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海防钦差大臣沈葆桢奏台北拟建一府三县折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台北拟建一府三县折
大清总理船政大臣台湾海防钦差大臣沈葆桢
光绪元年七月二十日
1875年7月20日
本作品收录于《沈文肃公政书

  奏为台北口岸四通,荒壤日辟,外防内治,政令难周,拟建府治,统辖一厅三县,以便控驭,而固地方;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惟台湾,始不过海外荒岛耳。自康熙年间收入版图,乃设府治,领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诸罗即今之嘉义:嘉义以北未设官也。郡南北各一百馀里,控制绰乎有馀。厥后北壤渐辟,雍正元年拓彰化一县,并淡水同知主北路捕务,与彰化知县同城;盖明知非一县政令之所能周,特以创建城池筹费维艰,姑权宜从事焉已耳。雍正九年,割大甲以北刑名、钱榖诸务归淡水同知,改治竹堑;自大甲溪起、至三貂岭下之远望坑止,计地三百四十五里有奇。嘉庆十五年,复以远望坑迆北而东至苏澳止,计地一百三十里,设噶玛兰通判。则人事随天时、地利为转移,欲因陋就简而不可复得矣。

  然由噶玛兰上抵郡城,十三日始达;由淡水上抵郡城,亦七日始达:而政令皆统于台湾府。当淡水设厅之初,不特淡北三貂等处榛莽四塞,即淡南各社亦土旷人稀;今则村社毘连,荒埔日辟。旧志称东西相距仅十有七里,今则或五、六十里或七、八十里不等。兰厅建治以后,由三貂岭绕至远望坑复增地数十里有奇:其土壤之日辟不同有如此者。

  台北海岸,前仅八里坌一口,来往社船不过数只,其馀叉港支河仅堪渔捕;今则八里坌淤塞,新添各港口曰大安、曰后垄、曰香山、曰沪尾、曰鸡笼。而鸡笼、沪尾港门宏敞,舟楫尤多;年来夹板、轮船帆樯林立,洋楼、客栈阛阓喧嚣:其口岸之歧出不同有如此者。

  前者,台北幅■〈巾员〉虽广,新垦之地土著既少,流寓亦稀;百馀年来休养生息,前年统计户口,除噶玛兰外已四十二万有奇。近与各国通商,华洋杂处,睚眦之怨即启衅端,而八里坌一带从教者渐多,防范稽查尤非易易:其民人之生聚不同有如此者。

  台地所产以靛、煤、茶叶、樟脑为大宗,而皆出于淡北。比年荒山穷谷栽种愈盛,开采愈繁,洋船盘运,客民丛集,风气浮动,嗜好互殊;淡南大甲一带与彰化毘连,习尤犷悍。同知半年驻竹堑衙门,半年驻艋舺公所,相去百二十里,因奔驰而旷废,势所必然;况由竹堑而南至大甲尚百馀里,由艋舺而北至沪尾、鸡笼尚各数十里;命盗等案层见迭出,往往方急北辕,旋忧南顾,分身无术,枝节横生。公事之积压、巨案之讳饰,均所不免。督抚知其缺之难,必择循吏、能吏以膺是选;而到任后往往贤声顿减,不副所望,则地为之也:其驾驭之难周又有如此者。

  淡、兰文风为全台之冠,乃岁、科童试厅考时,淡属六、七百人,兰属四、五百人,而赴道考者不及三分之一;无非路途险远,寒士艰于资斧,裹足不前。而词讼一端,则四民均受其害:刁健者词穷而遁,捏情控府,一奉准提,累月穷年;被诬者纵昭雪有期,家已为之破。矫其弊者因噎废食,概不准提;则厅案为胥吏所把持,便无可控诉。而械斗之衅,萌孽乎其中。至徒、流以上罪名定谳后,解郡勘转,需费繁多;淹滞岁月,赔累不赀。则消弭不得不巧,官苦之、民尤苦之:其政教之难齐又有如此者。

  所以,前者台湾道夏献纶有改淡水同知为直隶州、改噶玛兰为知县,添一县于竹堑之请;臣鹤年、臣凯泰等正饬议试办,台事旋起,因之暂停。台南骚动之时,即有潜窥台北之患;经夏献纶驰往该处,预拔机牙,狡谋乃息。海防洋务,瞬息万变,恐州牧尚不足以当之。况去年以来,自噶玛兰之苏澳起,经提臣罗大春抚番开路至新城二百里有奇,至秀姑峦又百里有奇;倘山前之布置尚未周详,则山后之经营从何借手?故就今日之台北形势策之,非区三县而分治之,则无以专其责成;非设知府以统辖之,则无以挈其纲领。

  伏查艋舺当鸡笼、龟仑两大山之间,沃壤平原,两溪环抱,村落衢市,蔚成大观;西至海口三十里,直达八里坌、沪尾两口,并有观音山、大屯山以为屏障,且与省城五虎门遥对:非特淡、兰扼要之区,实全台北门之管(钥)。拟于该处创建府治,名之曰台北府;自彰化以北直达后山胥归控制,仍隶于台湾兵备道。其附府一县,南划中枥以上至头重溪为界,计五十里而遥,北划远望坑为界,计一百二十五里而近;东西相距五、六十里不等,方围折算百里有馀,拟名之曰淡水县。自头重溪以南至彰化界之大甲溪止,南北相距百五十里,其间之竹堑即淡水厅旧治也;拟裁淡水同知,改设一县,名之曰新竹县。自远望坑迆北而东,仍噶玛兰厅之旧治疆域,拟设一县,名之曰宜兰县。惟鸡笼一区,以建县治,则其地不足;而通商以后竟成都会,且煤务方兴,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讼事尤繁,该处向未设官,亦非佐杂微员所能镇压。若事事受成于艋舺,则又官与民交困。应请改噶玛兰通判为台北府分防通判,移驻鸡笼以治之。臣等为外防内治因时制宜起见;是否有当?伏恳天恩饬部议覆,俾有遵循。其建设城署、清查田赋及教佐营汛应裁、应改、应增,容俟奉旨允准后,再由台湾道议详核奏,期臻周密。

  至苏澳以至歧莱,现恃营堡为固;将来田亩开垦,商民辐辏,应否设官,容臣等随时察看情形,请旨定夺。

  谨先将台北议建府、县缘由,合词恭疏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

  再,此折系臣葆桢主稿,合并声明,谨奏。

本作品来自清朝时期的法令约章文书案牍。依据1910年12月18日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第三十一条第一项,该类别不能得著作权。


清朝政府结束超过一百年,再同时根据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以及通常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作品保护期所约定,该类作品已无事实持有者而无论在何地均属于公有领域。而该类作品因属政府公文,故在美国亦为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