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峿堂集/卷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八 峿堂集
卷十九
作者:李象秀
1900年
卷二十

雜著[编辑]

九社學規戊辰[编辑]

天命誠敬第一[编辑]

凡學問之義甚廣。要其終則求至於誠而已。然天命自然。不由勉彊。人不能皆誠。勉而後至。故曰誠者天道也。思誠者人道也。思誠奈何。非敬則無其道。心爲一身主宰。敬乃一心之主宰。此非可以驟語于蒙學。然其綱領準的。不可不先講然後知有此理。故首揭天命誠敬。而心亦不外是焉。

物則解第二[编辑]

物譬如人之射。則也者如射者之有物。必限於是而不可有進退踰越。九容之類是也。如射帿之有的。必至於是而不可有左右過不及。九思之類是也。盖天命本然之中。而人事當然之法。以言其行之必期於是而止。則在大學曰至善是也。以言其爲四方之表準。則在洪範曰建極是也。以言其擇之精而守之固。則堯之執中是也。以言其軆有定位。則子思之中庸是也。以言其隨時無定位。則舜之用中。孔子之時中是也。以言其尺度之合。則孔子之不踰矩是也。各言差別而其實一也。人心莫不有本然之中。由其放逸而常失之。敬者所以櫽括此心。以合於則者也。道本諸身。故古人之學。最重威儀容貌。治身以則。莫備於九容九思。舍此則無以入學。乃作聖之基也。故以二者爲重焉。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朱子曰烝衆。則法也。天生烝民。有是物。必有是則。盖自百體九竅五臟。而達之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無非物也。而莫不有法焉。如視之明聽之聰貌之恭言之忠。君臣有義父子有親之類是也。

劉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中謂無過不及也。命卽性也。則當然之法也。能順動作威儀之則。以養其所受之性者有福。怠慢放肆。自棄其則者有禍。

九容之則第三[编辑]

九容所以敬以直內。九容屬身。先言足。

足容重。重謂不輕也。足以定體。不可以妄動也。故古者屨必設綦。以爲行步之節。行則鳴佩玉。周旋中規。折旋中矩。此足之則也。童兒好走。走不視地者顚。跳躍妄行者。羊鹿之相也。奔走竭蹶者。僕隷之相也。步履安舒。重不至慢。輕不至躁。足運而身不知。此其善者也。惟長者之命。走而勿趍。今子弟皆不知趨。所以傲慢也。凡長者在。不可有曳履聲。

箴曰。足以定體。體以修儀。君子跬步。皆有繩䂓。疾徐後先。于以觀悌。毋曰何傷。志動趨蹶。

手容恭。手不執事則不宜妄有所動。立必拱坐必斂。此手之則也。記曰不畫地。手無容。不翣也。此皆少者事長者之儀也。今子弟侍於尊長。或環弄帶鬚。或倒擲扇頭。皆不知少儀者也。凡言語時。勿得搖手。

箴曰。手捉足奔。無事則已。矧侍尊長。不愼容止。中心不恪。躁妄不安。百體之動。君子必觀。

目容端。目爲心之鏡。存諸心者。悉形於目。可不愼哉。記曰視瞻無回。此目之則也。又曰凡視上於面則傲。下於帶則憂。傾則姦。故袤視者險。流眄者淫。古人相人之視瞻。卜其情僞吉凶。往往不差。先正其心術。然後目視。可以端矣。

箴曰。目爲心標。不容以僞。邪正隱微。壹發於視。君子愼之。內外交修。必誠必敬。人觀其眸。

口容止。口不言食。則不宜妄有所動。靜則常閉之可也。此口之則也。衆中勿叩齒勿反唇。勿口中作聲。勿吹噓咀嚼。口之爲文。其形四塞。欲其常默也。

箴曰。口爲天倉。關鍵必嚴。廟緘有銘。師枚有銜。蛙黽多噪。人所厭棄。鳳凰時鳴。天下穪瑞。

聲容靜。靜者和順而不麤厲也。勿低微勿高叫勿喧囂。此聲之則也。曾子曰。出辭氣。斯遠鄙倍。鄙則庸陋可賤。倍則麤暴可惡。父兄尊長在。而放心咳唾。不可爲訓也。禮尊客之前。不叱狗。曾子事親。叱咜之聲。未甞至於犬馬。

箴曰。聲發於肺。有百其形。謹以不放。出以和平。毋噭而暴。毋沉而雌。事親敬長。尤貴於怡。

頭容直。頭爲百體之元。其容必正直。無少傾側。記曰頭頸必中。此頭之則也。頭不正則百體皆失其儀。昔節孝先生徐仲車少嘗謁胡安定先生。退坐頭少偏。安定忽厲聲曰頭容直。仲車瞿然。因念頭容宜直。存心先要正直。自是不敢有邪念作於中。勿昂首勿垂首。勿搖首勿側頸也。

箴曰。昂爲氣傲。俛爲氣奪。傾則近邪。三者必察。居體之元。貴定其位。相彼先達。聞一知二。

氣容肅。氣者呼吸之息。肅者屛氣似不息。此氣之則也。故禮以爲戒。睡中鼾息。亦以平日無素養也。

箴曰。息出於心。心定息平。微微安靜。人不聞聲。無噫無喘。出入自知。氣有麤鄙。損其令儀。

立容德。記曰山立。如山之嶷然不動。似有德者之氣象。此立之則也。又曰立不跛。又曰立如齊。又曰立容辨。卑毋諂言。不爲矜高之態也。雖貶損自卑而必貴於正。若傾側其容。柔媚其色。則流於諂也。昔何晏起立傾倚。若無手足。不能令終。可不戒哉。

箴曰。望之儼然。人不可狎。維德之隅。匪由外襲。毋矜毋諂。端拱如齊。跛倚傾斜。儀貌之乖。

色容莊。莊言其矜持。記曰君子戒愼。不失色於人。端莊自持。表裏如一。此色之則也。論語戒色莊。此言色容莊何也。色莊者色取仁而行違。乃色厲內荏之小人也。曾子曰。正顔色。斯近信。信則表裏相符。非色莊也。弟子職曰顔色整齊。中心必式。整齊嚴肅則心便一也。朱子曰。正顔色。亦着力不得。須是裏面正。然後顔色自正。多見人顔色恁地。而中不恁地。故記曰執爾顔。又曰正爾容。又曰玉色。言無變改也。

