所命爲性。性有二。從天命之正而來者。謂之本然之性。從禀受之差而言者。謂之氣質之性。性之動爲情。情亦有二。從性本所發。謂之四端。從形氣所發。謂之七情。心統性情。而其發亦有二焉。原於性命之正者道心也。原於形氣之私者人心也。緫而言之。四端也道心也。其原出於天命之本性而無不善。不以聖狂而有間。此所謂理一也。七情也人心也。其本出於氣質之性。而或善或惡。有賢愚之不同。此所謂分殊也。推理一分殊之義。則理發氣發。在其中矣。今老兄就四七大公案外。剔出聖人之公喜怒。謂之理發。則誠可謂發前人之所未發。而學問之高明自得。亦可以覷得矣。然而愚昧之見。有迷而難悟者。若以喜怒之得正者。謂之理發。則其將以四端之不得其正者。如不當惻隱而惻隱。不當羞惡而羞惡之類。謂之氣發乎。聖人之喜怒。發而自中者也。君子之喜怒。發而求中者也。衆人之喜怒。發而失中者也。雖有中不中之不同。而其發於形氣則無異。其爲氣之發。無疑矣。至於四端。則不論賢愚。隨感而發。不待私意之較計。而油然直出乎仁義禮智所具之本性。此所謂理之發也。尹丈擴充之語。誠爲的當。理則固可擴而充之。氣則不可擴而充之。惻隱羞惡。是發於理者。故擴而充之。則至于仁之盡義之至之境矣。若喜怒則雖有賢愚之不同。而終是發於氣者也。將擴而充之。則弊將如何。伏乞更賜回敎。又見尹丈書尾。有四辟分理氣之語。未知此爲何等說也。老兄豈非以大學四者之辟焉者爲氣發。不辟者爲理發邪。愚竊以爲四者之辟不辟。有若七情之中不中。未審如何。原幅所論。亦爲俯示幸甚。直中無書可檢。只以平日依俙說得者。草草仰告。老兄亦必一笑之矣。餘只伏祝勉勵大業。以副士友之望。不宣。

答李景協書癸酉[编辑]

俯敎家人命卦之義。欽仰獨得之見。第此蒙陋。不能超脫於古人已定之論。故未免有疑於兄敎。夫六十四卦卦名。以反對推之。其自相爲用也明矣。觀於損益否泰晉明夷剝復之類。可以知之。然則睽爲二女不同志之卦。而家人爲二女同志之卦。果如尊兄所論。愚謂不必如此說。伏羲名卦之時。必觀其象有如此之義。故隨而名之。竊觀家人卦。內文明而外巽順。猶人之家政和矣。火炎上而風下行。猶人之家事合矣。二五得位而相應。猶人之家道正矣。諸卦中惟此卦。果有家人之象。而其他則終不如此卦之切近明著者。故名之曰家人。而文王之辭。孔子之傳。皆是一串貫來矣。尊兄列擧二五得位相應之卦。以爲此莫非男女正位之卦云。則此等諸卦。其性情體才。果皆如家人卦之襯切者乎。以二女同居而其志同。爲名卦之義。則諸卦之此類多矣。何獨於上風下火之卦。而名之曰家人乎哉。所引詩經家人之義。亦有疑焉。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之子指女子也。家人統言一家之上下尊卑而言也。宜其家人。謂女子之仰事俯育。莫不得宜。大學所謂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敎國人者。尤明白矣。指此爲妻妾之證。則無乃不可乎。

與李景協書甲戌[编辑]

今世此學寥寥。幸有老兄居城市紛華之中。杜門屛居。味衆人之所不味。無外誘之累而有內專之工。吾儕之洗手仰成。非老兄而誰。是以相愛之至。或恐有一毫之未盡。頃者易例。非敢曰不可而間。有迷而不悟者。此見識之不及。不特三十里而然也。切欲逐條貢愚。而侍湯焦遑。有未暇及。奈何。竊伏想一人之所見雖精。天下之義理無窮。所以古賢之言曰。以待後之君子。或曰。恐以爲如何而不爲質言其可。此謙虛自卑之德。卓然爲後人之望也。今見尊兄書中。義理之精深。見解之超悟。固非庸陋如弟者所能論評。而有曰千古一快。不敢自秘。又曰。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於此。又曰。癡人前說夢也。此等句法。未免有自恃之病。於心終有不安。若心有所疑。而徒緘默不言。則忝在受許之列而所負大矣。敢此冒沒仰告。尊兄或不爲麾斥其妄率。而益用力於溫厚寬裕之上而絶其發露穎銳之習。則其於篤實光輝之大業。益有日進之德矣。愛莫助之。強聒至此。盛度包容。或有以諒之。恐悚不已。

與李景協書丙子[编辑]

吾輩杜門讀書。無求於外。不關別人。或動有口者唇舌。只當默而自守耳。成大谷詩。相逢不用談山水。談水談山亦忤人。此翁之淸名直節。終古不磨者。嘿之功。與有多焉。未審老兄以爲如何。緜谷荐荒。裘糲都廢。赤身空口。生計窘急。兄以新寓。能免此苦耶。親知有書。皆以死自分。此何等氣象耶。尹丈交卜淪沒。此慮不少。雖欲相救。皆在五十步之間。咄咄歎歎。近日有何工夫。或許相示。甚太幸也。

與李景協書戊寅[编辑]

