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十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十五[編輯]

第二十三門(膀胱 淋 赤白濁 小腸疝氣 下疳 遺泄 陰汗 陰瘡 奔豚)[編輯]

沉香丸[編輯]

治膀胱久冷滯氣,兼壯元氣方。

沉香 木香 舶上茴香(微炒) 烏藥 菟絲子(酒浸三日,研如泥) 金鈴子(每個銼為八片,逐個入去殼) 巴豆(三粒,麩炒熟,去巴豆不用,只用金鈴子,各半兩)桃仁(一兩,銀器中

上七味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止十五丸,空心溫酒或覺小便多,或下泄為驗!

十精丸[編輯]

治下部常服十精丸。

吳茱萸 茴香 台椒(三味同炒焦黃色) 破故紙(炒) 川楝子(去核炒) 陳皮 青皮蒼朮 大川烏(用青鹽炒赤色,去皮尖) 良姜(炒)

上十味各一兩,同為細末,酒糊為丸,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婦人米醋湯下。

奔氣湯[編輯]

大治氣上奔,胸膈迫塞,及腹中冷濕,腸鳴 痛。褚日新傳。

半夏(湯浸七遍) 吳茱萸(湯浸過) 桂心(各五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炙)

上件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寸金丹[編輯]

治元陽虛弱,寒氣攻沖,膀胱、小腸發腫作痛,或在心脅牽連小腹,連屬陰間致身體,增寒撮痛不可忍。每服兩丸至三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吞下,並進二服。必效同。

當歸(酒浸一宿) 楮實子 川楝子(炒,各一兩半) 全蠍(四十個,焙) 巴豆(七個,炒熟,去皮殼)

上五味為細末,用浸當歸酒打麵糊和丸,如雞頭大,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

固真丹[編輯]

治元髒久虛,及小腸腎余膀胱疝氣,五般淋病,精滑精漏,小便白濁,及婦人赤漏下血崩,子宮血海虛冷等疾。高司法方同,用蒼朮洗去土,曝干,米泔浸,逐日換,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切作片子,焙乾稱,取一斤,分作四處。

蒼朮四兩,用茴香一兩,鹽一兩,同炒,令術黃為度;蒼朮四兩,用川烏一兩炮裂,去皮尖,切作片子,並川楝子一兩,和皮核劈開,同炒,令術黃為度;蒼朮四兩,用紅椒一去目,併合口者,破故紙一兩同炒,令術黃為度;蒼朮四兩,用好醋好酒各半升,一處上一處同為末,用煮藥酒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男子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婦人醋湯下。此藥不忌,性溫無毒,小便頻數為效!

三妙丹[編輯]

治脾腎。

吳茱萸一兩,去枝梗,洗淨,以破故紙一兩慢火炒,候香熟去破故紙;草果仁一兩,以舶上茴香一兩炒,候香熟去茴香;葫蘆巴一兩,以山茱萸一兩炒,候香熟去山茱萸。

上三味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鹽湯下。

秘精丸[編輯]

劉子壽家專貨此藥。

靈砂(水飛) 龍骨(火 飛,各一兩) 縮砂仁 訶子(最小者,熱灰略炮,取出捶取肉,各

上為細末,用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三十丸,早晨溫酒下,臨臥熟水下。鄭府朱保義方∶靈砂二兩,陽起石一兩,火 ,牡蠣雌雄各半兩,火 飛,縮砂仁一兩,訶子肉一兩,白茯苓半兩,麥門冬去心二錢半,糯米飯丸,空心溫酒下十丸,臨臥又以冷水下五丸。要通吃蔥茶半盞,無陽起石以龍骨代之。

十補丸[編輯]