箴曰。內直外正。自然之符。由外制內。幷下功夫。莊不近厲。和不失頹。儼然若思。能安民哉。

九思之則第四[编辑]

九思所以義以方外。九思屬心。先言視。

視思明。凡有所視。宜留心諦觀。勿泛然粗率以取後悔。此視之則也。洪範曰視曰明。明作哲。哲者明之德也。目司視。而所以明由心。心不在則視而不見。

箴曰。目以精照。辨之者心。眸而始得。視彼覔鍼。主人不到。離婁爲昏。明明不蔽。作哲之原。

聽思聰。凡有所聽。宜留神諦聽。勿漫然糊塗以取後悔。此聽之則也。洪範曰聽曰聦。聦作謀。謀慮出於聰。耳司聽。而所以聦由心。心不在則聽而不聞。若有謀議聽訟及受敎聽講。尤宜敬恭在心。記曰聽必恭。恭者聽之貌也。

箴曰。耳以虛受。領之者神。聽琴歌者。不動厥身。斯須錯誤。害不可追。凡能悟解。莫不由斯。

色思溫。存心要直。顔色要溫。和順慈祥。發於面貌。此色之則也。色容莊。而又曰色思溫者何也。矜持莊敬則易至嚴厲。故莊而能溫。所以可愛敬也。

箴曰。坐如泥塑。就之如春。敬以持己。和以接人。養之有素。乃適於中。我思君子。勉禔厥躬。

貌思恭。貌擧一身而言。收斂身體。無或放肆。此貌之則也。洪範曰貌曰恭。恭作肅。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有禮貌也。然樂放肆而畏拘檢者。衆庶之常情。人心惟危。任其所欲而不爲之制。則亦何所不至。制其心者。必由身體。所以治外而修內也。故程子曰。整齊嚴肅則心便一。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古人爲學。最重者容貌威儀。觀於詩三百篇春秋傳禮記可見。凡日用十二時內。行住坐卧。此身纔覺有放肆。便思收斂。初時不得穩便。勉勉自彊。久久成習。漸就規矩矣。若坐而盤膝非恭也。行而負手非恭也。對衆箕踞非恭也。偃卧見人非恭也。無事免冠非恭也。衣帶不餙非恭也。軒渠大噱非恭也。喧囂浮放非恭也。任情咳唾非恭也。放手開戶非恭也。曳履倨傲非恭也。凡若此類。不可殫擧。富貴子弟。驕傲習熟。不堪拘束。故具此諸態。鄕里兒曹。不及中人。而徒以幼少無敎。一向放縱。自名讀書。觀其動止。全不知曲禮小學之方者甚多。可爲慨然者矣。

箴曰。人有禮義。以奉帝衷。在心爲敬。在貌爲恭。從厥放惰。自同馬牛。時刻照顧。毋廢爾修。

言思忠。忠者盡己之謂。無毫髮虛僞。一出於中心。此言之則也。子曰。遠佞人。佞人者口給以禦人。而無其實者也。故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詩云巧言如簧。顔之厚矣。巧言而不知其顔厚者。無耻之甚也。本心已亡。何以爲人。舌輕口滑。常浮於實者言也。故恒思心口不相戾。

箴曰。內之不足。以言周章。縱而益誕。本心乃喪。莫難者行。莫易者言。時刻櫽括。舌莫能捫。

事思敬。敬者操心之謂也。執此事則心在此。此事之則也。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鄕者心也。不有以持之。則何所不至。持心者敬也。敬者主一無適也。心在此事。不得有他之。纔放心便有失。其害立至。大事小事皆然。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一言蔽之。曰敬。敬之義甚廣。今不盡述。

箴曰。合乎內外。通貫動靜。主宰此心。是之爲敬。惟於臨事。最宜謹持。毫忽放失。害乃踵隨。

疑思問。蓄疑不問。其蔽轉深。有疑必質。不明不措。此問學之則也。人不學。故不能疑。不識義理無窮。故有疑而不能問。或厭煩憚勞。謂其無傷。或護前耻問。私智自用。此所以終身不免於愚暗。而作事謬誤。動有悔尤者也。書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聖人詢于芻蕘。愚人反是。故聖益聖而愚益愚。

箴曰。物類浩穰。盈於兩儀。動足擧目。孰非可疑。當乎己者。必求辨明。積累旣多。博而能精。

忿思難。忿不顧後則必招悔尤。遽忘其怒。忍而過之。此懲忿之則也。孔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惑也。七情之發。惟怒爲暴。血氣挾火衝上。遇物焚燒。燥烈迅疾。制之最難。頃刻不愼。噬臍莫追。故薛文淸治怒二十年。君子觀山澤之象。以懲忿窒慾。懲忿如摧山。窒慾如塡壑。言其用力也。故其工惟在能思。一思之效。如水灌火。

箴曰。忿之初作。如風起浪。驀然回頭。物我兩忘。氣降心平。思之則妄。鑑彼愚夫。小怒大喪。

見得思義。見利而欲之者人心也。思義而止者道心也。道心以制人心。此窒慾之則也。昔許魯齋羣行。道傍有梨熟。衆啖之。許獨不取。衆曰亂時無主。何傷。許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退溪先生寓京城。鄰舍秋栗垂其庭。每見其落。恐兒童取之。必親拾擲還其家。今試問學人曰如行路遇遺金如何。皆默然。或曰當其時乃見。噫。平日立志。自以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爲。及卒遇利害。則喪其所守者十常八九。况如此淟涊媕婀。當之則寧有不爲所奪者乎。

箴曰。蹴爾不受。問是何心。充之至大。亦芥千金。舜跖之判。恥爲分歧。貪涎朶頤。所貴能思。

敬之全體第五[编辑]

敬之內。其心收斂。不容一物。○潛心以居。對越上帝。

敬之外。正其衣冠。尊其瞻視。○足容重。手容恭。

靜時敬。坐如尸。○儼若思。○明道先生坐如泥塑人。○劉忠定公肩背竦直。手足不移。

動時敬。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執虛如執盈。入虛如有人。

敬之徹下。執箕膺擸。○應唯敬對。進退周旋愼齊。

敬之徹上。舜恭己正南面。○孔子於鄕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子入太廟。每事問。

敬之始。禮義之始。在正容體齊顔色順辭令。

敬之終。修己以安百姓。○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造次之敬。卻缺耨。而其妻饁之。相待如賓。○茅容危坐樹下。○郭林宗躬掃逆旅。

