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順菴集 (安鼎福)/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順菴集
卷三
作者:安鼎福
1900年
卷四

[编辑]

與卻南尹丈東奎丁卯[编辑]

前冬始謁星湖。譚次說吾丈侍不已。願欲一拜門屛而苦無仍矣。頃以婚姻之故。幸得瞻拜。不勝慰幸。第歸程卒迫。未能穩承下敎。以究平日之疑。只增悵慕。便至。伏審比來靜候萬安。進德有常。伏慰區區。鼎福依保親側是幸。而種種憂冗。不能擺脫。日看天賦之衷。漸至放倒。自不覺焉。唯增媿恨。家豚爲其婦家所邀去。令之進拜門下。課授所讀。使之摳衣於講席之末。何幸何感。此兒姿性懦庸。全欠振拔之望。此爲大憂。敎授之義。雖有望于執事。而聽受之勇。全在於渠。若不信受奉行。懦庸不改。則將若之何。伏乞有以變化之。書經之功。至于幾卷耶。竊嘗疑泰誓武王之稱王。註家謂之追稱。而觀其祭山川祝。有曰有道曾孫周王發。則武王之稱王。已在牧野之前矣。當是之時。紂爲獨夫。天命已絶。天下之歸周久矣。其稱王亦非異事。而註家曲爲之說何也。洪範十三祀王訪于箕子註。亦謂稱祀者。爲箕子不臣周也。然則十三者。武王卽位之年數也。祀者商之年號也。周年商號。混同於一歲之內。史氏筆法。似不若是之斑駁。且周旣滅殷。則箕子豈忍對滅我宗國之人。區區於講論之際耶。傳道雖云重事。君臣大義。顧不重歟。若如此說。則後世頑鈍無耻。忍辱偸生於革命之時者。皆自以箕子藉口。其爲害義。豈不甚哉。愚疑十三祀者。紂十三祀。而武王以西伯世子。有事于王國。聞箕子通範學。就問之耳。其稱王。史追記故也。此未審如何。

答邵南尹丈書戊辰[编辑]

來氏易說。雖未究竟。而大義以象爲主。字字句句。湊合說卦。皆有下落。乍見之。似多警拔之語。而靜而思之。則聖人立言。必不若是之拘拘也。其所以闡明者。不過是錯綜卽反對也變爻中爻卽互卦也之義而已。此數條。令兒曹錄上。大抵義理是公物。而來公則攘取而私之。畧到見得處。志氣已滿。雖程朱立說。少不饒貸。氣象局促。决非知道者。未審如何。

答邵南尹丈書戊辰[编辑]

來易錯綜。卽占家乾坤相伏。震巽相伏之類。所謂反對也。易中義理無窮。錯綜亦其一例也。立辭推象。恐未必一一皆出於錯綜也。但愚疑所謂綜卦。合於卦變。盖旣未濟之三四爻。皆爲伐鬼方。是三四相綜而其義同也。損益之二五。皆有十朋。是二五相綜而其象同也。此類亦多。故妄意剛柔往來者。皆自綜卦而來。頃拜星湖下書。卦變出於乾坤三索。始覺前見妄耳。朱書臘月三十日云云者。公濟本是禪學。宜忘情於名利。未免干人討書求官。故譏之。臘月三十日。佛家語。謂將死時也。閻羅老子。卽地府閻羅王。掌生死簿者也。公濟好佛。故皆以佛語譏之耳。

答邵南尹丈書己巳[编辑]

鼎福不嫺程文。且抱羸疾。應擧一節。屢闕不暇。緣此虛聲漸播。謂有實工。恒致不情之譏。亦有一二相知延譽當路。以致一命之除。中心媿懼。殆不容喩。曩日蒙師之擬。注以經學。今者寢郞之除。注以先蔭。由前則無其實。由後則非其序。二者皆不可冐出。向者除目初來。不知以何薦拔。若又注經學。則進有冐昧之嫌。退致情外之誚。實有難處者。將欲禀告丈席與執事。求得第一義。從後聞之。則以門蔭懸注。故無形迹之嫌。而自有避嫌之端。姑俟日限而自退。不更禀白矣。然而无妄之福。非喜伊懼。檄喜貧仕。猶是第二義。假使後日復有此等事。未知將何以處之也。春秋最難讀。一字之間。倐焉而褒之。忽焉而貶之。後學將何適從。釋者求其說而不得。則乃曰美惡不嫌辭。聖人立言。似不若是之戱侮也。來諭聖經無心之造化。諸傳有情之法文。可謂八字打開矣。然猶有微疑焉。若專歸無心。則聖人褒貶與奪之際。自有權衡。不可謂無心。未知如何。回敎幸甚。朱子云春秋聖人復生。不曾理會。然則愚意范寗所謂棄其所滯。擇善而從者。無乃是耶。綱目繼春秋而作。據事直書。一變春秋之例。而策文所書。多有與凡例不相通者。勉齋所謂未及脩整者是。而尹起莘,劉友益輩從而解之。立言之間。或有害于名敎者。信乎非著書之爲難。注書之難。爲尤難也。今拜丈席答書。勉以小學。故自今朝始讀。以爲受敎之地耳。醇叟之病。實是運氣所關。自聞此報。卽欲進候。而方農借奴切難。不得遂誠。伏歎。

答邵南尹丈書壬申[编辑]

道東錄。改名粹語。非敢不告長者而先爲此標題也。當初謄寫時。原冊無衣。恐其浮弊。以休紙爲假衣。而信筆書以李先生粹語五字于冊面。後來思之。更覺未安。而原來性情簡率。因以封還。今有不當輕改長者冊面題目之敎。奉讀。悔咎實難容喩。非執事愛人以德之意。何以隨事警誨如是耶。伏感丈席之不以爲罪。改題李子粹語。而反賜奬詡者。寔出於無我之德。執事之告導至此者。恐小事之忽畧而有害於致遠也。無非玉成之盛意。顧此昏愚。無以承當。徒自懔懔耳。自有東方以來。學問之盛。無過於退溪。則李子之稱。實無可疑。而擧天下而論之。周程張朱之稱子。皆無異辭。至若他儒賢。則其受業私淑之人。雖或稱子。而不能爲大同之辭。私竊以爲先生之稱。似爲渾然。盛問之下。不容泯默。僭爾至此。幸更指敎。

與邵南尹丈書癸酉[编辑]

頃蒙瓊步臨枉。伏感。而第日色傍晩。承敎未穩。下懷耿耿。迨猶未已。忽焉陽生一夜。雷開萬戶。伏想齊戒掩身。靜養有常。旣慰且賀。鼎福親癠身恙。一向沉劇。方此陽復。善端藹然之際。而焦憂惱擾。心界不靜。只增忉怛。星村去人。昨暮始來。丈席書中粹語。責成之意深重。且欲使尊丈詳玩去取。以爲成書。愚意此等文字。有異於尋常類聚。若能編定無欠。豈不爲後學之幸哉。每想尊丈平日工夫。專着近裏。如此之類。亦以爲汗漫之業。故前日丈席之所付托。賤見之所仰質。每每因循推諉。不以自當。於此有以見君子謙光篤實之德。而不言何述。不勝弟子之惑也。丈席答書二張。序文一張。粹語二卷。謹爲封上。伏乞詳加考校。可節者節之。可去者去之。使爲成書。則爲幸何喩。序文中下語有未安處。玆敢付籤。以爲更禀之地。示敎幸甚。無任恐悚。鼎福少而失學。長抱沉疴。自分爲一世之棄人。倀倀昏衢。無路可踐。幸而天誘其衷。晩拜先生。又遇執事。用是自慰。爲依仰之地。自此始知六經之外皆陳言。一身之餘爲閒事。受病之源委。未能盡祛。向學之誠意。有時懈怠。春風野燒。舊習纏繞。越至今七八年而猶夫人也。悼憐何勝。前輩之影響漸遠。而後學之步趨漸差。俗學之外。自謂有志於此者。亦不無過不及之失。才高者以古人之言。不必盡信。先尋別路。氣弱者以古人之言。爲無可疑。繳繞文義。二者均爲不是矣。愚意欲將聖賢之書。平心熟讀。隨文解義。務使文義平易明白。不主私見。不立別意。讀之之多。雖疑端漸生。不可以所疑者。謂前賢未發之旨。而求合於古人之說。求合不得然後。或質之師友。以正其得失而已。其所疑之自謂得前賢未發之旨者。安知非程朱笆籬邊已棄之物耶。後學只當明知前賢所釋之義而遵奉之。若王朝令甲之不敢有違。然後始有一統之意。而所趨不亂矣。不然則人執一椎。家開一戶。不勝其紛然矣。常懷此意。無所仰質。玆敢煩瀆。欲承可否之敎。饒舌之誚。是恐是懼。幸俯諒之。不宣。