忽從星中。得拜下復狀。披露肝膈。詞旨懇切。至于累百千言。撫玩感嘆。不忍釋手。苟非相愛之至相信之篤。何以至此。悠悠得喪。已付太虛云者。尤仰其確乎不拔之志矣。僕嘗書自警語於壁曰。天下人毁之爲不足懼。而惟知道者毁之爲可懼。天下人譽之爲不足喜。而惟知道者譽之爲可喜。今讀惟以志不篤學不章。見擯於師友者爲懼之語。不覺蹶然起立而欽仰不已也。仍伏審向來起居平善。而信后駸駸。歲將暮矣。靜居味道玩養有常否。吾道日喪。此學日孤。杜門讀書。究心經傳。無聲名利祿之誘而有從容自得之味者。今世有幾人耶。世情易高。俗習好謗。自讀己書。何關人事。而反致嘵嘵。以僕言之。五歲奇疾。出入人鬼。而猶未忍束手塊坐。或有所述。或試己見。未免有時出而示人。此非爲衒能而求譽也。實欲廣問而求益也。未見其益而適取饒舌之譏。以此益知先賢韜晦之戒。寔爲吾輩頂門之針。而惟是照影自娛而已。尊兄亦必已知此義。故以其所存於中者相告耳。所示履卦義。讀來讀去。其意誠然。易不可爲典要。仁智各有一見。故諸儒箋解各異。與語孟性理之說。自有不同。橫說竪說而若當於義理。不失象占之義。則斯已可矣。僕亦嘗稍解象數之枝葉。故欲因此讀易。求之一年。漸流異道。惟是之懼。卽棄之。以待義理稍明然後。更欲下工。而精力已衰。恐難復及。儕友中如有推明至義。如老兄者。則爲幸實多。其意實同楚人之失弓。人己何論。近觀丈席易解。時或解頤自怡。不能止也。洞里有一學生來讀易。至姤初爻。傳義有不合者。玆以目下之事。亦爲相告。以文勢觀之。則繫金柅者。似謂時事爲小人所制。如車輪爲金柅所繫而不行。故君子守正則吉。往則凶。盖微陰在下。雖若羸豕。其心誠在於躑躅。終必消陽而後已。其可畏如此。其輕有所往乎。若如程傳以繫金柅。爲君子禁制小人之惡。則有字上。必加使之字。文義可通。若如朱義以貞吉攸往。爲戒小人事。則羸豕以下。又文不相連。必加然其以下十餘字然後。文義亦通。而終似艱曲。未知如何。詩經。前日尹丈謂集傳多有窒碍難通處。僕答以老生常談曰。朱子以後棄舊序。專以義理斷定。義理固好。而詩人之志。果如此否也。然而如此。而漸生疑貳而爲之說。則葛藤多而本根晦。與其復作而不可必得詩人之本意。不如因舊而求其義理之至當也。是後尹丈更無可否。亦不敢復有所請。今見兄論。忽思告尹丈之語以告之。非謂詩全無可疑也。周召二字。淺見亦與兄同。但不立說耳。南字義。程大昌所論樂名甚好。以經之以雅以南證之。若以南方之義求之。是時文王居天下之二。聖化洋溢。風敎所及。豈特南國而已耶。諸國曰風。風刺之義居多。舊序所云斯過半矣。而朱夫子一切刊去。誠未敢知也。是以眞西山。朱門之私淑也。其著大學衍義。引詩皆用舊序。意亦有在也。所示二篇篇義甚好。廣博精密。難容一喙。尹丈所謂新義可畏者指此耶。別錄爲藏玩之資。恨不得見全篇也。因此而竊嘗思之。我東與中夏。䂓模不同。氣象窄迫。凡人講論。只知依樣畫葫。若有背于舊說者。則不計當否。羣起攻之。至于坑塹。是甚可畏。後生讀書。於先賢所論。有疑箚錄。是九原難作。摳衣請問。亦不可得。故不過私記。便是當日門生問目之例。顧何深罪。而東俗如此。兄或念此耶。且兄今所居之地。亦非他比。凡於讀書講授之際。惟循舊訓。勿發新義。恐傳說之誤。致費唇舌也。京易卦氣。見於漢書註。而本文不見。不敢妄對。起於中孚云者。未審何義也。四始五際之說。亦見於漢書翼奉傳而已。他無所見。此等緯書。宜有講論者。而東方無傳。奈何。諸經緯書。率皆讖術之學。故守經者不尙。而雖云多是後人僞作。司馬遷稱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之文。註家謂出於易緯。則是固先秦古文。而災異之學。盖出於此。漢儒陰陽之術。皆原於此。疑所云八索九丘之類。而梓愼裨竈之學。或出於是歟。亦見錢牧齋集論詩。有曰四始。大明爲水始。四牡爲木始。嘉魚爲火始。鴻鴈爲金始。五際。卯爲天保。酉爲祈父。午爲采芑。亥爲大明。以其分配之義觀之。則三百篇。分屬於五行十二支而推究災祥耶。是未可知也。如有所見。後便詳示幸甚。僕僻居窮谷。歲且五周。親知罕接。書籍甚少。固陋寡聞。誠無足道。竊見書末警語。敢不銘念。此義之不行久矣。所謂朋友。或把手握臂。意氣相許。或對床細話。情意疑密。或自相推奬。諛辭相悅。而求以古人交際之義則幷無之。僕居常痛恨曰。人居此世。旣不能無過。則必賴朋友扶竪之力而至於成立者盖多。何今世之滔滔至此耶。何幸於吾身。親見愛信之友如老兄者耶。僕禀賦不固。故恒有浮淺之病。氣質柔懦。故或多姑息之意。渠病渠知。而舊習難脫。今承不針之針不藥之藥。幸莫大矣。兄以此開導而有所誘問。則僕何忍負此至意哉。僕才小而氣弱。故有不及之患。兄才大而氣高。故有過逸之病。均之恐難入中行之道矣。昔年尹丈以兄遊騎太遠。聦明爲累有言。僕答曰。此所謂英氣害事。世無此學久矣。擧皆奔汨於膠漆盆中。而此友無他外誘。能特立於局外靜散之地。超然爲吾輩之赤幟。甚可貴也。些少病痛。渠亦經歷之久。必當揀擇。豈有深慮哉。此甲戌冬語也。其後亦已累年。兄之造詣。亦必深矣。區區之意。每願無金玉其音。時惠良箴。使知義理之無窮。是千萬顒祝之意。更有何見。可爲他山之石耶。

答李景協書辛巳[编辑]

示敎修辭之語。誠欲銘念。而才退不振。文詞短劣。惟自悼歎。音律微竗。如僕之顓蒙。何足以知之。但以虞書言之。人禀天地之氣以生。則其發而爲聲。禀于自然。聖人卽此而辨五音。至矣盡矣。至若字音。東人恒以漢音爲正。我音爲非。愚竊惑之。我音諸聲無不備。而一字各爲一音。甚整齊也。漢音諸聲難通。如侵韻如眞。覃韻如寒。而兒二字。爲我音之乙字。又多有一字而兩音者。不甚齊整。以此協之律呂。歌以詞曲。豈無字數長短參差之患乎。晉以後胡羯亂華。至今不已。華人以文字爲語。語之變而字音亦隨而變。猶今方言之歲久而自變。其勢然也。我國自太師以後。必受中國之書而讀之。其字音。次次師傳弟受。必無所變。而又况言語與文字異。則無混淆轉訛之慮耶。是以愚謂我音近正。此恐取笑於人。而向承丈席書。正如鄙意。後見藥泉集。其言亦如僕平日之所疑然後。始信己說之不至孟浪。而但於音律之學。素昧昧也。故不得講磨于相知如吾兄。兄旣發之。幸望竭論而敎之。

答李景協書壬午[编辑]

周朔鉤邊之說。爲千古疑案。而借視於瞽師。不任愧悚。亦有以仰兄好問之盛意也。周朔之改月改時。考諸傳記。皆不可誣。其以冬爲春。以夏爲秋。四時一切相反。此終不可知也。王陽明嘗有辨說。求其義而不得。則乃曰冬至陽生而春氣至。夏至陰生而秋氣至。則不害於爲春爲秋。本文不記。而大意如此。其後王錫爵之論。皆襲陽明文字。兄取考可知矣。兄言史記因王室之正朔。閭巷稱舊俗之所呼者。誠爲得當之論。第四時之反易。聖人之意。果何在耶。深衣本經云制十有二幅。則通一衣之制而言之。非止指裳而言也。嘗以十二幅之義推之。衣二幅。袖與衽各二幅。裳六幅。恰滿十二幅之數。以左衽斂衽之說求之。衽當旁之義。亦以衣身內外衽言之。如何。然則喪服之衣前兩下雙垂者。亦不成貌樣。鄭氏燕尾之制。果出於經文耶。兄說必有明據。周朔深衣二說。幷示之幸甚。性理大全附註。似是胡廣輩所爲。而兄問至此。抑別有人耶。

