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顺庵集 (安鼎福)/卷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二 顺庵集
卷十三
作者:安鼎福
1900年
卷十四

杂著[编辑]

橡轩随笔下户牖杂录并附[编辑]

东国历代史[编辑]

高丽金富轼撰三国史记五十卷。有本记杂志年表,列传。踈略讹谬。不成史体。本朝郑麟趾奉教撰高丽史百三十九卷。有世家,志列传。世家失于繁冗。志失于脱略。列传失于踈漏。比之金氏。颇典实而不能无后人之恨。本朝徐居正,崔溥奉教撰东国通鉴五十七卷。编年体也。本朝郑道传,郑揔等奉教撰高丽史。编年体也。凡三十七卷。取列朝实录,闵渍纲目,李齐贤史略,李穑金镜录。撰辑后。又命柳宽,尹维等校雠。又命李克堪等撰高丽史节要。诸书今皆不传。本朝兪棨撰丽史提纲二十三卷。本朝林象悳撰东史会纲二十四卷。此二书稍简整而不无讹谬。丽僧无亟,一然撰三国遗事。此专为诸僧事迹。而王历篇亦有国事之可言者。盖多荒诞。而通鉴及舆地胜览多取之。实不足观也。本朝权近,李詹,河仑等奉教撰三国史略。李禺作东国史略。本朝吴沄撰东史纂要十二卷。记事之难。金荷潭时让日记。其辨驳古人引事之讹谬处。尽多可喜。而其破寂录云。慵斋丛话。太祖开国。赵胖为奏闻使。帝书朝鲜二字送之。许荷谷书之于海东野言。赵胖本无奏闻之事。朝鲜二字。韩尚质如京师。奉圣旨而来。以讥成许二公之记事惘昧。此诚然矣。然而赵胖无奏闻之事者。则荷潭亦考之未详矣。权阳村健元陵碑。太祖即位。遣知中枢院事赵胖奏闻。更遣韩尚质请国名。则赵胖之为奏闻使。慵斋不妄矣。前辈有踈漏处。每为后人覰破。而于此之际。当论其事之讹谬而已。不当轻加忽斥而讥侮之也。右并随笔。

阳村牧隐行状。至辛禑时。位至崇品。而不称辛禑。亦不称王而皆略之。岂非欲称王则犯时讳。称禑则有不可也耶。杂录。

退冥二先生年谱[编辑]

退溪年谱。嘉靖癸未。先生游太学。金河西麟厚赠别云。夫子岭之秀。李杜文章王赵笔。按河西以庚午生。时年十四。虽夙成。似无入泮相从之理。此条金荷潭时让卞之云。先生癸巳再游泮宫。河西赠别。必在是时。年谱成于西崖。非不审详而有此误。信乎纂述之难也。余观南冥年谱云。嘉靖己丑六月。文定王后升位。同月晦日入宫。七月初一日大雪。两尹相轧。先生因绝仕进之意。据国史及璿源录。文定入宫。在于丁丑。则此条爽实无疑。又乙巳年下注云。是年李苞等杀直笔史臣安名世。按名世之死在戊申。则此亦误引。又丁卯年云。八月先生会东洲成先生于伽倻之海印寺。其下注云。去年先生自京南归。入俗离山。访大谷成先生。时东洲以邑宰在座。先生初面接话。若旧交。临别。期以明年八月十五日。会于海印寺云。按东洲以正德丙寅生。嘉靖己未五月卒。此云丁卯。则东洲之丧已久矣。更按壬子年。东洲为报恩县监。乙卯弃归。在官时东洲谒大谷。南冥适来云。此出于许草堂晔所记前言往行录矣。据此则伽倻之会。似在乙卯丙辰年间也。南冥年谱。成于朴无闷𬘡,河谦斋弘道,赵涧松任道之手。三公皆岭中文学士也。事迹之显著者爽实如此。信乎纂述之难也。

谱牒多谬[编辑]

谱牒所以明派系辨昭穆。欲其真实而无妄。若有差误。则便坠于忝先诬祖之罪。其严且重。莫谱牒若也。近来人家修谱成风。而其弊多端。无识之徒。受赂于遐乡微族。不知来历之如何。直系于先代有名无后之人。谓之子孙。欲免军役。其中桀黠者。收人姓字同者之钱。私刊谱牒。厕其名于其间。必系显祖而后已。诚可痛矣。至于大王子孙功臣子孙。有勿侵军役之教。故伪造谱系。称为宗室后裔功臣后裔。纳贿于宗亲府忠勋府用事吏。作文案。受堂上手押以给之。此等奸习当痛惩。然后名分立而军丁稍纾矣。又有一种无据之事。或作始祖以上荒迷无征之事。以为出于某名山岩石中。欲以欺人。无知之辈。或信其诚然。朝家当严立科条。仿古氏族志之例而为之可也。

前辈著述[编辑]

东人卤莽。虽云读书而不知前辈著述用工之深。而率多湮没。后人无从而知之。如经书谚解。始于柳参议崇祖。柳眉庵日记言之矣。盖东俗言语与中国异。故其文义训解。必以方言释之。然后可以教习矣。退溪先生经书释义。杂引诸家训义而折衷之。若金继赵,李克仁,孙暻,李得全,李忠绰,申骆峯,李复古诸说是也。宣祖乙酉以后。设校正厅。集经术之士。论定谚吐。累岁而成。自此以后。诸家训解皆废矣。今成均馆四书三经板本。号称善本。洪正郞𧡺字彦明。南坡尚书之从侄也。与一时宰友善。其人忌其名出己右。白上曰。今经书印本多讹谬。文臣中通经能文者。无出洪某右。请令校正。上允之。洪承命积年考校。豕亥鱼鲁。悉得归正。至于字画之偏傍。无少差谬。余尝见洪与人书。有曰天禄之役。令人头白。其用工。盖亦深矣。因此不调。未及升迁而卒。人皆惜之。此书人至今读之。而皆不知其出于洪。可胜惜哉。且少微通鉴之盛行于吾东。自壬辰乱后始。乱后书籍荡然。洪慕堂履祥为安东府使。刊行于世。而每卷外。别有注解数板以附录焉。此则慕堂所为也。今人亦皆不知。故表而出之。

