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活水翁遗稿/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活水翁遗稿
卷二
作者:尹大淳 尹凤桂
卷三

祭文[编辑]

靖北祠。升配金忠翼公时。告辞尹文肃公。[编辑]

平戎辟国。公功畴侣。报祀千龄。本朝肯许。后三百年。宅相来述。界或进退。野无侵轶。矧伊往城。建庙是地。筑九拓八。后先何异。士曰跻享。自古在昔。一室容与。庶几监格。

靖北祠。升配金忠翼公时。告辞吴文襄公。[编辑]

忠翼金公。追享一宫。移东妥西。保艾无穷。

靖北祠。升配金忠翼公祭文。[编辑]

天赋纯刚。地位坚确。敦诗说礼。宪万式百。制阃一纪。城方三载。奠厥民居。波晏北海。时有野人。侵淆我圉。不可武竞。王曰往汝。巡按而下。定我疆界。不咸片石。那堪共话。先春乌喇。郓讙阳关。殆周千里。我川我山。地非不美。以此虏尘。割鸿捐珠。为安斯民。道常箚记。误哉不武。金城半幅。且藏外府。不劳天兵。山高水清。邠岐旧疆。万世太平。历事四朝。肺腑柱石。忠贯星日。可托六尺。安坐廊庙。左右北宸。尺椎无眼。处至成仁。忱比善竹。迹先露梁。人有秉彜。孰不嗟伤。圣朝雪冤。忠翼赠谥。闵老按节。俎豆锺地。戎服将笾。恐仪文。若或见之。凄怆蒿熏。仰公久勋。不下侍中。太守曰噫。士林齐同。追享一宫。精禋是共。瞻慕有凭。功义傡颂。

墓道文[编辑]

祖考通德郞府君墓表[编辑]

公讳塾。字礼叔。考讳鹏羽通德郞。妣恭人林氏。生考讳鹏展。与承旨同年虎榜。时宗家无嫡子。宗祀奉于次长家。台议咎其罢宗。高原公自京下来。别构斋室。守墓三年。聚集门内幼少。数岁教导。以公有诚意出众。取为己孙。已而使袭宗緖。公奉先思孝。祭馔必亲自点检。御下以礼。无疾言遽色。时宗家无财。高原公付其襟受田五日耕及曾居瓦家。新立龛室。是岁通德郞公卒。公执丧祭以礼。明嫡庶以义。斋室婢逃在茂山。受赎而来。高原公还朝后。岁以书札勉之重之。愈于亲孙。以承旨公代加。受通德郞官教。晩孙不及见公。公之待之。常若抱在膝上矣。生于公之回甲前二十五日。其夜梦告林氏以其生。生于英庙己亥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正宗丁酉二月初四日。配恭人全州林氏。学生有善女。生于戊戌十二月初三日。卒于庚戌二月初八日。有三男。长铎乡贡选士。次钦学生。次𨱑梨洞万户。女适玄圣肇。夫死节死。女三未嫁卒。

先考处士府君墓表[编辑]

先府君讳铎。字道行。考讳塾通德郞。墓在左冈。公年十七。读书于富春。问诗于李万章。观笔于李道甫。既归见朴堂洲琮。大许之。忘年而交。其高弟赠持平黄公相采。即妻之男弟也。为礼义交深密。尝手书疑礼问解续。黄公求见送呈。自京买新印见之。诗,书,小,大学,百家语,诗律。皆自书诵之。没世后手泽如新。尝游于荆圃。与李燮,玄丕承,车守谦,孙硕周,廉思默友善。久而相敬。发乡解元。不中南省。再魁见拔。遂退田园。治家有矩度。闺门之内。严如朝廷。亦无疾言遽色。接人满面团和。当事随遇而安也。有别味。不荐庙。不入口。思所嗜待后用之。教授乡髦。每有意会。便一快读忘食。性嗜酒。不求必醉。尝自号醉墨矣。庚子往拜从祖承旨公。门户之托。专付于公。于后其曾孙进士无子而卒。择送从孙承后。当与承旨论先墓间空穴。公曰。焚修院前鉴不远。当分穴用如昭穆㨾。晩后始有不肖。自幼导之。严毅方正。不肖之无戏言疾行。由此也。戊午。送余受易于龟岩先生云。汝虽业科。励志求道可也。生于英庙丙寅闰三月十八日。卒于纯宗庚辰十月十五日。享年七十五。有二男四女。男长不肖无子。取弟长子凤柱嗣后。次勉淳有子凤集。女适李师征。鸣于诗。子奉勋。次池显辅。以道科预次。不叙。子出后。次黄元吉。子凤翔,凤瑞。次姜在珪。公最爱重之。前进士。今纯陵奉事。文章礼义。无不备至。男长世镐。连登解额。姑迟莲桂。次民镐今利原县监。配黄氏。学生征河女。壸范严正。虽弟侄孙来。未尝逾域而语。生于丙寅四月十四日。卒于丙子六月十二日。享年七十一。噫。我尹于东大氏。而北道冠冕。先数吾家。公则礼以律身。义以传家。当为后世则也。不肖男大淳。泣血谨识。