顚伂之敬。高赦於圍城中。不廢臣禮。○陸秀夫舟中。講大學章句。

臨危之敬。子路結纓。○汪偉妻易繯。○尹糓冠其子。

通論敬。戒愼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物則反隅第六[编辑]

百行皆以敬爲主。今不得盡擧。擧其一二事。以槩其餘。以類推究則可知。故爲物則反隅。

事親之則。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嚔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父召。無諾。唯而起。食在口則吐之。業在手則投之。走而勿趨。若飮食之雖不欲。嘗而待。衣服雖不欲。服而待。○爲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親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飮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

事長之則。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鄕而扱之。○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長者不及。無儳言。○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尊客之前。不叱狗。○侍飮於長者。酒進則起。拜受於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飮。長者擧未釂。少者不敢飮。○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侍坐於所尊敬。見同等不起。○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御同於長者。雖貳不辭。○尊長於己踰等。不敢問其年。燕見不將命。遇於道。見則面。不請所之。喪事不犆吊。○不畫地。手無容。不翣也。寢則坐而將命。○侍食於君子。毋放飯。毋流歠。少飯而亟之數噍。毋爲口容。○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路。趍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從長者而上丘陵。必向長者所視。○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處衆之則。並坐不橫肱。○共飯不飽。○授立不跪。授坐不立。○離坐離立。毋往參焉。離立者。不出中間。○其未有燭而後至者。則以在者告。道瞽亦然。○毋勦說。毋䨓同。○不窺密。不旁狎。

爲客之則。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主人不問。客不先擧。○讓食不唾。○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閒。願有復也。則左右屛而待之。○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將適舍。求毋固。

交友之則。毋友不如己者。○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不狎侮。○遜友視志。○不道舊故。○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朋友之道有三。通財不與。近則正之。遠則思之。患難則死之。

坐右銘第七[编辑]

張思叔坐右銘曰。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飮食必愼節。字畫必楷正。容貌必端莊。衣冠必肅整。步履必安詳。居處必正靜。作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常德必固持。然諾必重應。見善如己出。見惡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書此當坐隅。朝夕視爲警。

范益謙坐右戒曰。一不言朝廷利害邊報差除。二不言州縣官員長短得失。三不言衆人所作過惡。四不言仕進官職趍時附勢。五不言財利多少厭貧求富。六不言淫媟戱慢評論女色。七不言求覔人物干索酒食。

又曰一人附書信。不可開坼沉滯。二與人幷坐。不可窺人私書。三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四凡借人物。不可損壞不還。五凡喫飮食。不可揀擇去取。六與人同處。不可自擇便利。七見人富貴。不可歎羡詆毁。凡此數事。有犯之者。足以見用意之不屑。於存心修身。大有所害。因書以自警。

愼獨第八[编辑]

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顔。不瑕有愆。相在爾室。尙不愧于屋漏。毋曰不顯。莫予云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斁思。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玆。

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愼其獨也。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陰爲不善。謂人莫知。然卒不能欺其心也。其心旣不能欺。則一念之起。天地鬼神。固已灼然見之。終亦人皆知之。故人於凡事。謂人莫我知。則萬惡之所由起。於凡事畏人知者勿爲。則萬善之所從始。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古詩火滅修容。

顔叔子魯人。獨處一室。鄰之寡婦。天雨室壞。夜趨而托焉。叔子令秉燭以達朝。

漢楊震。昌邑令王密夜懷金十斤遺之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張忠定公在蜀三歲。每遨頭乘船。粉黛簇列兩岸。未嘗一顧。一日夜中心動。忽厲聲曰。張詠小人不可。

趙淸獻公在蜀。不近女色。甞因宴客。小妓行酒。頗聰慧。是夜密令老卒召之。散步堂上。忽自語曰趙抃不得無禮。急呼老卒。卒自幕後出。公曰汝猶在乎。對曰知相公不過一箇時此念息。故不去爾。古人自修謹嚴如此。宜常誦法而思齊。不可只作贊歎。謂非我所能也。

六種心第九[编辑]

利己忘人心。只見得自己的苦。不見得別人的苦。所以利於己。則全忘人之便否。

責人忘己心。只見得別人的不是。不見得自己的不是。所以責於人。則全忘己之是非。

欺詐不實心。明則有日月。幽則有鬼神。狡者欺詐。莫非掩耳盜鈴之類。其實愚也。

耻屈好勝心。內則人生八歲。已敎之讓人。不知讓。所以獄訟不息。

諱過餙非心。過不知悔者。是病而不知痛處。其病不治。惡聞其過。及文其過者。是病而惡醫藥。其病不治。

矜伐求知心。矜伐由其器小。器小者要令知天地之大。義理之無窮。

此六種心。皆出於自我之私。歸於下愚則同。利己忘人則足以亡其身。責人忘己則不足以服人。欺詐不實則善日消。諱過餙非則惡日長。好勝耻屈則身必災。矜伐則取人嫉惡。

義利解第十[编辑]

義利原是一事。在天利爲義。在人義爲利。乾四德。利爲生物之遂。於時爲秋。秋則萬物各得其分。其理賦於人爲義。義者事之宜也。裁斷萬事。皆合於理。易曰利者義之和。義利豈有二致乎。說文曰和然後利。故字從和省。

夫利莫大於義也。義卽利也。義者循理之謂也。何謂理也。物莫不有自然之理。玉石有自然之文理。木有自然之脉理。肉有自然之腠理。悉由天生。不容人爲。凡事皆然。不容私意。一循乎其理。則若庖丁用刀。未嘗輕犯肯綮。若禹之治水。行其所無事。此之謂義也。居家而義則六親和樂。利孰大焉。處鄕而義則衆無怨惡。利孰大焉。以之莅官則民莫不服。以之御衆則衆莫不順。推之於一國通達無碍。利孰大焉。好善惡惡。天下大同之情。所行皆義。則蠻貊亦敬愛之。利物而身亦受其利。故曰利者義之和也。玆非義卽利乎。富辰曰義所以生利。大學曰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如不幸而舍生取義。此心無愧而死亦不朽。豈非利之大者乎。

