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北史》杂记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读《北史》杂记
作者:胡适
中华民国18年(1929年)
原载1929年8月中国公学大学部《中国文学季刊》第1卷第1期

北方民族的“铸象卜”[编辑]

  《北史·高欢本纪》(六,2):

    尔朱荣“遂入洛,因将篡位。神武(高欢)谏不听,请铸像卜之。铸不成,乃止”。

又同书《高洋本纪》(七,7),

    于是徐之才盛陈宜受禅。……帝……乃使李密卜之,遇大横,曰,大吉,汉文帝之封也。帝乃铸象以卜之,一写而成。

又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下)也说:

    于是〔尔朱荣与元天穆〕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遂于晋阳人各铸象,不成。惟长乐王子攸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

十八,三,廿一

又《北史·后妃传》上:

    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则不得立也。

十八,三,廿四

又同传:

    道武皇后慕容氏,……帝令后铸金人,成,乃立之。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以铸金人不成,故不登后位。……明元即位,追尊谥位。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以后纳之,后为夫人,后以铸金人不成,未升尊位。然帝宠礼如后。是后犹欲正位,后谦不当。泰常五年薨,帝追恨之,赠皇后玺绶而加谥焉。

十八,三,廿四

魏朝曾订正北方语音[编辑]

  《北史》卷十九,《咸阳王禧传》:

    孝文(471—499)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依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之此言,应合死罪。乃谓冲曰,卿实负社稷。冲免冠陈谢。”

此事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六月,《孝文本纪》(《北史》三)只记云:

    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李冲传》(《魏书》五三)不记此次争论。

十八,三,廿六

《北史》记男色之风[编辑]

  北齐《废帝殷本记》(《北史》七,9)云:

    〔天保〕九年,太子监国,集诸儒讲《孝经》,令杨愔传旨谓国子助教许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资?”对曰,“散愁自少以来,不登变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简策,不知老之将至”。

此答可见“娈童”之好,在当时是平常的事。魏《汝南王悦传》(十九,15)云:

    〔悦〕妃阎氏,生一子,不见礼答。有崔延夏者,以左道与悦游,合服仙药松术之属。……又绝房中而更好男色。轻忿妃妾,至加捶挞,同之婢使。

又魏《彭城王韶(勰之孙)传》(十九,11)云:

    文宣(高洋)常剃韶鬓须,加以粉黛,衣妇人服,以自随,曰,“以彭城为嫔御”。讥元氏微弱,比之妇女。

十八,三,廿六

崔浩[编辑]

  我读《崔浩传》(《北史》二一),很感觉其人之伟大。崔浩一生颇有种族之感,故他对于北征,每次皆决胜,对于南征则每次皆阻挠,此非偶然之事也。

  他以国史事被诛,《北史》记他“书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北人咸悉忿毒,相与构浩于帝”。这是说他老实记载北人之幼稚鄙野,故当时有“直笔”之颂,这也可见他有种族之见。

  他的父亲崔宏“因苻氏乱,欲避地江南,为张愿所获,本图不遂,乃作诗以自伤,而不行于时,盖俱罪也。浩诛,中书侍郎高允受敕收浩家书,始见此诗。允知其意”。此可证崔氏父子有种族之感也。

  崔浩的政见全是汉朝儒家的思想,但他“性不好庄老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言以乱先王之教?袁生所谓家中筐箧中物,不可扬之王庭”。

  他与天师寇谦之相善,排斥佛教,故有446年之大毁佛法。“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诵读。浩怒,取而焚之捐灰厕中。”佛法为外国教,此举也有种族之意味。

十八,三,三十

北朝的女权[编辑]

北魏拓跋氏旧制,“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故:

    椒庭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北史》十三)

这制度到宣武胡后始废止。这个制度虽是惨酷不人道,然而其中涵义正是惧怕女后权大。

北朝女子似比南方女子自由的多。高欢的娄后便是一例。娄后

    少明悟,强族多聘之,并不肯行。及见神武(高欢)城上执役,惊曰,此真吾夫也。乃使婢通意,又数致私财,使以聘己。父母不得已而许焉。(以下《北史》十四)

  高欢后以外交关系,要同蠕蠕通婚,娄后劝他娶蠕蠕公主。

    公主性严毅,一生不肯华言。

  高欢有尔朱氏妃,

    公主引角弓仰射翔鸱,应弦而落。妃引长弓,斜射飞乌,亦一发而中。

  北朝女后最奇特者为隋文帝的独孤后。她嫁时,与文帝相得,“誓无异生之子”。她最妒忌,后宫莫敢进御。

    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帝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得幸。后伺帝临朝,阴杀之,上大怒,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三十余里。

    高颎、杨素等追及,扣马谏。帝太息曰,“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

    高颎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帝意少解,驻马良久,夜方还宫。后候上于阁内,及帝至,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

独孤后的妒忌,不但用在她丈夫身上,竟成了一个普遍的原则。

    后见朝士有妾孕者,必劝帝斥之。

高颎因此见黜:

    颎夫人死,其妾生男,〔后〕益不善之,渐加谮毁,讽帝黜颎。

她的长子太子勇也因此被废黜:

    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嬖幸,礼匹于嫡,而妃元氏无宠,尝遇心疾,二日而薨。献皇后意有他故,甚责望勇。

    又自妃薨,云昭训专擅内政,后弥不平,颇求勇罪过。

    晋王广知之,弥自矫饰,姬妾恒备员数,唯与萧妃居处。皇后由是薄勇,愈称晋王德行。(《勇传》,《北史》七一)

后来竟因此杀了几个儿子,坏了杨家天下。《勇传》中详记独孤后的说话,神气如画。

  但妒忌不限于独孤后,似当时确有这样一种风气。魏淮阳王《孝友传》(《北史)十六),孝友尝奏表曰:

    古诸侯娶九女,士有一妻二妾。晋令,诸王置妾八人,郡君侯妾六人。官品令,第一第二品有四妾,第三第四有三妾,第五第六有二妾,第七第八有一妾。所以阴教聿修,继嗣有广。广继嗣,孝也。修阴教,礼也。

    而圣朝忽弃此数,由来渐久。将相多尚公主,王侯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

    妇人多幸生遭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设令人强志广娶,则家道离索,身事迍邅,内外亲知共相嗤怪。凡今之人通无准节,父母嫁女则教之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劝以忌。持制夫为妇德,以能妒为女工。自云受人欺,畏他笑我。王公犹自一心,以下何敢二意!

孝友的提议的是非,我们可以不论;但这一段文章却很可以表示当日女子的威权!

  独孤后不过是这个背景中的一个人而已。

十八,五,八夜

本作品的作者1962年逝世,在两岸四地、马来西亚以及新西兰属于公有领域。但1929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25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应版权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