清轩先生车公墓碑铭幷序[编辑]

龟岩李先生道尊北方。圣朝㫌招屡勤。道北院享继往。其门人殆有百数。而参奉晦堂玄公之传得其宗。主簿屯村林友。又嫡传也。次及于公。士林宗仰之曰。龟岩之学。尽在是矣。余叹美之曰。君子人也。忽然闻公之丧。病未匍匐。而涕泗交颐曰。天丧斯文耶。何不慭遗一老也。既葬。胤孙翊元,高弟李明翕。以其家状。谒铭于余。余以末学。年且衰耗。何能状德。而谊在同门。有不敢辞。遂因其状而序之曰。公讳南学。字正伯。车氏系出延安。鼻祖讳孝全封丽朝延安君。世为东方望族。有讳原颐号云岩。不仕本朝。旁孙守庭。以豪右坐居富宁。为入北始祖。五传而讳得道。壬辰倡义。享崇烈书院。于公为八代祖也。孙轫,轸,辕。徙于镜。轸生思义。思义生至坚。公之高祖也。曾祖讳殷载。老职同枢。祖讳鸣谦成均生员纯陵参奉。考讳性之。器识宽弘。年德俱卲。为乡之耆硕。先妃咸阳朴氏。远庆女。无子。生妣汉阳赵氏光文女。性行端一。有女士风。是生公于正庙甲辰二月二十四日。自幼口无戯言。行止有常。长老皆有大期望。年十三。就学于龟岩。十九奄遭山颓。七年之间。已见大意。趍向得正。退从晦堂,屯村。瑳磨其工。相观而善。遂成德器。前参奉隐谷车上舍。德行纯备。而以一门之望。全付于公。绣衣洪公承裕见其胤。叹惜其遗逸。公绝意科臼。潜心经理。而真知实践。是乃一生事业。律身以礼。齐家以义。诲人以仁。接宾以敬。对人以和。观书有切己之言。书之座右以自警。常言门人曰。人病在好胜。好胜则反不及人也。毁誉灾及其身也。喜怒形色。尤切禁也。人或问丧祭礼疑。必援先儒而答之。尝恨其先祖参判公忠义泯没。遣宗孙守阳。鸣冤天门。宣额赠职。族孙之幼孤无依者。抚养冠娵。至于立产。宗人之负逋困厄者。为之宣力周办焉。以寝疾。当宁庚申六月二十五日。考终于精舍。享寿七十七。始遘疾也。大渐惟几。门徒多日侍病。不闻呻吟之声。惟语以行己处家之道。神精惺惺如也。既而恬然而逝。墓在渔一里先垅下负干原。配南原黄氏。讳持正女。生长法家。于归仁宅。儆戒无违。尽乎为君子之逑也。生于庚子八月二十九日。没于戊戌正月十三日。享寿五十九。生四男三女。长曰昌伦。龟岩御书阁之逮也。终始干事焉。次达伦,秉伦,东伦。女长适全州人李秉观。次适公州人李亨兴。季未笄夭。昌伦生翊元。达伦生翊英。秉伦无育。取东伦子翊亨为后。东伦生翊亨,翊行。馀不尽记。遂为之铭曰。

渔湖一面。上仁之里。笃生学者。允矣君子。松龟正脉。晦屯益友。潜心经义。真的授受。脚踏实地。意绝荣利。为己之学。天爵所至。十里湖山。百世清风。孰为踵武。是道无穷。

滩庵逸士赵公墓碑铭幷序[编辑]

