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记言别集/卷九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八 记言别集
卷之九
作者:许穆
1772年
卷十

[编辑]

仓洞侨居记丁巳[编辑]

老人上即位之年甲寅。以大司宪召至京师。改天官亚卿。一年三迁至上卿。升拜右相。入京三年。徙宅三。自李典设家。徙明礼洞故宗室珍原君古宅。一年。又移仓洞儒生李震献空舍。生我宣祖婿达城徐都尉之外孙也。家后园林树木。前对南山。北麓阴崖。石峯千层。满壑深松。为名家。里中父老相传。此中古治平世大司宪金希寿,直学士金鲁,典翰金弘度三世旧居。今重易主。为李氏宅。亦二世云。老人年八十馀。衰多病。尸位三公。常退守闭门。无人事。每日夕。悠然对南山。吟哦自畅。借居不得久。将移去。园中草木。亦不可无回顾之恋识之。前月。金典翰子孙来。乞典翰公冢铭。嗟乎。公能文章。好直谏。忤外戚相兀衡。窜甲山累千里。三十四殁。作铭一十九言。上之三年孟冬初吉朝。

伊川学舍记[编辑]

晋自古称多才德之士。其俗喜文学尚节行。见于载籍者如此。自兵革来。国家更置镇帅。视同于边疆。来莅者率多武人。专务蓄积强兵。于是其人慕武功而歆爵赏。反卑陋韦布士。其流风俗尚。从而移易矣。及上之世。以帅臣多失民和。别州牧判官。必选用文学吏。以专治理。而晋之人士遂靡然趋学艺。莫不张拱徐行。耻武勇而谈礼义。几乎复古之彬彬者矣。于是州之父老立党学于伊川上。以教子弟。昔嘉靖间。州有兪上舍伯温。尝有名于太学。竟不达而卷归。以诗,礼教授生徒。至今近百年。乡人莫不诵其名而敬之。相传指兪氏书堂。此其旧墟云。今兪氏无子孙。其旧业多在。悉归之学舍。以供诸生。以时设位祀兪氏于中堂。诸生斋戒洁诚。将事惟虔。其牲牢笾豆之数。如释菜而用成礼。乡先生殁而祭于社者。殆其遗义也。乡人追报古德之意亦善矣。伊川之水。从东北流湾洄过谷口。谓之伊川学舍。窃慕程氏之伊川。君子以为嗜学。

居昌白岩学舍记[编辑]

穆尝读己卯记事。金公湜。既竭忠事君。显其行于世。卒为小人所制。冤结莫达。亡命流离穷缩。入居昌山谷中匿不出。竟自缢死云。穆哀其穷而悼其命。读其书。未尝不掩抑流涕太息。其县北三十里高梯院傍谷中。有所谓白岩者。公匿于此。依岩披草以居。至今其村老人相传指言之如此。又安阴县。有耆老吴,郑两生。亦记其旧闻而颇详知。吴氏之先。有贤而隐于世者。公匿山中。其从者为乞食于吴氏者。吴氏心知之。闷其畏约而无罪。日具供给。家人亦莫知也。时追捕日急。舍匿者皆抵罪。公自知无所容。徒污良善。遂自缢。而怀中有疏。自陈其烦冤云。又于石下。有写悲愤诗。既旧远。石剥落。四十年前。见其墨迹仅有之云。又居昌有古吏。传其事与己卯录所载无差。既暴尸于路。县监李宗角。以慢不捕告。幷得罪云。呜呼。当君子显用。小人见斥。积怨深怒。俟衅窃发。谗害罔极。善人之祸。至今儒林学士。莫不痛心愤怨。何可胜道哉。或有惜之者云。使公如李膺当祸而不去。其祸一也。不至此穷迫而死。其可悲也。今有乡邑父老善士。相与谋刻石。立追哀碑。仍作学舍于其侧。欲令后学少生。讲业朝夕于此。思其事。以激励其好善嫉恶之心。而知所戒饬云。

丹阳山水记[编辑]

穆久为四方客。于十一年春。涉洛水。上竹岭。下丹阳。历云岩水石。北至江上。此盖湖西山水之奥处。挟江皆山。水盘回屈直。其浅而遇岩者为濑。深而渟滀者为潭。渌波漫漫。浸湛岩壁间。有石梁沙渚。皆明丽可爱。沿流东北行十许里。有马津。至此。山益高。水益清且深。岩壁益崭然。穆且行且止。顾瞻乐之。因泛舟游于石壁下。弄笛长吟。使从者数人。齐讴并戏。相与娱乐。于是朝霞高卷。远岫幽汀。无不毕出。层岩峭壁。踯躅苍松。倒影于清波。而又澹滟之。鸟或翔而回。鱼或跃而游。不知鱼与鸟亦乐吾之乐欤。抑吾乐鱼与鸟之乐欤。不然。吾与鱼与鸟。俱相忘而各自乐其乐。则其乐之者。又谁也。

居昌三峯寺题名记[编辑]

林真忍百甫。恩津人。卞昌后庆馀。尚州人。许穆眉叟。阳川人。林义甲宜伯。罗州人。赵宪世章。汉阳人。庆馀之子惟几。字显卿。郑岐胤锡卿。八溪人。仍纪之曰。穆南游归路。过白磊古迹。于是知我老少诸君。皆期会相送。至三峯寺。滞雨一日。林百甫,卞庆馀,林宜伯,赵世章,卞显卿,郑锡卿凡七人。穆与百甫,庆馀皆白首。而宜伯最老。唯锡卿最少。而为吾家新赘婿也。壬辰夏六月七日。穆。记。

高阳山水记戊戌[编辑]

九年夏。承召至高阳。辞疾退留高峯之竹院。五日至西山。与主人游笃才洞溪水间。上有小瀑。其下石绝水落处。又有二松树。间指某可居。某可耕。某可濯。某可游。明日。入重兴洞。有古城跨绝顶。尽石门水口。此丽之北汉城也。过石门盘石。水益清。石益白。洞壑皆高岩峭壁。到绝顶皆然。下有闵渍岩。闵渍者。丽之宰臣。好浮屠。游名山泽。吾尝登懽喜岭石台。有闵渍古迹。坐盘石上。观潭水。渡石梁。苔深石滑。昨夜山中大雨。岩下多积阴。山迳皆湿。欲深入。岩壑间有暝色。乃出石门。宿于西山主人之舍。朝日。权永叔,郑文翁,韩仲澄,李子膺,子仁兄弟。闻吾来。自城中至。主人具莼鱼。酌白酒为懽。吾以病求医。从数君向城西。过重兴洞坐伽叶后岭到谷口。憩溪石上。仍述此行山水之游。途中无纸笔。追记以为诸君示。眉叟。记。