與李景協書乙酉[编辑]

成服一節。弟本昧識何知。但奔喪禮。以到家後第四日成服。齊衰以下。似當蒙上文。若以至家成服四字。爲計在道日子。至家卽成服之義。則地遠而過四日後至者。或可如此說。若地近而奔在四日之內者。雖二日三日。果卽爲成服耶。此鄙見之所以致疑。且寒岡補註。有至家四日後成服之文故也。幸復敎之。

與李景協書丁亥[编辑]

尹丈書中。畧道公喜怒理發之義。此事昔歲辛未。兄貽書詳論。而弟之昧識。未能及此。雖不得相與講討。而心不敢忘。後見朱子之言。有曰喜怒人心也。當喜而喜。當怒而怒。道心也。反謂之道。則其理發可知。而先入之見。卒難回頭。喜怒終是形氣上分數多。退陶氣順理之說。似無改評。終守舊見。近來始知此說。肇於愼上舍。蒙丈席印可。老兄亦信從無疑。則其說必無謬誤矣。考退溪集高峯後說中。剔公喜怒理發之說。以攻退陶氣順理之語。李先生更無所辨。反賜許可。此丙寅歲也。戊辰年。修聖學十圖心統性情中圖。包四端於七情之中曰。就善惡幾。言善一邊。己巳年與李平叔書。又申其義。以此言之。則李先生晩來之見。亦從高峯耶。願賜詳敎。愚昧之窒而難通者如右。所謂喜怒。終是形氣上分數多。聖人之七情。則直從性發爲情。最初善邊來。則謂之理發可也。以常人言之。非顚妄病風外。其七情必有所當然而出者。其始發未始不善。則亦可謂之理發。而發而不中節而後。謂之氣發乎。然則以一事之喜怒。而始以理發言。中以氣發言。其果成說乎。

答李景協書丁亥[编辑]

示諭明白痛快。無一毫可疑。而其中因孺子之援井擠井而爲喜爲怒者。實是理發之左契。更復何論。然陶山之語。常爲先入之主。每每纏繞難脫。而尹丈堅執舊說。故愚每致疑而欲兩存之。以待後人之採擇。但陶山以後至今數百年。苦口力爭者。還歸高峯之套。是可疑也。若九原可作。退陶李子將如何云也。是以弟則不敢質言耳。示諭禮疑下問可感。兄推小斂後加絰帶之文。以證大斂後當成服之據。兄之考出。誠爲精細。而愚意常疑四日成服之節。自上達下。其義一也。何以知其然也。檀弓曰。天子崩三日。祝先服註。子亦三日而杖。喪大記曰。君之喪三日。子夫人杖。大夫之喪。三日之朝。旣殯。主人主婦室老皆杖。此所謂三日。皆除死日。則實四日矣。喪大記又曰。士之喪。二日而殯。三日之朝。主人主婦杖註。此二日。於死日亦三日也。以士喪禮證之。死日襲。厥明小斂。又厥明。大斂而殯。與喪大記註文相合。又士喪禮大斂殯下。當直云成服杖。而今却云三日。則與喪大記三日朝之文。不其相應乎。由是言之。則天子諸侯大夫士。禮雖有煩簡之不同。而四日成服之義則無不同矣。楊氏之論。恐無改評。生與死與之文。况出於曲禮乎。若過三日而大斂者。沙溪又以其明日成服。爲得禮之意。此恐推之太過。兄論當矣。喪大記云三日之朝旣殯。主人主婦杖云。則是殯後卽成服之證。通典。唐元陵儀殯後。皇帝百官服衰絰。此亦爲殯後卽成服之證。然而先生曰。疑禮問解。雖四五日而大斂。不可以上食稍遲而遽成服。成服斷在殯之明日。沙溪說是矣。按此雖無古禮可據。意亦近厚。從之何妨。更據開元禮三日成服。而五品以上除死日。六品以下幷死日爲三日。此與兄所諭相同。然而何必捨古禮而從開元耶。士虞禮。祝在主人之左。誠如兄言。書儀。祝虞從右。卒哭從左者何義。而朱子謂之得禮意者。亦何據耶。竊謂禮有古今之殊。儀禮古也。家禮今也。古禮旣不可盡從而家禮作。則家禮實後來禮家之三尺。若是小小節目間。雖與古禮有違。從之何妨。此兩端。更賜示敎幸甚。讀祝。主人俯伏之非禮。謹聞命矣。

答李景協書戊子[编辑]

自失先師。山林無主。斯文靡托。幸吾老兄承家庭文獻之傳。加篤實光輝之業。可以竪赤幟而張吾軍。每存謙挹。獨善其身。盖世道之危巇。俗論之澆薄。有以致之也。中夜思之。未嘗不痛悼興喟。道之難行。有如是矣。奈何奈何。承諭問門下受業人之有無。迂哉尊兄之有是言也。夫以師道自任者。必有服人之德行。驚世之文章。動人之氣魄而後。人從之矣。弟則無一於是。只是少實行無文彩。一拙訥昏庸之物。而加以年衰疾痼。便一有息底屍。少來非無志者。到此脫空。虛生一世。更向何辰。度此身耶。每悒悒自憐而已。由是自知之明。不敢向人論說。第前日過蒙丈席之許與。故今之少輩。或意其有聞而歷見者有之。而一見可知其虛僞。故眞狀呈露。不能盖覆。更有何人可以實心相期耶。旣明,士賓時有情問。而明也大敏。敏處反爲其病。賓也過通。通處亦爲其短。而篤實精緊。韓鼎運其人也。儘有前頭。未知樹立果何如也。但知解分數不足。故今冬欲來讀書于此。此亦無可以相發者。奈何。頃者韓自嶺來過。謂見李延日象靖。道其文行之美。且傳其言云昔年愼耳老氏過嶺時歷訪。有講討之樂。而其理氣庸學諸說。皆背先儒已定之論。而自立門戶者多。果然半生讀書。皆歸虛云云。其言未知其十分是當。而篤信師說專精致一之意。則誠可貴也。未審尊兄與此友相知否。弟心力日短。不能刻意于經卷硏究之文。但取其口順目熟者觀之。試自孟子始。精義竗旨不敢知。而遏欲存理之大義。炳然易見。行之卽在此。不必讀許多書。以分老來精力也。前日亦編家禮註。皆在暗草。無由更檢。實多自惜之意。奈何。承諭有編禮之事云。未知䂓模爲何耶。願示敎焉。陳氏禮註。繁冗沒緊要。兄若乘精力之未甚衰。試留意。爲一二遊從間講習之資。如何如何。此可與知者言。不可與不知者道也。