东人所著书[编辑]

我俗蒙学初程。先教千字文。萧梁周兴嗣所撰也。或教类合。宣庙朝柳眉庵希春撰。或教居正。即徐四佳居正撰。次教童蒙先习。中庙朝参判咸阳朴世茂撰。次教十九史略。明初曾先之余进撰。其注解则宣庙命儒臣金晬等撰辑之。又有剪灯新话二卷。明初瞿存斋宗吉所撰小说。而明宗朝判书尹春年及吏文学官林芑注。所谓沧洲。即春年也。芑颔下有垂肉。故自号垂胡子。即丙子六臣李垲之外孙也。不敢显仕而为学官云。

家礼谚解[编辑]

宗室德信正好礼。取朱子家礼。初终至成服四条。解以国谚。使蒙士愚妇依而从事。金沙溪见而亟称之。安师傅应昌因以广之。幷丧祭礼而译之刊行。今世行本。即用拙斋申湜所撰也。德信正。世祖王子德源君曙之曾孙。名鸾寿。字文叟。号西谷。性至孝好文学。从朴洲学。洲大奇之。其子孙今居木川。

聦明强记[编辑]

胡致堂寅谪南海。不携一书。作读史管见三十卷。我朝柳眉庵希春谪锺城。无一卷书。作续蒙求。其著书俱在被谪之时。而聦明强记。皆千古绝才。

东方书院[编辑]

我东本无书院。中宗辛丑。周慎斋世鹏宰丰基。刱建白云洞绍修书院。享安文成公裕。后又于海州。建崔文献公冲书院。皆就所居之乡也。后来有地名之近似者。亦随而立院。江陵有丘山驿。故建孔子书院。海州有首阳山。故建夷齐庙。南阳与诸葛亮所居地名同。故建武侯庙。永柔有卧龙岩。故又建诸葛祠。星州有伊川云谷之名。故建川谷书院。享程朱。茂朱别号朱溪。故希庵蔡参判彭胤为府使时。建朱子书院。其牵合傅会之义。其果合于礼乎。文胜之弊至此。

读书[编辑]

书者古圣贤精神心术之运也。古圣贤不能长存而施教。故必著书垂后。欲使后人由言而寻迹。由迹而推理。是以后儒莫不读书以求圣贤之意。而不多读。无以知其义。不博观。无以通其变。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又曰。旧书不厌百回读。又曰。拥书万卷。胜于南面百城。又曰。有不读五千卷者。不入吾室。古人之于读书。其多且博。可知矣。余观东岳李安讷语。有云尝闻慕斋金安国先生言。读书必万遍然后。可以通神。于是取杜律读一万三千遍。遂以诗名于世。吴德溪健尝避疠寓村家。惟取中庸一卷去。读过万遍。文理通达。下笔成章。任参判有后少时亦避疠。寓中无书。惟有王勃滕王阁序一篇。亦读过万遍。自后騈俪之文。操笔立成。此皆已然之明验也。以余所闻。明儒得一人。近世得一人。明杨天祥字休征。惠州人。长而苦学读书。昼不逾阈。夜不帖席。冬夜以冻水沃足致跛。其读诵之法。以心对书。以耳听声。不求上口。亦不强解。每简以百遍为度。当其读时。虽事至而物来。一切不闻。食寝俱废。必诵数足后应之。为文操笔千言。平生无暇日。无书不读。正德丁丑。成进士。书示友人及诸昆弟曰。予自弱冠。厉志读书。至今十三年。一年之中。除时节家庆及疾病之日。不过六十日。其三百日。皆诵读。日不下三简。一年不下九百简。十有五年。不下一万五千简。方之古人万卷。仅十之一二。然以近世较之。予犹为多。昔尚子平敕断家事。遍游五岳。岂能袖之以喩人哉。亦足以自喩而已。游五岳则有跋涉之劳。有离旷之忧。劳筋苦骨。旷年阅岁。仅乃遍之。夫五经备天地万物之理。比之五岳也。孰大而加之。诸子历代史百家之言。亦寰中洞天福地也。予读之每彻一书。心旷神怡。视听俱新。顾不出户庭者十馀年。遍之矣。虽不足以喩人。亦足以自喩也。其一即慎上舍后聃字耳老。号遁窝者也。星湖李先生之门人也。与余为同门。少时尝一见。与我论读书之法。其言曰。圣贤之书。不读万遍。不知其义。以鄙事比之。欲伐百围木。必须以大斧斫之然后。可以下手。圣贤之语。其义理之深奥。岂可以大木较之哉。必须多读然后。略知其义。今人不耐读书。必欲一二看阅。自以为知。其不可得必矣。是何异于以小镰子斫大木。不过剥其皮肤而止耳。其时闻其言而喜之。及其没后。得其示孙儿书一篇。有曰河滨老人。自五六岁读书。至六十病且死。记平生读书之数。以示幼孙。余读中庸最多。万后不计数。而想不下数千。大学半万后不计数。而想去万不远。书易各数千读。诗论语孟子各千馀读。小学百馀读。礼记春秋左氏传各五十读。三传半之。周礼仪礼孝经各数十读。二程全书,朱子大全,心经,近思录,性理大全。终身所阅。其中抄读百遍或数十遍者有之。沈氏所撰百家类纂数十读。而其中道德经阴符南华参同则读至数百。汉魏丛书中。如大戴礼,王氏易例,焦氏京氏易文,申公诗说之类。各数十读。太史公史记,韩文公昌黎集。抄读或百遍或数十遍。其外读不及数十者不记。多读而单篇小文不记。风挛不成字。强书贻汝。冀汝之克嗣遗业也。余得此二文。录之以示家塾子弟。又有金柏谷得臣字子公。性糊涂鲁质。惟好读书。昼夜勤读。凡于古文。不至万遍不止。尤好伯夷传。读至一亿一万八千遍。故名其小斋曰亿万。以文章鸣。孝庙尝见其龙湖吟一绝。古木寒烟里。秋山白雨边。暮江风浪起。渔子急回船之诗曰。无愧唐人。游斋李判书玄锡铭其碣曰。无怀葛天之民。孟郊贾岛之诗。行心八十年兮如一日。读书亿万数兮奇又奇。人谓之实录。又有郑东溟斗卿。性坦率无拘检。读马史几至万遍。仁孝之际。文章无出其右。余王考受学于权太学士霞溪愈。权公尝言郑公之为人而笑曰。余少时闻郑公善马史。挟册而请受。郑使读之。至疑义问之。则郑曰。君意如何。曰似如此。郑曰好矣。每问。必以好答之。余屈首读至终篇。忽不知郑所在。举首视之。郑于室上面张袖而舞。与余目之曰。好哉好哉。书之文义不须知。而惟多读可矣。因而笑谓曰。书在多读而能文章。余于此老见之。君辈唯在多读书耳。今观二老读书。实无异昆仑呑枣。然能多读而成文章。况读圣贤之书。如二老之用工。则其进岂独文章而止哉。右并随笔。