與邵南尹丈書癸酉[编辑]

景協所論家禮羹飯左右說。及係辭易有聖人之道四。考據精深。今世經學。誠有其人。不任欽歎。係辭子曰字。仁山金氏亦疑之曰。係辭或不以子曰起文。或以子曰起文。或引子曰以答問。或中引子曰以爲證。或末引子曰以爲斷。與子思作中庸同體。盖門人以夫子之意發明。非夫子之親筆也。古人亦有此言。未知丈席之意如何。伏乞更敎。參伍錯綜。嘗疑爲陰陽畫卦之辭。非專爲揲蓍求卦之義。朱子之說如此者。豈非以此章居上下論蓍之間故然耶。來氏易。亦專以錯綜爲反對畫卦之義。聖門從祀之雜亂。歷代因革不同。而啓聖廟之意。亦出於父子殿廡上下分享之未安。然尊奉聖賢。與追崇親屬。其義不同。必以其子之聖且賢而追及其父。則假使舜禹享祀。又推而及於瞽鯀。則豈非斯文之羞乎。此等事。皆出於後人文勝之弊。鹿峯獻議。似爲停當。

答邵南尹丈書癸酉[编辑]

昨日辱復四易字。皆相照應。愚疑此易字。皆主易書而言。然而易無思之易。又有主理之意。末易字爲結語。與首節易字。同爲虛字。敢問照應之義。爲如何耶。父子殿廡上下之未安。而別祀得宜。則是人家宗廟之義。不可以施於此也。洙泗之間。杏壇之上。論道講學之際。使羣弟子進前受業。則必也德崇才高者。居前受命。有何嫌於子前而父後耶。譬如朝廷之會。位高者居前。位卑者居後。君上有命。位高者上殿受敎。是何嫌於子上而父下耶。愚意父子殿廡上下之別。特出於後人論道而品節之。亦想闕里當日之事而爲之。則似無所嫌矣。末由面承。煩諸文字。幸乞更敎。粹語命名之意。前日亦嘗念及此矣。旋思之。論語語而行在其中。國語語而事在其間。至於家語語類。莫不皆然。此書合諸家所記老先生言行之語。而節其粹者則與程子粹言之義。微有不同。丈席之命名。盖出於此。更賜回敎。

與邵南尹丈書癸酉[编辑]

日前星村下書之去執事與此來書簡混封。則此似異於窺人私書。故敢爲之披玩。其中有薄園一節。未知指何事而發耶。王者之追奉私親。有所壓而不爲。固爲盛德。若牽於私而伸情則亦不可遏。是皆自上獨斷之事。非羣下導而爲之者也。亦非爲十分立節之地也。白沙近世名卿。而成陵事起。嘗曰。宋仁宗時。宰相則有韓范富諸公。諫臣則有孔道輔諸人而無一言。吾欲爲韓范富。此言亦不可以專斥之也。且漢文宋仁事。史斷無所論。或有見他書者耶。晉孝武帝追封鄭太妃。徐邈曰。太妃不伉儷於先帝。子孫豈可立配。此論其義也。臧燾曰。尊號旣定則罔涯之情伸。別建寢廟則嚴禰之義顯。此論其恩也。此義似並行而不可悖矣。後人之必欲爭之者。盖尊謚別廟之不已。而又將入廟。入廟則其位次有難處者。而嫡妾無別。必欲防之于其漸。此義亦當然矣。未審如何。因此念及元宗追崇時諸儒論說紛紛。執正統之論者以爲雖以祖叔而繼孫侄。亦當有父子之義。求之人情。終有可疑。向者孝章之喪。大王大妃服曾孫服緦。及孝賢嬪喪。服孫婦服小功。此爲國家已行之典禮。則不敢妄有所論。而疑禮相質。有異於政事利害。故亦幷仰告。丈席書下段。又言傅亮,徐羡之之類。當書誅而書殺。愚常疑綱目之書卒書殺。多與凡例不同。其間或有害于名敎者。後之奸人。未必不藉口於此。此等筆例。勉齋所謂未及修整者。誠爲信然。愚故嘗以爲讀綱目。當於綱外得意然後。可爲善讀。此義如何。

與邵南尹丈書甲戌[编辑]

昨日迷兒進謁而來。口傳金縢疑義。心竊惑焉。玆敢仰禀。旣克商二年。王有疾不豫云者。是時周之定殷。纔二歲矣。王室新定。人心未附。而王遽有疾。正國家安危之機也。故史臣書旣克商二年。以見天下之新定。繼書王有疾。以見人心危疑之端。周公之代命。盖亦以此。故祝文中乃命于帝庭一節。可見其爲宗社大計。非但爲骨肉至情之所在而然也。前日文王之薨。後日武王之崩。未聞有請命之事。此亦可知矣。未可以戚我先王云者。二公欲卜吉凶于太廟。而周公斥之曰云云。其意陽斥二公而欲自禱以盡其誠也。故史祝之事。二公初不知。觀于下文二公及王乃問諸史節。可見矣。今聞執事以爲周公大聖。有至誠前知之道。明於易爻。知後日必有流言風雷啓金縢事。故爲此祝以藏之。以待王之得見而釋疑也。愚於此誠有迷而不悟者。何也。周公此事。盖以武王疾病之瘳否。而以占宗社之安危。至誠在心。不暇他恤。觀其祝文。辭旨直截懇到。不容有一毫私意參錯於其間矣。若如下諭。則都是私意所在。似非以此論聖人之心。而周公亦豈以己之私心。祝於聦明正直之神乎。若誠預知後日流言等事而爲之。則聖人生知之姿。豈不知武王必不死。而管蔡武庚之不爲亂乎。聖人任理而不任數。任常而不任變。宗社新定。君父病篤。毫忽之間而安危係焉。當此之時。只有一箇赤心代其死而已。豈有明知其必不死。而姑爲是事。以爲他日爲己之地也。此事誠有關於義理之大者。而執事之言如此。竊恐迷兒輩錯傳而然也。恭竢俯敎。我之不辟。我無以告我先王云者。盖此時流言。雖管叔輩所爲。而藏名流布。不詳言根。成王之心已惑矣。朝野之論已動矣。周公雖身有聖人之姿。親兼叔父之尊。而君臣大義。豈可恃此而自主張也。故釋權避位。使君疑得解。人言不行。是其所處之得宜也。若不能釋權避位。而自處晏然。如無事之人。使主疑轉深。流言不息。而有難處之事。則當奈何。蔡氏之語。允合事情。若如孔氏之言。讀辟如誅辟之辟。而致罪於二叔。則是後世擅權強臣之所爲。豈周公而爲此乎。且若以誅辟之意觀。則是已知流言之罪在於二叔。何必居東二年而後。罪人斯得乎。居東二年。罪人斯得云者。周公釋權避位。而居東二年之間。流言必日盛而不息矣。罪人之得。是如後世譏察捕捉栲問而究其言根之出於二叔也。於是王雖知流言之出於二叔。而幼冲之君。志慮未周。先入之言。猶有所在。故周公又爲鴟鴞之詩以貽之。朱子鴟鴞集傳以爲東征後事。觀其詩意。恐在東征之前罪人斯得之後。此以蔡傳爲主恐爲宜。嘗觀越絶書。曰二叔流言。周公乃辭位。出廵狩於邊。此雖雜書。是先秦古文。必有所因。可以旁證。此後又有風雷之變。啓金縢而後。王迎歸周公。彼流言者。始知其說之不行而罪在於己。其叛意遂决。當時事情。昭若列眉。於是周公作大誥。東征三年而平之。歸而作東山之詩。其次序整齊不亂矣。居東二年。東征三年。自是兩截事。不當爲一時事看也。禾盡偃。大木斯拔云者。言其灾之大也。禾則盡起。命築大木。灾不爲灾也。歲則大熟宜矣。執事云築大木。何關於歲熟。似是糓名。愚意亦有疑焉。此句誠結上大木斯拔之句而言也。不必貼歲熟而言。抑有一說。古者溝洫之間。樹之以木。或此木皆拔。崩壓于禾上。有害於糓。故命起而築之耶。伏乞更賜明敎。

答邵南尹丈書甲戌[编辑]

有人問有奉其父之外祖之祀者。題主當何以書之。鼎福答曰。外孫奉祀。已非禮意。今世此俗成習。有不可以卒已者。則雖爲奉祀。似當依舊奉之。不必改題。神主奉遷之際。已告遷于外孫某之祝辭。則不必改題。而神主已知所奉矣。其人曰。以此問于閔祭酒遇洙。答曰。當云某官某郡某姓公神主。而旁題稱外曾孫云。鼎福又曰。無屬稱而旁題外曾孫未安。且己之外曾祖。稱己亦謂之外曾孫。則與之相混矣。禮貴別嫌。此意安在。然而此出臆見。故亦爲仰告耳。