大治小腸寒疝,膀胱伏梁,奔純, 氣等疾,亦治婦人育腸氣。泗州楊介吉老方。

一兩,用防風一兩,銼如黑豆大,鹽四兩,黑豆一合炒附子裂,去諸藥,只用附子去皮臍。

葫蘆巴 木香 巴戟(去心) 川楝子(炮,取肉) 官桂 延胡索 蓽澄茄(去蒂) 舶上茴香(炒) 破故紙(炒,以

上九味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糯米粉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

婦藥不效,後得此方於張 ,數服去根,且去鉿不用,卻以此方獻繼先,繼先亦有此疾,服之遂安。葛司理鄄尊人 金州日,同官蘇主官傳得此方,屢效。後失其本,每形於念,余錄以歸之,葛 諱立柔於丞相為從叔雲。

治沙血淋[編輯]

淡竹葉 甘草 燈心 棗子 烏豆上不拘多少,以水濃煎湯,代熟水服甚妙!

設血淋[編輯]

孫盈仲傳。

以酸草煎五苓散,酸草俗名醋啾啾,爐火家謂之田字草。

治血淋及五淋等疾[編輯]

韓安伯參議名元修雲,渠尊人曾患此數日,痛楚不可言。因閱《千金方以米飲或麥門冬湯調下,二服遂愈,饑飽適中時服,空心亦得。乳香石乃乳香中揀出夾石者。

又方,鄭媼雲,屢以治人甚效。

淡竹葉 燈心 當歸(去蘆) 紅棗 竹猥綏 麥門冬(並根苗用) 烏梅 甘草 木龍(又名

上等分或多少亦不妨,煎湯作熟水,患此疾者多渴,隨意飲之。

治小便出血[編輯]

茅根煎湯飲之,多飲頓服為上。

又方,李提點宗原方。

上用多年煮酒包瓶頭箬葉,惟福建過夏酒有之,三、五年至十年者尤佳,每七個作一服,燒三服而愈。

治小便白濁[編輯]

葛丞相傳。

吳茱萸不以多少,揀淨。

上以大蘿蔔切下蓋子,剜作罐子,以茱萸填滿,用水線扎定,飯甑上蒸,以蘿蔔爛熟為度,取出將茱萸焙乾為細末,卻以爛蘿蔔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米飲任下三、五十丸。

治疝氣腫硬方[編輯]

徐都丞叔至傳,雲是錢參政方。

防風(去蘆) 牡丹皮(去心)

上等分為細末,食前酒服方寸匕,日三,見《千金》 病門,亦見《聖惠方》治 卵偏墜,又一方加黃柏,桂心,

上二味等分,治氣上下腫脹。

治小腸氣[編輯]

蔡邦度傳。

香附子(擦去毛)

上為細末,濃煎海藻,酒或湯調下。若以海藻為細末,以熱酒同調尤妙,甚者灌之。

治疝氣,小腸偏墜等疾[編輯]

已驗神效。

先服五苓散,用酒半盞,燈心、棗煎下青木香丸二十丸;次服煨姜、鹽煎五積散;候平復再服沉香蓽澄茄散。太學朱端嘗病疝氣,親服神效,後傳之數人,無不驗者,四藥皆太醫局方。

三茱丸[編輯]

治小腸氣,外腎腫疼。唐仲舉苦腎癰,服此藥得效,病自泄氣中出。

山茱萸 吳茱萸 石茱萸(各二兩) 黑牽牛(炒熟,一兩) 川楝子(一兩,用斑蝥十四個,去翅嘴,同炒赤色,去斑蝥) 破故紙(一兩七錢,炒香熟) 青皮 青鹽 茴香(各三兩,微炒)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先吃炒桃仁十五個,以溫酒或鹽

奪命散[編輯]

治小腸氣奪命散,前峽州教授王執中既效方。

玄胡索不以多少,鹽炒過,干蠟半之,二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溫酒調下,此疾凡

一捻金散[編輯]

治奔豚,小腸諸氣,痛不可忍。趙彭老知軍方,詹武子傳。

玄胡索 川楝子(炒) 舶上茴香(炒) 全蠍(炒,各一兩) 附子(半兩,去皮臍,生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痛作時用熱酒調下,甚者不過再服,神效!