读书。只求本文上义理。不可径约而求别义。不可漫衍而为他说。

看书。不可以不慎。看淫戯小说。不觉有流荡之意。看山水清谈。不觉有烟霞之想。看兵阵诸说。不觉有武猛之气。看圣贤经传。则志平气和而油然有正大之心。故古人每以杂书为戒。右并杂录。

作文作字[编辑]

南秋江见金乖崖。乖崖曰。作文先广气。作字先正心。随笔。

字体以六义求之。思过半矣。杂录。

守令久任[编辑]

国之本在民。民之休戚在守令。守令之任在所当选。而且近来守令数递。迎送耗费甚多。奸吏舞弄。小民受害。其弊不赀也。我朝六年之科。诚得其宜。未满六年。则遭艰外。切勿许递。如有不能。则大者科罪。小者夺俸。随轻重为之。使久其任而后。能者得行其道。而不能者知所惩励。今则居官者。或厌避而图递。或称病而图递。或引小嫌而图递。曲循其意而不恤民害。甚不可也。

守宰书简[编辑]

凡世人作宰。必言前政颓废仓库匮乏。未知所以善后之语。人人一般。是以虽真有是事。见者皆视以循例托辞。不之信也。宋洪迈到当涂日。谢执政书曰。郡虽小而事简。库钱仓粟。自可枝梧。得坐啸道院。诚为至幸。周益公答云。从前得外郡太守书。未有不以窘冗为词。独创见来缄如此。盖宋时俗态。多如今例也。余尝监木川县。与友人书曰。俗弊吏猾而苏革在我。不必多忧。官况虽薄。妇女辈免朝夕升斗之劳。而食必有肉。此岂在家貌样耶。正与洪帖相符。书之以示儿孙辈。

冰政[编辑]

丙申。余莅木邑。邑有冰政。时当酷寒。旧例本邑八面。而东西各四面。故如今年西四面为之。则明年东四面为之。间年相递。是年东四面当次。计其道里四五十里。虑多冻死之患。遂雇邑中闲游民丁八十馀名。厚馈酒食而伐之。日未没而毕役。因此思之。四面民丁逾千馀人。面任该吏之受赂者必多矣。此后定法。一面当一年之役。八年而一周。民甚便之。后见洪南坡集。其撰丁监司彦璜状云。公为仁川府使时。府地有三面。稍远于官门。每岁伐冰时。除其冰而征价米。三面民偏苦之。公令通一境轮之。使十年一周。且减其米数。民便之云。古人亦有行者。近来冰政。亦一民弊。而间有守令未免有贪墨之诮。诚可痛也。后又论报监司。仍罢之。

申文忠公叔舟戒守宰诗[编辑]

申文忠公保闲斋集。有赠晋州牧尹同年诗。戒以居官治民之道。其略曰。汉史循良传。一一君自知。丈夫苟有志。何事不可为。自守以清白。御下以仁威。接客以恭俭。处事以无私。行之以勤谨。画一无所移。龚黄彼何人。古今宁异时。圣主忧赤子。分忧当念玆。又有诗略曰。苍髯美丈夫。莫浪作遨头。幼学即壮行。要思声名休。士既食君禄。亦当忧君忧。临官欲出治。宜图百世䂓。推诚保赤子。至愚还得知。民怀与民怨。特在我所为。宽猛固相济。有惠须有威。天道亦惨舒。张弛非我私。男儿苟立志。此心终不移。读此二篇。可见前辈相戒之意如此。宜其致一代之治也。为宰之道。无过于是矣。我当揭壁以自警。

安应昌政迹[编辑]

安公字兴叔。号愚拙斋。万历癸巳生。仁祖朝振武功臣顺阳君梦尹之子也。受业于旅轩张先生。以荐授大君师傅。累典郡邑。余观公所著青郊墨谈。有曰余性踈迂。前后为吏。不知治法。又未要誉。惟务利民勿扰之道。莅狼川,金化。聚所得米布。补民役。莅义城。大设保民厅。尺寸所得贮此。贸一千五百石糓。又办四十同绵布。用之于每年刷马及大同厅大小应役。人吏之支供杂役。莅醴泉。又置义仓。以为赈民之资。又置益下库。公私酬应。不责民间。是以在官。虽无赞扬之声。去后或多过实之誉矣。且在邑时。必先祭忠孝贞烈儒先之墓。穷未能昏丧者。助成之。耆老之无依者。赐食物。立乡约法。岁行耆老宴以娱之云云。

海州崔牧使[编辑]