二乐亭记[编辑]

茂松尹士秀。平生好寥廓。乐山泽之游。卜居于蓝浦之熊溪。名其亭曰二乐亭。以我善言山水。请为之记。余曰。子之亭何如。曰亭西临大海。海霞岛雾。变态异状。或腾而为云。或聚而为雨。或散而为晴霞霁气。极目燕齐之涯。烟涛万里。玉马峨嵋。羊角星台。连嶂比峤。环列其傍。大川湾洄。西流入海。海峯西。又有菁渊龙湫。石壁几千寻。此皆可游而乐者也。余怅然曰。自古魁梧奇伟之士。或隐于海上。乐而忘世者此也。吾好游行于东南。观日月之出。南尽岭海之外。极于乌次耽津。其游可谓极矣。独不及泗沘之西。今老矣。虽欲一游。何可得也。次其言。作二乐亭记。夫所谓二乐之义。圣人已言之。子归而求之。自得之耳。己亥元月上弦夕。孔岩眉叟。记。

月岳奉仙庵记[编辑]

九井之西。山石极巉岩。天将雨则云雾先集。其间有上下见性。又其下有山人雪绽。尝筑精舍居之。曰奉仙庵。后数十年。其弟子应均。易其栋宇而增其制。盖最在山之中。从道岬沿溪水。上石迳五里。满谷多冬柏。多枫。南方地气温厚。十月枫叶不衰。南阶下。又有修竹万竿。俱可玩。绽之初筑。在天启元年六月。均增作之岁。崇祯十二年十月云。其明年十月。余入山观九井。冒雪来憩于此。均请。为记如此。

石假山记[编辑]

崇祯十三年九月。穆游南海上。过浪州。省叔舅闲闲翁于西湖之藏六窝。见庭中石峯数重。其高可仰。苍然㟮屼。磈礧相支。间植佳木异卉。其间常有积气浓阴。若霞雾駮郁。隐然若深山之中。神气变化以发生育。穆甚奇之。盖翁好奇。尝于山海间。多得奇怪异石。列之庭除层高累奇积之及仞而成之。从下而上。皆峭壁层岩。石气成润。其谷常阴。其植常茂。其亦得山之性也。虽泰山之崔崒。亦不过一拳石之多。则特其所积大小殊耳。其体一也。不必蹑层崚慕幽夐。而其乐在此。穆东南行数千里。殆遍游海上名山。至此窃发愧而叹也。吾闻仁者乐山。仁者静。静者寿。翁洁身遁世。喜慈仁恬静少为。年七十康强不衰云。

裴工曹旌门记[编辑]

考工卿裴公兴立。有至性高行。其先大夫亡。母金氏哀毁当丧。病。虱缘发。发不可理。公自油其发。承首引虱。衣不解带。苦心极行。以终母之身。见者皆涕泣。公兄弟二人。公长于弟十七岁。初。父母以一子甚爱。公尝立券。专给产业。及其弟生且长。母闷其生产无依。公请分与其弟。母以父亡故。不忍改之。母没。公取其券。纳诸母圹。以财产中分之。择其饶。私与其弟。其弟既饶。而公且贵。虽一飮一食。必兄弟共之。终身不衰。其至性孝友。君子贤之。公尝为将在边。临乱不避死。闲山之战。九战九克。功成而不伐。忠也。吾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其不信矣乎。上之七年。命旌表其闾。

海山轩古篆记[编辑]

考工郞金君家。在浪州之摩天台下。山自绝顶西麓。峛崺为小山。西临大海云。君居之。名其室曰海山轩。因求奇字古文为额。古文者。始皇时。程邈作隶书。自全秦之后。其法遂亡。汉时。甘泉产芝。作芝英书。唐时。作飞白文字。皆效古文为之。非古也。今金君以古文。问于吾。亦乐古人之事者耶。吾作古篆贻之。因愀然叹息而言曰。昔周之衰。击磬襄入海。当秦楚之际。有安期生者。隐于海上。不知今之世。亦有奇伟不遇。隐而忘世者耶。

乐天窝记。赠郑君。昌基。[编辑]

天何为而可乐也。夭寿其可贰乎。富贵其可求乎。厄穷其可讳乎。吾闻小人戚戚。君子荡荡。夭寿穷达祸福。命也。命。乃天也。故知命者。不汲汲也。有悦于心。适于欲者。得之不义。不取也。拂于情。穷于厄者。遇之不义。不避也。然后乃不愠不怍。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之。亦嚣嚣。此非乐天者乎。士有修德强仁勉学者。企及勉之。既以告于君。书以识之。癸巳十月上浣丙子。眉叟。书于台岭寒巢。

养真轩记[编辑]

昔。公子宁堤君。贤而好客。时之公子贵游才子士大夫日集其门。而四方游谈之士。亦莫不曰公子公子云。公子捐馆舍三十年。宾客皆尽。闾巷老人。相传为古事。今其第。古木苍台养真轩犹在。使过者。共指而咨嗟者日久。而其嫡嗣湖安君逐于穷域。常泣恨。上怜之。特召还。复其爵禄如旧。公子既以恩返。修治旧第。一如先公子古事。嘱余记之如此。养真轩。其正寝之次舍。而楣间大额。故参知兵曹裴大维书也。

静修斋记[编辑]

前东宫左侍直崔汉卿。性好恬静。无所事于外物者。不肯以名利自累。安居而守道。尝筑室于园林之奥。为室。冬取温。夏取凉。居其室。无他事。端坐日阅古人书。有得则乐而忘寝食。书其楣曰静修齐云。且谓余曰子知我矣。盍为一言教我也。余应之曰。诺。水至动而得静则鉴。心至用而得静则虚。虚则明。明则无不尽矣。静者。动之本也。若子可谓善学者也。然亦有说焉。偏静无用。无用。不备。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神也。静时求观天地生物之本。乃尽也。因书之。以为静修斋记。