與邵南尹丈書乙亥[编辑]

讀書。嘗觀大義。不求甚解。平日慕其人而亦慕其語。盖與自己簡率之習。相近而然也。後來轉覺其非。而每每爲初意所間。舊習難脫。况此死病中神精消散。亦何能着意看耶。是以觀張子功衰之說。以此爲主。引他說而求合。今承盛諭鍛與練之別。何幸何幸。然以變除之次言之。成服之衰三升。至麤也。旣虞之衰六升。和水以濯則稍餙矣。小祥之衰七升。而如大功之麤布鍛治。可以加灰。則又加餙矣。家禮大功用粗熟布者卽此也。練是曝練爲白之意。則雖不如大祥之素縞。而其與畧加灰治者有別矣。家禮簡略。衰服升色節次之精密。雖與古禮不同。若依功衰之言而小祥改製服。則當用粗熟者矣。東人練制。不如古式。只以水濯。畧變于初。謂之練布。是以不識鍛練之有別。而槩以張子之言爲主也。若於小祥。改受功衰。而用水濯之。則殆不可乎。更乞賜敎。葛絰之葛。是有皮者耶。去皮者耶。愚意則决是去皮者也。何以知其然也。禮無葛之鄕。代以顈。顈之潔白光潤。不下於葛之去皮者。則葛是去皮者也。陶潛之葛巾。杜詩十暑岷山葛。皆指葛之去皮而成布而言。此亦可以旁證。古禮旣虞卒哭。爲七升之冠六升之衰而用葛絰。其服固相稱矣。今人喪服至麤。而遽用葛絰。亦爲不稱。若用帶皮者。則其麤又過于苴麻。無變輕之意。尤爲不可矣。葛絰爲虞後變除。而家禮無虞變除。故丘氏引此以爲小祥之服。過虞而用葛則非古禮。旣練而變葛。又非家禮也。前日所謂進退無據者此。而反不若用熟麻。以示漸變之意也。今承執事丁憂時有練除帶葛之敎。則嫌不敢更禀。而心有所疑。敢此更煩。正服不練之文。不見于經文。䟽家何以云然耶。以功衰之說言之。則其變亦明矣。

答邵南尹丈書乙亥[编辑]

論學一節。正合今人頂針。誰不讀書。而眞實體當四字。可謂日星昏衢矣。大學曰。止於至善。繼之曰。知止而后有定。知至善之所止而后。志有所定向矣。其下又曰。知所先後。卽近道矣。孟子曰。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兩先字對勘。學者知此。則豈有騖遠之習。而程朱以後諸儒之辭說甚多。而論其篤行則反有愧於漢唐之君子。至于今而益甚。往往臨小利害。便失常度。此楊文公,蘇長公之論。見笑於朱子者也。我朝前輩有自警編理學,古文眞寶文章之語。其所尙卑矣。而樹立成就。非後人所及。由此益知此道之難明也。盖游走於章句物理之上。反忽於身心日用之間。故不知不覺之中。未免有踰節之患。其於執事所謂眞實體當者。未暇及焉。何歎如之。常以此自警。而病困垂死。無以自振。今何幸奉聞先獲之言。

答邵南尹丈書丙子[编辑]

下敎禹貢諸疑。夫地圖之作。在於禹貢數千百年之後。以此較彼。宜有不相合者矣。古人雖曰山川形勢一定不易。而此以大槩論也。有以人力而變者。汴之通河淮。潛之通江漢是也。有以名號而變者。九江洞庭之異稱。外方陸渾之異號。敷淺原匡廬之異名是也。有以天地而變者。後世河决。自周定王五年以下。至于正統十三年。無代無之。至於九河淪而爲小海。碣石陷而在海中。是其尤大者也。其消長變革。有不可以一定者。此其所以與今地圖有異也。且若以禹時只憑官屬傳聞而有此誤云。則此亦有不然者。以後世言之。官長政令。稍能明簡。而擇人以任。則庶無訛僞之習。况以禹之聖。爲此何等大事。而只憑一二人傳聞之言。不復檢覈而遽以爲信耶。尊丈所疑恒衛九河彭澤之類。更賜明敎幸甚。江漢俱發源于西。合流于荊。至于今江西之地。此時江西諸水。亦壅遏不通。𣿬而爲湖者。又受江漢之水。爲大澤。言東者。彭蠡在江漢合流之東故也。言北者𣿬而爲澤者。居南流而爲江者居北故也。東迤北會爲𣿬者。註家謂九江爲今洞庭。東陵爲今岳州巴陵。盖傍近之地也。𣿬者亦指洞庭也。若復以此𣿬爲彭蠡。則江水之東流久矣。豈有北會之理耶。江漢分流。漢在北江在南。江水迤北處。當漢之口。北會者。謂會于漢也。與導漢條南入于江相應。盖江水至東陵。北會于漢。與九江傡而爲𣿬。爲今洞庭矣。此出於臆斷。伏乞更賜指敎。且蔡傳以灃水爲九江之一。而導江條云東至于灃。過九江者何也。碣石有左右。左碣石。杜佑以爲在高句麗界中。指今遼東邊海之山也。右碣石。卽禹貢所云。而後入海。去岸五百里者是也。蔡氏註少異。亦幷下敎幸甚。

答邵南尹丈書丙子[编辑]

飢癘侵人。域內愁困。非但爲一家之憂也。嘗觀旅軒先生與人書。曰積善陽明。陰鬼所畏。此則竊有所仰恃而無懼。惟是飢餓一節。不可以爲善而得免。每伏想尊丈窮居無聊之狀懷輒不寧矣。人之禀命。固難兼備。與齒去角。其理然矣。奈何奈何。鼎福是幺麽孱疾之人。有何輕重於知舊之列。而尊丈前後垂問。愍其疾憂之爲患。且示以周行。有若眞有可敎者然。嘿自省念。不覺騂汗被面。自欺欺人之罪。至此大矣。尤無以爲懷也。至於往復星中。欲以開此昏蒙。歸之正路。愛人以德之意。無所不至矣。鼎福雖無狀。豈不知點鐵成金。祝狗做貂之爲大恩也哉。從前看書。實有泛博之病。近年以來。稍知其爲害而一切屛祛。春風野火。恒有未盡之燒。發之言語。自難掩得。此所以有執事之敎而或恐其蹉失也。况今病情危苦。其祟專在心經。豈敢浪費些少精神。以戕其全生之身耶。東史雖有數種。而編年全無義例。正史亦甚踈忽。古今來無一人言及者。若止此而已。則後人亦必曰其義當然。吾東方數千百年事蹟。只爲後世取笑之資耳。稍有隙見而亦不敢自是。欲求正於先輩而又無其人。竊想先生春秋旣高。賤疾亦難久支。徒含糊抱疑。不一質於有道。而如有不可知者。則其爲抱恨。當如何耶。是以一二仰禀於丈席。而丈席亦不麾斥之。若使此義得存。則庶乎其可矣。豈敢以著書自任而不量其力哉。遊藝適情之敎。謹當佩服而不失之矣。景協書中畧具一二。幸乞一覽焉。危行之危。集註曰高峻也。屋之最高處。亦謂之危。危果高峻矣。然而直云高峻。則或有過高矯激之患。小注南軒之言。似甚蘊藉。未審如何。月前丈席賜書累千言。諭敎諄諄。而茫然有向若之歎。略更仰禀。而我罔爲臣僕一句。反語觀之。尤爲有力。伏乞坼覽後幷賜可否。

與邵南尹丈書丙子[编辑]