海牧洪锡箕撰崔牧使碑曰。丽末红巾贼东躏。公守首阳城。贼围益急。从风纵火。城陷。公脱身出至鸺岩。解印投岩下潭。咋指以血书之石。识其所。乃投水。即至正辛卯二月二十三日也。从公者独贡生一人。公所畜狗随死公尸傍。邑人葬公于岩北一里许。随死人与狗。幷瘗其侧。命其潭曰投印。至今四时及讳辰。官吏祭之云。按观此。崔之节义可尚。而贡生之从死尤未易。狗与陆氏之堕海鹇无异。孰谓畜物无知乎。此事考丽史不见。惜哉。

河国瑞[编辑]

译官满浦人河国瑞,稳城人黄连义,义州人丁太奇。同时降虏。而心常在于本国。奴酋之陷辽广。将入关。国瑞等瞒告我国发兵再来救辽。奴酋即回军。知其见瞒。手抉其目。割其舌而杀之。太奇但割鼻。以此中朝得收保关内。其忠可赎前日降虏之罪。而此事湮没无传。今见安师傅应昌杂录而表出之。

将士殉节[编辑]

自古称田横五百义士。而于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被掳。斩一人降一人。而终不屈。皆拱手就列。受戮而不变。难矣哉。我朝光海君己未深河之役。姜弘立军官平山武人监察崔承烈逃还。来告军事。有曰庆尚道军三千人。见弘立投降。皆愤然投江而死。积尸拥流。降倭四百。亦从弘立而去。皆慷慨拔剑。欲斩敌将。弘立潜通于贼酋。蹂躏无遗。此岭军与降倭。岂非所谓烈丈夫哉。其激忠义之心。视死如归者。实无愧于横客诞士。而三千同心。尤亦异也。

李白沙[编辑]

晋厉公无道。栾书,荀偃执公。召士匄。匄辞。召韩厥。厥辞。二人竟弑公。而不敢以匄厥为罪。敬其忠直也。秦王欲诛建成等。问于李靖。靖辞。问于李𪟝。𪟝辞。王由是重二人。盖君者天也。君虽无道。岂可篡废。伊霍之事。非人人所可拟也。晋唐四人识见略同。君臣大分。不可以干犯故也。我朝光海君之废也。白沙设谋遗戒金瑬等而为之。故许沧海格高士也。尝斥呼白沙名。人以为尤。则答曰。彼不知君臣之分。安可尊之乎。此义定是。然而白沙之贤而岂为是哉。或曰。金瑬,李贵等。欲为藉重而为此言。实无是事。其说似然。

祭白沙文[编辑]

光海君戊午。白沙李公恒福卒于北青谪所。返葬于抱川县。五峯李公好闵祭文。但云某年月日。地上延安李某以只鸡壶酒。遣男景严。酹以侑之曰。嗟嗟相公而至斯耶。言禁不尽。身老莫驰。先逝者待巨卿之至。后死者无子龙之推。附奠一酌。万古长辞。呜呼哀哉尚飨。此时朝政昏乱。二公皆在罪中。宜其言之不敢尽也。宋高祖时。洪皓殁于谪中。时犹未闻秦桧之死。张子韶来致祭。其文但云维某年月日。具官某谨以清酌之奠。昭告于某官之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其情旨哀怆。乃过于辞。两公事。今古一辙。

赵龙洲[编辑]

仁祖朝癸未。赵龙洲䌹以典翰。差日本通信副使。及还。赠赆诸物。一无所受。行槖萧然。惟取一刀珮之。在舟中。谓军官洪宇亮曰。吾辈此行。可谓秋毫不犯。宇亮曰。小人可谓秋毫不犯。公所珮刀。大于秋毫。龙洲笑。解刀投海中曰。如此则其果秋毫不犯乎。洪曰然。宇亮即崇祯处士杜谷宇定之弟。判书南坡宇远之兄也。武科。官至济牧及水使。性本廉介。日本之行。无一介倭物。肃宗乙亥。与赵公俱选清白吏。

任城正勤笃[编辑]

世宗朝。宗室任城正。有志艺业。善鼓琴。上曰任城之琴。自有别调。非人所及。其宅在崇礼门外。每日早起踞门阈。迭举左右手以拊膝。如是者三年。人以为狂。盖学杖鼓也。既而傍口弄指。昼夜不止。人有谒者。视而不见。如是者又三年。盖学吹笛也。为人羸弱。短于弓马。常以为恨。每朝携弓矢上山。终日射帿又三年艺成。以能射鸣。此出于李陆青坡剧谈。凡人艺业之不成。由工夫之不笃而然也。为士者若如任城之用工专笃。何事不做。书以为劝。

朴教官孙庆[编辑]

号南野。肃庙癸巳生。居醴泉。有文学荐授职。不赴。诚孝笃至。继母年才长一岁。奉养无违。家甚贫。亲爨母室。随节寒热。秤柴以炊。适其冷暖。壬寅岁。其年七十。龙宫李进士仲章往候之。寓村舍。适于月夜。进候不遇。盖往其田采粟根。将欲为明日爨亲室之地也。而他人之田。一不犯手。此果是东汉笃行孝廉之士也。教官之弟民庆。英庙朝亲功臣某无子。以威势勒夺为后。后某以逆诛。上特放民庆。不使连坐。及归乡里。闭户不见人。虽亲戚罕睹其面。与其妻结屋于山中。妇为纺绩。夫则梱屦织席。非其力不食。一年剩馀几百金。以此供兄之贫窭。至于祭祀奉亲诸节。身自任之。兄所履麻屦。必月继之。兄闷之以为麻屦坚硬。不如藳屦之便。常着稿屦。民庆遂编稿屦以继之。当此伦斁俗败之际。而二人者之孝友笃行如是。顾此病废。恨不生前相面也。其兄则频于士友间。得闻其文行。而其弟则今于李仲章闻而录之。以为取法之地。

李进士光兰[编辑]