积于中为道学。发于外为文章。初非二歧也。唐世以来。科目取人士之进取者。专尚藻绘。争点解额。夫安知理达之义。吾党有汉阳赵氏。三世文章。大鸣关北。而行义处身。出类拔萃。令人感服其懿行也。考其源。乃高丽佥议事之寿孙。世世簪缨。喧赫我东。传至讳暾赐号午峯先生。生四男。长曰仁璧。即桓祖女婿。太祖受禅也。坚守不事二君之节。赐谥襄烈。襄阳士夫。建忠贤祠。其季仁沃。开国元勋。配享太祖庙庭。而子知敦宁府事赞赐谥节孝。五传至讳彭星。始居镜城。是公十世祖也。吾尝从游佥枢公。屡阐解榜。正庙朝宾兴时。名冠南北。而未尝有矜伐之意。容貌辞气。亦足仪范一世也。龟岩李先生。尝许其为谨慭之仪焉。信乎公之取林处士为馆甥也。晩而与公交。洛行二千里。不见其有疾言遽色。由是情谊益笃。有酒相酬。有诗相和云。公讳鼎耉。字大焉。曾祖讳泰基通德郞。祖讳连宝及第。耉讳庆禄寿职折冲将军佥知中枢府事。先妣杞溪兪氏。汉龟女。生一女而早卒。继妣全州金氏。兴五女。公生于正宗辛亥五月十九日。慈氏有鹤降前之梦。既生。气骨颀然。符彩有异。稍长好读书。昼宵不辍。年二十四。升公车。不中南省。自是连捷科榜。闾巷妇孺。皆诵其姓氏也。甲午春科。拔安边元希哲榜。因领议政筵启。评台儒魁。均为发配。遂歌沧浪而还。永废科业。然拘于情私。代作试文。使人发解者五六名焉。赵氏旧无谱系。公跋涉千里。因宗丈前承旨奎昇。博采静庵,玄谷事迹。印成三卷而还。居家事亲至孝。先意承顺。朝夕甘脆。必称其旨。晨昏定省。至老不怠。凡所悦眼适意之具。不命而求进。屯坞林处士。叹美其能养志也。躬干蛊值艰险。而筹划坦然。当疑晦而经理裕如。少无遗累于亲堂也。丙午丁内艰。癸丑丁外艰。朔望墓奠。不避雨雪。讳辰哀陨。远近感叹。有一弟颇英锐。同室以居。服食与共。终身湛翕。再从兄无后而卒。命从侄命锡。竖小石碑。先祖祠墓仪节。必尽诚敬焉。性威重若不可犯。而即之也温而接人矣。戊戌。移居于武溪滩上。扁以滩庵。盖取桐江七里香山八节之义也。滩后建育英斋。以待远方来朋。尝敛膝危坐。则斥绝非义。披襟笑语。则祗谈风月而已。教子孙有法曰。文学世业。各因才禀。守古安分。无令汲汲于得失也。朴选士玎甲。同学知己友也。有身后题名之托焉。公发白诗。有化鹤访仙家之句。呼儿取滩水来。朝夕飮之曰。此可洗涤凶中尘累也。三日呼子扶起。易衣正席。凡奉先裕后之道。袭敛祥禫之礼。细细教之。时壬戌正月三十日也。恬然而逝。享年七十二。配蔚珍张氏。宅垕女。生于戊申三月十三日。卒于庚申十二月十五日。性柔惠宽简。睦亲党和邻里。见人寒饥。则衣食推与焉。二月二十一日。祔葬于松葺峯负寅原。有二男二女。长命奎。次命箕出为季父后。女适黄泰宪,黄仲甲。命奎娶坡平尹行履女。生六男一女。男锺洛,世洛,夬洛,龟洛,洪洛,兴洛。龟洛出为三从弟命翊后。女玄翊先。命箕娶平海黄能益女。生二男一女。男希洛,成洛。女幼。黄泰宪二男一女。黄仲甲二女。内外孙曾二十人。系之以词曰。

士特豪杰。气干青云。河岳聚精。锦绣生纹。屡解不第。数耶命耶。遁世无悯。遗逸不嗟。名利付人。孝友守己。惟其有源。是为礼士。泉石不变。松菊长存。裕受天俸。而子而孙。

车处士墓碑铭幷序[编辑]

龟岩李先生明道北方。圣朝㫌招屡勤。洛中儒贤相尚。四方学者翕然趋之。及门之士多成材。而得其嫡传者。亦数子矣。有苍岩车处士。少先生四岁。年五十三。裹朱书穿雪程。逊志束修。先生讲论月馀。大惊云。豪杰之士。当时高弟。皆推尊之。公讳南圭。字伯升。延安人。新罗侍中无一之后。后有曰守庭。坐事谪北。因家焉。至讳得道。壬辰倡义。于公为六世祖。考讳载元学生。妣忠州池氏。弼博之女。生一男四女。继妣密阳朴氏。生二男。南杰,南隽。公八岁丁内艰。哀毁逾节。衰麻不释。孝奉继母。友爱二弟。人不得间焉。少英迈。有志四方。好读书。不安一艺。博猎百氏。中岁敛英华趍本实。经书子集。裒聚一架。昼诵夜思。必欲体行。大居敬雅执礼。性好善。访行义扬潜烈。䂓长老牖后蒙。劝姜祥国理学。卒业于吕州丈席。遂成大儒。荐除不仕。皓首寻师。终身硏钻。有实见得实践履。如礼疑补辑,箚疑语录。皆经手笔。公生于英宗己巳十月二十九日。终于纯宗辛未十月十九日。寿六十三。远近士林。渍绵诔词。其门人加麻者甚众。葬于镜城松洞寅原。配金山方氏。寿咸之女。有七男二女。男殷行,有行,善行,德行,义行,硕行,述行。女金亿基,姜应宗。殷行子以直,亨直。有行子良直。善行,德行早夭。义行子敬直,明直,学直,能直。硕行无胤。继以亨直。述行子元直。以直子弘轮。好学而短命。次弘范。亨直子弘济。馀不尽记。公长身瘦形。风仪嶷嶷。俨然君子人也。言行直截。无回互态。自期名节。耻合污俗。笃学力行。无愧古人。而未有展布。沉沦岩穴。惜乎。公门人金万溶状公行。求余志。辞既不获。遂櫽括其遗事。铭曰。

