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讀《北史》雜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讀《北史》雜記
作者:胡適
中華民國18年(1929年)
原載1929年8月中國公學大學部《中國文學季刊》第1卷第1期

北方民族的「鑄象卜」[编辑]

  《北史·高歡本紀》(六,2):

    爾朱榮“遂入洛,因將篡位。神武(高歡)諫不聽,請鑄像卜之。鑄不成,乃止”。

又同書《高洋本紀》(七,7),

    於是徐之才盛陳宜受禪。……帝……乃使李密卜之,遇大橫,曰,大吉,漢文帝之封也。帝乃鑄象以卜之,一寫而成。

又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下)也說:

    於是〔爾朱榮與元天穆〕密議長君,諸王之中不知誰應當璧,遂於晉陽人各鑄象,不成。惟長樂王子攸光相具足,端嚴特妙。是以榮意在長樂。

十八,三,廿一

又《北史·后妃傳》上:

    魏故事,將立皇后,必令手鑄金人,以成者為吉。不則不得立也。

十八,三,廿四

又同傳:

    道武皇后慕容氏,……帝令后鑄金人,成,乃立之。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以鑄金人不成,故不登后位。……明元即位,追尊謚位。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以后納之,后為夫人,后以鑄金人不成,未升尊位。然帝寵禮如后。是後猶欲正位,后謙不當。泰常五年薨,帝追恨之,贈皇后璽綬而加謚焉。

十八,三,廿四

魏朝曾訂正北方語音[编辑]

  《北史》卷十九,《咸陽王禧傳》:

    孝文(471—499)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音。禧贊成其事。於是詔:“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依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後伊、洛之下復成被發之人。朕嘗與李沖論此,沖言,四方之語竟知誰是?帝者言之,即為正矣。何必改舊從新?沖之此言,應合死罪。乃謂沖曰,卿實負社稷。沖免冠陳謝。”

此事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六月,《孝文本紀》(《北史》三)只記云:

    六月己亥,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違者免所居官。

《李沖傳》(《魏書》五三)不記此次爭論。

十八,三,廿六

《北史》記男色之風[编辑]

  北齊《廢帝殷本記》(《北史》七,9)云:

    〔天保〕九年,太子監國,集諸儒講《孝經》,令楊愔傳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資?”對曰,“散愁自少以來,不登變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簡策,不知老之將至”。

此答可見“孌童”之好,在當時是平常的事。魏《汝南王悅傳》(十九,15)云:

    〔悅〕妃閻氏,生一子,不見禮答。有崔延夏者,以左道與悅遊,合服仙藥松術之屬。……又絕房中而更好男色。輕忿妃妾,至加捶撻,同之婢使。

又魏《彭城王韶(勰之孫)傳》(十九,11)云:

    文宣(高洋)常剃韶鬢須,加以粉黛,衣婦人服,以自隨,曰,“以彭城為嬪御”。譏元氏微弱,比之婦女。

十八,三,廿六

崔浩[编辑]

  我讀《崔浩傳》(《北史》二一),很感覺其人之偉大。崔浩一生頗有種族之感,故他對於北征,每次皆決勝,對於南征則每次皆阻撓,此非偶然之事也。

  他以國史事被誅,《北史》記他“書國事,備而不典,而石銘顯在衢路,北人咸悉忿毒,相與構浩於帝”。這是說他老實記載北人之幼稚鄙野,故當時有“直筆”之頌,這也可見他有種族之見。

  他的父親崔宏“因苻氏亂,欲避地江南,為張願所獲,本圖不遂,乃作詩以自傷,而不行於時,蓋俱罪也。浩誅,中書侍郎高允受敕收浩家書,始見此詩。允知其意”。此可證崔氏父子有種族之感也。

  崔浩的政見全是漢朝儒家的思想,但他“性不好莊老之書,每讀不過數十行,輒棄之,曰,此矯誣之說,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習禮,仲尼所師,豈設敗法之言以亂先王之教?袁生所謂家中筐篋中物,不可揚之王庭”。