答李景協書己丑[编辑]

每承俯敎。許與過當。不近情理。假借奬勵。雖古人誘導之至意。當施于其人。不當猥加于非其人而爲失言之歸。豈非老兄英氣太過。文章快濶。筆力所到。不量人之堪否而率爾爲之耶。似有欠于君子存心平實之義。幸更諒之。殊以規箴闕失之意策勵之也。雖甚愚昧。必不全負良友之敎矣。鄒書誠欲刻意肆力。而病中精力不及。且難用思慮。惟於義理明白處。不覺喜悅。如兄所示諸條及持志無暴之語。常常體念而有不能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亦自激昂而有不及焉。奈何奈何。至如諺吐之疑誤。句義之合商量者。不爲不多。而不暇仰禀焉。樑摧以後。此學日孤。幸吾尊兄趾美承業。整修遺集。發揮微意。是果天意有在也。少友輩不無其人。而旣明,士興。誠爲當世奇才。夫成德大業。不可徒才而止。必有平實穩重寬厚正大氣象然後。可以有爲。抑揚之權。實有望于兄矣。士賓才華。果不易得。而鄙所謂通處爲病。似難猝變。惜乎終南捷徑。自古誤人。捨目前平正坦路。謂之遲回而必欲窘步不已。立脚至此。餘外何論。是以愚嘗與少友輩言。德行固是當務。而砥勵名節。爲㝡初樹立之基本。於此有闕。他無足觀。未知能有聽從者否。而此言其無偏滯之病耶。愚言實出於救時之意也。幸須敎之。示諭但以異於先儒之言。而一例揮斥。是豈前脩之所望於後人者耶。是固然矣。前日愚嘗承聞吾先生語矣。曰聖王之治天下。首開言路。明道講學。是何等大事。而杜閉後生之言議耶。是以學貴自得。不必惉滯前人言議。愚起而對曰。下敎誠然。但恐專以自得。先立主意。則未免私意橫生。流弊不少。若後生少年窮格未到。志慮未定。畧有所見。卽自執己意曰。古人之所不知者。此習漸長。則徒益其輕浮躁淺之氣。而無益於進德之業。先生笑而答曰。此語誠是。故愚意每爲少年有才氣。徒言說者。矯其弊而已。誠於自得處。有眞的之見者。何敢一例麾斥。然此豈易者哉。是以與其強究別意。不若守先儒之訓而不失之耳。向來士興有書。論中庸首章未發之義。太狼藉。一反舊說。此義理大頭腦。程朱豈覷不得耶。於此不信從。則其弊當如何。觀此書以後。心氣不安。殆累日未定也。士興亦云聖人無靜工夫。敬近禪學。朱子格致之訓。又爲口耳之弊。旣明從而和之。此等氣習。豈非大可憂憫者乎。禮式謄畢後。朴友子中借去。故未及下工。兄書有不可無一語之敎。看來。不覺驚悚。弟之文章見識魯莽。敢於先生書。有所論列。以取佛頭着糞之譏耶。此事當商量。仰承更敎耳。所示禮說諸條。亦愚昧平日所承聞者也。但禫計閏。小祥葛帶。疑猶未釋。紙乏不能細禀耳。先生遺事。弟亦欲草所承敎者。而病未構出。奈何。

與李景協書己丑[编辑]

最長房之弊。先生所論。無可改評。而家禮疾書大祥章。引朱子答李堯卿胡伯量書。而以爲初年說。此恐未考朱子以紹興己酉守漳州。而堯卿卽其州人。其壻陳淳始受業。則堯卿書。必是是時事。又答胡書曰。將來小孫奉祠。其勢亦當如此。小孫卽長孫鑑。而長子塾之子也。塾之歿。在辛亥歲。是書之出於塾死後無疑。此二書。俱是晩來定論。疾書此條改定如何。

答李景協書己丑[编辑]

昔年少時與朋輩書。必欲問工夫之勤怠。造詣之淺深。自數年來。此意漸歇。若知平安二音。則便覺忻喜。無暇及他。此亦餘景不遠。志氣摧殘而然也。良足自憐。世道交喪。此學不傳。幸而吾儕數人。雖有性分才力之不同。而無外誘之累。有誠好之心。寂寞之濱。判開一局。以做冷淡活計。當此之時。有誰相從。然有數三少輩志向不凡。旣明,士興儘有擔負之望。但其年少氣銳。或言議率易。見識過當。顧此人輕言微。無以救正。而私心之憂則深且大矣。士興前此有書。悔其說之過當。今又相對。深自咎責。常疑此友氣高難下。及見其虛受之量捨己之速。後來成就。似不可量。愛重之心。愈爲深切也。最長房禮。是家禮正文。而大全李胡兩答。向書鄙見。考其爲晩來定論。兄已見之否。尹丈以朱子跋張南軒三家禮範文。在甲寅歲。其中不言家禮見失之語。而有病衰未及之文。以爲家禮之成。在於甲寅後。此恐未然。而丘氏已有辨矣。且語類沈僴之問。在戊午以後。而先生卒于庚申。易簀時無家禮之語。而許以儀禮從事。則家禮之非晩來書信矣。尹丈之言似欠考。未知如何。婚禮不娶同姓。周人立法。而舅甥之國。迭相爲婚。未知當時戚屬遠近之如何。而中國後世。中表之婚。藉此而爲之。以姑姊妹之子而相與爲婚。豈無悖義瀆倫之嫌耶。程朱是後來聖人。禮義宗主。而席延年爲伊川姊婿。其子彥正又爲伊川女婿。其女爲明道之子婦。此卽中表婚也。伊川長女適李偲早死。次女爲偲繼室。此果無嫌耶。此猶古矣。到朱子時。禮文愈覺明明白白。而勉齋子輅爲朱子孫女婿。是又何也。我國外姓。講族不婚。此義之正。無可改評。然與同姓不同。則亦不無間隔。妄謂外姓過同高祖之親屢轉。異姓過同曾祖之親爲婚。似不妨害。亦幷示敎焉。近觀務安朴氏譜。李存齋徽逸及其弟葛菴玄逸。幷爲朴玏婿。兄弟之爲友壻。似無所嫌。而亦世所希有也。

與李景協書庚寅[编辑]

兄書有云行無眞積之效。業有未了之歎。三復莊念。不覺繼之以感慨也。疾病絆牽。志業摧頹。形骸朽落。孤守窮山。誰與寤語。古人千里命駕。是何等交際。程叔子七十之年。不憚數百里之遠。往見韓持國。要是情厚欲相見。非爲講討而然也。賤疾若強。此去兄所。豈遙遠哉。必當一造敍懷而有意莫遂。尊兄亦諒此意否。四七公喜怒之說。前日固守退陶氣順理之言。兄前後牗蒙非一。而終不釋然矣。日前更考本集。高峯後說後先生答曰。鄙說果似有未安云。而其後更不提說。則先生之意。亦可知矣。疾病更添。吉凶未可知。此後書信。亦未知幾度往來也。臨紙益增悵黯。

