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顺庵集 (安鼎福)/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顺庵集
卷二
作者:安鼎福
1900年
卷三

[编辑]

上星湖李先生书先生讳瀷○丁卯[编辑]

两度造谒。出于积岁尊慕之诚。非敢谓此陋质可以承教矣。月前邵南便。忽伏承手书。仰审初寒动止万安。驰慰遥深。第蒙不鄙。仰质疑礼。逐件指教。赐谕勤厚。有不敢承当者。悚惶退缩之馀。得以见与进不保往之盛心。而自幸不见弃于并世之大人君子。则顾此下品之质。或有从善之望矣。感颂无已。信后月改。冬候不适。伏问静养气候一向康宁否。仰德之怀。靡日而弛。鼎福拜违以后。忽已数月。亲癠身恙。殆无宁日。加以荒年。窘束殊甚。无展卷之暇。目看天赋之衷。日就颠倒。而莫之知救。良自悼叹。鼎福幼而失学。长迷厥方。不知目前大路明白坦荡。自易寻觅。而浪自奔忙于百歧千迳之间。若夫历代诸史世务经纶之书。至如兵谋数术阴阳驳杂之类。靡不欲究。而本原不厚。立心太躁。竟无所得。而年逾三十。默自循省。愧咎交积。思欲就正于当世之君子。幸若怜而教之。则虽不移之质。庶有善反之机矣。然而家贫身病。徒步从师之计。终违素诚。所愿不过守定册子。为乡里之一小儒耳。由前而言。则立志虚远。终无所当。由后而言。则志气摧落。甘趣卑下。一人之身而兼过不及之病。如此而不为小人之归者。几希矣。元来气质轻踈愚妄。故变化之难。至于如此。乞从此猥蒙不弃。频加箴砭。指示正路。则何幸如之。古人有以不远复三字。为三字符。又论诚。自不妄语始。皆终身受用。为世大儒。此虽不敢伦比于今日。而区区请益之意。愿得一言之教。欲为没身体行之地。受病之由。已陈于上。明示对症之药。千万伏望。冬前切欲造拜。而屡图款段不得。又当专伻仰复。而僮指无可使者。玆因邵便转达。不敏之罪。无所逃也。礼书浩穰。卒难硏究。每以为忧。前日赐书中所着礼说下惠之谕。伏感伏幸。易理深奥。有非后生所能强探者。而卦变之说。终有难通处。略记所疑别纸仰呈。下示幸甚。义当无隐。故辞涉僭猥而不知止。主臣主臣。馀伏祝若序增福。以慰瞻仰。不宣。

上星湖先生书戊辰[编辑]

前上一书。虽甚狂谬。实出衷赤。不欲为掩恶之小人。而自尽其固陋矣。伏蒙元日赐书。大度包容。不以罪而教之。指示本原。勉励益笃。真若有可教者然。庄诵感佩。不知所谕。窃恐资浅而质下。气轻而志弱。一时从善之念虽切。悠久刚制之德不足。自欺之过。又能欺于先生长者之前。则罪固不容诛矣。惶悚之馀。反而思之。若或因此不失其良心而稍去太甚。使此生之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不终为醉生梦死之归。则是先生之赐也。何幸何幸。邵二泉语。诚觉有病。试以自己受病处言之。内而本地不固。故恐有始勤终怠之虑而务为自恕之态。外而畏人非笑。故常思同流合污之计而求免世俗之讥。半上落下。终至于内外俱亡。盖由于假道学之言误之也。今承下谕。益切敬仰。主静居敬。自初学至成德。不过惟此二者而已。顾念庸下。实有不敢当于学问之工程。以是悚懔。恐负今日提教之恩耳。

答上星湖先生书己巳[编辑]

客腊拜谒。出于一岁之后。而陪寝二日。遽尔归来。伏慕益复区区。前日二书垂谕。主静居敬之训。君子所贵之章。非敢能之。矢终身诵之。韬晦一节。谨当服膺。而改名事。终欠平正道理。名虽改而此身则犹夫人也。此当尽其在我者而自守之耳。故未敢即承命。未审如何。

上星湖先生书己巳[编辑]

潦暑比酷。伏问道体起居万安。令胤病情若何。伏慕不任区区。鼎福疾忧丛里。工夫专废。从前冀无大过者。惟其日对古典。以为禁恶之法文。今岁将半。而不读一卷书。此心将何所凑泊。实理将何以见得。惟自闷怜。小学闻命以来。常置案上。而昨非甚多。愧惧交深。一命之除。诚出虑外。除目初来。不知以何悬注。后闻前日蒙师。拟以经学。今者寝郞。注以门荫。经学则无其实。门荫则失其序。二者皆不可冒出。或言呈于天曹。明其失次不仕之由。而此却有嫌。不过欲满限自止之耳。然而无妄之福。非喜伊惧。日后复尔。则不知何以处之也。尹丈书中。先生谕以经学拟注。则审慎其出处云。故敢幷告之。馀不宣。

答上星湖先生书辛未[编辑]

鼎福往来门下。六年于玆。前后陪侍。不过数日。猥蒙不弃。虽在半席片辞之间。教诲之勤。抚爱之笃。恩同所生。常念先生春秋既高。贱子年又晼晩。每欲及时日在函丈。躬承警咳。不意亲癠积岁沉困。继以俗宦又来相迫。奔走汨没。而先生又遭大戚。患候弥笃矣。不言之忧。藏心之虑。无间时刻。而当此阳复之际。祷祝微忱。尤不胜区区。意外伏承至日赐书。得奉于累月旷候之馀。私心慰幸。若抱拱璧。第伏审患候犹然。伏观字画战掉。有艰涩难成之态。亦可以仰揣病患之紧重矣。敬玩累度。慕虑之怀。益复无涯矣。鼎福素以昏昧之质。早岁沉婴奇疾。父母之心。常以死生为虑。不加以学问之事。终致失学。而兼以家事窘约。无所止泊。故课治田农。又不能专意于学。然而一段不昧之心。稍见于心目之间。自谓若此而终焉。则马牛裾而狗豕食矣。遂取古经史而读之。口诵手抄。略知古人入道之序。人己之分。而未免有日暮途远之虑。贪多务得。不能实用其力。故日用之间。动多跲踬。七情之发。多不理裁。或有为乡里之陈人。不知此事之为何如者之所不为焉。静而思之。愧愳山积。自见先生以后。虽不能日接耿光。长承雅敕。庶可倚以为重。警此昏慵。六年之内。无少改乎其故。而终始一套。此未得其要而然耳。窃尝观于古人之言而有得焉。曰惟此一理。盈天地贯古今。该物我兼动静。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若用功于格物致知之学。灼见事物本然之妙。则其彛则之间。自有循序而渐进者矣。而头緖多端。难以一见劈破矣。故程夫子之言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此敬之所以贯动静知行而一之者也。常以贱疾之所在而推之。则心力短弱。气质脆薄。既不能尽意究核。又不能高声诵读。若强焉则精神反复耗散而气亦薾然。处事之际。亦复失当矣。是以欲得一静僻处。涵养本原。收拾放心。使本地牢固然后。以之格物而致知。以之应事而接物。常使心为之主而不为事物所胜。则不至有纷扰难解之患。而又入世路。滚汨埃臼。素心又违矣。虽欲弃之不疑。而禄仕之计。又不知其不才而不能止。痛悼闷恻。当复何喩。继自今当无事端嘿。有为省察。毋敢自绝于大君子。而轻忽之质。惟以复蹈故辙。是恐是惧耳。不胜仰德。敢贡愚衷。不罪僭易。复赐明教幸甚。道东录。与尹丈有誊出之议。欲俟下教而为之耳。馀不宣。

