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7507.pdf/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常平倉。在縣衙東南。平遥縣。常平倉。在縣衙門西。 孝義縣常平倉。在縣衙東。江陽譜瀘州常平倉。附州倉之左。凡七敖。有門通教場以便月支諸軍

廪給。南雄郡志常平倉。在府治西南。建武志重修邕州志常平倉。在省倉之内連桂州志常平倉就人户苗頭内。納義倉米儲蓄。以備凶荒紹慶志常平倉。在城東門

外。新安志績溪縣常平倉。在縣東北。際留倉。在治西義倉。每都一所共一十六所。總收稻。榖。三千三百八十二石七斗四升六合。尋廢。休寧縣常平倉。在縣東南

隅。一在縣樓西。東偏。郴州志永興縣常平倉。在縣治東。江少虞類苑宋何浹。以録事參軍。提舉梓州路常平倉等所。至暴横。摇撻吏民以立威。皆竄匿無地。氣凌提

轉。直出其上。公牒州縣云。未得當司指揮。其提轉牒。皆不得施行。轉運使李竦。判官陳充。與之議事不合。輙叱駡之。知州詣之白事。下馬於門外。循廊而進。至於坐榻

之側。亦不爲起。欲廢廣安軍。衆議以爲旁去他州逺不可廢。有章辟方得其父集賢校理。何涉所撰皷角樓記。以呈之曰。先君子亦具言置軍要害之意。浹曰。凡事當從公

論。何足憑也。李竦等。具奏其狀。詔罷歸。浹縁道上奏訟竦等無所不道。至京師下開封府鞠問。浹索紙萬幅以答欵。府司以數百幅給之乃一紙書一字。坐上書詐不實。凡一

百四十事。由是停官。時所遣提舉官。大扺狂妄作威。而浹最爲甚。涑水記聞。宋史汪綱傳。綱知髙郵軍。以功增一秩。提舉淮東常平。淮米越江有禁。綱念淮民有警。則室廬

莫保。歲凶則轉徙無歸。豐年可以少蘇。重以苛禁。自分畛域。豈爲民父母哉。請下金陵糴三十萬。以通淮西之運。京口糴五十萬。以通准東之運。 又𡊮甫傳。甫知衢

州。移提舉江東常適歲旱。亟發庫庾之積。凡州縣窠名隷倉司者。無新舊皆住催。爲錢六萬一千緡。米十有三萬七千。麥五千八百石。遣官分行賑濟。飢者

予粟。病者予藥。盡籍之單弱者。市民之失業者皆曲軫之。又告于朝曰。江東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兩雪。連月道殣相望。至有舉家𥺹籍而死者。此去

麥熟而賖。事勢益急。詔給度牒。百道助費。時江閩寇迫饒信。慮民情易動。分牒諭安之。檄諸郡官。制司問于朝。爲保境捍患之圖。寇遂不犯。 游陸。傳。陸爲江

西常平提舉。江西水灾。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與民。 程師孟傳。夔部無常平粟。建請置倉。適凶歲賑民不足。即矯發他儲。不俟報。吏懼。白不可。師孟

曰。必俟報。餓者盡死矣。竟發之。 李繁。傳。提舉常平。歲凶年。先事發廪蠲租。所活百七十萬人。楊龜山語録常平法州縣寺舍。歲用有餘。則以歸官。賑民之窮餓者。

余爲瀏陽日。方爲立法。使行旅之疾病。飢踣於道者。隨所在申縣。縣令寺舍飲食之。欲人之入於吾境者。無不得其所也。其事未及行。而余以罪去。至今以爲恨。通鑒

長編中書奏。乞常平錢榖。歲給有餘。而民有緩急闕乏。許令已若保人物産爲抵而貸之。詔常平錢榖。歲若給外有餘。又誘致賖請。是不容倉庫積有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