锺渊洗心斋记[编辑]

吾落南时。尝过三山。观锺渊。谒渊上祠。仍游水石之胜。山中多层石奇岩。水流山中。深者为渊。浅者为濑。两岸皆石。石多奇怪异状。水荡击石下。汇为锺渊。石上多松。松皆高不过五六丈。枝干皆赤。屈曲如蟠螭。其高者满谷皆然。苍翠荫郁。盛夏不知燠暑。谷口岩壁益崭然。其间石迳高低。或见或不见。有牧童骑牛穿夕烟过之如画。吾平生少人事。老于山水。至此以为绝奇。今闻新构溪上亭。曰洗心斋。跨清溪。横作石桥。刻石曰咏归桥云。尤令人起想。爽然忘累。谒贤人祠。憩松下。登玆亭。涉玆桥。玩清流。足以涤烦襟。足以清心神。逍遥吟咏之乐。于亭与桥尽矣。是为记。己亥仲秋上浣。孔岩许穆。寄题斋壁上。

于是斋记庚子○任侯名裕后[编辑]

元年冬。穆在陟州。前潭府都护任侯与书曰。仆筑小斋于广津。名之曰于是斋。要得记若斋额以自省。愿吾子教之也。穆先作三大篆。谢曰。请问于是之义。敢以卒业也。侯即复书曰。非有江山之处。植物之玩。田园之乐也。仆有先人丘墓在此。从丘墓之侧。构居息之所。为屋二间。覆以茅。南出牖。亦能容膝有馀。瞻于是。慕于是。以𫗴以粥。于心安焉。将于是而终年。噫。世之是非非是。乱矣。人之言莫不曰吾能于是。而不愿于非。然考之行事。则于是者寡。于非者盖众也。仆乃大惧也。穆仍叹息曰。善乎言也。亦可以识之也。遂书之。以为于是斋记。仍铭曰。

戒之哉。有是非。有非是。明者择之。处是非难。确于是为难。刚者得之。戒之哉。

恭川精舍记庆君名㝡[编辑]

国子直讲庆君前年去永川太守。卜居绀岳北洞。治田园好树艺。渔钓自娱。其特室曰恭川精舍。前有川水曰恭川。溪山闲暇之乐。其可名者非一。而君谦约不争。得川之名。从以名其室而自勉。能不以外物为心者也。昔。鲁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俯。三命而滋益恭。书之于册。自古贤之。吾闻恭者。德之基。树德者必昌。庆氏始大于高丽。世有闻人达者。既族大而旧。今君名且显矣。必恪恭自守。一以满溢为戒。旧家馀教可知。而亦君之贤能树德不愆。不可以不识也。书之。以为恭川精舍记。

李桢山水图记[编辑]

崇祯末。东方大乱。吾经乱后。因落南。山阴。有耆旧生金宗伟。知吾爱山水。持山水图八帖。赠我曰。此李桢之画。殆绝画。乱中得之云。桢古时名能画者李上佐之孙。吾尝得李上佐佛画。甚奇。又其子孙能传山水之妙如此。四时八景。湖山无限意思可见。其远势平沙烟树尤佳。书之。以为李桢山水记。上之五年甲辰秋八月既望。孔岩眉叟。书于台岭草庐。

豹变堂记[编辑]

南塘丈人尝谓余曰。吾既不见知于世。索居海皋。老无事。日阅书史。以自娱而终年。吾有儿五人。无他长。足以绍父业为儒。吾日教所阅书。其行事无愧于古人。吾愿也。吾于书勤力。至老困不达。吾后世。必有发者。筑书室。名曰豹变堂。亦尝有异于此。南塘之侧。有玄豹变为文虎。盖志异也。愿吾子教之也。余应之曰。诺。亦祥也。子累善而不食其报。其在子孙欤。易曰。君子豹变。亦祥也。今已二十年。其后。诸子兄弟陞国子者三人。其一人继以明经得仕。今丈人没已十馀年。诸子早夭者二人。其一人学如古人。追思良为于悒。二年冬。余以事出东界。其少子东卨为官大岭之南。寄书千馀里。言先人之托。索为记。善乎。若人能不忘其先人之教如此。亦其志可知。愿勉之。勿坠先君子之教。亦毋使我他日为不知言也。眉叟。记。

权使君墨竹屏记[编辑]

石阳公子善画竹。名于宣,仁间。公子之画。不画色。能画神。故雪竹寒。雨竹湿。风竹萧萧若鸣。其笔妙侔造化。非天机入神。不可几也。今渭川金生。公子之外孙也。能传其法。一时争得之。如公子焉。数年前。余得有之。诵东皋咏竹诗。用古文书之。时以娱玩焉。三年秋。余罢陟州归。过江陵。永嘉权使君出公子古画。并金生新墨竹。求吾古文书。其事与吾私藏诗与画。寓意颇相似。喜而识之。

安文成公遗像重摸记[编辑]

古兴州之白云洞绍修书院。有旧藏安文成公遗像图本三。传自延祐年中。至今三百有馀年。安氏苗裔今五卫将应昌。以厚货求画工。更摹出二本。属孔岩许穆识之。

烟江钓舟记[编辑]

余无事在涟上。熊渊主人邀我于江干。至则主人乘叶子相待。江岸皆茂林岩崖。江水绿净如染。挐舟上滩。山深沙白。水急水声礚礚渚涯无人。有白鸟窥鱼。舟行渐近。而不飞去也。于是主客相乐。或投竿而戏。或鼓枻而讴。或举觞相属。渡口逢急雨。天地黪黤。波浪争回。若蛟螭出没。虹霓间发。俄而雨霁。落照衔山。山影隐隐。烟渚迷茫。远闻浦溆渔歌互答。主人曰。乐哉。盍为我识之。余曰。诺。遂书其事。以为烟江钓舟记胜。强圉协洽孟秋。眉叟。记。

白云山水记戊申[编辑]