上星湖先生书癸酉[编辑]

粹语篇次。尽有可疑。故僭易改定仰禀。且其章次。专以文集之序编定。故前后缓急。或失其序。亦与尹丈商量改次。非敢分裂长者已成之书。欲为己功也。实出于贡愚献疑之意。并乞指教。密城安景渐欲不朽其先德。携卷进谒。其诚可尚也。伏未知精力可以及此否。顷日景协书。或言鼎象也。反鼎为革。革有风炉象。洪范曰。金曰从革。亦指此。未知其义。所谓或言。未知出于何书。而愚见风炉之象。革果有焉。下体火中巽木。上兑金。金在木火之上。有风火鼓铸之象。正似风炉然矣。从革之义。未必不由于此。欲以此相答。而便使无凭。敢以先告请教耳。

上星湖先生书癸酉[编辑]

粹语病里校检。固多踈漏。而自谓是八九分得正之书。奉禀于先生。就质于尹丈。删定几尽。无欠末梢。尹丈有书以为既以粹语命名。则言行不当兼采。篇中论行处。皆当删去。此事侍生亦尝念及。而第意下以为此书就文集及诸家言行录中取其粹美之语。与程门粹言。微有不同。而凡例中。亦已言之矣。由是不以为疑。未及相质。累次论难于尹丈。而未见肯可。然愚意则终未知为不可也。伏未知如何。更赐指教。序文。圭复庄诵二三句节。未免有可疑处。敢此仰禀。彬彬乎大哉下十字接续处似突然。删之如何。斯文也哉下十四字语意似露。恐当改定。愚意则或以某生晩。不得抠衣于先生之门。徒能读其书云云。未知如何。末段呜呼以下。亦欠浑然。愚意则亦或以为子思子,子程子。皆后人尊慕之语也。东人之尊慕。无过于退溪。则李子之称。宜东人之无异辞也。观此篇者。幸有以知之云。如此措语。未知如何。义在无隐。敢此贡愚。不任惶悚。下答尹丈书。混封于此来书中。伏想先生之意。亦不以披看为嫌。故与窥人私书之意。有所不同。遂敢披玩。则书末论傅徐辈当书诛书杀之例。侍生平日于纲目之书。讲之稍熟于他书。而笔法之可疑处甚多。又与凡例。大不相关。行状所谓以未及修正为恨者。果是实语也。节义是史家之所褒。而战国之际。君臣之义扫地。如有一人仅死难。则固为空谷之跫音。王蠋之死。可谓卓越事。当立纲而反没之。但注于目下。至若后代。虽一时战亡者。必书死之。不厌其烦。此正未可知也。笔法又或有讨杀等例。后儒以为书讨以诛其臣之罪。书杀以彰其君之恶。笔法果有如此格例耶。尝疑洪范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释者以为商曰祀。称祀者。与箕子之为殷臣也。然则十三。是武王即位年数。祀是殷称。如是混称。终觉不安。伏乞下教。至若郢公宇文士及卒,临淮太守却超卒。如此笔法。固有惩恶之道耶。此书所疑。不可毛举。适因一二条。敢此仰质焉。下书中欧公取谤事及李平叔论四七道次密启之类。皆承教。第有书答奇明彦。有数句难晓者。若以尊师之重。而幷与未得为已得。是自欺。非事师之义耳。伏未知此指何事耶。馀不宣。

上星湖先生书甲戌[编辑]

纲目与凡例相违者多。而自唐以下尤甚。书人薨卒。自有其例。书爵书卒而注其谥曰某。盖不可以死后之称。加于未卒之前也。朱子常言左传。独陈桓公一处称谥。此亦可见。而文贞公宋璟,武穆王李光弼,忠武王郭子仪之类。分明是未及修正者。而后儒论之曰。书谥为褒崇之意。此皆出于随处解义。非得朱子本意者也。故侍生常以为欲读纲目。当依凡例。与凡例相违者。逐纲而注之。似不失其本旨也。尹丈亦言如此。伏未知如何。历代奸凶及冯道之类。固当为死例。反以书卒。诚为可疑。丘琼山世史正纲。笔削顿异。至若王安石。以变法乱天下。字说乖圣经。遂书死。此等笔法。果如何耶。萧琮事。窃尝疑之。未及仰质。今幸下示。受教多矣。上书叛下书死。则朱子之罪琮明矣。推此义而言之。则是育我之德。反重于生我之恩。而沮臣子兴复旧物之志矣。求之义理。必不如是。而特笔若此。刘友益,尹起莘辈。从以罪琮。不遗馀力。诚未可知也。然则改叛书奔。则奔为有故之辞。似或可矣。前日在江华时。见林经历象鼎。颇有史学。有所编辑。立纲之时。多有所问。至武庚事。林云当书诛。与管蔡同笔。侍生以为在管蔡则当书诛。在武庚则当书杀。武庚不识天命之罪。固有之矣。至于以殷遗孙。欲复旧物。则武庚实无罪矣。先儒云周之所谓顽民。即殷之忠臣。此不当书诛。林然之。遂以杀武庚诛管蔡立纲。此事心尝疑之。今幷奉禀。弑是下杀上之辞也。子于母后称臣。则母之于子。不可以在下例论之也。诚如下教。然而冯太后,胡太后皆书弑。此似不拘于下杀上之义。夫君一而已。妇人有从子之义。虽为母后。以坤道推之。终是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上承宗庙。下临兆庶。尊无二上。而太后鸩之。于此言杀。不得书弑之义。似无所疑。伏乞更赐指教。若以弑为不可。则实无代此而为说者。尝观晋书。凡中国之人。为胡羯所杀者。皆曰某为某所害。然则以害代弑。或可耶。不然则曰太后进毒于魏主。魏主殂云。而弑害等字。不当下耶。下书中杨国忠。是李辅国也。辅国杀皇后张氏。张氏固有罪矣。而辅国岂敢杀耶。此杀字恐误。至若盗杀李辅国者。似是特笔。无可疑者。辅国有罪。代宗不能明正其罪。而行盗贼之事以杀之。书盗杀。所以病代宗也。无关于辅国。伏未知如何。