義利本一事。而只爲人徇私棄義。義利於是判爲水火。易傳所言者。君子以義爲利之利也。孔孟所訓者。衆人以利爲利之利也。行義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徇利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人己一軆也。故苟利於己。必害於人。利物所以利己也。害人所以自害也。譬如剜足以療頭。衆人不知此理。牽於慾而惟利是貪。以爲人之利害無與乎己。雖害於人而苟利於己。則攘臂趍之。孰知利才入室而害已踵門。獲之升斗。失之盈車。古今天下。自王公至於匹夫。所以取喪敗。豈有出於自私自利者乎。聖賢竭言以垂戒。智者逡廵而畏避。非苟然也。大抵人之明於利害者。乃暗於利害者也。三山黃登曰。世人常把利對害。故皆趨利而避害。必以義對利然後。知去利而向義。朱子常善其言而穪之。

傳家雜訓戊辰[编辑]

不能自修以化於家。實無以遺之子孫也。然恒念龎公之言。其意甚遠。山居侍疾之暇。輒有所記。晨夕自省。且勖兒輩。欲其守而勿墜焉。

財利一[编辑]

丈夫不知理財。其人不足爲通人。儒者不知理財。其學不足以適用。寧有賴之以生而反昧其事者乎。王夷甫口不言錢。彼乃貴人。一呼百諾。雖不躬親。事無不集。以措大爲此。則富家子必至敗家。貧家子難免凍餒。故拘儒俗士不識生產。目爲高致者誤也。財之不可以不知者如此。然一有好之之心。則便爲所蔽。正宜著眼用力。非可忽也。

於貨利纔有愛好之意。則銅塵便著於方寸地。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浸而至于陷溺。遂喪其天而不可救。言爲謀慮。一切放於利而行。衆皆指其有異。而陽陽然不覺其中毒於財已深。譬之有心恙者自視爲平人而已。與其識財而喪心。寧坐於不識財而守貧。何也。莊子曰哀莫大於心死。身死次之。盖心死不如身死也。

識財者。類皆贍足。不識財者。類皆貧窶。此必然之理也。財安可以不識。然常見號能識財者。未有不溺於財者。號能不溺於財者。未有能識財者。可爲之歎息已。鄕里之儒。其未親乎財也。往往有可觀。及躬理錢糓。或獲財致饒。其鄙吝反有甚於不學者。故理財者。兢兢致察乎此。必使日親金米。而其中自如然後可也。

勤以治産。儉以節用。此生財理財之大道也。但當守此二法。切不可用錢殖利。放子錢於人也。

人家有兄弟婦姑。各息子錢。互相債貸。此於生財。其效甚疾。往往以之免貧。然於壞倫傷化何哉。兄徵弟償。婦督姑還。錙銖必較。相矜以德色。相畜以慍懟。骨肉之間。判爲物我。方自喜其厚利。而不知天性汩於利欲。浸入於夷狄禽獸之域。其弊必至於父不父子不子。雖餓死不可爲也。

箴曰。賴以爲生。財猶水火。貪而不戒。焚溺自禍。勤則不匱。儉則不費。毋陷毋殉。保我良貴。

科擧二[编辑]

科擧爲今世大道理。何可廢也。其文非殫精竭力。不足以取中。沒身而後已者也。然所患者痼於習俗。若以爲人世第一大事。則鮮不喪其良心。此爲可戒也。

燕山君嘗出令曰吾登白岳試士矣。諸生欲應試者其擔輦。諸生帶筆硏擔輦。賊适入城將設科。令各納其父祖名紙。搢紳子弟紛然來呈。故曰仕宦家兒不識廉耻。科擧家兒不識道理。近世有擧子馳名塲屋。連絀有司。衆爲穪寃。嘗對人自訟其屈。晩得一子敎之書。乃指之曰。使此子死而吾得第。吾安可辭。噫。推是心。將無所不爲。虎狼亦字厥子。彼寧獨無慈性也。由陷之深而已。

昔王沂公狀元三塲曰志不在溫飽。羅洪先少年魁天下。婦翁喜曰郞了此一大事。對曰男子自有許多大事。三年一人。何足爲大事。鄒智二十魁鄕試。衆皆艶羡。乃於馬上口占一絶曰。龍泉山下一書生。偶占三巴第一名。世上許多難了事。市兒何用謾相驚。此數公妙年特識如此。終成偉人。足以喚醒愚俗矣。

科擧如海中拾針。不中乃其常也。中者特偶然而已。失之而戚戚。固妄也。得之而欣欣。寧不愚乎。世有累屈會試而嘔血者。有登廷試。合考而見落。遂發病死者。見識止於此。使其出身。必無可觀矣。

勤其讀作。利器求售。使遇能文者。足以見擢。此自修之道也。在己者無憾然後。得失利鈍。一切聽之於天。切不可期望等待。橫著肚裏。以動吾中也。若初不用功。倩人製述。而怨有司之不公不明。此尤無耻之甚也。

老人乞科。可戒而不可學何也。凡應擧年過七十則宜已之。人生七十。萬務皆廢。仕者懸車。喪者不能執禮。罪者免刑。兵丁許除役。惟科場獨不可以已乎。匍匐乞哀於試官。口穪八十九十。受多少困辱哀哉。或傴僂扶持出入棘闈。見者爲之寒心。彼旣以是爲大道理。俛焉孜孜。斃而後已。是醉生夢死。雖讀破萬卷書。與不識一丁者何異乎。

箴曰。科擧之學。本以立身。殉而忘耻。乃不爲人。利器求中。修其在我。等之浮雲。是直甚麽。

女色三[编辑]

凡於女色。遠嫌愼獨爲先。當以魯男子拒門不納爲師。次務防心窒欲。以張忠定自嗔小人。趙淸獻急呼老兵爲師法。血氣方盛。惟色念最可怕。立志堅如鐵石。持身潔如冰玉。方免玷汚。

流俗言能於女色。膽大無畏怯者。眞箇喚做男子。目爲氣岸。若逡廵退縮。嘲以拙丈夫。此說也賊夫人之子甚多。少年子弟切勿爲其所誤。

男女私姦。中夜密會於牆陰。莫秘于此矣。然未有不宣泄者。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天道之可畏如此。戒之戒之。