李进士光兰字圣猗。判官锡仁之子。汉阴文翼公之后。于余为父执。志操廉洁。固穷安贫。不愧古人。性至孝。事亲奉祭。殚其诚意。洞友郑天与锡梦尝言。吾吊人多矣。顷吊李进士。其哀毁哭泣之状。实有不忍见者。时丧过小祥。且年迫六旬。而痛慕之情。无异初丧。盖天生孝子也。平生不以一介取人。家居献陵傍。有安姓人为寝郞。偸斫板木。欲掩人口。多以木物赂傍居人。亦以一株遗之。却不受。后事发。安也被谪。其受赂者。官令还纳。而超然独免。人皆服其廉介。晩来贫病益甚。田园荡然。又无一子传家。尝有病。卖册充药价。作诗曰。吾生躯壳受父母。先代书籍遗子孙。今日此身生死际。细分轻重不两存。人生生死有前定。药饵焉能起死人。徒使青毡无全物。生前谩作蠧虫身。竟以穷殁。伤哉。

孝子金贵赞[编辑]

贵赞平康人。年九岁。随父行乞于平壤市。父病僵仆于道。体直目瞑。无生意。贵赞抱父尸。寄寓道傍崔姓人檐下。时天寒大雨。贵赞藉尸以藳荐。以身翼蔽。抱而同卧。黑夜沉沉。人响永绝。崔哀其苦心。谕曰。尔父已死。幽明路殊。尔且年幼。必死无疑。盍少入室。贵赞号泣不从。经二昼夜。僵尸忽动。瞑目复开。人皆异之。投以飮食。复苏。时御史金尚迪褒启。旌闾复户。

薛聦崔致远[编辑]

薛崔从祀文庙之僭。已有先儒之论。而薛虽元晓之子。能以方言读九经。训导后生。则即是犂牛子之骍角者。何论其所生乎。崔则生乎罗代崇尚异教之时。专是佞佛。且身为大臣。见丽祖之将兴。上书致意。有鸡林黄叶鹄岭青松之句。显宗以有密赞祖业之功。赠谥褒奖。岂不可羞哉。但其弃官归隐。游心物外。晩节差有可观矣。文章高丽。声振中华。与唐顾云为同年。其送别诗曰。我闻海上三金鳌。金鳌头戴山高高。山之上兮。珠宫贝阙。山之下兮。千里万里之洪涛。傍边一点鸡林碧。鳌山孕秀生奇特。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尝为高騈书记。其讨黄巢檄。有云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巢见之。不觉下床云。晩来有人间之要路通津眼无开处。物外之青山绿水梦有归时之句。盖是文章奇高之士。语以儒者之事则否矣。若立祠可也。配圣庙则不其僭乎。

石之珩[编辑]

开城人也。号寿岘。以文章名。其文集所载休世游一篇。字句棘辣。不能成读。虽老于文者。殆难下口。必是欺世之作也。虽盘诰之诘屈。岂有是耶。其诗具中郞内挽曰。妇德人难识。征之别有方。客来看酒食。郞出见衣裳。未卜全身热。先潜隙月光。魂随丹旐去。却绕两儿傍。所谓未卜全身热者。是古逆人妻梦事也。见于纲目。引用殊觉未安。而南龙翼箕雅选入焉。尤觉一笑。

东人错引古诗[编辑]

鱼叔权稗官杂记。有得意诗曰。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又失意诗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谓明初人作此。已见于容斋随笔。又云成三问绝命辞云。举鼓催人命。回首日欲斜。黄泉无一店。今夜宿谁家。此即明宋濂高弟孙蒉临刑作而少异。鼍鼓声正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又南龙翼箕雅东人某诗。春山路僻问归樵。为指前峯石迳遥。僧与白云还瞑壑。月随沧海上寒潮。世情老去浑无赖。游兴年来独未消。回首孤帆又尘迹。踈锺隔渚夜迢迢。此即王阳明次杜牧韵。而收入东人诗中。太涉卤莽。

南冥诗集[编辑]

南冥诗集。多有删定处。其无题一绝曰。服药求长年。不如孤竹子。一食西山薇。万古犹不死。此元人卢处道夷齐采薇诗也。出胡应麟诗薮。上不字作孰。又谩成一绝曰。取舍人情不足诛。宁知云亦献深谀。先乘霁日争南下。却向阴时竞北趋。李清江鯸鲭录。以此为茅斋观云诗。先作旋。

列圣御制[编辑]

宣祖诗有失题二绝。其一云。来如猎狗去如风。收拾朝鲜一罄空。只有青山移不得。将来描入画图中。必有所指而未详为何事。曾观赵庆男乱中杂录。宣庙辛丑冬。天使至京。贪婪无厌。一路萧然。主事咏诗讥之云云。与御制同。赵是当时人。则似无所误。而此入于御制中。是甚可异。其词气太迫切。似非大圣人所制。且宣庙事大至诚。使臣辈虽或有过当之举。当付度外。岂至于作诗讥之耶。假使赵录为误。而实为御制此诗。当在禀定去取之间。又载宣庙戯赋儒生诗云。葛巾剩饱汉亭旋。篷荜呻吟夜敌年。咀嚼败篇陈腐味。可怜矫首桂花天。此等诗实一时游戯翰墨之咏。不合载录。而任事之臣。不复禀裁而去之。惜哉。

书辞过誉[编辑]

今人称誉过当。其文章则必曰先秦两汉。诗词则必曰选诗盛唐。学问则必曰博约兼至。尽性知命。勋业则必曰伊傅周召。誉之者其谄不可言。受誉者其滥又如何哉。柳子厚与杜温夫书曰。生书抵吾。必曰周孔。周孔安可当也。语人必于其伦。生来柳州。见一刺使。即周孔之。今去道连谒潮。又得二周孔。去之京。又宜得周孔百千。何吾生胸中。扰扰焉多周孔哉。时刘禹锡在连州。韩退之在潮州。故云道连谒潮。读此书。可知言语书辞之当称停也。今观东人文集。如奉教批答之文。虽在权凶阘冗之类。动以伊周称之。恬不知愧。何哉。

科场假做[编辑]