上星湖先生别纸甲戌[编辑]

蹊路当前可细分。士生求志亦曾闻。秋蛩抱叶休悲岁。昂鹤冲霄本寡群。谁使夜留沧海月。卧看风扫太空云。青山俨立惟吾友。也有心存说向君。伏未知此先生所咏耶。有人来传此嘲世而作。愚以为此不过咏怀对景之吟。何句是嘲世语耶。其人然之而去。窃思之。世情良可险矣。不辨黑白。率尔立说。弄假而成真。卒致悠悠之谈。大抵然也。前日在京时。不知者三四人谓观疾书。多所指斥。虽不与语。而心甚不安。此不过誊借之际。初是相好间二传三传。或挂于时眼也。敢此仰告耳。此诗颔联。似欠亭亭物表矫矫霞外底气象。而少有牵累之意。未审如何耶。

上星湖先生书乙亥[编辑]

穷庐病伏。万念都灰。而每奉先生手札。若抱拱璧。心路乍开。虽坠此瞢腾界中。而一脉向善之心。犹存而然耶。正月念后。伏奉立春日下书。今月望后。又奉正月念八日下书。书问荐加。轸念死生。兼示药方。伏切哀感。因伏审气候康宁。不任哀慰之至。先人阃内言行。实有不忍没者。但幽潜未显。名不登于史策。若无记实文字垂示来裔。此固后承之至痛。窃念小子之于先生。情无所隐。有怀必达。故不敢自外。前有所陈禀者。而悚仄以俟。伏见下书。有督还家状之教。疾病垂死之中。感叹愈切。玆敢再拜封纳。固知此事有碍于静摄中。而事迹甚少。文字必简。不顾边幅之小嫌。欲以副幽明附骥之至愿也。且一纸是王考墓文。而桐湖朴掌令所著也。先考在世。常欲抠衣门下。仰烦志文。而荏苒岁月。不得遂意。疾病之际。常以此为恨。并以仰呈。以俟进退之命。若怜其至愿。赐以一言之重。则在不肖继述之意。亦将有辞矣。身抱孱疾。不能躬诣。递人转上。自讼罪咎。无所逃焉。伏乞恕谅焉。前日下书。有欲知疾书中指摘之谕。今世人大抵哓哓好讥谤。岂能知书中意而如是耶。糓山笔尘。昔年从景命所得见。盖中国意思。不草草如是。又观纲鉴史断。有曰于文定者。意其为于慎行。今以得见其史论为教。有疾如此。不敢奉请而受教也。

答上星湖先生书乙亥[编辑]

鼎福练縓已除。恸陨愈切。五月以后。始读礼书。以家礼为主。而先自丧礼始。考以三礼。参以通典及先儒诸说。而疑奥矛盾。不能通透。伏叹。朱子后为家礼学者尽多。而无逐句注解者。又无援古相证者。今以疾书为主而句解之。先儒说之发明者。亦于圈外增入。欲如论孟集注之例。为家藏考阅之地。而见识未到。用是为惧耳。

上星湖先生别纸丙子[编辑]

恒以疾忧。奔避累年。旧舍颓废。无以庇身。令舍季家督手执斧斤。躬自筑室。而邀洞中少年之能鄙事者助役。不旬而成。其制象庵字形。庵之为字。艹以茅盖也。一横梁也。人环椽也。电中立一柱而成四间也。二柱则六间。三柱则八间。其用尤广。东北峡民。皆为此屋。自述梁文。有曰三柱高标。前后敞八间之屋。一梁上覆。左右环百馀之椽。其制可以想知矣。前面二间。为室以居。名曰顺庵。盖取其字而名之。窃谓天下之事。惟顺理而已。中一间为堂。为应事之所。茅茨土堂。耕樵布粝。诵诗读书。莫非其分。故名曰分宜。又隔一间为室。名以湛肃。祭祀时斋所也。后面拓三间。为藏弆器物之所。东北一间。奉安家庙焉。门下所居深山之中环一洞。方数弓馀。山名灵长。在汉山西南三十里而近。三田浦南四十里而赢。累世丘墓在焉。耕稼樵牧。不与人相干。足不出洞外。于今三载。虽居忧疾病之使然。而性亦简拙而然矣。鼎福忝在及门之列。已逾十年矣。前后赐书诱教。精粗巨细。毕露无馀。惟此可以终身行之有馀。更何敢烦溷于静摄之中。而窃愿一得堂记庵铭。为没齿诵念之资。伏乞俯念。不任悚仄之至。

上星湖先生书丁丑[编辑]

丧祭说。前后赐教谆悉。谨当奉行。而家礼奉四世之䂓。为举天下大同之礼。故大夫祭三代。虽见古礼。虽载国典。而东方之士。不遵此而遵彼者。盖以家礼为重也。到此卒难变通。而至若祭物一节。则朱子于家礼曰贫则称家之有无。于语类曰随家豊约。如一饭一羹。可尽其诚。知此意则品味之多寡。不必一如家礼之式。而笾豆加减之数。要不失其义而已。易在萃则用大牲吉。当损则二簋用享。朱子之义。亦本于此矣。今人或富厚贵显。飮食若流。而反薄于奉先。或贫窭无赖。不能备笾豆之数。则亦公然不祭。二者均为不是矣。凶年。祀以下牲。国君犹然。况士庶乎。后世祭祀繁重。有忌祭有墓祭。有节日之荐。古人只有时享。而国语。士庶人舍时。则亦只岁一祭而已。士之一笾一豆。大夫之二笾二豆。其视后人。无已太简。盖不如是。不能保守百畒之田矣。观其祭祀之节。而其他俭约。亦可推知矣。中国土地膏沃。物产丰饶。而制节谨度。犹且如是。况东土地瘠物薄。最号贫国。且拙于理生而其可滥用乎。妄窃以为祭祀之礼。当视其家之贫富。岁之丰歉。一年经用之饶乏而为之节度。定以三品。家苟富也。岁苟丰也。当如家礼六笾六豆之数而不得过焉。否则笾豆或四或二。而鼎俎饼面之属。随而裁减。又其下则一笾一豆。亦无不可。又不及此。无以为礼。虽粝饭菜羹。当祭之无阙耳。鼎福虽甚贫窭。犹不至于琐尾。则只得保守墓田。一味节啬。而一岁之内。祭祀许多。虽以二簋之义而享之。岁末计之。费钱甚多。贫士之钱。惟在于以糓贸之。糓无多而贸钱不已。则其馀几何。为是之惧。今年定祭仪。墓祭依国制。用寒食秋夕而废正朝端午。庙中存二祭。用冬夏二至。又有忌祭。而祭物则于上三品之中。用其中下二品而裁制焉。其要不欲负债于人。不欲典卖物件。只欲于一岁之中。观其所入而为之。然而土地内缩。人口外广。亦不能必其如是矣。此出臆料。不能自信。复此仰告。

