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20428.pdf/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鄭氏所言周升三辰於旗服則自山龍以下者臆說也大裘之上。亦蒙以衣。然則備十二章之服歟。總是而言之則十二章之服。獨王祀帝之所用。

衮冕。則王之享先王也。上公也。鷩冕。則王之享先公饗射也。侯伯也。王之三公也。毳冕。則王之祀四望山川也。子男也。王之孤也。卿也。希冕。則王之

祭社稷五祀也。王之大夫也。公之孤也玄冕。則王之祭群小祀也。王之上士也。中士也。下士也。公侯伯之卿也大夫也。士也。子男之卿也。大夫也。命

數不同。而同服其服者則繅旒有異也。雖周制如此。其必有所本。唐虞之制。從可知矣。 絺字古注勑其反葛之精者疏讀為黹。紩也。黹。展几反紩。

直質反。縫也。蔡傳從之。則是以繒為裳而以綫紩之也。 蔡傳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此謂衣則日月為尊。裳則黼黻

為尊也。餘見正義。書釋題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為 陳氏曰。君心也臣。股肱耳目也。股肱耳目。所以運動。視。聽而心則治股肱耳目而已。

石林葉氏曰。因民性之所以輔其自然使不失其所安者。左右有民也。故言汝翼。推吾所建立。作而行之以達於天下者宣力四方也。故言汝為。林

氏曰見拙齊全解。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至汝聽 石林葉氏曰。五言。即五聲也。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雖言也播於律之所和則為五聲。

雖聲也。本於詩之所諷則為五言。文之於音則為出。采之於下則為納。所以察治忽者皆本於此。故言汝聽。 蘇氏曰。五言。詩也。以諷諫之言寄之

於五聲。盖以聲言也。故謂之五言。 陳氏曰。謂詩有官。商角徵。羽。之聲。張氏曰。出五言者。上之意有以宣於下。納五言者。下之情有以達于上。先

王以謂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故出五言。必以樂奏之。納五言。必以樂合之。君之發言合彼五德。施於人可以成其教化。是出五言也。人之有言

合彼五德。歸之於君可以成諷諫。是納五言也。君言可以利民。民言可以益君。言之善惡。亦人君之所願聞也。林氏曰。見拙齊全解董鼎輯録纂注

輯録義剛問點尚書以下。並見晦庵書說。纂注新安陳氏曰。臣當為我之身。非但為鄰以與君親近也吳氏曰。五言不可被之弦歌者出之。其可者

則納之。 王氏曰。敬敷五教。司徒掌之。豈非。左右有民。稷掌阻飢。皋治奸究。豈非宣力四方。夷作秩宗。豈非制衣服。夔典樂。豈非察音聲。然彼皆各

治一官。禹則總百官而治之者也。帝兼舉四事而寄以股肱耳目盖如此。王氏曰。見集傳 孔氏曰。見孔傳 唐孔氏曰見正義 鄭氏曰。見敷文

書說。 陳氏大猷曰見集傳 蘇氏。葉氏曰。見言釋題 吕氏曰。並見纂。 廣韻見音釋。陳櫟纂疏吕氏曰。五言。樂之成言者。如三百篇之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