龙洲公寄书涟上。为山水之约。仆无事得书。喜甚。至荪岭。从公游观于白云水石。自荪岭至社堂四十里。社堂山下佳村。有郊原川石之胜。谷口有卧龙岩。自社堂至白云寺三十里。川上多白砾深松。往往有嵁岩修濑。行川上十五里。至石场。盘石甚广。有苍松五六株。离立石上。川流石下。深者为潭。浅者为湾。从石场东行。又十五里。山益深水益清。间有高壁奇岩。至洞门。潭水绿净。最佳白云。山中古寺。前楼对岩壁甚奇。楼壁有东州李学士山楼记。沿溪少上。水流石上甚远。其上曹溪,白云。东北五里。上禅最在山中高处。石峯环立。山深谷远。望列岫。浮岚为山中绝景。其下。古见迹寺。今墟为垦田。田畔有道诜浮屠。刻镂物像。奇诡万状。殆千年古迹。石颓泐不可见。白云西南五里。普门亦佳寺。公手持鲁春秋正义,易六十四卦爻象卦序。此吾道之大宗。公行年八十有三。能博览强识。精力不老。仆少于公九年。而倦怠甚矣。得闻微言至论。皆警人教人者也。识之。上之九年中秋十五日。眉叟。书。

白云山水记戊申[编辑]

白云。东寿春之史呑。寿春古貊国。山深多石。其民朴𫘤。或有逃世之士居之。史呑。寿春初境。多川。石锄,五芝,南华瀑。称山水佳处。景泰末。金时习逃世绝迹。隐于此。谓之五岁童子洞云。斯人者生五岁。通大学,中庸。号曰五岁童子。既早得大名。遭世故。一朝逃去。自绝于世。憾慨怨恨。终其身不悔。读其诗使人流涕。太史公论伯夷。孔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然睹逸诗可异焉。盖论之。诗三百篇。多周衰。大夫君子感愤之作。非自怨感于时者然耳。史呑东南三十里牟津。津上有李文纯公祠堂。其南又三十里清平山中。传言隐者之庄。高丽大乐丞李资玄遁世自隐。入山中四十年。王以礼召见。闻寡欲之戒。称之曰。道德之老者也。仆近无事。作清士传。又石镜冢铭四十四言。古之士逃世洁身。其心可明。清平息庵李乐丞所筑云。言寿春山水古事。幷识之。

此游本为清平之约。而闻上有温泉之幸。至白云而返。入山中四日。山中大雨。雨晴下山。自戊寅至癸未凡六日。列其从游诸君。

老相公胤子前正言威凤公。外孙李后平,李蕡葳兄弟。正言之子九辂,赵氏门属子承达。

雪中名山记壬子[编辑]

十三年大蜡上旬。䎘与卢生。观天摩冰瀑。既还问其所游历曰。华藏。有高丽恭愍王古画。佩水,苍衣,㡤头,大赤带,仪状。不暗天竺梵文,贝叶经。亦环诡异。观灵鹫南读莓苔玄化碑。历圆通石瓮。上云居,朝日,天摩。冰瀑积冰十丈。若蛟螭蜿蜒蚴虬。若腾若挐。变化神怪。奇诡百状。观音窟观石观音。过净慈登寂照。雪山嵯峨。俯瞰万壑。通望燕齐之海。极目无津。雪深不临万顷台。下摩阿岬。沿岩川十馀里花潭。出谷西行二十里雪城。次其言。以为雪中名山记事百七十六言。

老人少时与行庆僧法琳。游天摩。今六十年。依然如隔日事。感而识之。下旬乙卯。石户老人。书。

眉江泛舟记[编辑]

十三年九月乙酉。老人与客泛舟游于眉江。江壁上下。皆深松江枫芦荻。水波渺漫。洲渚甚远。阳鸟翔集。于是各举觞相属飮醉而乐。日暮烟汀。暝色尤佳。夜宿阿弥佛宇。亦江上佳寺。高岸皆奇岩层石。会客。太守罗襻,陵署郞郑昌基,前任国子,直讲李台瑞,儒生南宫亿,郑泰岳,李鼎纪,许䎘,郑佾。其后日。上舍生郑东岳。游白鹭洲。追至江上。赋诗。下弦庚寅。八十老人。识。

观音寺记[编辑]

老人游朔宁之观音寺。舆志。朔宁郡。本新罗之朔邑。治南十五里灵源山。有观音寺。寺旧远。不知创于何世。相传谷口有懒翁桧。懒翁所植。寺傍。有释灵观。浮图观。慈悲苦身修行。不受人恩泽。信惠澹然。以无欲为宗。

群山二友图记[编辑]

西湖赵成父袖持其先人诗画来示余。题其面曰。群山二友图云。仍索余一言记之。余见之。喜谓曰。不亦善乎。吾为君敢不勉。子之先君子。有洁行高趣。乐飮醉自娱。又善于诗画。万历间。避乱湖南。与金凑公遇于客途。一见心相许。结为友。因与寄客静州之群山。漂泊经年。日相乐。忘其为穷困客。今此诗与画。盖摸写其乐。而又金凑公序之。皆在一帖。读之足以想见其相与之深也。嗟乎。子之先君子。不幸三十五早夭。余尝铭其葬。金凑公后以甲科。官止春官正郞。以年老谢去。七十三殁。岭南人故自号南翁。两家子弟相驩如骨肉焉。四月上浣。孔岩眉叟。书。

书李员外耽罗日记[编辑]

吾所善骑省郞李君。以御史如济州。为前任官吏不法核实。仍令祭神岳。黜赃污。察民隐。试文武才艺。问引年孝子节妇善行。审列镇防戍要害。又以土民愬流窜人犯科作奸核闻等事凡十三条。上之六年冬十月。受命拜辞。出百济千馀里。至康津海上。候风三十八日。顺风二日至州之禾北。涉海九百七十里。古昔东方之夷九。其一乇罗。至高丽灭之。初置济州。元置畜牧凡三世。而有前后据州反者二盗。遣金方庆,崔莹皆讨平之。我太宗二年。以负固数叛。分置山南二县。外夷记。乇罗好畜牧俭啬。知礼让。多寿考。在国之极南海中。恒阴少旸。多厉风淫雨。冬无蛰虫。州县之居。皆岛滨山麓。釜岳最高大。而四方四百里。既竣事。至明岁四月。乃复命。去来水陆四千里。其南行日记。海外山川,言语,嗜欲,物产,珍怪,谣俗,方贡,雉堞,军旅,器械,积储,古事,古迹,眺望,道里,技艺,声乐,学校,群祠,耕作,工商,百隶。一一具著无遗。古者遣御史。巡行天下。举贤良。求民瘼。布德惠。察州县不法,善绩,山川,土田,农桑,民业,风谣,物货。以纠民正俗。皆使者职也。善乎。君可谓善于使事者也。今此之书。当列之四方图籍。以为掌邦政者。固边制治者之要法也。重光作咢中秋寒露节。眉叟。书。