上星湖先生别纸丁丑[编辑]

古礼。人臣为君制衰。以终三年。不如后世白衣笠之制也。君谅阴三年。而冢宰摄政。则亦以衰服行事耶。衰绖既不可以行事。群臣盖别有其服矣。曾子问。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之训。以我国事言之。惟守陵官可以当之。馀虽贵近居官者。恐不可如此。古今虽有不同。古之人岂以泛然任官之人。在君丧之中。不行亲丧可乎。近观西洋书。其说虽精核。而终是异端之学也。吾儒之所以修己养性。行善去恶者。是不过为所当为。而无一毫徼福于身后之意。西学则其所以修身者。专为天台之审判。此与吾儒大相不同矣。其天主实义曰。天主怒辂齐拂儿。变为魔鬼。降置地狱。自是天地间。始有魔鬼。始有地狱。按此等言语。决是异端。天主若为辂齐拂儿设地狱。则地狱还是天主私狱。且此前人之造恶者。不受地狱之苦。天主之赏罚。更于何处施之耶。又畸人篇云额勒卧略代人受地狱之苦。按天主之赏罚。不以其人之善恶。而或以私嘱。有所轻重。则其于审判。可谓得乎。若然。不必做善。谄事天主一私人可矣。又辨学遗牍者。即莲池和尚与利玛窦论学书也。其辨论精核。往往操戈入室。恨不与马鸣达摩诸人对垒树帜。以相辨争也。先生其已见之否。实义第二篇。又曰。有君则有臣。无君则无臣。有物则有物之理。无此物之实。即无此理之实。此所谓气先于理之说。此果如何。

上星湖先生书丁丑[编辑]

国母服。礼不曰为小君。而曰为君之母。妻期则是本无服。从君而降也。若庶民则虽在率土之内。而从君之义。有推不得者。故无服。五礼仪内丧。庶人十三日而除。卒哭前。禁用红紫。则国制亦有等级矣。今无贵无贱。悉从终丧白素之制者。遵何礼耶。或中间有所变改而不能知耶。先生前衔。虽与流外一般。而与古庶人在官者有异。则其势必同于命士之列矣。虽无肃谢之例。又以疾不供仕之故。而欲自处以庶人之义则或太过矣。我东士族之名。自成一俗。与古异。是以仪注亦云生徒白衣笠。以从丧制。与庶民区而别之。则只当从此例而已。此外恐无可论。期后诸臣除服。而主上犹持重服。则贵近之臣。似不可以吉彩进见矣。君丧谓之方丧。则与父相比而制之也。下教所引缟冠玄武。子姓之服。证谕明白。恐不可以衰服升缕之少异而致疑也。未知国朝前例之如何。而近观丽史。明宗当太后丧。卒哭后谓群臣曰。朕尚带皂。而卿等独带红耶云。则以带红从吉为未安也。况今礼教休明之时乎。愚意则贵近之臣。以浅淡服乌帽角带之制从事。恐为得宜。未审如何。古今称帝王能行三年丧者四君。晋武,魏孝文,宇文高祖,完颜世宗。而能遂其志。终三年者。惟周金两主而已。孝文初欲行三年。为群议所尼。为期年之制。故胡致堂曰。孝文不能三年。于是期而祥。改月而禫。是用古者父在为母之服。不中节矣。今以出于资治通鉴及北史者。别纸仰告。

别纸[编辑]

通鉴。后魏孝文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冯太后殂。冬十月癸酉。葬永固陵。甲戌。谒陵。王公请公除。不从。己卯。又谒陵。庚辰。引见群臣曰。今朕逼于遗册。唯望至期。虽不至期。蕴结差申。十五年四月癸亥朔。始进䟽食。甲子。罢朝夕哭。北史无此条。甲戌。魏李彪聘齐。齐人设乐。彪曰。主上孝思罔涯。兴坠正失去。三月晦。朝臣始除衰绖。犹以素服从事。不敢承奏乐之赐。九月丁丑。帝率群臣哭已。帝易服缟冠革带黑履。北史无此。戊子晦。帝易服缟冠素纰白布深衣以祭。北史无此。十一月己未朔。魏主禫于太和庙。衮冕以祭。既而服黑介帻素纱深衣。拜陵而还。北史无此。甲子。临太华殿。服通天冠绛纱袍。以飨群臣。乐悬而不作。北史无此。十六年正月朔。飨群臣于太华殿。悬而不乐。九月辛未。以太后再期。哭于陵左。

上星湖先生书戊寅[编辑]