宇宙间书籍浩繁。四部之秘。二酉之藏。虽号博洽。难以穷诘。是以后世科场之士。或假做故事。以诒考官者有之。谚传有人赴试。对四书疑。欲假出先儒氏而难于指定。适见墙壁间有蛇蟠屈。遂做出一先儒。为石间蛇氏曰云云。宋判书真明工于科赋。以偶俪精巧称。尝得一句曰。同宋玉之悲秋。对句甚难。乃假做故事为对曰。类越金之怀春。世多传笑。近世此弊尤甚。有郑某者泮试殿策问中庸。对曰。广平游氏曰。中庸天之子也。其下遂以此意敷演说去。遂居魁。上问其出处。对曰。出于类书。其欺君诬贤之罪大矣。拔身之初。诈伪至此。世道士习。诚为寒心。尝见小说。明时有士尝假读一静室。室傍有井。井傍有两梧。而一水当于门前。成化中。赴试京师。丘文庄濬主试。其士因屡屈叹恨。书论尾云。两梧夹井。一水当门。谓之何哉。谓之何哉。公意谓博学之士。取之。及会宴。呼其士。询其所自。士以实告。公笑曰。诚故事也。足堪一笑。此士非出于欺诈。而丘公自被欺也。苏东坡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曰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考官得之喜甚。他日问其出处。坡笑曰。想当然尔。遂传为美谈。盖坡文假做。虽无其事。如是立文。未为不可。与今世之假做故事者不同。

方策[编辑]

版也大曰策。小曰方。龟策传。谨连其事于左方。日者传。编于下方。近世文书中。书于左方下方本此。

反汗[编辑]

今人以出令而还收。谓之反汗。出于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而不反者也。今出令而反之。是反汗也。

乐石[编辑]

睦景鲁祖洙尝问诸家文集碑志。多用乐石字。其义未详。余未能答。后观史记始皇本记。其刻碣石碑曰。群臣诵烈。请刻此石。注杨升庵慎曰。请刻此石。今碑文。作刻此乐石。后人不解乐石之义而妄改之。唐封演见闻记云。乐石。谓以泗滨浮磬为碑也。按然则乐音音乐之乐。

生姜树头生[编辑]

邵伯温曰。先君病革。伊川曰。先生至此。愿先生自主张。先君曰。平生学道。然亦无可主张。伊川犹问难不已。先君戯之曰。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生姜树头死也。此语莫知为何意。近见南冥学记。古有二人初见生姜。一人以为必树上生。一人以为土生。相难不已。主树生者曰。如果土生。当输一驴。遂就质于故老。故老云姜是土生之物。即如约输驴。又曰。驴虽输矣。毕竟姜是树上生者。盖俗语也。而康节戯伊川之执拗不信也。右并随笔。

自秦以后。尊君卑臣之义益甚。堂陛日隔。下情无由上通矣。然隆盛之朝。其接御朝臣。无异家人。明朝虽尚严刻。仁宣二祖时。犹与侍臣坐论。言语之间。多称以先生。礼待之意。深且厚矣。我朝国初亦然。文宗之在东宫。日与宫僚相接。或夜引烛至直室。呼字与语。故情意相通。而君臣之间。恩义蔼然矣。燕山即位。所为多不法。恶人视己。舍人沈顺门以仰观被杀。虽反正之后。不能变革。至于今日而云然矣。

汉时籍没臣民。以其妻女没为宫婢。所谓鬼薪白粲之类。在诸司官府。充造作之役。非没为宫女也。及唐后没入掖庭。有才色者。往往得侍人主。此无道之甚者。明朝惟叛逆家男子。给配功臣为奴尔。我朝乙巳之祸。尹任家妇女。皆服役于郑顺朋之家。清朝之所羞也。

耿寿昌常平仓。良法也。元时以京师米贵。岁发米数十万石。减价粜之。自世祖以后。岁一举行。民多赖以全活。今辛未春。都城米价踊甚。百文至一斗七升。太仓及诸军仓所积。红腐相因。若出万馀石。减价粜之。至秋贸糓以充之。则民国两便。而宰相不知出此计。徒使累万都民。几不免翳桑之鬼。可胜叹哉。

余为义盈奉事。掌供上。每日闻鸡诣阙。路上乞儿屯聚呼寒。殆不忍闻。及日出见之。间有僵尸横路。使人见之。宁不恻然。若令五部每契筑土室一所。多置禾藳之属。使之昼则行乞。夜有所归。必无冻死之弊。而不过为指顾可行之事矣。主柄者曾莫之恤。而或谓此属虽死不惜。抑独何心。

征租吏日来门前。督责甚急。惟正之贡。岂敢少缓。而今年穑事大敛。人家如磬。看甚悯怜。闻朝家有给灾之令。而民不被一束之惠。何哉。宋王鸿字翼道。出广舆记。尝作米囷铭曰。窃人之食。骚然而不宁者鼠也。暴天之物。肆然而不足者虎也。吾暴而不忍为虎。窃而不忍为鼠。宁守斯廪。以安吾处。欲为当世牧民者诵之。经国大典。官方甚繁。今冗官既尽汰矣。而经用惟日不足。是耗财不徒在于冗官。而在于尾闾之泄矣。

王纲解纽。世乱伊始。僭号窃据者。不一而足。晋书。妖贼王始聚众。自称太平皇帝。号其父为太上皇。兄为征东将军。弟为征西将军。燕慕容镇讨擒之。斩于都市。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所在。始答曰。太上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聊赖。其妻怒之曰。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复尔。始曰。皇后。自古岂有不亡之国耶。行刑者以刀镮筑之。仰视曰。崩即崩矣。终不改帝号。司马氏通鉴中。收入此事。有若滑稽。常以为不满于意。后来思之。政以记一代之世变。而悼帝号之卑贱耳。今世谚语。亦有类此者。有善相者观一士人曰。子相贵不可言。当为皇帝。士人自闻此语。不修行业。游浪无度。自意皇帝之位不久而至。因以穷饿至死。临死。谓其妻曰。朕将崩矣。皇后。召太子来。听遗诏。诚足绝倒。亦可为世戒。