寒山六友堂记宋进士锡祜[编辑]

寒山老翁寿考无疾。乐山泽之游。八十登陟不老。仆窃覵其居。好洁净无事而引年。尝举进士。多乱后。绝意干禄。从人老于寒山。寓物自娱。名其堂曰六友堂。六友者何也。曰松。曰菊。曰梅。曰竹。列植堂前。又有琴一张。鹤一只。草堂闲暇。抚琴而歌。鹤舞于堂下。或天晴景明。鹤闻过鹤则鸣。鸣则集。人与鹤相忘。不去云。

横山记[编辑]

横山。涟川北江上佳村。有松林沙渚。上下弥漫。南岸皆层石高岩。列岫茂林。前有古渡。江中多石。挐舟江石而过之。水急失势。则舟横石上。不可渡。西望长景石壁。东南为石渚峡口。岩壁上有僧舍。曰倒影庵。佛壁临江。僧袈裟缁巾数珠诵佛者。与持斧而樵者。抱瓮而汲者析者。洴𦈞者。皆倒影于重渊。俯之如鉴。其下望诸滩。又其下将军滩。将军滩下熊渊。石崖观石文异书。江干出石鳞石墨。多寿考。前有九十孝子郑希说。善居丧。三年食粥哭。年九十。哀慕不衰。私属今月早孀。不再嫁。年八十馀。教子孙以不欺不争。里中至今成俗百年。村父老传言古事如此云。丙子之乱。节妇二人。秀才权述妻郑氏。江上有节妇门。其一人。亡名。眉叟。记。

熊渊石文记[编辑]

熊渊。在长景下十五里涟西之地。吾自乱后南归。石文已出数年。往观之。石青字黑。怪怪奇奇。不可名状。权永叔曰。石文与石俱生。不可知。或气化成之。其言得矣。从而筮之曰。顺从而上下应也。非正凶其家。暗而自蔀。无人不觌。

观音寺雾雪记癸卯[编辑]

四年十二月甲寅。过长景石壁。雪中至观音寺。明日山中大雾。深松古桧。雪后烟雾里。黛色依迷。隐然深趣如画。俄而。日高雪消雾霁。不知山林雾雪活画耶。幼画耶。抑妖孽耶。鬼神之戏剧耶。

郑生草堂题名记[编辑]

四年春上元前日大雨。溪水始涨。尹希仲偕宋长老。访余于鹿峯寒栖。余与希仲相别数年。喜甚。留话一日归。余送之中路。过真洞李景久酌话。日暮相携至松岭郑生新构草堂。赏梅。仍题名其壁。常山宋锡祜季慎,月城李彦茂景久,带方尹鑴希仲,鸡林郑华岳,景久子泰阳,吾家少婿完山李絿也。明日。将游仰岩。观冰江石壁。阳川许穆。题名。

宋君梨浦别业记[编辑]

有宋君作别业于梨浦。梨浦者。在乌江上壶口峡里。最称江上之胜。前临大堤平芜。其外长江。江上皆石壁。君居其间。乐其闲自云。日与鱼鸟为徒。陶然忘世。慕者有八景云。一曰石壁春辉。二曰摩嵯黛色。三曰浦口朝霞。四曰渔村暮烟。五曰峡门过雨。六曰远浦风帆。七曰𬞟潭月影。八曰江郊霁雪。吾乐之。识其言。以列别业之娱。而勉令君求当世之名能诗者歌咏。辛卯暮春下浣。台岭老人。记。

偕诸丈老泛舟游记丁未[编辑]

八年秋。寒山宋丈老偕尹希仲访余于石鹿。仍相与至大江之上。从江上主人。观熊渊石文神书。泛舟溯流过望诸上横山。游长景台。时日已暮。沙白水远。烟景无穷。宋丈老今年八十四。茂卿,希仲皆已耆艾。余且白首。从诸君后。此游可谓老人胜事。识之。孟秋下浣。七十三岁老人眉叟。识。

熊渊泛舟记[编辑]

八月十四夜。泛舟熊渊赏月。江月正中。沙明水远。入夜江村。人语渐稀。浦口渔火明灭。于是乘流娱乐。仍与语渔樵闲暇。题名船上亦识乐也。完山李晋茂茂卿,东莱郑有邻德甫,茂卿二子鼎纪,玄纪,德甫从子观周。为五六人。仆老于二君。而三子者。皆最少年也。孔岩许穆文父。书。

避暑深源寺记[编辑]

己酉夏。老人避暑深源寺。郑君仲镇,仲鲁兄弟及吾从子䎙。从我学子。李玄纪先我入山中。待我数日。明日雨新晴。游前溪水石。仍登圣住。四十年前浮屠学净。住此寺。净与物相忘。八十馀死。守寂无为。无弟子。死而无浮图。又明日渊上。李茂卿与其子鼎纪,楠溪李大来,潼梁金玄瑞来。鼎纪,玄纪最少年。而皆茂卿二子也。阅玄瑞易图先天八卦。以阴阳爻象卦体为序。自然之理也。下弦后二日。眉叟。识。

长春窝记[编辑]

金君玄瑞嗜古书。尤笃好彖象十翼之文。颇得古人之旨。君寓居东州之西境。乐峡俗少人事。既无求于世。而耕田而食。无事则乐植甘木。佳花芳草。花开叶茂。四时不改。居常闲暇自适。名其室曰长春之窝。春者。在天道为元。在人性为仁。易曰。元者。善之长也。其意善矣。所乐不但草木之玩而已。于心喜之。书其事以寓意。老人尝作石鹿草木志。仍示之。

咏归亭记庚子[编辑]

元年三月。余以暇日出西湖。雨新晴。潮水正满。平芜始绿。沙上有持网者数人。相呼语。于是日已入。夕烟未敛。烟外多高柳。此时。风帆入浦者五六。高岸。皆名园百花。台榭相望。其一公子湖安君咏归亭云。吾忻然乐之。登临朗咏而归。招亭下人。语之曰。他日公子来游。以吾白公子。公子之乐。如吾乐耶。因以记之时谷雨三日。孔碞眉叟。书。