程子曰。父母遺軆。以偶賤娼。禽獸之不若。誦此語。足以瞿然驚心。

人孰無慾。能制而防之。斯爲賢人。從而徇之。斯爲衆人。邪念始起。卽便痛加自責。逆折其萌。則隨爲消沮。猶尙往來於方寸。宜有以理遣。直究此念從何而起。丈夫乃爲幺麽尤物所累。我則妄庸可恥。革囊盛血。何足留情。憤然猛省。一刀兩段。頓覺胷中快活。如縛得解。若此久之。漸就妥帖。

箴曰。玷行危身。戕生害性。貪色之禍。莫與是並。戒爾暗室。防爾邪心。嗇汝七尺。如玉如金。

飮酒四[编辑]

酒之爲物。有國者宜常設禁而不可弛者也。盖極其弊則亡天下而有餘。故先王以爲大防。酒誥曰。厥或告曰羣飮。汝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漢法四人以上。無故羣飮。罰金四兩。其嚴如此。故周官掌酒者曰萍氏。欲其不沈也。觴者傷也。觚者孤也。承爵者曰舟。戒覆溺也。置罇者曰禁。因以示禁也。又曰豐。豐國之君以酒亡國。故因以爲鑑也。古之人斤斤於酒政以此也。豈宜任其販賣。漫不爲限也哉。

凡醉則膽張肺浮。血沸氣亂。心火得之而暴燥炎上。故多發怒而無畏怯。惟不飮爲最佳。其次取歡暢則便止。此於自心。必嚴立約誓。奉爲三尺。庶乎無大戾矣。余恒勉此而有不能者。志不牢也。切宜戒之。

凡値酒禁。家中雖常有釀。卽宜止之勿犯。祭祀用醴酒。有潛賣之者。切不可沽飮。厥罪同科。豈宜妄干。

箴曰。酒爲美祿。惟濫而災。先王設戒。豈苟然哉。每當臨觴。如不得已。庶無罪尤。免有羞耻。

雜技五[编辑]

凡諸技戱。士君子一切不宜親諸手。尤當杜絶者。所謂䦰牋是也。此足以亡身破家。故國法用治盜律治之。盖賭博之甚。未有不爲盜者。居官者當痛加鋤治。俾境內無易種可也。掌鄕里風憲者。亦必嚴戢。所親子弟有犯。宜切責而寬譬之。令其改行。

奕碁爲最雅。然亦不如不爲。此盖貴客閒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之事也。天生四民。各有本業。夙夜無惰。恪恭厥職。然猶廢闕者多。豈宜漫浪浮游。消磨光景。無裨於事。有損於身。雅俗一也。博奕者多引聖人云博奕猶賢乎己。聖人之言。豈端使然哉。韋昭博奕論。陶侃惜陰之言。皆切實可服者也。

家中勿置博奕諸具。令兒童習之。若行遇䦰牋者。速宜避之。

箴曰。賭博之賤。與盜同治。衣冠爲士。寧可近之。惟奕無傷。流俗之說。棄業嬉遊。宜早杜絶。

雜術六[编辑]

凡術萟。惟醫書可看。利於養生也。葬書可覽。用之送死也。算書可以需用。相書可以觀人。皆能裨益實用。有才不害其旁通。而若耽溺則不可也。此外一切勿近焉。紫微之圖。子平之訣。六壬太乙奇門遁甲之等。用功未必能透。而徒以取異於人。凡內無識見。妄貪術學。鮮不災厥身。歷代史志。以術招禍者。何可殫擧也。

流俗所傳讖記若鄭鑑高訣之屬。一切眞僞混蒙。附益相誑。無足準信者。家有此等。亟宜燒去之。人家所藏。勿取求見。勿借而謄錄。客有談此者。勿與酬答。設令有眞本。乃國家所禁。寧可留之篋衍。騰諸口舌。道理原自不可也。

星宿名位。讀書者寧可不知。此東人之陋也。二十八宿,三垣。宜辨其名位。亦毋得輒爲人指說以示其能。盖時俗見之。妄傳謂某也知天文也。或覩彗孛飛流及五星有變。毋得依方書言當有某事應之。盖天官書及左傳諸史占驗之說。今多不驗。泥於古方。終爲妄人。而徒取禍而已。謹愼者所宜深戒。漢書云星事多㐫以此也。天道渺茫。非心具妙悟。不能取中。且漏泄秘密。造化之所忌。高允象緯之學。過於崔浩而終身無知者。此最可法。况未通糟粕而妄以爲說乎。

卜筮唯易占爲正。其次野鶴訣最近。然都不如不知爲無事也。

凡耽於雜術。其心已不能正大光明。禍福之說始入之。心有所蔽。則外物因投隙而入焉。故君子遠之。

凡聞某地有某人能通異術。能知未來。或能役鬼神。能設八陣。一切勿爲所動。斥之以妄。就使眞具此才。無益於成敗之數。郭景純自知命盡之時而不去。束手就死。若宋之郭京。本朝金慶徵可見已。或有妖妄不正之客。至門妄言自夸。宜嚴責而亟遣之。切勿留接。鄰里有此流。吾無術以禁之。宜徙而避之。卜居必不入其里。

鄕里有事洋學者。必避其隣。交友姻親有染之者。誠心止之。不改必作書絶之。使近鄕皆知其事。雖在緦功之戚。不宜往來。

箴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聖賢有言。篤信守死。菽粟諸經。以及子史。匪此勿觀。庶無咎已。

風水七[编辑]

風水之說。亦未嘗無助於世敎。若不傳以禍福利害。必有棄其親於溝壑者矣。山蔭之有無。其理幽眇。誠未易究測。今不須盡辨。請皆畧之。大抵福人逢吉地。此一句語。簡易明確。足以破多少愚惑。地師所首擧爲言者。而樵牧能誦之。至於求山。捨死奔競。務得吉地者何也。利欲蔽之也。

記曰卜其宅兆而安厝之。先人軆魄所托。爲萬年眞宅者。安可不盡心求之。夫惑於利害。爲忍心害理之事。務占佳兆者。是賣親以營私。非孝也。欲矯俗弊。不擇地以葬。則是等於薄親。亦非孝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此正天理人欲互雜之地。其間不能容髮。單單只欲安親。而徼福之念。勿得附焉。衆所共知。以爲安穩無大害者。如得此地。遂决於自心。旣葬而後。無令地師來相之可也。何則。地師視之。不能無指瑕。旣聞不能無動。必至於遷移矣。百十地師言人人殊。聽者轉益眩惑。彼所謂地師與凡人。其不知地中均也。是以瞽信瞽。妄動骸骨。君子之所隱也。