自叙文。平生慕二人。三代以后有宋以前。若无此二人。千馀年间。几乎寥寥矣。非曰为第一等人而学固止于此耳。盖甲戌冬间。病且垂尽。欲于未死之前。收拾先状。又于自己心事。亦有遗意。倩笔呼草。聊以为戯。其中绝不道儒家语者。盖俗人稍读濂洛书十馀卷。则晏然高自标致。以程朱自处。然而夷考其行。全不相掩。故以是为嫌。欲脱其套耳。非不知吾家大门庭。有战兢临履。真正好道理也。后来自想。亦不能满意。继编希颜录。附以濂溪明道二先生。敢为一绝曰。渊明放旷终非道。诸葛功名谩瘁神。陋巷闭门无个事。程花周草一般春。然而夹杂之心。自不掩于文字之间。以致函丈之疑讶。益增愧恨。激仰二字。谨闻命矣。倭书有和汉名数为名者二卷。即我肃庙庚午年。贝原笃信之所著也。转借于奉使人家。即为推去。故不得纳上。伏叹。倭初都太和州。故盖以和为国号。犹清人之指建州为满也。其历世篇云上世有天神七代。地神五代。盖谓君为神也。至狭野为人皇始祖。即所谓神武天皇也。以其书考之。则其立距我肃庙庚午。为一百十四世。二千三百四十年。证以中国史。则当周襄王之二年辛未矣。一姓相传。至今不已。是中国圣王之所不能者。诚为异事。而封建之法能行焉。且其器械之精妙。制度之一定。则不可以蛮夷忽之也。若文之以礼乐。则诚海中之乐土也。关白之兴。始于源赖朝。当宋淳煕间。以镰仓将军。镰仓关东地名。逐用事大臣平清盛。废杀安德天皇。遂擅国政。镰仓将军历十世一百四十九年。又有足利尊氏者代之。即元文宗至顺间也。又历十三世二百三十一年。而信长代兴。秀吉代信长。家康代秀吉。其国亦有忠义之士。常愤东武武藏州。关白所居。之雄刚。西京山城州。倭皇所居。之微弱。欲有所为。而但六十六州太守家眷。皆为关白质子。故不敢发。前有山暗斋及其门人浅见斋者。议论以许鲁斋仕元为非。今有浅见门人姓若名新镜者。字仲渊号修斋。好学善谈论。自比于岳飞,方孝孺。恒有兴复西京之志。然则果奇士也。关白称征夷大将军。所谓夷。似指虾蛦也。其国甚大。恐其强盛难制。故有此称号。而关白之常居关东。亦岂非弹压虾蛦而然欤。虾蛦地近我北道。后汉书。鲜卑檀石槐击倭国。获千馀家。使之捕鱼助粮。则其去女真地不远矣。倭国虽云在海中无外侮。然而天下之事变无穷。蛮夷之盛衰无常。女真中更有如檀石槐者出。而虾蛦亦复煽动。则其国亦难保矣。

别纸[编辑]

今妇人首餙。为一大政令。未审若何而可乎。考古礼。不过副也编也次也笄纚也而已。若以髢为胡元之陋俗。则恐有误。诗云不屑髢也。左传。髡己氏妻发为髢。庄子秃而施髢云。则中国古时用髢。礼经外传记所论。亦难掩矣。中国史东夷传谓百济女辫发垂后。嫁则分为两道。盘于头上。新罗传。妇人辫发绕头。此盖今俗也。史亦云新罗服素。句丽百济皆服白云。则白亦我东旧俗。而说者谓今人尚白。是太师遗风。亦或然也。然则韩为朝鲜遗民。则双紒绕首之制。安知非箕王旧俗耶。家礼笄条有冠。且宋史。王雱携妇人冠云。则中国宋时盖有冠。而以礼男子冠妇人笄对说之语观之。则冠亦非礼矣。通考高丽传。妇人鬐䯻垂右肩。馀发被下。约以绛罗贲之簪云者。今未知何制。董越朝鲜赋。女鬓掩耳。首戴白圈压眉。富贵者面蔽黑缯。戴一匡。如大帽檐。今无其制。则亦不可知矣。今俗簇头里。仿古何制耶。丽时元公主来后变胡服。宫人服色。亦必元俗。簇头里为今宫人所着。则后来虽复衣冠旧制。而宫中则因旧不变。至圣朝犹然。然则簇头里亦元制也。忠宣王时。元太后赐淑妃姑姑。姑姑妇人冠名。此亦何物耶。赵重峯东还封事。论妇人首餙。有𩭲䯻𨱁子之文。其制束发于顶。覆以绢。今亦不知为何物也。家礼笄礼。妇人双紒。与男子同其制。亦不可知。或如我俗男女编发虽同。而以服别之。束发双紒。男女无异耶。以礼言之。男女纚笄皆同者。抑何耶。若以緫束发。则无俗称䪿门纵纹矣。ᄀᆞ리마尝观唐画美人图。顶有䯻。而䪿上纵纹直至半顶。则亦必双紒故也。杂记曲鬈注所谓如鬌䯻者。为今何制耶。古者章服制度。尽其华美。而妇人纚笄。以今思之。徒增丑恶。未审不失纚笄之义。而欲使制度华美。则如何而可乎。

上星湖先生书戊寅[编辑]