逍遥山记[编辑]

逍遥山。杨州治北四十里。不及大滩津二十里。为王方西麓别山。谷口内外山下人相传。王宫遗墟二处。荒草中有石砌数重而已。此永乐间太上行宫云。去京城百里。丰壤宫又百里。谷口有废井石栏。入山中。山皆石。为石峦。为石洞。为石灯。为石梁。山木多松多枫多踯躅。宫墟南山。石极高峭。最上有白云台。少下有中白云。又少下东北下白云。在中台上。宫墟上有瀑布。高八九仞。其下从阴崖。上中台。最大刹。今皆墟矣。瀑布傍当石绝十馀仞。横木为梯。上元晓台。过元晓台有逍遥寺。逍遥壁记云。新罗僧元晓住此山。后三百年甲戌。丽僧觉圭奉太上旨。筑精舍。二百年癸酉。精舍毁。明年甲戌。关东僧觉玲重作佛殿僧寮。牧庵记云。元晓当新罗太宗文武之世。历年纪自新罗太宗。至我康献大王甲戌。七百六十七年。又至万历甲戌百八十年。记曰。三百年何也。东隅观瀑布。其上有大石。起立临壁五六丈。碞壁间石窦。石泉涓涓。元晓井也。李奎报诗曰。循山渡危桥。叠足行线路。上有百仞巓。晓圣曾结宇。灵踪渺何处。遗影留鹅素。茶泉贮寒玉。酌飮味如乳。此地旧无水。释子难栖住。晓公一来寄。甘液涌碞窦。登临碞壁。循绝壑石上。望九峯皆山石奇处。从中峯石窦。出悬庵东南。登义相台。最高为绝顶。其北狮子庵。从谷口过瀑布。缘崖上义相台九千丈。十月山深谷阴。朝雨后溪石绿苔如春。枫叶不枯。四年癸卯十月己亥。孔岩眉叟。记。

四年癸卯孟冬戊戌。穆与完山李晋茂,上党韩均,吾外甥李絿,李茂卿三子远纪,鼎纪,玄纪。宿逍遥寺。明日。同游义相台下。仍题名。孔岩许穆。书。

元晓台下瀑布傍石窦。又题名夕宿茂卿青草别业。明日。渡大滩津十里。至九折滩。李甥溪庄古花岩旧业。山水最佳。眉叟。识。

七柳庄记[编辑]

国子进士韩君天授。有别业于高阳之竹院。其地有茂林郊原。前望二陵。其下大川平沙。君治园林植花卉。门外有清池翠荷。池上有高柳七株。谓之七柳庄。草堂无事。架上有百家书。君独善自娱于其中。吾爱之。为之一至再至三至焉。因识所乐。以为七柳庄记。

靖孝公子丘墓图记[编辑]

辛亥春。公子朗善君访老人于石鹿山居。示先公子丘墓图。仍谓之曰。先人衣冠之藏。在永平之梁文。虽有丽牲之石。记先人事备矣。然岁久之后。人事绝远。子孙或不知坟墓者有之。吾惟是之惧焉。为之作此图。求能言者一言。以遗后世子孙。死不恨矣。愿吾子识之。老人为之叹息之。重为之起敬而言曰。善乎言也。亦孝子之心也。乐道人之善。君子勉焉。某虽甚耄。敢不诺。谨识之曰。锦柱北十里。有风穴山。山有石窦。风气之所出。故名风穴。西五里梁文驿。驿北小山曰梁文山。周千有九百五十有九步。山在广野中。东西北皆原野。其南馆驿小北和德之原。丰碑大葬。公子墓也。孝宗二年。公子卒。当时国家被兵之馀。诸封君贵臣葬礼多杀节。上尊礼王室贵戚。特赐成礼以葬者也。今已二十年。墓木大拱。苍苍松桧万树。原头三十四步。有石塔五层。古远不知年代。石塔南。有井泉。深数丈。极清冽。环山之内。皆马田数百顷。原西六十五步。作墓宇曰永慕之堂。北百十步越小冈。有永安僧舍。南三百四十步出洞。有广路通北关西二里。有小丘奇岩。地志所谓永平东七里。风流碞者也。其外有大川合流。其一。官道万岁桥下流。其一。白云溪鲁渊之水。入于此。涉川永平县九里。去京城百四十里。书之曰公子靖孝公丘墓记。

良酝洞古迹记[编辑]

舆志开京古迹。姜太师邯赞,安中赞裕,李侍中穑,韩上党修古宅。皆在良酝洞。今太平馆西古国子监下云。胜览只云。在良酝洞。而谚传。太平馆西。即良酝洞。余尝按古事。从父老传说。略记其事。有韦布士韩德亮。持牧隐柳巷诗牧隐。李侍中号。柳巷。韩上党号。来示余。余幸得此。考其事颇详于牧隐,柳巷宴集诗。尤可见。李侍中东山西北。故朴万户园中小丘。最胜地。从小丘直南小下。权吉昌园林。其西。故柳宰相古宅。又其南。洪阳坡彦博古宅。权吉昌林亭傍。韩上党楼居。牧隐作柳巷楼上与廉东亭小酌诗。其东李侍中宅。而柳巷诗。有牧老买宅比邻之语。又二公酬唱诗。各称东里西邻云。今三百年古事。历历如在目前。独恨姜太师,安中赞遗墟所在不可知。丽史权氏传。权氏贵盛权准,权适父子。皆封吉昌君。王命官出六百金。史。作银五十斤云。五十斤。恰为六百两也。买安裕第。以赐准。时安氏旧宅。为权吉昌赐第。方二世云。栎翁,冰翁二公之居。亦如牧隐遗卷所云。皆在此而无从可知。韩氏谱牒。上党公。权吉昌之外甥。谱云。权准于适。适女韩修。又牧隐集。称吉昌上党。俱曰西邻。盖柳巷。为权氏之甥。故仍就吉昌第而居。而上党后益贵。改封清城。今韩生清城九世孙也。元年五月上浣。孔碞许穆。书。

游云溪记[编辑]