遷葬不可也。古無此法。唯有崩頹則不得已遷之。公羊傳曰改葬擧下緦緬也。言改葬者擧最下之服。而服緦者以其久遠。緬遠也。葬之久遠。乃或有崩圮也。無是則不敢也。夫幽宅一閉。無再開之理。聽瞽師之言。妄加掘移可乎。惑於利害者。一遷再遷。或至于四至于五而不已。此其家必亡後已。哀哉。

偸葬何可爲也。犯人偪近之地。以其親喪暗入危境。其心已自悖理之極。或遭伐喪。詬辱敺打至及於棺身。不勝則倉皇狼狽而奔還。或遭私掘。其人忿怒次骨。有轉柩於溝壑者。有匿柩於汚地者。此其人罪通于天。有王者作則必誅無赦者也。

且或地非血爭而欲葬則必不聽許。旣葬則可以支持。如此者權行暗葬者多有。然亦不可也。故爲官長者。如遇偸葬偪近而被掘來訟。則私掘固當有律。葬者亦宜並罪。此息訟之道也。

勒葬何可爲也。人有謗毁及於其親。爲子者必惡聞之。若乃以勢力勒葬於爭地。彼雖彊弱不敵。無可如何。憾恨㤪詛。未甞暫忘。殊不知㤪生者。乃所以㤪死者也。號爲安親。而使其親日下上於惡口毒舌之間。豈仁人之所忍也。恬不知愧。甚矣俗習之溺人也。

雖使有財買山。至於壓腦毁脣三四步之地。亦宜無犯。彼其子孫固不肖。買之者豈安於心乎。

箴曰。嗟俗之蔽。棄天崇地。嗟人之愚。蔑德求利。理欲交雜。辨之宜精。豈容送死。以營其生。

交遊八[编辑]

士生鄕曲。擧坐於蒙蔽寡陋。雖具美質。卒無所就。此通患也。務求直諒多聞之人。與之遊從以自利益。鄕有善士而不相識。乃吾之耻也。雖遠方有名士碩學好學者。亦能往而從之。十室必有忠信。三人必有我師。患無志。豈患無人。然宜愼擇。不可妄也。

有文無行者。不宜好也。富而吝者。貴而驕者。不足交也。賤而不守分。貧而無操志者。不必友也。色莊取仁者。不可親也。及狡詐不實者。陰譎不直者。傾側不正者。㐫戾不良者。俱不可近也。

凡以術客名者。勿與親密欵洽。或能爲妖術者。絶而遠之。勿與相接。好談異人奇士。締結非類者。勿與留連參聞秘議。賭博浮浪者。勿與相從也。

自穪忼慨奇傑。酒後恣論時政。貶斥宰相者。此非吉士。雖有可取。宜稍稍遠之。

箴曰。芝蘭鮑魚。聖有明訓。必愼於始。非類勿近。居鄕友鄕。居國友國。三人有師。遜志求益。

雌黃九[编辑]

馬援戒兄子曰。好議論人長短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此言最可服行。夫以閭巷之人。妄訾毁朝家處分。等之於愚婦呵風罵雨。亦足爲干分犯憲之一。凡農夫野人則無此。此恒出於衣冠之中。余常自省而往往蹈其失。兒輩切宜戒之。

有口德相士者。平生不言人過失。以相術自資。恒依相法勸人行善消罪。劉御史某其宅有鬼魅不敢居。相士借居之。其夜劉家人聞諸鬼相議曰。口德相士來住。宜避去。自是不復有妖。傷人以言。甚於刀劒。齒口之間。乃生矛戟。切宜戒之。

箴曰。隱惡揚善。維德之畜。樞機一開。電讓其速。勿談時政。勿貶官長。必愼必防。括囊取象。

文字十[编辑]

凡一切爭訟文牒。不宜代述。甲與乙俱係吾所識。固不可牽於面皮。許其倩手。雖甲與親切而乙爲素昧。亦不可爲甲而罪乙何也。公然以筆端陷人於罪。甚非厚德也。被罪者多移怒於代述。往往坐招奇辱。未嘗非滄浪也。至如事非相構控寃乞免之類。隣里相親。不得終辭者。亦須照檢全文。防有謬誤可也。用事或犯忌諱。謄寫或致失錯。則被官長詰問。製文者往往罹辱也。

凡僞造文券及書札。欲以騙人者。切勿聽代製。

凡事關官長。或以邑民赴訴于上營者。或一鄕聯名齊申于邑宰者。此類文字。切勿任其製述。並毋得手寫。

凡他人文券。不可以證筆著名其間。

壬戌民亂。開寧金某訓童子以糊口。有安某者相親。請製通文。金謾應之。亂遂作。及按覈使窮治。金爲罪魁而死。此等皆因顔面之私。黽勉酬應。終至悔之無及。知不明守不確。鮮能免矣。故修身處世。唯有小心。

杞人常憂天崩。氾恭常恐地陷。言其慮禍之至也。鳥以喬木爲卑而巢於層巓。魚以深淵爲淺而宅於幽窟。言其防患之密也。災由外作。禍自內生。君子愼其在內。若夫外至之災。非所預度也。能文識字之士。不能謹於幾微。以筆端生悔尤。恨不如農夫之不識丁。可不戒哉。

箴曰。鷄足破家。螘穴壞坊。禍生所忽。必愼滄浪。拘儒弄筆。或以招殃。惜墨如玉。無曰何傷。

頭領十一[编辑]

智過十夫。方爲十夫之長。才出百人。始爲百人之率。才智不能度越庸衆。自一里風憲之任。不宜妄處。盖旣爲一里之長。一里有事。皆責於吾。尤悔之所萃也。切須辭之。業已居其地。商確贊助。容或有之。

鄕中有通諭之通頭。狀訴之狀頭。儒䟽之䟽頭。皆不可以衆所同推。輒敢冒據何也。衆人林立。才識或倍蓰什佰於我。我乃褏然占其首。大非謙讓之道。事成而掠美於人。旣不可。事敗而謗歸於己。亦非計也。勿爲福先。勿爲戎首。知白守黑。知䧺守雌。爲天下谿谷。此處世之方也。