公之学兮。得于经藉。不可经约。是以先博。鼓箧门雪。不挟年发。松凤昔日。亦此讲说。既获指南。法门之正。礼义执中。进修主敬。溯厥渊源。金文简公。云岩苍苍。先生之风。

嘉善大夫庆煕宫卫将寿职嘉义大夫崔公墓碣铭幷序[编辑]

余尝读太史公货殖传。至子赣即学于夫子。退而仕于卫。鬻财于曹鲁之间。未尝不三复惊叹。始信洪范食货之居先也。吾乡有崔卫将。家累千金。人皆歆羡。尝以首幕入聚英堂。余尝一遇于邑邸。想其谨厚淳实。有古人风也。以天年终于当宁丁巳三月初三日。距其生年八十七岁。即英庙辛卯三月十三日也。葬于朱村花谷粟库内酉坐之原。既封。其承重孙永述。曳衰舍鞍马。而徒步七十里。谒铭于余。余嘉其诚意。辞之不得。遂历考其世。而不使其泯没无传焉。公姓崔讳梦烨。系出江陵。十世祖讳安海始入北。五传至讳配天。以壬辰倡义功臣。赠朝奉大夫司仆寺佥正。公首谋诛鞠贼。仍举义弧。与倭首战于吉州,长平,临溟,双浦。奏捷行在。于后老峯闵相按节北道。采实闻于天朝。同事义士皆赠职。享彰烈祠赐额。墓在院洞口守墓洞子坐原。墓碣未尝立。公出钱勒石。磨刻以立。佥正生尚义。老职通政。通政生洛。于公为高祖也。曾祖讳行远赠通训大夫军资监正。配淑人金氏。墓粟库内癸原。祖讳天达赠通政大夫工曹参议。配赠淑夫人金海金氏。墓同洞子原。考景祯赠嘉善大夫工曹参判。妣赠贞夫人金海金氏。通政大夫浩立之女。以辛卯岁生公。次梦殷,梦麟,梦亿,梦贒,梦稀。子孙不能记。公子齐能。娶平海黄氏。幼学道明之女。无后而卒。再娶天安全氏。幼学春三之女。生二男三女。长早夭。次永述戊申乡贡选士。娶仁同出身张鹏翰之女。生三男二女。男长麟岳。次凤岳。次龙岳。女未成。长女适幼学曺元锡。次适幼学朴长星。次适幼学安鸿翊。公次子齐汉。娶忠州林氏。生一女而卒。适幼学赵永之。再娶全州幼学李昌元之女。生一男一女。长敏述。娶忠州及第林希秀之女。生四男。长元岳。次衡岳。馀幼。次子仁述。娶金海幼学金成元之女。生一男一女皆幼。公小室全州李氏。生一男一女。女适郑敏弘。男未成。噫。子女内外之孙。昌大蕃衍。岂非有积德之庆欤。公少时不能无转财。而不识三倍之贾。退休田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如白圭者然。而所剩之财。举皆分散于诸子女及亲知之人。可谓大哉。昔范蠡三致千金。再分散以予贫交踈昆弟。公其庶几乎。铭曰。

凡厥士庶。既富方糓。寿富多男。华封所祝。荣及祖茔。泽流兰馨。绥受天捧。无愧我铭。

赠嘉善大夫户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长兴马公墓碣铭幷序[编辑]