治陰腎腫大[編輯]

凌醫雲胡偉節傳,曾以治人有效!

荊芥穗不以多少,新瓦上炒干,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即散。

治疝氣偏墜等疾灸法[編輯]

鄭亨老親曾得效。

以淨草一條,第及麥稈尤妙,度患人口兩角為一則折斷,如此三則折成三角,如△字樣,以患,即兩穴皆灸,艾炷如麥粒大,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即安也。

治寒濕氣[編輯]

小腹疼,外腎偏大腫痛。軍頭司何押番傳與陳端,遇發時只一兩服立定。何雲等服此藥,故無下部之疾。

茴香 柿楂子(《本草》名糖球子,唯滁州者入藥)

上二味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鹽酒調,空心熱服。

淋藥方[編輯]

蛇床子 川椒 木通 石茱萸 本 陳橘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用連根蔥白七枚,水三碗,藥兩匙,煎五、七沸,先噓,候通手淋洗。

治小腸氣[編輯]

鄭判院擢方。

用曾經 金銀坩堝子捶碎,碾了,研,令極細,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又方,至危殆者,灌下藥即愈。知省甘太尉雲,禁中方神效,趙撫干傳。

海水團用炭火燒存性灰,熱酒調。如無,烏賊腸亦可。

郭察院名德麟傳與葛丞相雲,十餘年前嘗苦疝氣,灸之而愈,其法於左右足第二指下中節橫紋半月間不可多步履,仍不妨自服它藥。渠灸後至今不發。葛甥子綱嘗根據此灸之,亦驗!

七疝湯[編輯]

治男子七種疝氣攻疰,小腸急痛,牽搐不可忍。

川烏頭(一個,重三錢者,炮,去皮尖) 干全蠍(十四個,去毒炒) 鹽(三錢,炒)

上件 咀,水一碗,煎至七分盞,去滓,放溫,只作一服,空心食前。

奪命丹[編輯]

治遠年日近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癢抓成瘡,悉治之。

吳茱萸(一斤,去枝梗,四兩酒浸,四兩醋浸,四兩湯浸,四兩童子小便浸,各一宿,同焙乾) 澤瀉(二兩,去灰土)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下,神妙不可具述。馮仲柔雲,頃年某倉使家傳,因令局中合賣。紹熙壬子冬,余親曾得效,時苦奔豚,寒鹽水浸,澤瀉用四兩,切作粗片,酒浸一宿。

三茱丸[編輯]

下五方,漢陽洪簽判名價傳,復州史君親服得效。山茱萸 石茱萸(炒) 吳茱萸(炒)

金鈴子(去核炒) 青皮(去白炒) 舶上茴香(炒) 馬藺花 小兒胎髮(燒存性)

上各一兩,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用鹽酒下。

木香散[編輯]

木香 青皮(去白) 玄胡索 土茴香(炒) 馬撲幾(新瓦

上焙乾)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抄二錢,空心溫酒調服。忌滯氣食物,如豆腐、雞鴨子、濕面、菜等。病癒任意食無害。

又方,桃仁三十粒,炒,細嚼,熱酒吞下茴香丸,食前。

又方,肥皂子獨腎者(四十九個)

上燒過存性,為細末,再研如粉,用陳米飯爛研如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茴香煎湯下。六兄方。治疝氣,細末熱酒調下。

又方,茱萸(揀四兩) 桃仁(一百二十粒)

上二味同炒香熟,去茱萸不用,只將桃仁去皮尖,蔥白十寸細銼,砂盆內爛研,銀銚內炒香熟,用酒二盞浸,作一服熱吃,有汗便解。

治下疳瘡洗藥[編輯]

甘草(三十文) 荊芥(十文) 淡竹葉(一握) 燈心(五文) 麥門冬草(一握)