十月。寒山宋丈老与希仲。期相会于云溪。希仲亦为书邀我。我与景久约往会之。景久有疾不果往。吾与希仲酌话。留寒山一日。其明日。云溪路逢重城宰宋汝受。大司马召列邑兵。大阅于南汉云。夕至云溪。雪后岩崖石迳。瀑布多奇。吾四月观三釜瀑布。九月入深源。作山水记。二山皆不如云溪水石。其石洞曰青鹤洞。其最上层石上曰舞鹤台。上读云溪碑。宿云溪寺。明日希仲将向迷源。问青城石门。仍话及山下风俗善行。宋丈老曰。新山百姓李贵男妻。丙子之乱。匿于山中。为贼所逼。行过其庐。骂贼立不动。贼拔剑。斫其肤刳其腹而杀之。有畜狗守之。三日三夜。乌鸢不敢食。乡里称之曰异哉。节妇之行也。其畜狗。亦知以义相报云。私属赵男为儿时。其父死于壬辰之乱。既长为之追丧三年。乡人以善行称之者。六十馀年。男死。谓其子曰。我死。无埋我。弃我于道。安我也。其子不忍也。衣之以薪。不穿不封。嗟乎。亦孝子之心也。山上流传。薛仁贵祠。或曰。王神谓燕山云。希仲曰。厉。凡水旱疾疫。祀于厉。吾叹之曰。古人曰。其用物也。洪其阅物也多。其精神强。死而能以祸福食于人。盖妖也。

卦岩题名记[编辑]

上之九年夏。郑君道泂与我言。卦岩题名。古迹其旧远。如今三百年上下。有牧隐,陶隐,林西河旧业。江上老人相传。皆可观。余闻之喜甚。从郑君往而观之。又与金夏圭,高应文两生相从江上。金丈老辈闻吾来。来相待者。又老少十馀人。相与乘舟棹下。至卦岩。其下众岩,长江,白沙。往往有高壁浸江。卦岩最奇绝。石立如削。有渔父钓鱼者。指言童稚时。攀石上。莓苔间。仅见字画。今不见。已六十年。余从其下。大书卦岩二字。又书曰。眉叟书刻石。以表卦岩题名古迹。其上沿江数里曰芝浦。其北岸曰铜浦。高丽林椿江上居云。又下流。有观鱼台。牧隐诗稿。有观鱼台作。芝浦。陶隐公江亭云。其来相待者。金诫缄丈最白首。少于我二年。尹坡挺,安廷燧廷烠兄弟,权铢,崔世▣,禹有夏,金丈老子金怮,金𢜟,卦岩主人郭处厚,处江兄弟。又有白首生金瑗踵至。与我同学少年友者也。诸君或载酒。或钓鱼。相与乐甚。眉叟。识。

赠郑君山水指路记[编辑]

乌江过壶口峡。其上松隅石壁深松。有古城。称绝景。又其上大滩。为青松谷口。谷中多山水可游。大滩东二十里。苍玉屏。有朴政丞祠堂。水中观石峯。石刻大字。又东数里馀。金水亭在牛头渊上。渊上又刻蓬莱诗。其字体亦奇玩。其上二十里曰白鹭洲。在七里滩下。水西流。与白云溪水合。漫回过永平西。为牛头渊花江之水。不及永平三十里。为禾积渊。渊中有石峯。高不可攀。渊上皆奇碞峭壁。多衳多枫多踯躅。又其北上流十馀里。孤石亭。水中有层石。苍然特起。水深苔滑。不可梯而登。其上流。又有七潭八万碞。其上黄氏别业。禾积渊十馀里龙华山。山有三大瀑。瀑下三石潭曰三釜。貊俗方言谓瀑为落。谓三釜落者此也。其上龙华寺。白云山。在永平东北六十里。水益远。山益深。京城北山水之奥。白云水石最奇云。其外寿春之史呑。亦山水佳处。历记之赠郑君。以为游行山水指路云。丙午菊秋下旬。眉叟。书。

钟潭水石记[编辑]

钟潭。漳州川下流杨州北境穷处。川水发源于陆昌安。流六七十里。过熊渊为漳州川。川上皆石壁嵁岩。水中多石为石濑。至钟潭。为石潭。潭水绿净。上有鱼梁。有怪石当流。若宇若封。水至此为上下修潭。水中又有大石。上平可坐。西岸峭绝为三石莑皆奇。其最南者最高。下流水口。有茂林高壁。日夕见暝色深阴。东岸白沙。沙上白砾。又其上断阜。半井水环流。其下有长松五六株。盛夏苍然可荫。从断阜东小上。有松林。其外广野续田。直东。花碞石滩五里。东北。深源谷口。巑翠碞一十五里。南青松大滩十里。其上流永平白云溪三十里。五年仲夏月半。孔碞眉叟。记。

熊渊泛舟图记壬子[编辑]

十三年四月。权公山与权著作权措大两人。访老人于石鹿碞居。寂中得良晤数日。叙心开畅。仍相从观于熊渊。郑克家踵至。金玄瑞亦与之相期。前夕已至矣。适雨新晴。洲渚霁色。可喜。主人公为之设酒食为礼。甚懽。明日。出渊上观石文神书。书怪怪奇奇。或竖或衡或合或散。变动可骇。盖气化成之鬼神之迹也。仍泛舟前江。挟江皆茂林峭岸。往往有芳草。长洲溯流。上将军滩。南岸晴峯最秀。曰芙蓉峯。权公山命名。其上望诸山深水远。渡口无人。水鸟翔集。回船下流。至鸬鹚碞。客各散归。相与掺手为别。后公山出忠州。追作熊渊泛舟图。属老人记之。

前十月。玄瑞客死临湍。今其名在纸。其人已亡。惜其疏散好游。良为于悒。十五年仲春上浣。许穆眉叟。记。

熊渊泛舟题名癸丑[编辑]

孟夏之月。辰在实沈鸣札。囿有见杏。穆从诸君泛舟熊渊。仍题名序齿。穆今年七十九。年最老。渊上主人李晋茂,茂卿。少于我十三年。为六十六。国子上舍郑昌基克家。少茂卿三年。为六十三。权公山大载仲车。又少克家九年。为五十四。皆耆艾之年。金夏圭玄瑞四十七。权著作瑍仲章三十八。权守经季正三十三。许穆文父。题。

石文记[编辑]

石文。类龙蛇草木形。变化怪诡。不可名状。石青字黑。苔苏不没。前有一邑宰剥斲之。剥得数字而去。石剥深二寸。石文二寸。此鬼神之文也。最古不可知。古渡林樾岸。有文在石。人之居且百年。然后其文始出。文本与石俱生耶。抑气化之感。鬼神成之耶。石鹿老人。记。