旷候浃月。春又尽矣。伏问气候若何。向承未宁之教。日夕忧虑。靡所知届。天生先生。穷而在下。使之发挥经传。牖开来学。意非偶然。宜其寿考康宁。岿然为后生之依仰。而但春秋高深。区区下怀。不敢少弛。今月既望。梦陪杖屦。奉诲如常。觉来怅慕。曷胜形喩。未审已有勿药之喜。而静玩有常否。鼎福将母粗遣。幸无过此。犬马之齿渐长。鬓发沧浪。牙齿踈豁。不觉时年四十七。而兼以痼疾缠绕。志业荒废。天赋之性。日就颠倒而莫可振拔。自怜奈何。索居之久。任放成习。矜傲日长。究厥病源。未必非太史公为祟也。此尹丈所以前后劝戒。非但为劳心害病而发也。师友箴戒。其可忽哉。编史之工。近日停止。欲待身家之少健。识见之稍进。置之于勿忘勿助之间。先生前后赐札。谕及东事者。虽片言只字。亦别抄一册以置。为后日受用之资耳。大抵后世著述太繁。改面叠床。其流寔多。是以笃行之士。每加诋訾。此诚然矣。然若疾书之属。明睿所照。精义自发。如使一向缄默。不为箚录。则后人何述。至若东史。实无一统文字。又无一人辨别疑案。使有东数千里内数千年事迹。投之长夜中而不知顾焉。诚有其人。不可以著书为嫌而止焉者也。小子才乏三长。学无一得。何论于著书。而惟此一心则每恨恨不已也。尹丈专以著书为不可。是虽切于向里近实之工。而似欠开物成务之意也。盖古人著书。不得已也。后人著书。可已而不已者多。此意则诚不可不知也。未审如何。学贵上达。莫要于下学。论语一部。皆就有形象处立教。而颜氏之四勿。曾子之三贵。其尤者也。容貌辞气之间。日用动静之际。无非此理之流行。天叙天秩在焉。此虽平日所愿学。而气质粗卛。疾疴沉绵。因循汨溺。偸惰放肆。应接之际。往往为客气所乘。有时自念。悔恨无已。虽不能日造凾丈。躬承警诲。而如此习气。必多发露于文字之间。而难逃明鉴中矣。若蒙不弃。更赐箴砭。以卒大惠。何幸如之。既无往来传说之人而声闻相阻。则小子虽有逾节犯分悖礼伤德之事。先生何由以知之。每以是为惧。恐累师友。向日尹丈略施䂓勉。感幸何喩。近来世间交际往复书。每多奖与之言。实无攻恶之事。盖世道交丧。恐致争端。惟以谀辞相悦也。近读南轩集。其与朱子书。有曰来者多云会聚之间。酒酣气张。悲歌忼慨。如此等类。恐是平时血气之习。未能消磨者。所谓酒酣气张悲歌忼慨八字。朱子何尝至是。而不能无少逾节者。故南轩及之耳。老泉壮心还向酒中来之句。朱子亦尝讥之。而其南岳诗。有浊酒三杯豪兴发朗吟飞下祝融峯之句。朱夫子盖多豪气致然也。古人于威仪心术之间。谨之如此。读之惕然惊惧。茫然自失也。乡约事。念亦至此。但一试之。今已委他人矣。鬼神事。向日尹丈言当以程朱为据。语涉程朱。谁敢异议。而第含疑不发。徒依先儒说话影响。弥缝而为之说。不欲破绽。被讥于人。其中之所疑者则终未晣然也。敢于别纸仰禀。此非猖狂妄自为论也。实有其疑。故禀问如是。伏乞更教之也。中国人以立论为主。故历代史论。其丽不亿。而东人则不以为意。虽或有之。多不满意。无以讨出正议。伏叹。东人每忽东事不知。渠所树立虽大。毕竟终是东人。身居此土。不知其事。诚可悯叹。今节使来传道大国皇帝掘明诸陵。有僧法明书谏被杀云。天下事。亦可坐而知矣。岂无一个不惜死男子。让于一髡头人而不为言乎。意者欲长其恶而速亡之也。山僧之论世事。亦千古异闻。于渠之道。虽未为得。比于杨琏真伽。不啻霄壤矣。月初闻庆安驿路。有日本礼段上去之言。此或是国币也。我人终无远虑。每谓倭不足患。此却不是。向来参事。终是边衅之兆媒者也。倭衅每从马倭起。观平义智事。可见矣。马倭居间矫诬甚多。若传关白之命而求难从之请者。则我谕以当驰一使。面禀关白而定之云。则亦或验其真伪矣。夫两国相交。必无公然生事之理。自古天下之事。每从微细而起。且闻彼人武秇益精。奇技益聚。海中诸蛮。有好器械多奇才者。则必厚赂而招聚之云。其义虽在于尚武。实非居邻者之所乐闻也。且戊辰信使时彼国书末。有云惟冀亲睦无违。休祥可期。下语似有意。当时恨无一人使改其句。逆探其意也。如此等事。实是杞国之忧。而使人闻之。必发一笑。然亦不敢不尽也。下览后丙丁之。伏望。

别纸[编辑]

鬼神之说。以系辞祭义及濂洛诸先生之说观之。其情状可见而终有所疑。其等有三。有天地之鬼神。有人死之鬼神。有百物之鬼神。人死之鬼神。其理最难明。后世论说有三。儒者谓气聚则生。散则死而归于空无。西士谓气聚为人。既而为人之后。别有一种灵魂。死而不灭。为本身之鬼神。终古长存。佛氏谓人死为鬼。鬼复为人。轮回不已。若如儒者之说。则圣人立祭祀之义。明有祖先鬼神来格之理。若徒为孝子顺孙思慕之心而设。则是不几于虚假戯玩而不敬之甚者乎。虽云祖先子孙一气相连。故有来格之理。祖先之气。已散而归于二气之本然。则惟漂散虚空。与原初不异。复有何气更来乎。诚有来格者。则其别有不散者存明矣。若如西士之说。则人无论善恶。皆有灵魂。有天堂地狱之报。亘古恒存。其鬼至多。所谓天堂闲旷。或有可容之理。所谓地狱。地周九万里。其经三万里。三万里之中。岂能容许多鬼神。假或容之。地有形质。窒塞无空。鬼神虽云无形。亦何以容之耶。谓之散有迟速则可。谓之永世不散则不可矣。如佛氏之说。则其说尤为诳惑。不可专信。而其中亦有可疑者矣。夫天下之道非一。而儒外皆异端也。儒者之道。语常不语变。变固不可测。语变不已。则将荒诞不经而归于异端之无忌惮也。是以圣人不语怪而已。怪未尝无也。以诗书观之。君臣交戒。必以上帝祖考神灵言之。若无其实。则圣人何为以人所不见恍惚难信之事。诳谲于人。而人亦信从之乎。明有是事。故其言亦如是矣。殷人尚鬼。岂若后世愚民之诱惑于巫觋者为也。是必多有实事之可言。而安知非焚灭之馀亡而不传耶。后世语常之道胜。若一语一事。稍涉于不见不闻。则辄归语怪之科。是故立教者。慎之而不发。守常者只欲依仿先儒之说而终未能晣然无疑也。窃尝思之。人之生死。以大体言之。尽由于气之聚散。如火灭烟散。腾空而消灭者。其中亦或有不散者。如西士之说。如真金入火。混体消瀜。而一点精光。犹有存焉。其中亦或有轮回。如释氏之说矣。若有未散之气。则其聚而复生。亦不异矣。人之生也。以气之聚。则鬼神非气乎。以史传言之。如识环记井。其类甚多。以今世人家所传观之。亦多可疑。若是之类。证之以必然则妄。诿之以一切不然则太拘。其势但不语而已。易云游魂为变。不独为游散而已。至于为变。则盖无所不有矣。张子以游魂为变。为轮回之说非则何敢更为论说。而其疑终未亡也。程朱之说。亦多有引而不发者。徒增后人之疑。程子曰。死生人鬼之理。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语类朱子曰。鬼神死生之理。定不如释家所云。世俗所见。然必有其事昭昭。不可以理推者。此等处。且莫要理会。又曰。识环记井之事。此又别有说话。○大全答王子合书曰。天地之阴阳无穷。则人物之魂魄无尽。所以有感必通。尤不得专以阴滞未散。终归于尽为说矣。又答董叔重曰。鬼神之理。圣人难言之。谓真有一物。固不可。谓非真有一物。亦不可。若未能晓。阙之可也。○按此等议论。皆非可疑者乎。花潭鬼神论。与利氏说合。而利氏则谓自有生人以来。其鬼长存。徐氏谓有久速之别。徐说似优矣。李子尝非徐说。则不敢复有所疑。而终有可疑者存。则不可以语涉异教为惧而含糊不发。不就正于有道矣。天堂地狱之说。言语貌像。终是异端。然而果有未散之灵魂。则必有主张者存。有主张者存。则赏善罚恶。或不怪矣。然而末梢赏繁刑重。主张者将何以区处耶。是其说之终有窒碍处也。西士魔鬼之论。恐其俗或然也。凡人之善恶。由于形气性命之分。魔鬼何能导人为恶耶。此论诚弃之当矣。魂魄合而为人。人死则魂升魄降。魂固有神。以传记所存言。则墓亦有鬼。是魄亦有神矣。是一人而有魂魄之别。其神有二也。三魂七魄之说。出于道家。其言难信。朱子言之曰。三七是金木之数。然则一人之死。而魂魄分为十个神。不其多乎。医书。肝藏魂肺藏魄。肝木而肺金。洛书之位。三东而七西。故朱子之言。盖出于此。而以金数为七则不可知也。窃谓魂魄不可以二之。左氏谓心之精爽。是谓魂魄。西士所谓灵魂是也。人之神一而已。而有在阴在阳之别。故有魂魄之名。不可别为二物也。