事有干係世敎。扶護綱常。其義理十分無疑。而衆皆畏禍顧瞻不敢前者。若遇如此。又不宜遜避。直毅然以身當之可也。子曰。見義不爲無勇也。然義理無素講。則於是非取舍之分。不能明斷。臨事勇往。什九出於血氣所使私欲所牽。往往僨誤焉。不可遽議也。

箴曰。謙爲美德。退莫吾爭。匪贒匪智。戒勿近名。凡名所在。謗必隨焉。利居人後。忌在人先。

干謁十二[编辑]

國法私出入官府有律。士持身如處女。脚步不可妄動。居鄕尤當愼此。邑宰或就訪。一謝而已。切勿數詣。所親來莅。以情告之。約勿頻邀。一切請囑。毋相干也。以遠嫌疑。要以澹臺滅明,龎德公爲法。

鄕中有卿相家。毋得炙手趍附以招輕侮。

箴曰。安邑猪肝。尙或去之。出入官府。何可輕爲。非禮勿動。以防嫌疑。杜門自守。孰汝可疵。

請托十三[编辑]

凡請托。人世所不得無也。可以伸枉救難拯溺解紛者及借貸等類。所親以此相懇。安得膠執故常。厭苦煩勞。恝然不爲出力。是不近人情。乃楊氏之學也。當量力謀忠。務爲盡心。然宜有權衡。不可泥也。

凡大小請託。有財利附之者。一切毋得干涉。以此得財。固不足美。况什九不諧乎。

戱謔十四[编辑]

詩曰。善戲謔兮。不爲虐兮。君子亦有弛張。有時雅謔。風流映發。助成韻致。乃君子之謔也。寧有無倫沒理。動相醜辱。以此爲友者乎。以姓字斥爲狗馬驢牛。逢輒相戱。至擧其父母。勒加醜穢淫褻之目。所不忍聞。又呼爲子孫哄笑爲樂。不如是謂之無味。嗚呼。流俗之惑也。親友有嗜戲謔者。只是勿相與報。彼亦自止。或忠告而善䂓。或正色責之。亦毋得遽加慍怒。貞而不諒。和而不流。要自有道焉。

今場屋科擧之路。全無長少年齒之別。少年輕侮其父兄輩行。有若平交之相謔。跳踉恣肆。此由其父兄家庭。唯知禽犢之愛。了不曾敎以言行也。不敎之子。令之出入。是謂自辱。子弟習以爲常。多云塲屋素無長少。罔非父兄之過也。

箴曰。朋友道喪。以謔爲歡。欲全交道。此寧不難。愼爾出話。毋激毋隨。非法不道。整我令儀。

聚會十五[编辑]

凡鄕里聚會之所。一槩辭避。最爲省事。邵康節會有四不赴是也。然不可膠守無低仰。必量宜而行之。

凡不獲已而赴會。勿最先於人。勿最後於人。旣會毋得放言恣笑。最宜愼口。毋驕毋惰。毋諛毋羡。毋恣食羞。毋多飮酒。毋低首若愁。毋矜嚴若怒。毋附耳細言。毋流目邪眄。毋問人冠履價直高下。毋參聞人家疵毁。莊而和凝而靜。愼默安詳。然後不失儀度。其罷也。先後毋異於人。

若齋會鄕會。苟非掌其論議之任。則己之有無。初不爲損益。並不赴可也。

福地十六[编辑]

世間未甞無福地。然水土美而生理厚。山川秀潤。風俗淳良。此正福地也。若所謂十勝地四甑項靑鶴牛腹之洞。利於避兵云者。皆繆妄之談也。不可流涎企慕。妄爲遷移也。提挈老幼。背故就新。耗費財產固勿言。風氣頓殊。人心不親。疾病冦盜。最爲可怖。且無的見。孰保其地之必可全乎。從前動於異說。深入遠移。欲爲後圖者。無不狼狽。前車可監也。

信義爲立德之本。謙恕爲待人之本。勤儉爲治家之本。耕讀爲作業之本。夙夜自修。冀無罪戾。常經通義。如是而已。若夫運命吉㐫非在己者。用其私智求免而未必皆免。先自受困。多至於兩失。戒之哉戒之哉。

箴曰。福地在我。方寸桃源。三災不入。只聞其言。勤身苦志。種德行仁。毋生妄想。務自安身。

拘忌十七[编辑]

世俗百忌。皆婦人所尙也。丈夫當不爲所動矣。然人家猥瑣雜忌。一切可勿聽。而若方位日辰。皆有方書行於世已久。不宜執拗違衆。務立己見。程子曰。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

痘疫忌一切作事。如乘屋澣衣出納錢糓器物。皆不敢犯。此可笑之甚也。然擧世同尙。不可卒革。至如當用鷄膏而忌宰殺。此不可從婦言以致其敗也。且所謂胡鬼者。云是痘神。必設盤薦餠。日汲井水以禱之。痘安有神。然不必苦禁之。但當隨證用藥而已。盖祈禱非有所益。而亦未必以是爲害。婦人事任之婦人可也。如或以巫言痘神忌藥云則嚴斥之。所當忌者。惡臭穢氣異色人也。

巫瞽十八[编辑]

婦人持門戶。丈夫爲所制。大小疾病。輒進巫瞽而斥醫藥。此賤氓之見也。當一切嚴禁之。

送痘入宅必用巫。然作文以行之可也。

若有親在堂。必欲招巫行事。則亦當聽順而不得沮也。

私屠十九[编辑]

私屠國之大禁也。爲民者豈宜犯之。近世鄕里豪彊士大夫恬不爲怪。有事輒屠之。甚不可也。村人畏法。必借有力者之家以屠之。其人爲利所誘。未嘗辭焉。均之爲犯法也。

牛之厖然大物。不難於自我屠殺。亦其心習於忍故也。

貿易二十[编辑]

凡人家牛馬田地買賣。不可居中爲牙儈之行也。此不過爲顔面之私。因仍爲之。然往往得訾怨。爲累不少。

凡買物。不宜苛减其直。苟利於己。必害於人。所得甚微。徒歸鄙陋。若負戴肩挑者。尤當念其勞力。不忍苟占便宜也。

箴曰。損人利己。君子不爲。莫曰微細。維德之菑。

觀玩二十一[编辑]