別紙[编辑]

虞後變制用葛帶。則是葛輕于麻也。前日禀于先生。謂是皮葛。雖抱疑而不敢更禀。竊思之。皮葛麤於麻。豈漸殺之道耶。且鄭註云無葛之鄕。代以顈。顈卽𦯶也。俗稱白麻。東人稱어자귀。此物之黃潤滑澤。非麻之比。而爲代葛之物。則所謂葛帶。似是葛之去皮者。今俗所謂쳥홀치也。

禮云中月而禫。則禫是以月計者也。家禮雖有自喪至此二十七月。不計閏之文。恐是蒙上文也。

日前。旣明來言握手當用一。盖禮無明文。故其說不一。丘氏儀節及本朝五禮儀用二。則中國與我東握手之用二。其來久矣。其後東俗又用一。故退溪高峯皆辨其誤。定以爲二。至今不可改也。嘗見沙溪說。握手用一可也。連擥。爲結其繫而使之勿辟也。屨之連絇。握之連擥。其義一也。旣明之言。盖出於此。其說果如何。幸示破焉。

答李景協書癸巳[编辑]

今奉兄書。有誘導後進之諭。有是哉。子之迂也。渠是何人。敢當臯比之責。雖欲當之。有誰信從。徒取譏侮而已。自非豪傑之士。必待振作而成。振作之道。有權位德行可以動人而後能之。我輩若徒以冷淡數句言語。私相傳道。其能入人深乎。前日不自量。妄與一二人約爲此事。畢竟無實。兄或聞之矣。嘻噫。此事不可徒以文章辭辯爲之。必有眞實心地刻苦工夫而後可。兄觀近世何人。可能辦此。來書云後生中樸實做工者少。才傑之不出。專由於此。旣明之斷棄擧業。勇敢可尙。士興之文章學識才氣可畏。然俱欠涵養縝密之工。前者相逢。每以此告語而不能信聽。况他人乎。德門才彦甚多。胤君與元陽。見而知之。吉甫與庭藻。聞而知之。有本禀之才而兼家庭之訓。吾東文獻之傳。不出於尊兄門內。其於樸實做工。尊兄家訓有素。勉勉不已。何幸何幸。

與李景協書癸巳[编辑]

尹丈逝後。尤無以爲懷。今見兄書。不覺掩泣呑聲。弟本愚昧。不識此丈造詣至於何境。而但其以斯道自任勇往不懈之意。求之古人。實不多得。且能善䂓箴。必欲偕至大道。其與人爲善之意。誠不可忘。老兄常以誘導後進相勸。當此世道交喪之際。無一介有擔負之望。故眷眷之意如是。而弟實非其人。無誠感可以孚人。知識可以動人。是以後進輩。實無可以宗主者。奈何奈何。然而果如兄書所云無樸實做工者少小。才氣雖或有過人。畢竟似難成德。是甚悶事。往在戊寅歲。兄寄書警我云其於學問之道。所得不固而不得爲己有。此誠頂針刺骨之語。弟至今誦言不忘。而數十年來。猶夫人也。則有何可以及人者哉。先生所著洪範說。實是東方一大文字。欲編於東史首張。而文非序體。敢請老兄爲數行小跋于下。發揮先生本意。至望。

與李景協書甲午[编辑]

上元日賜緘。何等慰沃。信后駸駸。倐已晩春。謹問玆際。起居一向萬重。弟病益谻。氣益衰。有何世念之可言。而但桂坊宿趼。望切延頸。強疾出肅。屢次登筵。前後睿眷隆重。褒奬過當。諭以卽今日氣和暖。不似年前隆熱之時。強留數直。以補不逮。此豈塵芒小臣所可堪當。而虛名上達。至于如是。悚惶何已。然職是侍衛。與講僚有異。有時有懷而莫陳。雖歎奈何。盛諭孝經一部之語。實與鄙意相合。是亦異事。見兄書前數日。講繫辭言行君子動天地章。因推言孝爲百行之源。畧陳中庸大舜文武之大孝。因奏曰。當今聖籌日高。伏想愛日之誠。宜無所不至。古人言孝。備言養志之義。而及其至也。曰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德之成就。雖責於書筵。今日急務。此猶爲第二件事。東宮改容聽納。其後上候未寧。在直中聞日夜侍側。至於唾器溺缸之屬。必親將以進。衣不解帶者屢日云。大抵睿孝之出常如是矣。豈不爲東民之幸哉。後接老兄書。亦以此意相勉。始知弟空踈之言。不爲孟浪。還以自慰。欲留滯供職。而自念持此奇疾。當此垂老將死之時。决難捨命奔走。且世路危巇而賦性踈濶。本無物我之嫌。終必取侮而已。方欲圖騎歸去。而尙未得借馬。又聞江水大漲。病情多怯。姑爲咨且。而荐饑餓甚。家人聞之。深以爲悵。古人言休官。不與妻孥謀者。果非虛語。好笑。僵卧旅舍。暫此胡草。不宣。

答李景協書乙未[编辑]

前書所諭書經曆象授時圖。考見信然。明儒之歇後如是。可笑也。律呂圖則依漢志不錯。弟於聲律。尤昧昧。嘗觀律呂新書。而只是等閑看過矣。來書云蕤賓當上生大呂。大呂當下生夷則。又云大呂雖陰呂而反上生。夷則雖陽律而反下生。此義未曾窮究。詳爲俯敎幸甚。四獸玄武之說。亦發前人之未發。不勝奇幸。但自昔皆以龜蛇二物當之。似有其義。元亨利貞。貞有貞固二義。四端。智有是非二義。四勿。動有心身二義。以人身比之。腎有二片。以糓種果實比之。種實之仁。皆有二瓣。或有其義而然耶。向者書筵。有此等議論。恨不早聞兄言。以備一說也。己亥禮論時。宋氏曰。今必得次長不爲庶子之明文然後。許某之說。可從也。近得語類。有云無適子則立庶子。若世子死。則立世子之親弟。亦是次適也。是爲當日準備語也。宋氏於朱書。爛熟無餘。而不知有此說。又不以此說爲對攻之語。兄或平日看破否。堯典註曰。此冬至日在虛。昏中昴。今冬至日在斗。昏中壁。中星不同者。天道常平運而舒。日道常內轉而縮。天漸差而西。歲漸差而東。觀此則經星本隨天而行。過于西矣。堯時冬至昏中昴漸差而西。則後世昏中當在昴前畢觜參等星。而如今推之。却在昴後胃婁奎等星者何也。豈非經星亦漸差而東而然耶。此無所言。願乞示敎。鄙撰東史。旣已受敎于師門。畧費多少心力。成書幾二十年。而以紙物之難備。尙此閣手。精力日衰。後生輩亦無助力者。恐成千古之恨。向來東宮聞之。前後下令非一。必欲一見。而以私家所撰。不過爲巾衍之物。不足仰塵睿覽。且以私書之進御。爲有後弊仰達。然而此後多向僚員賓客。有所敎。塵芒小臣。實不勝惶感。