马氏。镜城右族也。参奉赠参判公原济始入北。时则新设邑也。继而有世祖朝佐翊勋者。又继而有天朝中枢者。大鸣于世。八传至文龙。以文行屡登邑剡。少以斋任。修辑锓梓矣。适会李龟村为北伯。郑东溟为评台。姜翯为本倅。监刻铸字八斗。留置本校。是大有功于士林也。文龙六世孙行逸。尝读书。而聪明才艺过人矣。以武荫仕为万户。迁至节制使。已而授五卫将同知中枢府事。京乡皆器重之。卿相家书信。络属不绝。尤善于居乡。复其乡任工曹焉。追崇三世而公为天府亚卿。尽罕爵也。今纯陵奉事姜友在珪书行状。余于马有雅分。亲来谒铭于余。余老且病。辞不能得。遂因其状而历叙之。公讳彰郁。字允亿。系出长兴。赠户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墓在生气岭南亥坐原。大路傍近。石间土穴。而称为大地者也。配密阳朴氏。起清女。赠贞夫人。生于壬寅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己丑六月二十九日。墓在公墓北望三里许。生气岭上干原。高祖讳浩然。配全州李氏。祥利女。墓梨津子原。曾祖讳昌俊。配南阳洪氏。墓朱村千连山。祖讳君才。赠通训大夫掌乐院正。配咸阳朴氏。继配延安车氏。并赠淑人。墓门岩洞干原。考讳河祥。有志行可称。而以困厄南迁。竟还乡。沉沦半世矣。今赠通政大夫户曹参议。妣晋州姜氏。判决事后孙贵模女。赠淑夫人。墓在公墓南严清洞卯原。今有碣铭。公生于正庙癸卯四月十六日。卒于己卯十一月二十五日。得年三十七岁。公性踈迂刚介。常以家声落拓。箕裘失绍含冤矣。遭艰卜地于严清洞。地师曰。此地虽大格。奉襄九年。主祀先凶。然后大发福。公曰。吾死而子孙能显扬。复我先业。则含笑入地矣。封窆前后。用玄牡四首。山祭九十日。日用刚鬣。仍又哭拜。墓所距家三十里。暮往朝归。以终三霜。有四男一女。长行逸。仲叔行顺,行能。早夭无育。季行晋。登科后。再承调用之传矣。女适长兴崔晋奎。行逸初娶折冲坡平尹兴庆女。无子而丧耦。取其季长男载翰为嗣。再娶折冲李周冕女。籍全州。生二男。行晋初娶砺山宋仁兴女。生载翰,永翰,长翰。中娶武科柳永球女。不育。三娶全州全希谦女。生三男。载翰娶公州李胤楫女。已育二男。永翰娶忠州池尚元女。长翰娶晋州姜齐弘女。皆乡阀世族也。噫。公之诚孝。既卜吉地。又尽哀敬于先墓。宜其子孙昌大。富贵双全也。胤君常以荣养未逮。为彻泉之恸。今方竖石。故遂为之铭曰。

在朝勋旧。于乡大夫。曩时沉沦。多舛命途。天环厥运。地效其灵。夜茔朝几。孝彻幽冥。远谢龟寿。永垂燕谟。不匮锡类。出镇佩符。资陞西枢。荣及重泉。天府亚卿。何似昔年。裕受天捧。于千万禩。贻厥维何。而子而孙。

赠兵曹参判行参奉马公墓碣铭幷序[编辑]

公讳元济。姓马氏。系出长兴。始祖讳黎。以温祚王开国元勋。受封马斯良县。今长兴。子孙仍贯焉。至高丽。有讳赫仁文科判开城尹。五传至讳智伯官户部尚书宝文阁学士。高祖讳寿孙礼宾正。曾祖讳致远赠崇政大夫冠山君。祖讳荣赠崇政大夫会宁君。考讳天牧。佐本朝太宗。定迸芭之乱。以推忠翊戴佐命功臣。拜议政府领议政长兴府院君。赐谥忠定。妣李氏。定惠宅主牧使彬女。生四男。胜,腆,胖,膡。膡实公之初讳。而伦序居季也。生而聪敏颖悟。文学行义俱名世。而以门荫除寝郞不仕。当文宗朝实边之时。坐事谪镜城。仍居于渔郞芝芳里。逍遥林壑。有实践履。教子孙以孝悌。化邻里以姻恤。图书一家。乐自善身而终世。其遗风馀韵。蔼然被乡党者几百年。配长水黄氏。学生成淡之女。墓在渔郞朱通山甲坐原而祔窆。生一男兴贵。世祖朝乙亥。录佐翊勋资同枢。公之兵参之赠以是也。同枢生贤孙。以智勇常侍卫。上追返华使之怒归。上大加称赏。而华使仍载俱归。天子奇其状貌。命判嘉善中枢院签知事。是生三男。承和,承良,承顺。承和移居明川巽谷。有二男。曰忠。曰信。又皆移居吉州。忠孙嵒灏赠参议。以孝友敦睦。施财赒穷。播人口碑。玄孙兴河武科参军。资嘉义。五世至成彩登虎榜。而晓于玑闰之学。伊时道伯嘉奖之。称以松堂后一人。六世孙道祥武科万户。承良五世孙文龙。以博学敬行。屡入乡剡。十一世孙行逸官万户佥使五卫将。承顺五世孙为龙。当壬辰岛夷之乱。战亡于吉州临溟。其馀云仍。繁衍不尽记。公十世孙道祥。大惧岁寝远而遂湮没无传。使族弟允范与其子之泰。历稽家谱所载。博考乡里遗闻。著公行状。而跋涉远程。谒铭于余。顾余𫍲浅。何敢以半言立辞。而盖自幼少时。尝闻马氏为邑初右族。及见本邑刊行文选后录。得公之孙文龙名字。时则姜公翯为半刺。而与监司李龟村,评台郑东溟。商确锓铸梓。而文龙实掌之。是大有功于士林也。意必有名祖世德之传。而慨其文宪无征也。今得遗孙所著家状。宜其一言一行。必无发毫爽也。始谂宗派搬移。而镜居之马寝微不传欤。呜呼。以若荫庥之远。历三国录勋。继之以智勇忠义之孙。宜其无涯之祉。上绍先代之赫烜。以彰公幽潜之德。铭曰。