朝士命杖之法。自唐武后益甚。笞挞公卿。有同奴隶。开元中。刺史杨濬坐赃。上命杖之。丞相裵耀卿上䟽。决杖赎死。恩则甚优。解体受笞。事颇为辱。止可施之徒隶。不当及于士人。耀卿一言。遂停此法。至宋未尝及朝士。可谓礼矣。明朝用法刻急。建言忤旨之臣。往往赐杖大庭。或下锦衣卫。鞭笞系累。此岂盛世所宜哉。我朝近世。亦多有此举。在上者当有量处焉。

右并杂录。

奴婢法[编辑]

我国奴婢法。天下之至冤也。岂有世世为贱而锢之无竆者耶。高丽李行俭传云。行俭为典法郞。贞和院妃。有宠于王。认民为隶。民诉典法司。有旨督令断与贞和。判书金㥠与同僚。欲断为隶。行俭死执不可。会疾作在告。㥠等幸其无。即决之。人有梦利剑自天而下。斮典法官吏。明日㥠疽背死。同僚亦相继而死。行俭独免。安轴传云。公尝曰。吾平生无可称。四为士师。凡民之屈抑为奴者。必理而良之。我朝义原君。麟坪大君之孙也。尝游海西。有一人来见曰。小人祖母以自家东人称宗室贵者曰自家。婢子。犯过逃亡。今已许多年。而子孙甚繁矣。隐漏不见。罪莫大焉。故敢此进告。愿有以处之。义原以本无是事斥之。其人逐日来恳。且进花名记。奴婢成籍。谓之花名。人口几百馀。公命烧之曰。汝言妄矣。其人不得已而去。及公还京。其人来请陪行。公又不许。其人不敢固请。从后尾至。公行至临津。闻一士夫家哭声甚哀。问于沙工。则对以某家日前染疠。合家尽死。只馀年少一妇人。无以敛袭。公为之惨然。俄而其人辈随至。公召谓之曰。汝辈既称我家奴属。欲为免贱。则彼有丧之家。尔可以敛葬否。其人辈欣然从之。发其行中钱五百缗。即敛四尸。馀钱尽付其家。为葬祭之需。翌日暮。公至逆旅。夜梦。仁祖大王来告曰。尔有阴德。当生贵子。时公无子。夫人断产已久。公异之。还家语梦于夫人。夫人梦亦如是。已而果有娠生子。聋哑不慧。公与夫人叹曰。仅生一子。而天病如此。梦中贵人之称。果虚语也。后麟坪适孙皆被诛。此子入承其祀。即今安兴君也。以此数事观之。天意亦可见矣。尝观推奴之家。虽得累百千金。而毕竟无所归属。或绝嗣。或贫乞而死。此可见其为不义之财无疑矣。夫财者灾也。货者祸也。以不义得货财。而其能保有其福乎。为吾子孙者。宜观于此。一以从良为心。无施推核之政。是实享福裕后之道也。慎之慎之。随笔。

南草之出。出自日本。二百年前无有也。壬辰倭患以后始有。而未几遍于天下。其为草不见经传。不录汤液。一妖草也。民间盛种。以为牟利。有似于唐宋之茶。而其害则深矣。茶则有消食之功。而此草性热味辛而毒。毒故过吸则眩。又呑火气。有痰火者。宜其有害也。及其思吸之时。求诸路人而不以为怪。是无亲踈之卞也。求诸妇女而不以为嫌。是无男女之别也。求诸仆隶而不以为耻。是无尊卑之分也。由是而威仪损焉。亵狎生焉。小则烧枕褥衣服。大则焚宫室闾里。又使生糓之土。不耕可食之物。而种此无用之草。可胜叹哉。录杂。

海中大岛[编辑]

我国三面环海。岛屿罗列。其不入于图籍者必多矣。数十年前。遇三陟人。言船汉。漂风四日。泊日本西界。转附马岛得还。其漂风也。海中有大岛。一日半。环回而去。几乎泊舟。而风逆。终不得泊。计其里数。其大似与我国地方无异矣。今壬寅。见都尺面居常汉。入岭东襄阳。随船汉入海。漂风数日。泊一岛。芦苇满野。树木参天。船人凡八名。皆下陆。周走四方一二百里。无人迹。经累日风顺后还来。此必三陟人所见者也。近见安师傅应昌杂录。仁祖朝。黄瀷为统制使。有一船漂泊。问之则在南方国。国在日本西南二千馀里。无潮汐水云。又言其国本是新罗人。罗将亡。太子率宗族万馀人。欲拒高丽。不成。入金刚山人多谷。少不能容。与民庶二十馀万户。分载入海。至一岛居焉。刱名南方国。仍为二十五国之君。其民皆新罗之裔也。至今不灭云。此或是岭东船人所遇之岛耶。其云无潮汐者。我岭东之海与日本西海相接者。成一大泽。本无潮汐。则其言相符。可异也。聊记异闻以识之。

日本学者[编辑]

余尝见倭人童子问诗。有曰天空海阔小茅堂。四序悠悠春意长。却笑渊明无卓识。北窗高卧傲羲皇。后见不知何人所作。蝉谷杂记。有云日本人洛阳伊藤维桢原佐。著童子问。凡百八十条共三册。号古学先生。其长允锓子梓。其门人林景范文进。作跋维桢之言曰。儒者之学。最忌暗昧。其论道解经。须是明白端的。若白日在十字街头作事。一毫瞒人不得方可。切不可附会。不可假借迁就。尤嫌回护以掩其短。又戒妆点以取媚悦。从前诸儒动犯此诸病。非惟有害于论道解经。反大坏人之心术。不可不知云云。此言甚好。此外格言甚多。不意海岛之中蛮貊之邦。能有此学问人也。窃观其三册所论。大抵推尊孟子。而时疵伊川矣。英宗戊辰通信时。书记有柳姓人。逢和泉人号兰陵者。有文学。问伊藤氏之学。答曰。伊藤固弊邦豪杰之士。而非吾道故不欲详之耳。盖伊藤之学。排斥程朱故也。又有藤明远者。伊藤维桢之徒也。贻书于制述官书记。以中庸为非子思之书。张皇为辞。而语不成说。文理未畅云。据此而言。则其学可知也。仁祖癸未。赵龙洲为通信使。时有林道春号罗山夕颜巷。以儒学称。官位亦尊。为民部卿。与龙洲有往复书。其人文词与识见。虽无可称道者。而以文学鸣于一国。国中文翰。皆委其手。戊辰信使时。有国子祭酒林信充者。即道春曾孙也。世执文衡。国书词翰。皆出其手。道春子恕及靖。皆掌文任。恕子信笃。官弘文院学士。信充。信笃之子也。