家禮大祥前一日。告遷于祠堂。因而改題神主。祧出遠主。皆是同日事也。卒哭後雖有祔禮。而至此祥祭隔宿。行此改題遷埋之大禮。無已太遽乎。朱子曰。祥畢徹几筵。當祔于祖父之廟。合祭而後遷。今人家廟龕制。多有未成者。入祔祖位。誠有未便。當何以爲之耶。又曰。祫祭後入廟。則亦當權安於別所。按祥後徹几筵。是正禮。而權安別所。似非禮意。如何。祥後旣入廟。則禫前朔望奠。不見于禮。亦何以爲之耶。沙溪以爲過。寒岡以爲似難請出別行。然則喪事未畢而專然無事。亦有所不忍。何以則可乎。祫祭之說。雖有張子之論。終是諸侯之禮。後人之倣而行之者。亦從義起之例。則亦可爲一段典禮。只當遵而行之矣。禮云是月也吉祭。注家謂若當四時之吉祭者是也。與諸侯喪畢祫禘不同。備要不曰祫而曰吉者。無乃從勉齋之說耶。祫是諸侯喪餘之別祭。所以遷祔。審其昭穆也。吉祭是四時之正祭。大夫士則不別有祫。而只當於四時之祭。行遷祔之禮。與祫不同耶。今俗不行時祭。則所謂吉祭。亦喪餘之別祭。與祫無異。家禮不著者。豈非禮無明文。故欲簡略其儀而行之於祥前一日耶。以鄙家事勢言之。祠堂只一間。龕制未成。若行祔祖之儀。則捱逼考位。上所謂未便者是也。且奉不遷之位。而祧主長房。在於遠地。新主入廟。則一室容六位。誠爲不安。長房在遠。卒未奉去。則遽告以遷而依舊奉安。亦爲不安。未審何以爲之耶。伏乞指敎。愚意則祥前一日。只告祠堂以新主入廟之意。後日別行告遷改題之祭。且祔祖之禮不行。則只當安於東邊最末位。而若祔祖則爲西向之位。雖云入廟而未行告遷。故其儀如是。若在東龕。則已爲南向之位。與正位無異。此雖勢使然而於義似不可。亦乞指敎。禫前朔望奠。則欲奉出行之。其無煩猥之嫌耶。長房之遠在者。只有一人。奉去與否。亦未可知。雖行告遷以後。實無可遷之處。然則當別安他所。以待長房之歿而祧之耶。若然則長房之義不在。而宗家便有僭逼之嫌。到此實無善處之道。奈何。愚之平日意見。則宗家世盡。則雖有長房。只當埋之。不惟嚴宗法。亦無後日難處之端。然而義起之禮。出於從厚之意。則何敢別有他說。而施之於己身以下。似無不可。未審如何。告遷入廟。禫前朔望奠等諸節。伏想有已行之禮。亦有承聞於師門者矣。逐一條敎之伏望。

與邵南尹丈書丙子[编辑]

祥後朔望奠。旣有退溪之訓。而有請出行于正寢之文。故依此爲之。而旣云請出則當有告辭。故畧爲措語以告而奉出。此果何如耶。書䟽俗皆以服人自稱。狀稱禫服人。此據何禮耶。未禫。猶是三年之內而喪期未畢。似不可以祥祀之已過。遽變其稱矣。家禮無所言。恐是一例無變也。幸乞指敎。鄙家平日祠堂。只行忌祀。四名日行墓祀。故先人在時。畧有變通。而家計窘急。只得因循。今則三年已過。祭祀之禮。欲追先志。且從禮家而爲之。墓祀則寒食。自祧位以下幷祭之。十月朔則只祭奉祀之位。時享則四時之祭。家力所拘。不得幷擧。依古禮大夫時祭庶人歲祭之禮。而取其中爲二祭。祭以冬夏二至。亦欲倣冬薦稻夏薦麥之儀而爲之。四名日俗節。只得薦于祠堂。此意更乞下敎。尊門見行儀節及丈席平日所言與家祭所行。亦幷下示伏望。考妣幷祭。麵餠或合設或各設。人家不同。何者爲得耶。飴蜜出於內則養老之需。而不見於祀典。此等及油煎之屬。雖或薦獻於節日之祭。而於正祭則幷欲去之。未審如何。禮大夫籩豆各四。以今言之。只是兩色果品脯切肉及兩色菜葅醢酢而已。無已太薄耶。家禮圖之魚肉。世多以爲生魚肉。朱子旣云用常饌。則似不用生矣。麵食謂之餠饅頭之屬。與今俗之麵不同。而所謂米食。似以稻黍稷爲之。麵食則以麵末爲之。故其名異。而以今言之。則似是俱爲餠類。古禮糗餌粉餈。亦用兩品。家禮之意。或假此耶。後世之餠。必用一色。則是俗禮之漸變而然耶。今俗所謂肝南。不見家禮。而以古禮推之。膴鮑鱐脾析蜃豚拍。似從此類而來。且書儀有骨頭白肉。亦是肝南之類。未審果然否。

答邵南尹丈書丁丑[编辑]

詩經一書。朱子以後。盡棄舊序。專以義理斷定。義理固好。而詩人之志。未知其果出于如許否也。然如此而漸生疑貳而爲之說。則葛藤多而本根晦。是以愚意謂與其復作而不可必得詩人之本意。不若因舊而求其義理之至當爲愈也。非謂詩全無可疑也。最可疑者。夫子嘗曰放鄭聲。淫佚之詩。在所當去。若被之管絃。使人舞蹈而歌之。戒曰此淫詩也。當懲創其逸志云爾。則凡聲之感人最深。竊恐逸志未及懲創。而流蕩之心先入之矣。思無邪之義。恐行不得也。我朝孝廟潛邸時讀唐音絶句。尹孤山爲師傅。請去此日長昏飮,待月西廂下二詩曰。如此沉湎淫僻之語。不當經覽。此誠是矣。孔子何取于惡人之詩而傳之後世耶。且以春秋會同之際。而賦褰裳涉洧之事。以求濟於人。豈可以里巷淫褻之詞。加之人乎。由此益信小序之不可棄。而眞西山。朱門之私淑也。其着大學衍義。所引詩。皆從舊序。其意亦可知也。

答邵南尹丈書戊寅[编辑]

今世書牘相與之際。未聞有規箴之語。過爲推奬之辭。是以人多因循自恃。無振作警惕之心。此中人以下之所不免也。何幸執事明眼。隨證施藥。使人懷善反之念耶。此事今世罕見。豈無其人。但師友道乖。恐致爭端。務爲緘嘿而然也。侍生少而失學。到此依舊。雖其慵懶踈忽。有甚可惡。平生志願。每欲得聞善言。伏乞此後於言語文字間及或傳聞行事之失。有可以施敎者。施敎之幸甚。史役習性使然。欲待子雲傳後之意。亦未暇及焉。我輩著書。雖云十分儘好。末梢歸人壁耳。况未必好乎。然而史中是非有可論者。亦是格致一端。時時開敎如何。自此或從餘力及之。不以必成爲期。盖以俯敎誠中其病故也。家禮祠堂章所謂神廚。何義耶。以屋覆之者。其如今假家。欲以覆雨雪而然耶。詩下泉章四國有王。王是天子之稱。則非四國可稱也。愚意此與四夷來王之王同。言四國皆知有王。而今則不然。諸侯僭亂。有無君之心也。未知如何。蔮別是一物。非固冠者也。禮注取而况之耳。漢制皇太后入廟。蔮簪珥。此無注解可知。而其爲首餙則明矣。通鑑巾幗注。胡三省云婦人喪冠也。又據劉昭輿服志注。公卿列侯夫人紺繒幗。盖婦人首餙之稱。不特喪冠也。意者喪冠以白巾爲之。故曰巾幗耶。丈席以蔮爲幗而言。象首絰云者。似推窮無疑。纚是韜髮之物。與蔮不可爲一也。周人只用纚而已。漢人加餙。又有蔮制。其曰紺繒幗者。以紺繒繞于物。如䯻加頭上。若首絰然也。伏乞更賜回敎。不宣。

與邵南尹丈書己卯[编辑]

婚禮親迎。下敎誠然。鄙意亦嘗如是。是盖都人士之禮。若鄕里敻遠。則搬挈往來。勢有不及。古人之不親迎者。殆或以是也。竊歎世俗於婚禮。太涉沽畧。議婚之初。泛然以四柱年命投送。無書啓往來之事。大禮之始。慢忽殆甚。故欲於送命之時。依古納采。兼請女命。依古問名。又於納幣書中。兼擧納吉納徵請期之節。欲循今之俗而遵古之禮。以爲一家之私規。非謂此十分當然也。告廟二炬婦見等節。謹聞命矣。廟見之儀。古者各廟。故惟奠一廟。今之廟制。與古不同。則此義恐行不得。伏乞更敎。詩之難讀久矣。四始所論各異。試以關雎言之。或以爲畢公作。或以爲周公作。或以爲康王作。或謂宮人指文王而作。或云后妃思進賢而作。吾誰適從。又以比興言之。狼跋程子謂之比。而朱子謂之興。卷耳程子謂之興。而朱子謂之賦。諸儒所論。又各不同。故愚淺之見。每以爲爲說而不可必得詩人本意。不如熟讀詳味。不失其性情之正。而爲處心行事之實。古序以下。後來羣賢之說。皆取其長。爲吾之用而已。何可斷定於千載之下。而曰是某人之詩。曰是指某事而作。假使作詩者。有知於泉下。豈不莞爾一笑乎。夫子讀詩之敎。似不專在於奔走考校之間耳。風雅頌體制各異。則小雅之全似風體者。已甚可疑。豈非成周盛時宗國之詩謂之雅。而東遷以後。降爲風而稱王耶。魯不稱風而謂頌者。夫子魯人。不得不從時之禮。朱子說。似盡之矣。魯頌之小者固風也。大者則雅也。下不欲班於列國而稱風。上不欲僭比天子而稱雅。其爲詩雖涉過侈。皆是頌祝之辭。故不害爲頌而稱之耶。春秋夫子所作。而爲尊者諱。不敢直書其惡。則亦安敢以國公之所稱爲頌者。不爲頌而爲風乎。此亦夫子處義之得當者。似不可以雅頌得所之說而疑之也。伏乞更賜敎誨。周公居東二年。與分陝自不同。恐不可以混稱也。序卦。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盖養而不動。則是有體無用。大過則動矣。此恐自然之勢也。父在觀志章所敎。但以不忍心改之。若欲盖愆而稱爲遺敎。雖似婉順。一切用心如此。其於誠僞之間。似當商量。伏讀至此。不覺斂袵欽歎也。