稽公先系。十济首勋。受封食采。绵及宝文。我朝兴国。两世策功。公处其间。守道敕躬。李愿归盘。漆雕不仕。韫玉缄香。深藏自萎。兰佩北来。山水生辉。一片鸿湖。星耀少微。先自漑根。后有食实。勇义双鸣。一邦声溢。文武遗隲。度公令緖。宇宙杳茫。片石可语。

赠通政大夫户曹参议长兴马公墓碣铭幷序[编辑]

公讳河祥。字河卿。马氏系出长兴。始祖讳天牧。太宗朝佐命功臣长兴府院君谥忠靖公。其第二子原济。以文学行谊。荐除寝郞不仕。文宗朝屡征不起。竟以罪实边谪于镜。时新设邑也。卜居渔郞。后赠兵曹参判。配长水黄氏。墓渔郞朱通山甲原。子兴贵世宗朝参佐翊勋臣。孙贤孙天朝佥中枢。名显士夫。后以乡中甲族称。数传至文龙。以文行屡登邑剡。为斋任。修辑册板矣。时巡相李龟村。评台郑东溟。本官姜翯。会议刻铸字八斗。而使文龙主其事。藏之本校。于公为高祖也。配砺山宋氏。后洛女。墓渔郞新德丁坐原。曾祖讳浩然。配全州李祥利女。墓梨津子原。祖讳昌骏。配南阳洪永源女。墓朱村千年山。考讳君才。今赠通训大夫掌乐院正。先妣咸阳朴氏。继妣延安车梦杓女。并赠淑人。墓圆一山通气洞。生考讳兴才。生妣晋州姜氏。掌乐正无子。取于其季而为嗣。公生于英宗丁卯。卒于丙寅五月二十四日。享年六十。公以乡家世族。误落于戊申汰讲。愤怒南迁于原州长津等地。以丧败还乡。沉沦半世。内怀至冤而逝。今以长抱行逸之贵。赠户曹参议。亦足雪生前之恨耶。配姜判决事后裔贵模女。赠淑夫人。生于戊辰。卒于丙辰三月初一日。祔葬于严清洞卯原。有一男彰郁。娶密阳朴起清女。今赠户曹参判。朴氏赠贞夫人。参判承公痛恨之馀。誓以必报。以明师之言。卜公寿地。不避九年身殁之谶。终期显扬后世。以复先业。而殚竭诚力。居丧克尽孝思。而允合礼节。终不免九年短折。然四男一女。长行逸。年才十馀。奄遭亲丧。只依慈母为命。稍长知读书。而聪明才谞。迥出群流。以荫仕为万户。经内外三品。京乡皆器重。卿相家书信。来往不绝。善于居乡。复旧乡而任工曹。此乃公之复乡也。资陞同枢。追荣三世。公于天地。无复馀憾。仲叔行顺,行能早夭无育。季行晋登科后。再承乘障调用之传。女适长兴崔晋奎。行逸初娶坡平尹兴庆女。无子。取其季长男载翰为嗣。再娶全州李周冕女。生二男。行晋初娶砺山宋仁兴女。生载翰,永翰,长翰。中娶柳氏无育。三娶全州全希兼女。生三男。载翰娶公州李胤楫女。永翰娶忠州池尚元女。长翰娶晋州姜齐弘女。皆乡世族也。呜呼。有孙显达。复公之乡。成公志意者。公之精灵。上彻于天。使其子孙昌大如昔日耶。今纯陵奉事姜在珪。为公行状。噫。吾于公无雅识。而尝言其播迁而归。初无称冤于乡中。其心坚确也。家贫假贷。而一介不以取人。其志廉介也。叵耐自分。含默不语人。其守幽潜也。可谓贤人也。今闻古老善人之诩。夫岂偶然哉。遂为之铭曰。