與李景協書乙未[编辑]

旣明,士興。非惟當世之才。求之古人。亦罕其倫。但其才氣勝而工夫不篤。欲以一時所見。求壓前人。此習若長。弊將如何。其所可悶者。以程朱未發用工之語。謂之涉禪。而以中庸戒懼之意。謂非靜存之工。若如其說。則濂洛以後論敬論靜文字。皆當毁之矣。觀渠所論。只在動上用工而闕一靜字。是豈可成說乎。天下之義理無窮。少輩之所見。實有可採。而於此等工夫。一向許奬。則恐其弊不可勝言。此友輩相從已久。而終無沉潛謹厚之容。而浮躁淺薄之態。自不可掩。不曾有讀書人貌樣。是可歎也。尊兄何不呵抑之耶。若此不已。則其取笑於人而愧於自心者多矣。

與李景協書丙申[编辑]

先生遺稿。已至釐正。禮說亦就緖云。而顧此病伏。尙未奉玩。徒切歉歎。鄙意則年譜一欵。亦當及此爲之。此事非老兄則元陽可以當之。先生窮爲匹士。無仕宦政績之可書。則實無分年立條之可言。而平日著述之富。皆有年月之可考。則畧註其槩。以成一統之書。豈不爲斯文吾輩之幸耶。幸勿泛忽也。律呂之學。素所蒙昧。向者因兄書。點檢書經律呂圖。此圖本於漢志矣。律管長不過黃鍾之九寸。短不過應鍾之四寸六分零。而漢志陽律皆下生。陰呂皆上生。此出於陽進陰退陽盈陰縮之義。律生呂則其數退而縮。故曰下生。呂生律則其數進而盈。故曰上生。此不可以變動者矣。今以其法推之。則蕤賓下生大呂。爲四寸一分零。大呂上生夷則。爲五寸五分零。夷則下生夾鍾。爲三寸六分零。夾鍾上生無射。爲四寸九分零。無射下生仲呂。爲三寸二分零矣。然則大呂夾鍾仲呂之度。反不及於應鍾。應鍾最短之義安在哉。朱子語類。蕤賓以下上生下生。皆與漢志相反。此又本於杜氏通典矣。其法蕤賓上生大呂。爲八寸三分零。大呂下生夷則。爲五寸五分零。夷則上生夾鍾。爲七寸四分零。夾鍾下生無射。爲四寸九分零。無射上生仲呂。爲六寸五分零。如此而後。律呂調和。而與陽律下生陰呂上生之義不叶。此甚可疑。且漢時制律。其長短。固如上所云耶。幸乞回敎。士興失所。搬移寄寓。他人看甚悶。然此人之生於吾黨。實非偶然。而近來觀其言論氣習。漸異於前。未知尊兄之敎導。或有所由而然耶。從古眞正大英雄。皆從戰兢臨履中出來。此友於此邊分數。忽畧而不屑爲之。頗以拙語䂓警。而無異以水投石。豈非更有別種義理。出於先儒已定之外而可以成立者耶。此與兄之法門不同。則何不施以頂針耶。願欲聞知。幸賜俯示。

上內舅書丁丑[编辑]

不肖姪某病頓中。謹再拜上書于內舅氏苫次。伏念人之爲人。以其有人倫也。人倫之重。莫過於所生。人無父母不生。父母又非其父母。亦何有焉。禮雖有內外服制之輕重。而推其所生之恩。則無毫髮之異矣。姪幼長于外家。受祖母慈恤之過。叔氏敎導之深。四十年于玆矣。不幸祖母棄世。叔氏纍然在苫凷之中。而一疾四載。與死爲鄰。尙未奔哭。孤恩負罪。至此大矣。此何人理。此何情禮。惟自撫時隕泣而已。玆因奴回。伏聞山事尙無定期。襄奉諸節。茫無所措云。尤切悲痛耳。伏見諺書。叔氏自喪至今。惟食粥飮。元氣凘敗。杖而不起。朝夕奠拜。亦不得行云。聞來不勝驚惶。竊念叔氏達識明見。必不至有過中之擧矣。今承此報。茫然失圖。不知所以仰白也。親喪哀痛之發。乃是至情。故自非頑愚無識之人。無不欲自致。而篤于孝思者。常患過於滅性。故聖人爲之中制。必曰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惟衰麻在身。又曰。不勝喪。譬之不孝。又曰。有病則飮酒食肉可也。聖賢之訓。布在方冊。不可枚擧。而惓惓欲無以死傷生者至矣。曾子執親之喪。七日不食。而亦嘗曰。喪有疾。飮酒食肉。必有草木之滋焉。司馬公曰。若有疾。暫須食飮。疾止復初。又曰。羸憊成疾者。可以肉汁助其滋味。又曰。五十以上。血氣旣衰。必資酒肉扶養。此語朱子皆載于小學書中。大賢立言。豈爲後人啓不孝之端耶。求之禮律人情。必如此而後可也。親之始死。勺水可以不入口。旣斂。饘粥可以不食。旣葬。䟽食可以不進。而孝子之忍痛抑哀。不敢徑情者。夫豈自愛其身哉。諒以尸不可不斂。柩不可不葬。喪不可不終。所重在焉。全其身。乃所以盡其孝也。惟此一身。卽所受於父母者也。若因毁成疾。終至不救。則幽明無間。父母之心。將何如哉。我朝金慕齋五十後遭艱。成服纔過。卽烹雌鷄而食。後復行素未朞而疾發。名醫安瓚診之曰。疾不可爲矣。公道食鷄之由。瓚曰。然則可矣。遂用藥而得蘇。張旅軒居喪有疾。鄭寒岡貽書用權而從焉。此兩先生。篤性君子。其事如此。則豈以不義而行之哉。伏乞叔氏節哀順變。務盡自處之道焉。夫人之氣禀強弱。係於風氣。今世之人。盖皆虛薄。觀於熱病用熱肉而無害者。可知矣。故今俗豈皆不孝。不能三年行素者。禀氣之強弱。古今不同也。姪之不孝。素抱羸疾。當甲戌遭變之時。嘔血奄奄。用權於成服之際。姪雖無狀。豈不知禮法之可畏。若此身一蹶。則前頭大事。誰當任之耶。是以頑忍至今。病亦不愈。莫非不孝之所致也。今方病發伏枕叫死之中。不任憂慮之忱。強疾呼倩。文不成理。而亶出於至情。伏乞叔氏諒此。以終孝爲大。千萬幸甚。

答南止菴維老戊辰[编辑]