小(一把

上同銼為粗散,湯洗之。

又方敷藥。

麝香(三十文,研) 白芨(半個) 坯子胭脂(十文) 軟石膏(五文,猛火 過) 黃柏(五文,炙,醋淬七遍) 木鱉子(二個,去皮,杖子札之,炙,醋淬七遍)

上為細末,如爛甚者,入炒黃丹三斡耳子。

又方,竹蛀屑(少許) 金花胭脂(四個) 海螵蛸(一個) 麝香(三十文) 石膏(五文,猛火

上為細末敷之。

又方,玄胡索(五文) 輕粉(五文) 石膏(五文,同前法) 枇杷葉(四個,淨洗,去毛) 活

上為末敷之。

治腫不下[編輯]

冬青葉 小 甘草

上等分,煎湯,以五升瓶盛湯,浸三、兩時必下。

治爛甚出膿不淨者[編輯]

以活地龍二十條,淨洗了,用瓶子盛之,以重紙裹,開一竅,夜間入患膿盡,明日敷藥,如覺癢不妨,不可令患人知。

治尿不出方[編輯]

用白鹽,以濕紙裹,燒成白花,吹入立效!

治血出不止[編輯]

以熟艾裹之,然後再以絹裹,立定。以上八方,紹興一小人王小八者,以賣糕為業,不知何處得此方,治人甚驗,所得頗濃,遂棄業行醫,因賂其妻兄鄭二而得之。

治下疳[編輯]

季毅傳。

五倍子 甘草 滑石(各一錢) 虢丹(一字)

上為細末,先以甘草湯或漿水洗之,敷藥。

治結成腫實未潰[編輯]

小便不通者。

蔥不拘多少,碎切,入麻油內煎令黑色,去蔥不用,只收油,趁微熱,通手逐旋塗上,自消。

神仙固真丹[編輯]

葛丞相雲,上元縣尉劉處濃服之奇效,專治遺泄不禁之疾。辛亥年以傳留丞禹餘糧 石中黃 赤石脂 紫石英 石燕子(五件各一兩,炭火 通紅,以米醋三升,淬盡為度) 龍骨(瓦上火 ) 牡蠣(鹽泥固濟,火 令白,各一兩)

上同為末,以白茯苓四兩,人參二兩,青鹽一兩,為末,入無灰酒約度多少,打糊拌和眾藥為丸,以硃砂為衣,如雞頭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酒或鹽湯下,食前空心、臨臥服。

治遺泄,平江譚醫雲,尋常只治心腎,未有安者,以《素問》、仲景考之,當治脾,此藥屢效。

濃朴(去皮取肉,略使薑汁制,為細末,二兩) 羊脛(炭火 過,通紅取出,窨殺,別研如粉,一兩)

上二味,白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至三百丸,米湯下。

治陰汗神妙[編輯]

密陀僧(好者,研令極細如蚪粉撲使)

治陰囊上生濕瘡[編輯]

黃水流注,有妨行步,倪尉傳。

白礬不以多少,碾為細末,入冷水內,洗瘡即愈!

又方,五倍子 黃柏 滑石 輕粉

上四味等分,為細末,貼之,數次即愈!

治陰瘡癢痛[編輯]

出黃水,久不瘥者。

臘茶 五倍子(等分) 膩粉(少許)

上同為細末,先以漿水蔥椒湯洗之,頻敷。

又方,銅錢(一百文) 烏梅(七個) 鹽(七錢匕)

上水一碗半,煎至一碗,熱洗。二方相須用之,無不即效。

治陰瘡[編輯]

坯子胭脂 真綠豆粉

上同研勻,敷之。

治奔豚氣[編輯]

褚日新傳,謝景愚家方。

訶黎勒 檳榔(雞心者,各五個)

上各將兩個半炮過帶性,余兩個半隻生用,並切作 咀,分四服,用水二大盞,入新紫蘇三十葉,若陳者添十葉,煎至八發,通口遇發時半飢半飽服,急時不拘時。

茴香金鈴丸[編輯]