答上星湖先生书戊寅[编辑]

闲居无聊。随手抽架上书。偶看明崇祯事。当时未必无才而毕竟用小人。未必无策而末梢用下计。矜小察而昧大体。慕近功而忽远略。以至群宵秉成。贿货黩政。终焉民溃夷猾而国不保矣。刘宗周之䟽。有曰人人救过不给。而欺罔之习转甚。事事仰承独断。而谄谀之风日长。读之不觉长叹。及其无可奈何。乃曰。朕非亡国之君。而诸臣尽亡国之臣。终不知用此亡国臣者为何人。人之难悟也如此。天下事其可知矣。西辽大石。果是奇事。华夏之外。五经之表。亦自有人者。非虚语也。自古儒者每严华夷之分。若不生于中土。则尽谓之夷。此不通之论也。天意何尝有界限。永历庚寅后事无闻。柳磻溪集言我显庙丁未。有漂海唐人历书。书永历二十一年云。然则或立国于海上。否则遗民不忘。不替旧号而私刊之。若我人称崇祯后之例耶。永历若存。则吴三桂之建号称帝何耶。

答上星湖先生书己卯[编辑]

科举之害。唐宋以后。言其弊者不一。朱子以废三十年科举。当恢复中原之语为是。然则人才之汨溺。莫此若也。孝廉贤良之科。其名虽好。揭此名而试士。则似为不可。自好之士。亦岂欲冒此名而媒进耶。终不若乡举里选之得其制。而庞统所谓拔十得五者。惟此为近似矣。科法。于程子学制。朱子私议中。酌量而行之。则似亦有可行者。而后世皆不以此为言者何哉。

上星湖先生书己卯[编辑]

声韵之学。素所茫昧。既承下教。疑晦益深。四声起于江左。则沈约以前。三代以后。许多诗句。皆用韵语。与今四声不异者何也。七音起于西域。则中华声韵。元无唇舌牙齿喉之别耶。以七音而为三十六字母。所谓三十六字母者。指何等字耶。尝观东文选申文忠洪武正韵序。有云独于入声。世俗率不用终声。甚无谓也。所谓终声。即今谚文ㄱㄹᄉᄇ之属也。然则申公之言。以入声之有终声为可。而汉音之不用此者何也。试以我国字音求之。呼开辟字。则口亦开辟而不合。呼阖翕字。则口亦阖翕而不张。宫为喉音。而呼宫则出于喉。征为齿声。而呼征则出于齿。其馀商角羽字之出于舌牙唇。莫不皆然。似不违于自然之声音。而华音阖翕。口不为合者何也。以此言之。则林本尧所谓东方方音。为箕子正音者。不其然乎。侵下四韵。与真下六韵。华音不异。而古不通韵者。抑有音响清浊。有不同者而然耶。明人李贽曰。元周德清自谓知音。著中原音韵。今洪武正韵多宗之。余有侍儿工琵琶。尝谱太和正音。止有平上去三声而无入声。与周德清之韵暗合也。德清北人。其音韵皆北声。故以六为溜。以国为鬼。谓之中原之音可乎。至四声而阙入声。尤为谬妄。声之有平上去入。犹天之有元亨利贞。地之有东西南北。阙一其可乎。观李贽之言。则我国音韵。四声分明。其谓之正韵可也。伏乞更教。九头纪中四万五千六百年。或谓出于邵氏之说。自寅会箕一度。至午会星一度为此数。而当为人皇以后唐尧以上之世。其果然乎。十九岁一章。信不可易。而顷日下书。有四千五百六十岁之教。此以二百四十乘十九所得之数也。其数必穷于二百四十者何也。历家纪元。各自立法。如汉书上元。距汉兴十四万三千二百五岁是也。历代诸历不同。邵氏倡元会运世之说。实有自然之理。此孰得而孰失乎。太乙历法。号称最要。其法自上古甲子。至今己卯。为一千一十五万五千六百七十六年。假说此虚宽之大数。实未可知也。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为一岁。以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分为一月。古今不忒。密察于毫丝之多少。则颛顼之历。可行于今日耶。时宪历法。不用中国历代相传之法。而独得其妙云。而尚不得见。略示其梗槩而教之幸甚。年前庭策。问元会之说。对者皆失实矣。今以经世历推之。禹即位八年甲子。始入午会。至今甲子。为三千九百六十一年。以运经世之十三。经元之甲一。经会之午七。经运之乙一百九十二。经世之子二百九十三。即月之午。星之乙一百九十二。星之子二百九十三。为午会之十二。运第一世一年。以一年言之。则今为五月十二日子时第一分。邵氏此法。必欲以天道人事参验。其亦京房卦气占验之类欤。汉儒经学。多与后世不同。疑其各有其传而今亡矣。以易言之。甘贺焦京之学。专出于纬书。故其说今不同耶。后世术家有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之说。此出于太玄。汉时已有此等说矣。诗之关雎。分明为文王之诗。而杨䧺以为康王之诗。以此愈知后儒说经之不易也。朱子尝解参同契。正其篇次。而后世得石凾古本。则经注分明。而朱子所编则混而为一。不能辨正。其文在百家类纂中矣。朱子于孝经有刊误。大学定章句。为后世不刊之书。而参同契之爽误至此。以此言之。后来一说。读书必依古本云者。其信然乎。新进杂戯。未知出于何时。栗谷之不为。退溪之为。各有其义。而栗谷近正。可为后世之师范。诚如下教。

上星湖先生书辛巳[编辑]