初加之不用巾。非欲立異也。巾非古服。且親知間鮮有服此者。旣難猝辦。姑除無妨。深衣亦非人家恒有之服。則難於借用。此所以用道袍。染色之深淺。爲漸文之序也。嘗以此擧似。星丈以爲人雖貧窶。不可緣貧而廢禮。深衣之制。必不可闕。而若難猝備。則道袍兩腋合縫。正類深衣。且染紙爲緣亦可云。此意儘好。正爲窮居鄕曲而好禮者通變之一術也。病者之東首禮也。不必於見君之際而爲之。故此常有疑於乘生氣之訓也。易象諸說。平日果有牽合之病。此乃一時見解如此。故偶爾筆之。非敢謂得前人之未發者也。卦變之說。常日甚疑。向者適見渙彖柔得位乎外而上同之說。與朱子本例不合。敢謂剛柔者。指陰陽之卦而言也。往來者。指居于內者曰來。外者曰往。別無某卦某爻來于此。某卦某爻進于彼之意。未審如何。今欲詳說仰白。而仲賢之行急發。未暇錄上。而大義如是。仰冀砭示耳。

與南止菴書己巳[编辑]

隔以山河。音徽間阻。瞻望湖雲。戀德日深。伏惟溽熱乍退。新凉欲生。道味起居。與時俱重。鼎福積憂之餘。神氣削弱。不能自強於讀書之業。實理不出於日用彛倫。而讀書所以明此理。此一事。亦不如意。痛歎奈何。然而幸得承敎于星翁。手札往復。警誨不少。此或冀有從善之望爾。尹丈東奎幼章乙亥生。早受業于星門。操履堅貞。學識高明。今世罕有其儔。近有講討文字。平易切實。非杜撰應猝之語。中有實得然後可以如此。誠爲欽歎。今世學術多歧。卑者茅纏紙𮖐。以塗澤爲務。此不足言。所謂高者。溺於訓釋。不出陳饒之脚板。否則謂務本原。仰承陸王之喉氣。尊丈早悟此弊。兼致博約。伏乞益懋大業。使卑弱如某者。得蒙恩提。幸幸甚甚。

答南止菴書己巳[编辑]

揆席之稱道。誠足笑悶。世或有無其實而有其名者。豈有若此之甚乎。肉腐而生蟲。醯酸而蚊聚。是由於自處之不愼而然也。奈何。小道傍藝。不無前日染跡。而年來棄之。自謂淳如。賦性踈迂。謹緘不足。親知中或有隨問而說道者。人口相傳質以爲實。致有今日之虛聲。雖欲補綻塞漏而有不可得者。常念尊丈韜晦務實之誨。未嘗不惕然興嘆也。然嘗欲爲卧龍。一番辨誣者何也。其門路淵源。雖未入於吾儒道統之傳。而亦豈非百世可師之人乎。但世之論者。多逐末而遺本。信怪而忽常。至使正大光明之業。終爲風雲八陣之所掩。良可痛恨。戒子一書。出師二表。心學之正。操守之密。忠直之節。見識之高。爲如何哉。魯齋之稱長嘯。乃遺澹泊寧靜之訓。而反有取於此者何也。

答李留守箕鎭癸酉[编辑]

俯詢事。竊聞古人之言。致旱之由多端。而土木修繕之役。厥咎最多。是以古者營宮室築城郭。必在于農隙之後。不惟民時爲重。陰陽之理。亦或有偏勝制化之由而然也。今玆之旱。維天所爲。而京都南漢之城役。一時並起。未必不爲其祟也。遇災之道。必以修省爲貴。凡在張皇設施之事。一切廢閣。惟以格天軫民爲事。然後可以有庶幾之望矣。天星一周。氣候多合。昔之言凶歲者。必曰庚辛乙丙。故庚辛一周而曩有辛亥壬子之凶。然則乙丙將周而亦當凶矣。此似方術家推測之言。而有民社之責者。亦足爲考驗之一端也。未審如何。洞里之設。民間私契。而亦可爲推行。鄕約之漸。近來官家必責以田政軍政督糴之任。是以士夫厭避。而洞憲解弛。此亦軫念處也。官自有許多面任。令行禁止。不患無其術。而何必藉重于執綱。徒致騷擾乎。婆娑城之偏淺。果如下敎。但壬辰變。修築此城。爲防禦之所。則亦或爲南漢外護故云然也。今所築南格臺。變前䂓而分爲二城。以相猗角。似與前勝。而但去元城絶遠。聲援難及。或築甬道以相屬爲宜。而役重難施。則臨難之際。或爲木柵。亦無不可。木柵之制。又有頻頻修補之弊。似不若種樹成柵之萬全矣。其法取橡實。量定地步而種之。不數年。菀然成林。稍待其長。過丈餘。使之自相糾結。如笆子樣。任其長大。太長則畧剪上竦之枝。年久後體大堅實。雖賊至。無奈何矣。昔唐宣宗時。王式至交趾。以芀木爲柵。芀木似中國之櫟。櫟卽橡類也。古人亦有行之者。試之如何。不特此處爲然也。凡於有城處及城外濠塹上。皆可爲之矣。此皆因俯問。畧貢愚見。無非腐儒拙見。何足採擇。只自伏笑耳。城門之有號古矣。南漢有行宮。而爲緩急晉陽之所。則事體亦大矣。四門皆無揭號者。亦一欠事。各扁一號。以爲編入府志之地如何。不宣。

與尹承宣光毅別紙戊辰[编辑]

頤之六四顚頤。是顚倒之顚。四居上而求初下之養。故謂之顚頤。曰吉者。四以陰柔之質。居近君之位。才德不足有爲。而初以陽剛之才。居下位而爲正應。故謂之吉。曰虎者。艮象也。曰視者。變離有目之象也。皆以中爻而言。耽耽。虎下視貌。虎之爲物。好居高而視下。猶四居上而視初也。耽耽。又注目不移之意。猶四視正應之初。其心好之。不移其目也。其欲逐逐者。相與共濟之意。無或間斷。如前念已過。後念又起。逐逐不已於向初之心也。无咎者。凡人之心。有所偏係。則皆爲有悔。而如居大臣之位。樂從在下之賢。雖有甚好之意而不爲害。故曰无咎。平日讀易。不過依倣傳義推度如此。而不知更有別般意思藏在裏面矣。前日承敎。以虎視句。指爲上九之視六四。然則顚字如來易作頂字看耶。來易非不好矣。而若此等處。似有求異前輩之習。故覺其說之顚倒也。凡易之道。不出陰陽。而陰常求乎陽。陽常求乎陰。六四之陰。求乎陽者也。初九之陽。旣爲四應。則何乃捨正應而求養乎上九之陽乎。且以象辭觀之。上施光也者。言四居上而變動。則有離明之象。施光于初也。若以上九論之。五爻之陰暗。隔在中間。何光之能施乎。來易以顚訓頂。故以上爲上九。未知其妥當也。大畜之牛豕。皆指初二。而牿豶在于四五。傳義之訓。似當明白。若以牿豶謂初二。而牛豕爲本爻。則有欠於畜陽之義。未審如何。承諭。以馬牛豕爲家之大畜。故卦之名以此也。此有不然者。若謂如此。則小畜當言鷄豚之屬。而無所槩見何也。一陰始生于下而爲巽。巽爲陰卦而陰小。故巽上乾下爲小畜。二陰生于下而爲艮。艮爲陽卦而陽大。故艮上乾下爲大畜。卦之名。盖或以此也。又乾爲三陽。三陽太盛而若不畜止。則恐有亢進太過之患。故畜止其陽。亦必以陰。陰者陽之所好也。故四陽爲大壯。五陽爲夬。六陽爲亢龍。則陽亦不可太進。外卦皆陰則天地爲泰矣。以三卦大象言之。小畜曰文德。德之小者也。大畜曰畜德。德之大者也。泰言財成輔相之事。德之盡其大者也。此皆出於臆料懸度。未審果合否。幸乞指敎。