與邵南尹丈書己卯[编辑]

帝王昭穆之說。未有定論。主繼體之議者謂雖以兄繼弟。以叔繼姪。當稱禰廟祖廟。此固正論。然若膠守繼體之議而必行五代以祧之禮。則如昆弟三四人相繼爲君。有以孫而祧祖者。有以子而祧父者。禮緣人情。雖云繼體爲重。豈可如是迫切耶。主親屬之議者謂昭穆之名。卽子孫之稱。如文之穆武之昭是也。雖三四兄弟繼立。祧遷之禮。只當及於無服之祖。此亦緣情定禮之當然者也。古者各廟。兄弟爲君。同在一廟而後。五廟七廟。無過越增置之患矣。然而廟中迫窄。衆主難容。則當奈何。是禮也中國與我東自勝國之禮。皆未有恰當者。願乞指敎。

與邵南尹丈書甲申[编辑]

師服一節。竊念檀弓置諸三年之科。則舍此更無他求。自程張兩先生有情有厚薄之說。而至于我東栗谷。定以朞九月五月三月之禮。故世多從之。此於事勢。似爲周便。而以生三事一之義推之。則節量尊服。終涉不安矣。程門服制無考。而劉立之云繫官朔陲。不得與於行服之列云。則其制服明矣。朱子祭延平文。築室三年。莫遂初志云。則事故多端。雖未遂築室之願。而三年之意則恐亦不廢矣。但師弟之間。旣非同室之人。故饋奠哭泣。雖未能一如家人。其追慕痛隕之情。不敢暫忘。或絰或素帶。以寓其心。不赴會不聽樂。以示不可自同平人之意。似無悖於古而不媿於心矣。退門諸人。月川素帶朞年。三年不赴會不聽樂。此卛以古禮。則未知其如何。而實有愜於鄙意者。故敢欲依而行之。旣蒙俯問。故玆以細告。更乞下敎。四七說。先生之盡力辨破者。末梢復入于高峯之套。則此不可以無辨。愼進士原書及丈席所敎。與尊丈問難書。幷協友論難文字。皆節其要語。下示伏幸。

答邵南尹丈書丙戌[编辑]

向者乘疾病之暇。隨意觀退陶栗谷理氣之辨。溯其源而至于孟子禮運。以至人心道心之分。常常玩念。公喜怒理發之說。終有所疑。誠如執事所敎也。愚昧畧有所辨。而著成文字。則徒勞無益矣。但於日用之間。四端則擴之。七情則節之。道心則守之。人心則察之。以歸于中正之域。而末梢所得。果能何如也。理發氣發。徒成辭說。不過遵守師說之爲當。而但張旅軒一生窮理之學。其經緯理氣之說。專與退陶李子之說不合。是未可知也。侍生少也。不可謂專無向上之心。而到今病廢。一無可言。近來作一贊一箴。用以自警。觀此亦可以知愚昧之本色。不敢有隱。玆以仰呈。幸乞示敎。近來少年之有意此事。不爲無人。而多歸於言語之科。恐終於無實。此係世道。奈何奈何。

與邵南尹丈書丁亥[编辑]

侍生性本愚魯粗率。其於性命之奧。初不硏究。只就先儒已定之說。依俙識得而已。是以無自得之效。而至於四七。從幼先入之見。以退陶爲正。及觀師門新編而信從尤篤。不知有微竗之意。更有加於此者矣。昔在義盈直中。景協貽書。以聖人之公喜怒。謂之理發。其言纚纚數百言。證辨明白。甚可喜也。其時無書可檢。草草答之。大意以爲喜怒之字義貌像。終是出於氣。似無聖愚之別云云。此友更無所答。鄙亦依舊膠守。不復致疑。後來聞之。其端盖出於愼進士。而先生從之。執事爭執不得云。同門有此等議論。而不得問知。至于今日。甚矣其蒙陋也。玆貢愚見。以祈裁擇。夫性動爲情。情本善而不節。則熾而惡矣。聖人之公七情。亦直從性動爲情。最初本善處而來。則與四端無異。謂之理發。無不可矣。雖平人之情。其出於性命。則亦似不異矣。如是看。則立說易而無艱曲難曉處矣。然而退陶李子以聖人之喜怒。謂氣之順理而發。此語平正。無可改評。而所可疑者。高峯後說。雖云爛熳同歸。而其中有云七情雖屬於氣而理在其中。其發而中節者。乃天命之性。豈可謂之氣發。以斥李子氣順理之語。而李子之不復辨者何也。心統性情中圖。包四端于七情之內曰。就善惡幾。言善一邊。又答李平叔書。又是一樣。今據文集。則高峯後說。是丙寅年。聖學圖在戊辰年。與李平叔書。在己巳年。然則晩定之論。亦從高峯而然否。孟子於四端言心。而又曰乃若其情。禮運言情。而樂記又以喜怒言心。此可見心統情之竗矣。人心道心四端七情。名異實同之義。果如執事之論矣。執事又曰。四端擴充。而節情之功。在其中矣。喜怒之中節。擴充之功。自在相資。聖人之喜怒。自然中節。謂之理發可也。執事今亦爛熳同歸。則此理之當然。不須更疑。而愚昧終有未釋然者。孟子所謂四端。指出善情。以明仁義禮智之情。又以其涉乎形氣者而言。則其情多端。有以四言者。中庸曰。喜怒哀樂。有以五言者。大戴禮曰。喜怒欲懼哀。○洪範傳曰。喜樂欲怒哀。有以六言者。左傳子大叔曰。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樂記曰。哀樂喜怒敬愛心。○莊子惡欲喜怒哀樂。有以七言者。禮運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程子好學論曰。喜怒哀樂愛惡欲。○內經曰。喜怒憂思悲驚恐。其他字義。有可以情言者。不一而足。盖旣有此形氣。則由其好惡善惡之際。而觸感而動者。亦無數矣。雖聖人之從心所欲不踰矩。其諸情之各循氣而發。則與衆人一般矣。左傳以六情出於六氣。六氣者氣也。今以六氣之順序不亂者。謂之理發可乎。醫書。七情各有所屬之臟。治法亦循其臟而用藥焉。雖聖人之七情。其在于形氣中則信矣。從此形氣而出。則謂之氣發可矣。李子氣順理之語。不其然乎。何必曰理發而後可乎。以常人言之。其喜怒不是無端而發。必有可喜可怒之事而發。若其可喜可怒。則是喜怒之當然者也。當然之喜怒。皆可謂之理發。則初出時發于理。而到失中不節而後。謂之氣發乎。凡此所疑。非欲泥於舊聞。以亂師門已定之論。其實抱疑。無從質問而有此仰禀矣。將欲以此問于協友。更聞其痛快之論。而竊聞此說。頗致唇舌云。若一往一復。徒致紛紛。則亦非美事。故玆以煩告。欲聞一定之論而爲趨向矣。

答邵南尹丈書戊子[编辑]