盛极有衰。衰则复盛。累世渔郞。几主乡柄。盈虚之数。莫说戊申。相彼花卉。秋则有春。孝孙有庆。荣及泉途。百年乡族。一朝士夫。帽带甲胄。左右拥护。灵祚未艾。维公之故。

杂著[编辑]

中庸义[编辑]

年十六。家大人送余赴茂山监试。吾始以照讫。讲入官舍。时渼湖门人金掌令晦彬为本倅。命余作四句诗。甚爱之。其冬富宁姜参奉祥国年先吾一岁。束修来受业于衙中。而官招余偕留。余以中庸请业焉。

金公曰。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循此性则道也。余谓此乃逆推说到在中之性也。不然理在命前。而天以是理赋予万物。则性前难言命也。且谓之性命如何。率性之道。谓道在性中。非从性中出也。无极太极上。元有是道。亦有是理。道形以上者也。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言阴阳自道中判出也。非阴阳为其道也。又曰继之者善。此言一理惟有至善无他也。卒乃言成之者性也。此言保合太和。各正性命也。故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皆有一点明处也。至于人则性统于心。故性字从心从生。以其生于心也。孟子之道性善。亦自继善成性中说出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君子有不性者焉。善反之。天理之性可复。惜乎。桀跖之恶。幽厉之暴。未免为丧性之伦。岂不哀哉。中和位育。何其功效如此广博也。中正者。天之道也。平常者。地之道也。太和者。万物之所胚胎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立为三极。则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此圣人之能事也。且如人君喜一人而赏之。千万人欢。怒一人而罚之。千万人惧。以至哀矜鱞寡。乐育人材。便是育物。若非人主而能致得一家中和。便得一家之天地位万物育。能致得一国中和。便得一国之天地位万物育也。若尧汤非不能致中和。而亦遇水旱之灾者。天以前君之遗淫馀烈。示警于后辟而益勉之也。及其水土既平。大雨方数千里。岂非天地位万物育耶。

君子而时中。而时二字最要看。既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处中。如夫子之仕止久速。皆其时也。而未尝不合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如过门不入。在禹时则为中也。时而居陋巷则非中也。居于陋巷。在颜子时则为中也。时而若过门不入则非中矣。此章中字。兼首章中和而言。

鲜能能字。櫽括下文许多能字。鲜能知味。是不能知者。不能期月守。是不能行者。中庸不可能。非义精仁熟者。不能知不能行。惟圣人。能知能行。至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百倍其功。则愚者本不能知而能知。柔者本不能行而能行矣。后面至诚能尽其性。是能知之尽。能行之至。惟至圣为能。聪明睿知是能知。宽裕温柔以下是能行。惟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是能行。非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孰能知。看许多能字。添一能字。固有旨矣。

凡人生禀异而失其中。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者。以其识见绝人。不屑为中庸之行。如老佛之徒。求以达理。而反灭人类。若昏迷浅陋之人。则暗于天理。是不及也。刻意厉行。勇于有为者。蔑视流俗。不复求中庸之理。如晨门荷篑之徒。果于洁身。反乱大伦。非过乎。若阘葺卑污之人。则安于故事而溺于物欲。是又不及矣。知者过之。知之不中。贤者过之。仁之不中。愚不肖不及。勇之不中。知行之交互说者。不是说人自知此道。是说道自著明于天下。不是说人去行道。是说道自流行于天下。须要见得知行相因。

舜本自知。又能合天下之知为一人之知。而不自用其知。此知之所以愈大也。虽浅近言语。莫不有至理寓焉。故好察之。非洞见道体无精粗差别。不能然也。此取诸人以为善也。两端自这头至那头。自极薄至极厚。极大至极小。极重至极轻。择其说之是者而用之。乃所谓中。若但以极厚极薄为两端。而中折其中间以为中。则是子莫执中矣。中间如何见得便是中。盖极厚之说是则用极厚者说。极薄者说是则用极薄之说。厚薄之中说是则用厚薄之中之说。不是察其两端不用。而但取两头之中者用之也。迩言犹必察焉。则无遗善可知。择之精也审而行之至也。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两端如天下事一个人说东。一个人说西。自家便把东西来。斟酌看中在那里。犹云起这头止那头也。若以是非善恶。为两端而执其中。则半善半恶。君子不必为十分君子。小人不必为十分小人。乃乡原德之贼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如萃之时。用大牲吉。则中在那极厚处。损之时。二簋可用享。则中在那极薄处。