與鄭永年壽延丙寅[编辑]

歲將暮矣。不審比日臘沍。靜居學履有常。綱目之工。至于何代。平生最喜此書。故用以相勸。而竊念先儒之言。必內經而外史者。盖史書閙熱。須致力於聖人之語而體驗。則在我之權度精切。而事務之紛如者。有所折衷。自無糾紛眩惑之患矣。兄於四書之工。或有未融會處。其於理亂之源。有未得其要領者。兄以爲如何。弟年來精力。緣病益耗。殆非盛年貌像。紙面之業。作輟無常。心地亦隨而茅塞。今當歲暮。亦不勝年進業退之憂耳。不宣。

與鄭永年書乙亥[编辑]

尙友忘年。同志爲友。同道爲朋。古人之論尙矣。若生並一時。年相若而志道不異。則其爲交尤當如何哉。不佞之與兄相知。十八年于玆矣。但參商南北。一年一得書。三年一見面。而每在紛汨之中。貌相勞苦而已。至於工夫之淺深。經史之疑難。將無以驗而討之矣。惟存耿耿。何嘗夙宵已也。伏問此際霜氷相遞。剝復交互。還駕後起居珍重。而進修工業。日就有緖否。世道交喪。此學之蔑裂久矣。區區之心。不欲以一善之名。有待於心期之友耳。夏間聞兄薦入桂坊云。其信然否。第吾輩分甘貧賤。性近山野。而又不忍一向放倒。杜門讀書。自求其志。往往爲人所釣去。是豈始慮所及哉。宮官一路。與常調有異。除目一下。萬瞻俱聳。及其出也。又以第一等人責之。由是路者。鮮副其名。此盖末俗澆漓之習。竊想古昔盛時。必不如此也。是以今之人論此者。必曰某人儒者。必不出。以不出爲高己。亦曰進賢之路。非吾所當。亦以不出爲期。是路也便作一大鐵限。無有能踰越者。國家設官之意。徒爲虛套。而儒者終無進用之時矣。豈有此理乎。出處如飮水。冷暖已自知之。雖非人所言。而朋友講論。亦何所不到耶。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也。若一向逡廵。如今世之論。則所謂潔身亂倫者之所爲。非吾儒中正之道矣。然而世情危巇。亦合商量矣。方今小朝毓德春宮。令聞日彰。士君子有當世之志者。亦當及此時矣。曩聞傳言。進講陳茂卿夙興夜寐箴。講討精深。多出意表云。草土賤命。亦覺喜悅。頓忘沉疴之在身。義之所在。自不容已而然也。鄕人之謗。近復如何。此雖置之度外。不足爲校。而亦不可不却顧自省。爲吾進德之所矣。昔年弟與兄臨別。求以贈言之義。兄以莊重二字相勉。心常銘刻。而性本簡率踈迂。今十許年而猶夫人也。恒用愧咎。其時兄亦求一言。弟以恭之一字爲獻。而爲之解曰。詩云溫溫恭人。惟德之基。又堯舜之聖。亦不過曰允恭溫恭。而及其至也。篤恭而天下平。恭之義大矣。欲以此爲別。兄亦頷之。未審兄能記憶否。末俗雖險。人言之來。亦未必不由於自己所處有未盡十分底道理而然矣。是類之所可畏者無他。只是生事於無事之時。求過於無過之中。造虛成實。捏無爲有。從小而至大。由淺而至深。及其至也。使不能尋其端緖而陷之於不測之穽。甚可懼也。是以昔日。以月川之計爲得者此也。此計果無進退否。兄雖以就食爲嫌。是卽其小節也。古之賢者。亦嘗未免於此。兄豈不知耶。聞兄年來窘束殊甚。豈非筆耕勤而躬耕懶。看書篤而看野踈而然耶。百畝之不治。農夫之憂也。古者四民各有定業。不易其事。今之士舍農則無以爲生矣。吾輩分命甚薄。家累口腹之憂。惱亂心思。不能專意於所樂。可勝歎哉。以弟言之。近來頻歲水旱之餘。人口內廣。土地外縮。塋下數頃之田。平歲所入。不滿四十斛。而當此儉歲。又减其半。食之者多至二十二口。且稅糴之應。裘葛之費。烝嘗之供。賓客之需。皆仰于此矣。遭喪以後。危疾相纏。一息僅存。而常念用度一失其宜。則必有塡溝之患矣。有罪而死。雖不足悲。無罪而自致溝壑。是豈人情之所爲哉。分付兒曹。替看家務。用古人量入爲出之䂓。歲排十二朔。朔排三十日。每以存贏爲念。不使侵犯後朔。擧家食粥不已。必將及於糠粃。家人甚苦。余亦甚悶。盖不如是。不能保矣。處貧之道。先使一家上下情志相通。然後可以有爲。婢僕輩亦人也。目睹其然。不敢生飽煖之計。亦不生怨詈之言。所謂生道殺人。抑猶是也。然而未知能永久遵行否也。昔東坡用賈耘老術。而西厓亦行之矣。兄亦已知之矣。未審一試之否。吾儕有書。當有經禮之問。而如此細瑣陳冗之語。還覺一悶。老兄又當一笑矣。

與鄭永年書己卯[编辑]

自兄出世以後。謗議流聞。末俗齮齕。誠不足道。而其中有云什物必致其精。出入必借駿乘之類。以弟之知兄。亦不能無疑。他尙何說。由賤而至貴。由貧而至富。由窮而至達。由卑而至尊。是賤貧窮卑。皆人之基址。不可少須臾忘焉者也。區區外物。曷足以嬰我心哉。堂高數仞。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不爲。此誠後人激昂自勵處。凡百玩好。皆害德性。有心之私。汨我天理。此等之屬。雖微細。若無妨者。其有害於遠大氣象則不少矣。願兄常以此入思議也。書末新箑之喩。兄不在其位。何以及此耶。前日屢有曆日之惠。此物亦必費心而得。受之誠甚不安。卻之亦不恭。故未免留之。我輩之交。不在於物。兄豈不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