新婦受服之說。所敎旣甚明備。景協又引小記以其服服之䟽云喪在未後之前。不復追服。不責人以非時之恩以明之。亦爲不受服之一證。新婦受服。旣已愆期。故姑以淺淡服之而待。得禮說之明據而行之。今得二說。皆可爲據。故因以淡色衣。終月數而已。今見旣明有禮說禀問者。其中殤後一節。終是可疑。曾子問。孔子曰。宗子殤而死。庶子不可爲後也。據此則其不立後明矣。小記以其服服之云者。䟽說以未後時本親之服服之意。與曾子問合。陳氏何以討父子言耶。以國家言之。雖殤而死。固有君臣父子之道。如以私家言之。則宗子雖云有君道。豈可與國家比而同之乎。殤無爲人父之道。則固無立後之義矣。小記此節。專以服制言之。謂丈夫婦人之旣冠旣笄者。不可以爲殤而當服成人之服。非有關於立後與否也。若如陳註。則丈夫冠而不爲殤。有爲人父之道。立後猶或可也。婦人笄而不爲殤。則亦可謂有母之道而立後乎。承重云者。謂承宗廟之重。非謂代父服三年也。若曾祖在而祖亡。則重猶在曾祖。恐不得爲祖三年。此與有適子則無適孫同例。未知如何。

答邵南尹丈書戊子[编辑]

殤不立後一節。鄙見得蒙印可。亦以自信。盖古有嫁殤者。故周公制禮有禁。又有爲殤立後者。故夫子答曾子問。言不爲後。其義炳然。其事當然。嘗觀季漢書。曺操愛子冲年十三死。時邴原兒女亦喪。操求與合葬。原以非禮斥之。操遂與甄氏女合葬。則嫁殤之禮。後世亦有行之者矣。殤立後。後世私家。無可考檢。然此皆衰季亂亡之政。非先王之法也。下諭中撫安,宜城,潭陽,綾昌事。摘出示敎。誠爲幸甚。潭綾二君。以殤立後者。旣襲小記陳註之謬論。撫宜二君。或以從孫或以從曾孫立後者。我國曩昔有侍養法。不計昭穆。皆稱爲子。是亦俗習之陋也。前日鄙禀中國家殤。固有君臣父子之道云者。帝王家與私室不同。私室則父子相繼爲一世。帝王則繼嗣之君。雖昭穆不倫。亦稱爲世。天子七世諸侯五世云者。不必指皆父子而後爲世也。春秋魯躋僖公。公羊譏其逆祀。先禰而後祖。盖以魯臣子言之。僖公爲禰。閔公爲祖。閔雖爲僖之弟。僖旣繼閔而立。則父子相繼之義。存乎其間。不必稱父稱子而後然也。胡傳曰。僖公父視閔公爲禮。而父死子繼。兄亡弟及。名號雖不同。其爲世一也。此鄙禀之所以爲證者也。下敎中通典晉蔡克議臣子不殤君父之語。正得春秋之義也。下敎又引後漢殤冲質。俱未立後爲君。殤不立後之證。此似有不然者。三帝雖皆殤。君旣踐正位。則是天下之君也。綱目冲帝紀。李固所云帝雖幼少。猶天下之父云者。無可改評矣。爲天下君父。則臣子尊事之禮。豈有差等。不必稱孝子孝孫而旣爲繼嗣。便成父子之道。故帝王家以昭穆相繼而立者。則祝稱或子或孫。昭穆不倫。則祝只稱嗣王臣某嗣皇帝臣某。其義正是矣。今考綱目。殤帝崩。以連遭大憂。百姓苦役。凡諸工作。减十之九。下敎中山陵减殺云者。無乃指此耶。此非以君之殤而爲然也。此無通典可考。伏歎。李固之論。以帝之殤死。謂當减殺云。則雖無君子之貶議。似不爲正論。而其有害于名敎甚矣。伏乞更賜指敎。江上問答。曾聞韓永叔名弘祚者爲之。是權相門人。畧觀人所抄錄者。而未見全文爲恨。今承付借之敎。伏幸。世論携貳。彼此難合。實多文餙之語。亦覺一笑。言行錄之爭競。不知其根因。今始得聞。嶺外士習。誠足悶歎。大勢所驅。奈何奈何。

與邵南尹丈書戊子[编辑]

月初。迷兒自仁轉訪元陽。始得丈席狀草而讀之。怳若更承警欬。悲慕難勝。第其文章。浩博可愛。而必欲詳著其論經大旨。故未免雜亂。有失乎叙事之體。愚意則畧叙其言行爲元狀。別爲後錄以敍。著述大致。不然則詳著爲年譜可矣。尊丈附籤處。八九中窽。協友見之。似當有所改圖矣。向有人來傳尊丈論喪禮。柩行屍首所向。以世俗行喪時南首爲當云。此有何據耶。儀禮載柩條註云卻下而載之。䟽謂足向前也。據此則北首可知。且以生人言之。有疾病。不可騎乘。將以擔床而行。則亦必北首而足向前矣。生死何以異例。而必爲之倒行耶。或謂家禮輯覽。引開元禮。爲柩行南首之證。果如是說。似不可棄古禮而從開元矣。伏乞示敎。栗谷以章句所定聽訟章爲未穩。此恐不察朱子釋經之例也。朱子旣已分經分傳。以傳解經。首釋三綱領。次釋本末。次釋八條目。則聽訟章不得不編于第四矣。但自先儒以來。多以古本爲正。此亦不爲無見。物有本末。知所先後兩句。旣爲格致之義。而八條目之末。致知在格物云者。承上物字知字而言。不必更爲格致章。而其義自存。又以此爲知本。此爲知之至也。結之亦似有着落矣。是以誠意章。始言所謂誠意者五字。爲發端之始。此言者之所以紛紛不已也。然而聽訟章。在于前王不忘之下。文理不能接屬。是未可知也。晦齋以知止物有二節相換。欲當經文格致之義。而補以所謂致知在格物者八字于物有本末之上。似未知其十分停當。而陽村以知止節爲致知以後之事云者。似精矣。今以章句讀之。上下關鎖。前後照應。無少罅漏。不必更爲剩語。而適有微見。故敢復告之耳。

與邵南尹丈書己丑[编辑]

示諭家禮爲晩來定書。引朱子跋三家禮範文以證之。此語武林應氏已有之。而丘氏辨破。在今儀節中矣。伏想知有此書。而又有此敎。則必有十分無疑之證。而下書所引北溪之言。果是明白。但北溪又曰。嘉定辛未。過溫陵。先生季子敬之倅郡。出示家禮一篇云此往年僧寺所亡本也。有士人錄得。會先生葬日携來。因得之。其言又如此何也。北溪所謂祭禮。安知非此家禮。而其所謂被人竊去云者。與黃子耕所云書成。被一童行竊以逃。敬之所云往年僧寺所亡本之語相合。恐不可分二看也。且禮範跋文。在甲寅歲。而語類沈僴所錄戊午以後所聞。有云嫡孫主祭。若叔祖尙在。則乃其祧其高曾。於心安乎。曰只得如此聖人立法。一定而不可易。據此則戊午以後之論。亦以長房遷奉爲不可。後二年庚申而先生易簀。若如來敎。家禮之定式。在於答沈僴後耶。此亦恐不然。有一事可證者。先生若以家禮爲晩定必行之書。則先生之喪。必從無疑。而門人問以書儀從事則曰踈畧。問以儀禮從事則頷之。而家禮則初不擧論者何耶。伏乞更敎。

答邵南尹丈書己丑[编辑]

旅軒先生經緯說。昔日一覽。文章雖博大浩洋。而語意重複。反覺支離。其論理氣說。專主高峯緖論。此義前日禀告丈席。未承可否之敎。迨今爲菀。今承俯敎。正與鄙意相符。而無以穩奉面命。伏歎。大抵自有理氣說後。其言可以充棟。爲今世學者最初立言之資。便成一弊。竊意人之爲學。不過去惡從善而已。此雖云性命原頭。似無關于實用。說來說去。徒作紙面上閑話。轉成層激角勝未已者。亦何光景。今世主李子者黜高栗。主栗谷者斥李子。而漸染之餘。浸浸混入于栗谷語。謂李子於大原上。終欠分數。彼爲此說者。其中盖多有豪傑之士而皆如是。則其勢恐是多者勝耳。此皆所見之不同。不必強以相合。各尊所信而已。奈何奈何。向聞李延日景文貽書。士凝有此說。尊丈替答其書。云未審果然否。此中儕友多有信不及者。况望其他乎。侍生平日所疑者。退溪於高峯最末緫論後。無復辨說。而心學圖與李平叔書。皆在奇論之後而與之多合。竊恐退溪晩來。或從奇論之末段語耳。伏乞更賜指敎。

與邵南尹丈書庚寅[编辑]

日前忽憶聖賢眞的旨訣。不容他求。亶在孝悌人倫上。堯典是首出文字。而以天下之大器。欲傳之于人。而其所薦。不言才能經綸。而但曰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帝之所試。亦不出于觀厥刑于二女。其後孟子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大學治平之效。亦不出於此。則古人爲學。盖可想知矣。此意思。舊時豈不曉解。而都是皮膜看得。今始覺得眞切。誠欲孜孜效法。而疾病又此添重。似無進益之望。奈何。