僿说目录类编纳上。若依此书出。则可为全书。而但其中尽多有禀裁者。亦或有未及照管者。鲜于浃丁卯变。以箕子殿参奉降贼。金荷潭为监司。论罪汰黜。见于破寂录中。此当时实事也。先生或未及知而推许至此耶。此条删之无疑。六卷女多男少条。当引周礼职方。而却引汉志。此类颇多矣。还教幸甚。此事既不得面禀。则当与元阳商论。而亦不可得奈何。论语正名章子路之意。盖谓聩既得罪于父。而辄承王父命而为君。则国其国也。且君位已定。势有难处。故其言如此。此子路见未到处也。而集注谓非今日之急务也。语甚歇后。而子路之意。却不说出何也。想当日事势。虽有十分难处。而实未有难处者。夫子正名之语。欲使辄迎父立之也。假使灵公废聩囚之。灵卒而辄立。其将因其囚而不出乎。必出而奉立然后。可以尽人子之责矣。以君臣言。则社稷重而君为轻。事权在手。集注胡氏之论。未为不可。以父子言。则父子之伦。重于社稷。辄岂敢托以社稷之重而拒其父乎。孟子窃负遵海之语。实得天理之正矣。朱子答范伯崇之语。出于胡氏传而甚有疑焉。敢此仰禀。因此而转思之。国家难处之事。莫过于帝王人伦之变。试以本朝事言之。太宗废让宁。成庙废尹妃。皆令群臣庭请。世子小君。后有母道。此岂臣子之所可请。当日群臣。多有后世所谓名卿者。而皆承顺无违何也。亦念人臣事君事小君之道。微有不同。事君则其义无隐。庭争陈章。明白直截为当。而小君则位在潜龙。义当内存䂓戒而外致掩护。虽有过失。勿使宣露。使人心有所系属可也。若其失德流布。使四海离畔。将若之何。

上星湖先生书辛巳[编辑]

正名章先儒所论。或不槩于心。故常疑吾见之未至。而及读孟子窃负遵海之文。忽觉帝王家父子之伦。反重于宗社。此外无他道理也。今见批诲中。又引孟子此语。深幸一得之见。果是不妄。而蒯聩论。劈破当日事情。是诚读史之柯则。始知天下之义理无穷。透得一重。又有一重。如剥葱根。皮里有皮。不可以一时管窥之见。自以为得。而不复致思也明矣。又伏读权力二字。果有合商量者。董卓之废弘农。桓温之废海西。曷尝不彰君之恶而明其不得不废之故耶。然而为卓温而止。则是无伊尹之志者也。伏读此条。益知为人臣之道。不可以权宠之在手而妄有所为也。僿说当依下教。从当论禀。然而节删文字。如入玻瓈之肆。溢目珍宝。无非可爱。裁择甚难。是可惧也。伏见此来僿说末卷。一日七潮条末所言长庚星似误矣。曾见清人所著字书。引一统志云。广东琼州海潮大小。随长星短星。不关月之盈亏。半月东流。半月西流。亦大海中之变局也。所谓长星短星。即今历日末张所记是也。倭东南海海东记地图。在东北海中。中有女国。今名八丈岛。皆是女子。男则什二三。俗号女子乡。又见图书篇。亦有女人国。言其风俗而不可记忆。今见女国条。却不论载。敢此仰禀。

上星湖先生书壬午[编辑]

近观小学书。三十而娶。终涉可疑。以女子十五笄之义推之。笄是许嫁之仪。谓自十五至二十。无非可嫁之时。非谓十五许嫁。方至二十而后嫁也。男子有在色之戒。与女子异。到二十岁后。气充精旺。可以冠而娶也。所谓有室者。犹今所谓治家。二十虽冠而娶。而工夫未及熟。且于世事。有未可以自信者。至三十而后。工夫成而志有所立。事务亦精熟。可以治家事矣。有室。谓整顿家室而治其事。古者父子异宫。宫即有室之谓也。伏未知如此看如何。僿说目录之因旧不删者。盖有不敢而然。下教之勤挚。至于再三。则敢不奉承。而但以所见之迷昧为惧。书写之役。姑未及举焉。乐府读之。不胜喜幸。但东史断烂无传。而此外可惜者亦多。若成己瓮山城将。弩士之类是已。伏乞更编此等人。以为不朽之图也。小子素不能文。况于诗学乎。然而偶然信笔著编中所漏者数首伏呈。下览后即付丙。而此等题目。更为泚笔。使幽光滞迹。得以阐扬。则何幸何幸。

上星湖先生书壬午[编辑]

家儿还后。音便复断。曷任伏慕。近来日气不佳。溽暑蒸郁。伏不审气体候康宁。礼记文王与龄之说。前辈亦疑之。夫人之寿夭。已定于禀生之初。圣人虽云道与天合。岂能分外加减。金仁山通鉴前编。从竹书记年。以为武王生于壬辰。崩于乙酉。寿五十四。亦以礼记为非矣。武王灭殷己卯岁。即其在位之十三年。然则文王之薨在丙寅。而文王之寿九十七。则生于庚寅岁矣。假如礼记武王之寿九十三。则文王之年二十四癸丑岁。生武王矣。牧野之役。武王年八十七。观其仗钺秉旄誓师之语。殊无老耄气像。且成王生于癸酉岁。时武王年八十一矣。后又生唐叔虞。邑姜之年。假云不及于武王。殆非生产之时矣。由是言之。竹书之言。似不诬矣。丌官氏之丌字。王鏊家语注作开。音坚。中国之人。亦知屏官之为非。而不能知其为丌矣。僿说辨之可喜。此虽小事。恨不使中国人知之也。四七之义。小子蒙不知之。但见李子说而好之。后见栗谷说而疑之。旅轩说。亦从栗谷。诚可疑也。及见先生新编而后始释然。盖中无实得。故必见异而迁焉。可愧也已。今见既明。谓逢洪友士良相语。先生以新编所论。或有未安。伏未知未安者何条。幸乞示教。壬申年间。与金锺正为僚。其言曰。四七之说。高峯为是。此时金河西退老于乡。高峯之论。皆河西为之也。及河西卒。河西生于庚午。殁于庚申。而高峯不能推演其说。反屈于退溪。至栗谷而后。其说始定。河西果有此事否。

上星湖先生书[编辑]

别纸下答。件件夬畅。伏喜伏感。同产而为配帝颛顼沉之之说。出于金仁山通鉴前编中矣。易经年前颇留意于图象。似或有悟。而卦爻辞义窅奥难通。全以义理求之不可。全以象数求之不可。孔子传易。文言专言义理。系辞专言象数。其立言微意。可以推知矣。岂非以易专为卜筮而作。则恐其流于术数。故文言有训。若以易专为义理而作。则又非易之本义。故系辞有传耶。然则易须兼二义而读之。然后无偏系之患。此易所以不可为典要者也。伏乞下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