衡山碑记戊午[编辑]

四年夏。公子朗善君奉使如燕。得衡山神禹碑七十七文。其文类龙蛇鸟兽草木形。炳耀神怪。不可名状。夏后氏既平水土。象物制书。令神奸物怪莫得逃其形。人得远害而宅土者也。其碑至今四千年。没于世久矣。至大明嘉靖时。其碑始出。呜呼。圣人之文显晦。天也。公子又得之。传于东方。亦人力之所不期者。公子慕千古古事。乐遐远异观。既穿塞四千里。历沸流玄菟扶仙。至墨胎氏墟。观夷齐庙。入碣石幽燕之都。观古国遗风。得石鼓古文。出朔方。问圣祖王迹所起。七年。游摩阿岬。八年。从上于汤井。秋东游瞰九龙渊。上毗卢绝顶。出海上。游丛石国岛,三日浦。观丹书异迹。九年。南游登临九峯。仍游四郡。十三年秋。出三韩之外。游三神洞。上天王绝顶二万四千丈。仍登支提塔山。公子嗜文学。不喜弋猎驰骋。被服如儒士。尝摸刻列圣书。既入天府。副藏之名山数十本。公子宣祖诸王子仁兴君之长男。仁兴君以文学笃行。谥曰靖孝。穆尝作和德碑,靖孝公遗事,梁文丘墓记。今见衡山碑。感公子事。具记之。孝宗二年。公子十五。初授三品爵。其年靖孝公卒。既三年。进承宪。袭封君。典禁兵。上即位。令管尚食亲府事。命使使燕者再。进嘉德。上即位之年。葬仁宣太后。公子守陵三年。既练。进昭德。祥而返。复命。上宠待之特厚。加兴禄。秩正一品。赐海西之田。请告浴达忽温泉。三入怾怛。仍游东海。至望洋亭千馀里。还至头陀宁越郡。谒鲁陵。公子之游远矣。自碣石,幽燕。周行九千馀里。公子讳俣。字硕卿。作古篆曰为善最乐云。上之四年孟夏初吉日。孔岩许穆眉叟。记。

赐几杖记[编辑]

穆从东海归居涟上。十三年矣。上新即位。召拜大司宪。不一年五迁。至吏曹判书。寻擢拜右相。穆行年八十一。以老乞休。上不许。赐之几杖。承旨李同揆,注书沈橃。承命来宣。礼仪郞南宫垕,考工郞赵嗣迪。各以掌事至。其礼节春官仪注曰。匠作监设卓于正堂北壁下南向。注书以教书载龙亭。考工郞以几杖载架子至。执事引主人祗迎于中门外道左。执事奉教书置北壁下卓上。以几杖置教书东。执事引承旨及注书。立于卓东西向。执事引主人诣卓前近南北向立。执事唱四拜。主人四拜。注书奉教书。执事对展。执事唱跽。主人跽。注书宣读毕。执事以教书还置卓上。执事引主人进诣卓前北向跽。承旨以几杖授之。几先而杖次之。主人以次受之。以授执事。俯伏兴退复位。执事唱四拜。主人四拜。执事引承旨及注书。出就次。主人请承旨及注书以宾礼礼之。主人执币以赠。于是卿大夫士多来观之者。昔。仁祖中兴之明年。梧里李文忠公七十八。上疏乞骸骨。仁祖赐几杖以留之。仍锡宴加赐舞乐以乐之。至今称盛事。今国有大丧。无锡宴之事。然老臣年老后死。荷此宠命。实旷世盛仪。卿士大夫来观者。领议政许积,度支卿吴挺纬,耆老大司成洪字远,司寇卿睦来善,司寇亚卿尹深,天官左侍郞李袤,右尹金寿弘,二经右侍郞李夏镇,春官右侍郞赵嗣基,地官右侍郞李沃,政府舍人吴始复上之元年冬十二月立春后一日乙亥。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兼领经筵事,监春秋馆事许穆。记。

附东里古事丙辰[编辑]

汉阳东里。自古称多闻人达者。高丽末世。有李君偦。入本朝指名后世者。南怡,金时习,成三问,儒林赵光祖,金絿,奇遵。入相者二十三人。睿成以上不可知。据耆老传说。国初。有赵涓,李原,鱼世谦。世祖相韩明浍。以元功贵。后为王后父。家益大。中明以后。宋轶,洪彦弼,黄宪,尹漑,李蓂。至宣祖世。有洪暹,金贵荣,李元翼。为中兴名臣。谥文忠柳永庆,奇自献。不幸被祸死。光海相。有闵梦龙。仁,孝,显以来。有吴允谦,洪瑞凤,李廷龟,姜硕期,崔鸣吉,李弘胄,赵翼,洪重普。穆。今上元年起废。擢拜右相。以寿考赐几杖者二人。仁祖二年。李文忠公七十八乞致仕。以为国之元老不可去也。赐几杖留之。今上元年。穆行年八十有一无能。有几杖宠命。皆称旷世盛仪。列书之。以附东里古事。上之二年上元戊戌。东序老人许穆眉叟。

三月山水小记[编辑]

永嘉权相国前年。奉使如燕。今使还。行至近郊。余与洪参赞,闵学士,李中丞。出相见于弘济院。余于归路。从山迳过石观音。爱水清石白。徐行溪石上。登临荡春台。日当午。无限暖草游丝。入城少憩白云洞口。访金夏甫。同登四宜亭。四宜者。春宜于花。夏宜于瀑。秋宜于枫。冬宜于雪。俱为佳景。仍游清风溪。临溪有啸傲堂。溪上有三石池。池上太古亭。亭西有石台。台下山中石田数顷。田畔有岩壁临溪。此金相国仙源别业。今相国殁已四十年。一木一石。皆古迹。丙子之乱。相国受命入江都。主兵者败事。城中扰乱。相国知事不济。自烧杀。能守义死节。立忠烈祠。夏甫相国之亲孙。而亦博于礼者也。孝庙之丧。夏甫与书当国者。极言议礼之失。以为诽谤言。禁废十五六年。亲戚皆绝之。上知其贤。擢拜司农亚卿。二年鸣鸠节六日戊子。眉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