與邵南尹丈書庚寅[编辑]

甞觀退溪集與人書。有逐日課數三學者。自無餘力。可以讀書不能記得。大意如此。之語。此庚午歲先生年七十時也。先生嘗以疾病自處。而其誨人之勤。自治之篤。如是其至。自顧陋劣。慨恨而已。先生喪後。幸而尊丈巋然爲後進之瞻仰。長川強毅篤實。老而不衰。誠可欽歎。此道可謂有托。後生輩亦不無其人。以愚所見。但忠信老成。任擔負之望者。未知其必然矣。仄聞近來出入門屛者多。沈士潤夙有所聞。其他更有何人耶。工夫之知行交修。人皆知之。但眞知實難。實行不易。此終無以成德矣。孟子以後千五百年。此學寥寥者。兩漢之際。士務篤行而知解分數不足。是以多陷溺于異端而不自拔。幸有兩程出而有格致之學。朱子申明之。於是窮理之學滿天下。而異端不能容。然而其弊多流於口耳之學。或多爲鳥言倡禮之歸。南冥之譏退溪。在當時未必然。而在今日實藥石。爲學必知其弊之所存而救正之。則自修敎人。無異道矣。但實然用力而無虛矯之習。誠難矣。師門年譜。是必有之文字。長川,元陽似能爲之。早歲受業。未有先於尊丈。故頃歲一再禀告。而尊丈之意不然。切欲更禀。而亦似強聒而止。今承示敎。誠幸誠幸。年譜豈皆登朝有施措而後爲之耶。著書明道。是何等事業。亦必有年歲之可紀。且與師友論學。必多可採者。節刪錄之。在所不已。此書得成。則文集雖未及刊布。大體斯已得矣。豈不好哉。若已下手。伏乞俯示。家禮晩成之諭。前日承敎。不能領會。以陳北溪李果齋楊信齋黃子耕語告之。又告以爲家禮若是晩成定禮。則朱子之喪。當從家禮無疑。而曰儀禮曰書儀而不能一定何也。且家禮以長房奉祀爲言。而語類沈僴戊午以後所聞及胡伯量李堯卿之問。皆以長房爲不是。此皆晩論也。豈不與家禮相戾乎。先生諸書所稱祭儀。安知非爲此乎。語北溪以被人竊失云。亦與諸門人僧寺所亡之語相符。似無可疑。而尊丈以單擧祭儀字。不言冠婚等禮爲疑。果齋亦有言矣。其言曰。成喪祭禮。推之於冠婚。然則冠婚等禮。後來所續者耳。三家禮範。不言旣失之已久。故省文而不必煩說矣。但尊丈所敎勉齋所撰行狀。後多損益之語。誠甚可疑。然此或語病耳。彼黃李楊。皆及門高弟。朱敬之亦是家子弟。而有所云云。則豈可以勉齋矇矓之一語。致疑許多人有明白可言者乎。試取丘儀初卷而入覽如何。近來旣明讀書。或有獨到之見。可喜。其論古不披髮。以喪大記之去髦。檀弓武叔小斂。投冠括髮之語。證之以爲平人之笄纚。死者之髺䯻。喪人之括髮。其義一也。此言似然。未審如何。握手用二經。無明文。雖有左右手之文。而未見爲用二之證。而鄭註以後皆用二。丘氏儀節及我國五禮儀皆然矣。國朝中葉。多用一。因以成俗。未知何人創行。而奇高峯辨其非是。退溪從之。今則定而用二矣。旣明亦云當用一絇之相結。擥之相聯。其義同。此本金沙說。此言亦如何。

答邵南尹丈書辛卯[编辑]

公喜怒理發之說。尊丈與景協爭之踰二十年。而終未相合。則是終於不合而已。迄可少止。而今又爭之不已。是何異於甲者曰願乙平心。乙者曰願甲平心。而竟無相平之期乎。師說無是語。而此友欲文己說而爲之。則其爲心術之害大矣。以此友之見識問學而豈爲是哉。不然則丈席晩來講授之際。或有承聞而然耶。伏見尊丈以違悖師說爲懼而力斥不已。渠必驚悚無置身之地矣。到此地頭。兩下意見各異。必無同歸之理。尊丈別爲一篇文字。以辨其不然。及與師說相違處。以示從遊之後進。似或可矣。不可復奮筆舌。屢屢爭辨。致失和氣矣。

答邵南尹丈別紙辛卯[编辑]

問。元亨利貞之文。皆是文王之係。四德大亨貞之解。亦皆孔子之文。而本義以四德爲孔子之解。以大亨貞爲文王本義。晦翁緣何必謂二聖之意不同。此實平生未得解蒙者。幸爲明賜快釋。

答。元亨利貞。主理而言則爲四德。主占而言則爲大亨而利於貞。聖人之言。辭簡而意備。兼體用包理數。不可以一偏言。然而易之爲書。專爲卜筮。故元亨利貞。皆爲主占之義。而四德之理。實寓於其中。孔子恐其專主卜筮則或流於數術而易理不顯。故分言四德。而大享貞之義。與文王初不異矣。朱子就其較重處言之。謂文王主占。孔子主理。元來占不外於理。理亦寓於占。則二聖之易。未嘗不同矣。未知如何。更乞回敎。

問。考麗史提綱。則毅宗十四年。狼星見于南極。明宗四年。李義方伏誅。西京兵陷和州立綱處。此書果得歟。左右修此史。亦何以立綱。願聞其義。狼星本非希有之星。春初見於東方。夏初沒於西。今因海西道誤上聞之失。以常見之星。爲若希有之星。而提綱似失其義。李義方雖禍首。旣非公討。因鄭筠相殘而立公討之例。未知果如何。和州之陷。崔均以兵馬副使。立節分明。而畧而不書。何以鄭仲夫之執權時。不許其死否。辛耦紀年。亦以分註。果合義例否。圃隱之死。以殺立言。以誰爲主耶。愚意通鑑則終於麗亡無礙。若提綱則旣是立綱。義有未安。春秋止獲麟。綱目止柴世宗終年。麗史似當止於恭愍之卒。設使其進止於遣曹敏修侵遼東。未知如何。

答。下示麗史可疑之節。而俯詢鄙書之立例。玆敢仰禀取質焉。狼星之見。史官之失也。故愚於考異中辨之。而綱書王親醮老人星於內殿。目云西海道按廉使朴純嘏馳驛奏老人星見。王大喜云云。亂臣賊子。雖曰人得而誅之。若非明正其罪。而其死或出於私。則筆法亦當隨而異焉。故李義方之死。鄙書書鄭筠誘僧宗旵。誅李義方。其不稱殺而稱誅者。義方之罪。人得以誅之。而不書伏誅。非公討也。忠臣立節。亦觀其所値之時如何。隋之堯君素大節炳然。而綱目不書死之之例。而書云唐殺隋河東守堯君素者。以楊廣爲君也。崔均之死。無愧古人。而當權臣弑君擅命之際。苟有一分可圖之勢。從而誅之可也。均雖爲國立節。是無異爲權臣私人也。故鄙書書西京兵陷和州。殺兵馬副使崔均。右三條。未知如何。更乞指敎。辛耦紀年之分註。實不合於史例。而我太祖之廢昌。始告于太廟。告于天子。以正其罪。故本國臣子之修史者。不得不如是矣。然而公論之出。不俟百世。林氏會綱。止於恭愍王遇弑薨。江陵君禑卽位。其下小註曰。是後乙卯。爲廢王禑元年。戊辰十一月。禑廢。子昌立。己巳廢王昌元年。十月昌廢。定昌君瑤立。是爲恭愍王。其意以爲當書曰廢王禑廢王昌。而不當書曰辛禑辛昌。當大書紀年。而不當分註。盖拘於時諱。止於恭愍之薨。誠得史例矣。綱目於呂政,李昱。無變例者。當時無討罪定名之事故也。禑昌事。止當付於後世之公筆而已。鄙書亦欲止於恭愍之薨年。而恭愍後十八年事實。大而國家之興亡。次而賢邪之進退。幷沒而不載。只使繁冗。無義例之通鑑脫略。少裁整之提綱。傳爲信史。林氏會綱。亦多踈謬。誠有不忍。鄙書撰定時。恭愍後別爲二本。一則自耦乙卯元年以後。直如麗史禑昌本傳之例而畧存義例。一則分註同於諸史。而亦立綱以標題綱例。間有不得直截者。但據事直書。要不失本意而已。而二本去取。尙未能定耳。圃隱之死。諸史筆例多錯。麗史世家云判典農寺事趙英珪殺侍中鄭夢周。英珪敢殺乎。提綱云殺侍中鄭夢周。殺者誰耶。聖朝旣褒其忠節。則筆法無礙當書死之之例。而凡書死之之例。必上有致死之由而後下書死之。今突然書以死之。則文勢不續矣。故愚於此立三綱。而猶未得定。一云具官姓某謀害我太祖。不克死之。此例大似直截。一云我太祖還自海州。趙英珪等。要擊具官姓某於路殺之。一云具官姓某詣我太祖第。問疾而還。趙英珪等。要擊殺之。伏乞更賜明敎。金佇之獄。亦書曰禑遣人謀害我太祖。事覺。於是遷禑于江陵。放昌于江華。姓辛氏。此亦未知如何。下敎之及。並此仰禀。