  他與天師寇謙之相善,排斥佛教,故有446年之大毀佛法。“浩非毀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釋典,時時誦讀。浩怒,取而焚之捐灰廁中。”佛法為外國教,此舉也有種族之意味。

十八,三,三十

北朝的女權[编辑]

北魏拓跋氏舊制,“后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故:

    椒庭之中,以國舊制,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北史》十三)

這制度到宣武胡后始廢止。這個制度雖是慘酷不人道,然而其中涵義正是懼怕女后權大。

北朝女子似比南方女子自由的多。高歡的婁后便是一例。婁后

    少明悟,強族多聘之,並不肯行。及見神武(高歡)城上執役,驚曰,此真吾夫也。乃使婢通意,又數致私財,使以聘己。父母不得已而許焉。(以下《北史》十四)

  高歡後以外交關係,要同蠕蠕通婚,婁后勸他娶蠕蠕公主。

    公主性嚴毅,一生不肯華言。

  高歡有爾朱氏妃,

    公主引角弓仰射翔鸱,應弦而落。妃引長弓,斜射飛烏,亦一發而中。

  北朝女后最奇特者為隋文帝的獨孤后。她嫁時,與文帝相得,“誓無異生之子”。她最妒忌,后宮莫敢進御。

    尉遲迥女孫有美色,先在宮中。帝於仁壽宮見而悅之,因得幸。后伺帝臨朝,陰殺之,上大怒,單騎從苑中出,不由徑路,入山谷間三十余里。

    高熲、楊素等追及,扣馬諫。帝太息曰,“吾貴為天子,不得自由!”

    高熲曰,“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帝意少解,駐馬良久,夜方還宮。后候上於閣內,及帝至,流涕拜謝。熲、素等和解之。

獨孤后的妒忌,不但用在她丈夫身上,竟成了一個普遍的原則。

    后見朝士有妾孕者,必勸帝斥之。

高熲因此見黜:

    熲夫人死,其妾生男,〔后〕益不善之,漸加譖毀,諷帝黜熲。

她的長子太子勇也因此被廢黜:

    勇多內寵,昭訓雲氏嬖幸,禮匹於嫡,而妃元氏無寵,嘗遇心疾,二日而薨。獻皇后意有他故,甚責望勇。

    又自妃薨,雲昭訓專擅內政,後彌不平,頗求勇罪過。

    晉王廣知之,彌自矯飾,姬妾恒備員數,唯與蕭妃居處。皇后由是薄勇,愈稱晉王德行。(《勇傳》,《北史》七一)

後來竟因此殺了幾個兒子,壞了楊家天下。《勇傳》中詳記獨孤后的說話,神氣如畫。

  但妒忌不限於獨孤后,似當時確有這樣一種風氣。魏淮陽王《孝友傳》(《北史)十六),孝友嘗奏表曰:

    古諸侯娶九女,士有一妻二妾。晉令,諸王置妾八人,郡君侯妾六人。官品令,第一第二品有四妾,第三第四有三妾,第五第六有二妾,第七第八有一妾。所以陰教聿修,繼嗣有廣。廣繼嗣,孝也。修陰教,禮也。

    而聖朝忽棄此數,由來漸久。將相多尚公主,王侯娶后族,故無妾媵,習以為常。

    婦人多幸生遭今世,舉朝略是無妾,天下殆皆一妻。設令人強志廣娶,則家道離索,身事迍邅,內外親知共相嗤怪。凡今之人通無准節,父母嫁女則教之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勸以忌。持制夫為婦德,以能妒為女工。自云受人欺,畏他笑我。王公猶自一心,以下何敢二意!

孝友的提議的是非,我們可以不論;但這一段文章卻很可以表示當日女子的威權!

  獨孤后不過是這個背景中的一個人而已。

十八,五,八夜

本作品的作者1962年逝世,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2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2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應版權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