名山水古蹟。不可以不觀。壯其心胷。足以暢發志氣。陶盪性靈。及城市之富風土之殊。皆能開廣耳目。醫其孤陋。若所謂市中角抵山棚蘓塗優婆夷之屬。切勿就觀。

法場刑人。俗謂觀者能度厄。競往視之。何其妄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殺。禽獸尙然。况於人乎。

賣文二十二[编辑]

國典科塲借述代述。俱杖一百流三千里。爲其欺君均也。士子學爲功令。欲以應擧。自是門戶計。而飜以鬻賣可乎。貴人子弟視之如奴隷。方醉飽大咤。自爲得意。無耻極矣。甚者在親喪而脫衰冒入場屋。言笑陽陽。反甚於常人。此王法之必誅無赦者也。

凡入塲。以首製與人。非自守之道。士子纔被巨擘之目。則賤辱莫甚焉。貧不能食。爲人童子師。此却無礙。不足爲玷汚矣。

箴曰。飛卿八叉。浮薄見斥。賤視牙儈。塲屋巨擘。

塲屋二十三[编辑]

入場。切不可躁急爭先。以蹈危禍。行步周旋。小心照顧。免有傷損。口宜三緘。毋得隨衆恣肆。尤當操持此心。喧閧中常知有己。必敏而謹愼。勿致衆人之誚侮。題始出。滿塲狂沸。切須於此時。操心整暇。不宜毫髮動其中。方構文亦然。一如在家。旁有叩問者。酬應無滯可也。方起草而切忌人見者。恐其䨓同也。方起草而不應人問者。爲其妨我也。此塲屋之例也。然一榜中選亦皆有數。未必以此遽爲利害。徒見其爲庸俗而已。

擧子常携所作文藁以邀幸。遇此往往獲利。然不知當中者。雖臨時製作。亦必中之也。只免其窘跲而已。於得失初無損益。不務篤學磨礪八面應敵。而徒爲苟且徼幸之擧。殊覺可笑矣。

婚姻二十四[编辑]

婚姻者。人倫之大事也。豈宜先有利心橫胷。以其子女爲徼利之資。往往至兩失。切宜戒之。藉妻財以自肥者。千百有一。此亦渠儂命數合當有此。不可以私力妄求也。

娶富貴家女爲妻。闔門賴其利。人之所樂赴也。然不幸女無婦德。則便挾其勢。自舅夫以下。恣無忌畏。動止自專。舅夫被他壓制。不敢出聲。家道遂顚。如此者世多有之。噫。假使藉妻財以飽煖。賴婦勢而貴顯。稍有丈夫志氣者。所當深耻。况以之陽陽驕人。不足復論矣。近世有名宦。爲巨室愛壻。門戶榮貴。而妻不許外寢。遂病陰虛夭死。哀哉。

凡人事唯有正誼明道而已。此便是直上直下。斬釘截鐵道理。不容有毫髮私意攙附其間。凡許多智力權變。經營苟取。只能瞞人得過。久後水落石出方見。

畜妾二十五[编辑]

中國人畜妾媵。不把當事。富貴者多至十數。而容易得過。帖然無事。東方不然。規模原自狹小。故貴人巨室。往往不能容一箇妾婢。獅子亂吼。家庭閧然。綠衣黃裳。閨門傎倒。傳笑四方。殆欲掩耳。况布衣匹庶。都以不畜爲上策。如或不獲已爲嗣續爲中饋則可畜。而御之以道。不令其專恣。非是則切不可有妾媵也。人之畜妾。究不過爲豪擧及便身而已。不幸則其害不可殫言。勞心寧且勞身也。

俗謬二十六[编辑]

世俗穪呼。有極爲貿貿者。相襲已久。順口如流。漫不究其本旨。此皆出於里巷無稽。讀書者不宜沿謬以見嗤於大方家。今畧擧一二焉。

痘疹疫癘。不知治療。以至橫夭。擧皆曰命。畏壓溺及刑死。擧皆曰命。命也者。其理甚微。聖人所罕言。衆庶凡民。何得妄相穪擧。凡同流合汚。不忤於俗。謂之中庸。凡苟且占便。唯取成事。謂之權道。中非知仁勇之成德。有不能。權非大賢以上。有不能。何世之多能者也。中者無過不及。朱子常穪恰好者是已。權者所以取乎中也。豈夫人之所遽議乎。命數之說勝則人事或廢矣。中庸之說勝則自守之義或隳矣。行權之說勝則守經之道或息矣。鄙儒讀書不精。妄爲援引。以自文餙。野人傳相襲用。靡然一辭。遂使聖賢之言。其大旨沈晦不章。而一切苟簡趍利之事。恬不知耻。洵足痛傷者矣。

暇豫無所用心者。輒云消日極難。此二字不害爲邪說何也。人生如石火。倐忽歸盡。萬物之內。天幸爲人。一失之則窮宙而不可復得。就其住世之頃。當夙夜孜孜。以求自盡。然則一刻之移。甚是可惜。故禹不寶尺璧而貴寸陰。况可以悶其支離。力爲消而去之耶。高年耆老萬緣都廢。無聊之極。有此言耳。少壯之人。習爲此說。此天之棄人。國之僇民。人家子弟口中。不宜說消日也。

注䟽斥爲異書而不必觀。是自歸於野陋也。嗤笑儒者。動加譏侮。是自附於輕薄也。人家子弟自幼習聞如此。平生不能解其毒。可嘆。

衰服謂之祭服。几筵謂之祭廳。若此流皆氓庶之說。士君子可效之乎。

以朝鮮通寶爲箕子錢。山海關額爲李斯書。此雖非有損益於事。而足見其鹵莾也。豆爲太。水田爲畓。用於俗文可也。以入於作文陋矣。

李德懋曰。不可因吾嗜欲。妄引經傳。妄援聖贒。如好博奕者。必引論語猶賢乎已。好諧謔者。必引毛詩善戲謔兮。好女色者。必引大學如好好色。好飮酒者。必援孔子唯酒無量。好財利者。必援子貢貨殖。惑於拘忌禍福之說者。必援邵康節好術數。以爲口實。凡此數者。鹵莾浮囂。不識經義事理之精嚴。動必援引。以文其非。辱經侮聖。於斯極矣。

箴曰。閭巷之人。承訛襲陋。子弟效之。斯爲瞀瞀。讀書必精。析理必核。一言之失。識者見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