問。近考綱目。亦有所疑。如唐朝武后以後諸臣之卒幷謚立綱。已違凡例。而如玄宗時盜殺王君㚟。及楊國忠貴妃伏誅之文。似違於朱子綱。欲謹嚴而無脫畧之訓。以東漢靈帝卷觀之。䆠者張讓等殺進。刦太后帝。出至河上。司隷校尉袁紹捕宦者悉誅之。此等立綱。似未經晦翁筆削。未知如何。大抵綱目。自數十卷以後。立綱踈密。似有不同。偶因提綱之疑。轉轉及此僭妄。恭俟敎誨開迷耳。

答。朱子行狀。綱目以未及修補爲恨云。則其書之不爲十分得盡者。可知矣。書中筆法可疑者甚多。不能枚擧。而今因下敎中言之。武后朝。書司空梁文惠公狄仁傑卒者。已與凡例不同。性理大全。亦引朱子曰。李氏之復。雖出於仁傑。然畢竟是死於周之大臣。書云某年月日狄仁傑死。此是定論。回紇襲殺王君㚟。則書以盜殺。行在將士殺楊國忠。脅帝誅貴妣楊氏。而書伏誅。何進召外兵脅太后。罷諸宦官。而只云詔罷。此等筆例。儘多可疑。大抵綱目書大義。雖出於朱子。而編摩去取。多委趙幾道輩。未經夫子手筆者。盖多而然矣。

問。高麗廟制。已有妄議。玆以錄禀。躋僖閔上。左公糓三傳皆云逆祀。而胡傳以爲臣子一例。故朱子當宋寧宗時議祧廟狀。遵此議。兄弟相繼。各爲一世。定九廟之制。然東晉時亦有兄弟同昭穆之議。恐亦不可不講而全棄也。以兄繼弟。以弟繼兄。雖有先後不齊。猶可從同昭穆之議。若以叔繼侄。如唐宣宗。則上同於敬文武之昭穆而同一位。亦是異例。將何以處之。雖是繼侄。其昭穆則躋附於兄弟之位耶。高麗廟制。亦多難處亦如此。戴安宗自是追王勿論。惠定光三宗。兄弟繼王。景成顯三宗。從兄弟相繼。而顯宗則以叔繼從侄而王。德靖文。俱以顯宗之子而相繼。若以古法言。則如侯王之制。代各異廟。雖侄安於第一昭。叔安於第二昭。其在廟。猶守其尊。而庶免嫌礙。如今廟制。旣同堂異室。若如三傳之議。而不可逆祀。則雖兄在弟下。侄在叔上。其爲臣子一例。而可無未安否。若然。其遞遷之時。如唐宣麗顯之以叔繼侄者。雖敬文武與景成之遷。而亦不可一時同遷否。此姑勿論。高麗德宗之祔。看黃周亮,徐訥之言。以爲顯宗之祔也。以兄弟同昭穆之文惠定光戴。同班爲昭。成景爲穆。穆宗爲昭。顯祔於穆廟。則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爲五。今祔德宗。數過五廟。請遷惠光定三宗主。藏於太祖廟西壁。戴宗追王。遷于其陵可也。若以惠光定爲一位。成景爲一位。則旣以兄弟同昭穆爲定。而以穆顯二宗叔侄爲昭穆。則用臣子一例。而顯宗不得上同於成景之行矣。是可乎。若以臣子一例。朱子祧廟之狀論。惠爲昭定爲穆。光爲二昭。景爲二穆。而成宗祔廟。惠已遷矣。若以兄弟同昭穆言。則排列之時。顯宗雖在穆宗之下。而當遷之時。顯宗雖與成景同遷。似合宜。周亮之言似不通。劉徵弼所謂太祖在曾祖。惠定光不當遷之議。恐不可棄也。而徐訥以爲周亮之言。合於古制何也。且世室。旣以宗有德言。則麗之諸宗。成顯二宗。似當爲世室。而惠定光。恐不得爲世室之主也。

答。閔僖逆祀。其說甚長。不敢煩禀。而愚妄嘗謂昭穆之義有二。天倫之序。君臣之義。幷行而不悖。恐不可一切斷以君臣之義也。請以管見仰質焉。胡氏引三傳父子祖禰昭穆之語左曰。躋僖公。逆祀也。子雖齊聖。不先父食。杜註閔兄。不得爲父子。嘗爲臣位。應在下。今居閔上。故曰逆祀。又曰。臣繼君。猶子繼父。○公曰。譏逆祀。先禰而後祖也。○穀曰。先親而後祖。逆祀也。逆祀則是無昭穆也。無昭穆則是無祖也。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之義也。及韋昭國語註臣子一例之說。國語宗有司之言曰。非昭穆也。宗廟之有昭穆。以次世之。今將先禰而後祖。韋註父爲昭子爲穆。僖爲閔臣。臣子一例而陞閔上。故曰非昭穆也。定爲兄弟各爲一世。如父子之序。而朱子祧廟議狀。從其說。此平素之抱疑而未决者也。昭穆者。是父子繼世之定法。今以兄弟相繼。謂有君臣之義。而臣子一例。各爲一世。則昭穆之定例紊亂。已非禮意。祭統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親踈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於太廟。則羣昭羣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此之謂親踈之殺也。○中庸曰。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且父子兄弟。是天倫之定名。不可以混稱也。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以兄弟而爲父子。其果爲名正而言順乎。晉人兄弟同昭穆之議。似爲處變之得宜者。見通典。而孔䟽又引國語宗有司非昭穆之言而斷之曰。彼言閔僖異昭穆者。言位次之逆。如昭穆之亂。此假昭穆而言之。非謂異昭穆也。若兄弟相代。卽異昭穆。令兄弟四人。皆立爲君。祖廟毁撤。知其理必不然。此說非十分明曉者乎。是以歷代皆用兄弟同昭穆之禮。恐親未盡而有祧遷之位。且慮昭穆紊亂。統緖不正而然也。朱子於中庸或問昭穆不易之論。詳辨無疑。而祧廟狀。却用兄弟各一世之議。此所以後來諸儒之說。各有彼此之不同而終未歸一也。然而朱子議。亦云只據先儒說。而未知其必可用云。則亦未定之說也。麗制旣從兄弟同班之禮。則自無難處者。但顯宗以叔繼侄。而後世廟制。同堂異室。則叔居侄下。果似嫌礙。然而此等處。始當用臣子一例之義。何以明之。穆宗爲君。顯宗固當臣事之矣。假使穆宗生而傳位於顯宗。顯宗尊爲上王。其稱號之間。顯宗當稱臣。穆宗必不稱臣。及其薨後。顯宗祝文。當稱嗣王臣某。此則雖云親居叔位。不當以尊同而遽變前日臣事之稱號也明矣。下敎又謂德宗祔廟時。黃周亮以穆宗爲昭。德宗爲二昭。景成爲一穆。顯宗爲二穆。顯宗爲次穆而不得上同於景成之行爲非。又謂排列之時。顯宗雖在穆宗之下。當遷之時。當與景成同遷。此恐不然。此當以爲君之先後定之。世數未滿。不當徑遷矣。然則周亮之議。不可非也。且麗代世室。惠宗佐太祖統三韓。功業不少。成宗制制度致太平。文治可觀。則此二君可當不毁之廟。而成宗無後。顯宗傳世。故後人皆以顯宗當之。不言成宗誤矣。且顯宗得國不正。恐不可與論於世室矣。今執事又遺惠宗不擧。豈非臨位無可稱而然耶。大抵宗廟之禮。兄弟同班。則無親未盡而祧者矣。旁親則滿五世而當遷。不當論親之盡未盡。以非正統故也。如麗穆宗之於宣宗是也。穆宗於宣宗爲再從叔。服未盡之親。又有已祧而復入廟。如唐代宗之於宣宗是也。武宗以代宗親盡故祧。宣宗卽位。以代宗爲高祖故復入廟。此變例也。盛問之下。不敢自外。妄獻瞽見。伏乞更賜明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