治奔豚氣,馬夢山府判方。

金鈴子(每個銼作四片,用僵蠶半兩去絲嘴同炒,令香熟,去僵蠶不用) 茴香(微炒)

馬藺花 吳茱萸(湯洗七次,炒令香熟) 石茱萸(酒浸,炒令香熟) 山茱萸 青皮 陳皮(以上

上件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食前服。

治奔豚氣[編輯]

葉道人二方。

木饅頭(干者,四兩,細銼,先以皮入銚子炒,次下子,並炒黃色) 茴香(二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酒調下。

治奔豚氣[編輯]

以酒醋各三分盞,煎吳茱萸十餘粒,候三、兩沸,用調平胃散三錢,空心服。此藥親曾服,果有功效,但不能去根。

養氣湯[編輯]

散寒氣,亦治奔豚。

茴香(炒) 丁香(各半兩) 良姜(三兩,麻油炒) 甘草(三錢,炙) 白豆蔻仁(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下,食前服。

去鈴丸[編輯]

一名資政丸,王吉老傳。

杜茴香一斤,以老生薑二斤,取自然汁浸茴香一夜,約薑汁盡入茴香內,以好青鹽二兩同炒赤,取出,焙燥,碾羅為末,無灰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前服三十丸或五有效。尋常治疝氣藥,多是疏導,久而未有不為害者,此藥用薑汁專一發散,而無疏導之害,此

三增茴香丸[編輯]

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撮痛,陰核偏大,重墜滋長,有妨行步,瘙癢不止,時行黃水,浸成瘡瘍,或長性肉,累治不痊,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漸丑大,皆由頓服熱藥內攻,或因兜取此藥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疝,暖過三料,必有神功。唐仲舉傳第一料∶茴香(舶上者用海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稱) 川楝子(炮,去核) 沙參(洗銼 木香洗,各一兩)

上為細末,以水煮米粉,稠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小病此一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二料。

第二料加下項藥∶蓽茇(一兩) 檳榔(半兩)

上入前件藥,共六味,重五兩半,細末,根據前法糊丸、湯使、丸數服之,若病大未愈,便服第三料。

第三料又加下項藥∶白茯苓(四兩,緊小實者,去黑皮) 黑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秤,或加作一兩)

上通前件藥,共八味,重十兩,並根據前法糊丸、湯使、丸數服之,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不過此三料可愈。小腸氣發頻及三十年者,寒疝漸至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透經散[編輯]

治下部諸疾,夏宮醫二方。

川楝子(二兩,銼,炒,入巴豆二十粒、吳茱萸一兩,同炒焦赤色,去巴豆茱萸) 茴香(微炒) 沉香 胡椒全蠍(微炒,各半兩) 縮砂(二兩,連皮炒燥,去皮用)木香(一兩,不見火) 玄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酒調服。

消堅丸[編輯]

牡丹皮 桂心(各二兩) 川烏(炮,去皮尖) 桃仁(各一兩,麩炒黃,去皮尖,別研)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川楝子丸[編輯]

凡一切下部之疾,悉皆治之,腫痛縮小雖多年,服此永去根本。

川楝子(一斤淨肉,四兩用麩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麩黃色為度,去麩、斑蝥不用;四兩同炒,麩黃色為度,去麩、巴戟不用;四兩用鹽一兩、茴香一兩同炒,黃色為度,去鹽、茴香不用) 木香 破故紙(炒香為度,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甚者日進三、兩服,空心食前服。

金鎖丹[編輯]

治小便白濁金鎖丹,華宮使方 續添真山茱萸(紅肥者,不以多少)

上以大蘿蔔切下青蒂,剜作瓮兒,以茱萸實盛,卻用蒂蓋竹丁札定,於飯內蒸,蘿蔔軟爛為度,取出不用蘿蔔,以茱萸曬乾,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粒,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