佛法入中国[编辑]

韩文公佛骨表云。佛法自后汉时流入中国。又有诗云。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按后汉书西域传云。明帝时入中国。而萧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刘向列仙传序曰。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即如此说。则汉成哀之间。已有经矣。汉武故事曰。昆邪杀休屠王来降。得其金人之神。上置之甘泉宫。金人者皆长丈馀。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祀之。盖汉武时。其经未行于中国。但以神明祀之。列子周穆王时。西域化人来。浮屠人。善幻多技能。此亦佛类也。又开皇历代三辅实记云。平帝世。刘向称余览典籍。往见有佛经。将知周时久流释典。秦虽爇除。汉兴复出也。又汉武作昆明池。掘得劫灰。东方朔云。可问西域道人。西域道人。佛之徒也。又真诰云。裵真人有三十四弟子。十八人学佛道。馀学仙道。陶弘景云。长安中。似已有佛。裵君即是其事。以此考之。中国之有佛尚矣。退之所云。据正史也。又按何书。汉明帝梦金人长丈馀。头有光明。飞行殿庭。以问群臣。傅毅曰。西方有神。名佛。其形丈六尺而黄金色。于是帝遣郞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幷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白马负经。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以处之。其经缄于兰台石室。又画像于清源台及显节陵上。自是始传中国。

稗沙门[编辑]

佛经说僧之无行者曰。譬如麦田中生稗麦。不可分别。田夫谓此稗麦。尽是好麦。后见穟生。乃知非是。如沙门在众中。似是持戒。施主见时。谓尽是沙门。而彼痴人。实非沙门。是名稗沙门。今世以儒称者。其免稗沙门者几何。佛氏之善喩如是。可以知戒。右并随笔。

六朝沙门见人主。多不致敬。唐初。僧尼受父母及尊者礼拜。高宗诏革其礼。乃正。至胡元之世。而国师法王。至与人主抗礼。我国高丽尊尚佛教。王必有国师王师。至国初犹然。自中叶儒教大行。排黜异端。使无所容。缁流道遇士族。必使折节下拜而去。已成风习。可为后世之所效者也。

丁卯十月十七夜梦。与尹昌喜论鬼神事曰。鬼神聦明正直而一者也。一者实也。实则诚也。无诚则鬼不格。故中庸鬼神章言诚。觉而思之。其言有征。书以识之。

疠疫。二仪间不正之气蕴郁而成之者也。故或刑狱烦重。或兵革连仍。或年糓荒歉。皆有以致之矣。其为气也分布流注。当之者必病。以其气之大小而染亦有众寡。若一国若一方。若一乡若一家。若一人之不同也。传染多在于退热之后。盖恶气凝着于病人之身。日满痛尽后热退。而其未散之气。又袭人而传痛。非有鬼而使之然也。

有气者。必以气而御之。焚药烧术。为辟疠之方。以其气馥烈。故能辟恶气矣。如人两家堗烟幷起。此起而东。彼起而西。相合于中间。则不东不西。腾而上焉。以其气相撑亘故也。尝观术书。军中疫起。取人死尸。积而焚之。疫即止。又见李民冥建州闻见录。胡人有疫则必环其里而积柴焚之云。疫气随火而散。此言尽有理。后见西士职方外记。有云哥阿岛国人尽患疫。有名医令内外遍举大火。烧一昼夜。火息而病亦愈。盖疾为邪气所侵。火气猛烈。能荡涤诸邪。邪尽而疾愈。亦至理也云。此与余平日所思相符矣。

邻里有疫。则俗忌祭祀曰。不可以犯不净之气。且焚香设食。为鬼神之招。是委巷之陋谈。非君子所宜言。假使疫信有鬼。鬼不歆非类。何妨于祭吾之先。况疫无鬼乎。又谓焚香引鬼。此又无理之甚者。辟疠焚药。皆是香属。盖其清烈之气。能御其气故也。何独于祭祀之焚香。独能引疫鬼乎。祭祀之礼。莫大于焚香降神。其可不行乎。

尧甲辰元载。而至廿一载甲子。入午会初。正当阳明之中。故文物之盛。于斯为美。至于今乾隆乙丑四千八十二年。渐入阴侵之运。所以世道渐下也。观先天图。自子半至午半为阳。自午半至子半为阴。午会凡一万八百年。而五千四百年为阳会。五千四百年为阴会。今午会所馀一千三百一十八年。则岂非侵阴之世耶。自此以降。更无兴阳之世。可胜叹哉。

古昔之世。阳气淳厚。人之所禀亦笃实。故不为阴柔所胜。去恶从善。不须费力。风气日下。阴气渐多。虽有向善之士。常为阴柔之气所乘。不能养其阳明之善。自非阳刚之君子。其不为阴所乘者鲜矣。

风气随时而开。共工九黎之乱。在阳运休明之世。其犹朝昼之晦冥乎。自今以往。虽为向阴之世。亦岂无和风惠日于夕阳之时乎。

人生斯世。等是泡幻。尧舜为上古之圣人。而数其年则不过是四千年前人。以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之数计之。则尧舜之前。不知其为几千万岁。而许多圣贤名。湮没不传。尧舜之后。又不知其为几千万岁。后来之留名。必不过尧舜孔孟程朱若而人矣。其他皆见𬀪而消矣。邓禹所谓垂功名于竹帛者。何其陋哉。古人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为士者当不失自己分内事。免教虚作百年身而已。名于我何哉。右并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