罟擭陷阱。言知祸不知辟。以况中庸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夫子尝因仁以言知矣。曰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尝因仁义言知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夫子之所谓处。孟子之所谓弗去。中庸之所谓守。其义一也。

颜渊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每得一善。则着之心胸之间不失。不是只守一善。亦不是著意去守这一善也。舜达而在上。择中庸而用之民。圣人之道所以行也。颜渊穷而在下。择中庸而不失于己。圣人之学所以传也。此章仁之中也。择者知之意。弗失勇之意也。

天下国家可均。如管仲一匡天下是也。爵禄可辞。如晨门荷篠是。白刃可蹈。如召忽死子纠之难是。三者皆贤者过之之事。中庸便是三者之间。非是别有一个道理。只于三者。做得恰好处。便是中庸也。知非真知。仁非至仁。勇非大勇。若知之真仁之至勇之大。则能中庸之道矣。急些子便过。慢些子便不及。所以难也。

子路好勇。故问强。夫子尝以好勇过我儆之。以兼人抑之。以不得其死戒之。以死而无悔责之。然其习气融释不尽。以强为问。则不得中行。而行行之勇犹在也。故设三端问之。汝之强。学者之强。下文四强哉矫。南北方是风气之偏。而北方主肃杀。故风最刚劲。人以果敢胜人。死而靡悔。南方风主发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柔能胜刚。亦是个好人。故曰君子之事。能守其气质而不变。是亦强者。此君子是泛说。非下文学者事。和则易流。若中立。便自不倚。何必更说。而若柔弱而中立。必欹倒也。不倚而方见硬健也。夷惠气质正如此。惠则和而不流。夷则如文王善养老。便来归。及武王伐纣。他又自不从而去。此是不倚。大智之人。无俟乎守而只是安行。贤者能择能守。无俟乎强勇至此㨾气质。人能择能守。自胜其私意。彻头彻尾不失矣。国有道。不变未达时所守。富贵不能淫。国无道而在下守死。而不变平生所守。贫贱不能移。所谓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君子以自胜为强。出乎风气之外。

索隐。如战国时。邹衍推五德事。后汉谶纬之言。便是诡异之行。如荀子所谓苟难者。于陵仲子,申屠狄,尾生之徒是也。深求隐僻之理。是求知乎人之所不能知。过为诡异之行。是求行乎人之所不能行。皆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

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冉求之自画是也。知处不亲切。故守得不曾安稳。圣人于此非勉焉不敢废。至诚无息。自不能止也。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此知仁勇之事。不见知而不悔。不待勇而裕如也。三达德。为入道之门。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用之广。隐体之微。道之所以然而不见处。或曰形而下者为费。形而上者为微。曰形而下者甚广。其形而上者。实行乎其间。无物不具。无处不有。故曰费。就其中形而上者。有非视听所及。故曰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此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如物有至小而可破作两者。是中着得一物在。若曰无内则是至小。更不容破了。人多以至为道之精妙处。有所不知不能。便与庸人无异也。这至只是道之尽处。不知不能。是没紧要底事。他大本大根处。元无欠缺。只是古今事变。礼乐制度。便也须学。夫妇可知可能。是万分中有一分。圣人不知不能。是万分中欠一分。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不能知行。如孔子不如农圃及百工技艺之事。圣人岂尽知尽能。若君子之所当务者。则圣人必知得彻行得极也。又如问礼问官。即所不知也。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天地之憾。如生成之物。或有偏而不均。当寒而不寒。当暑而不暑。及善而不祥。不善而不灾者。是不得其正也。是皆人所不能无憾于天地也。

鸢鱼化育流行。昭著上下。莫非此理之用。可谓费矣。具所以然者。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问鸢飞鱼跃。必气使之然。曰所以飞所以跃者理也。气便载得许多理出来。若不就鸢飞鱼跃上看。如何见得此理。程子云说鸢上面。更有天在。说鱼下面。更有地在。是如何。先生微诵曰。天有四时。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便觉有竦动人处。鸢飞可见。鱼跃亦可见。而所以飞所以跃。果何物也。鸢飞鱼跃费也。必有一个什么物事。使得如此。此便是隐。费处却不说隐处。所谓隐者。只在费中否。曰。惟是不说。乃所以见得隐在其中。有一物。必有一理。有已然者。有所以然者。鸢则天而不能渊。鱼则渊而不能天。此其用也。已然者也。是必有所以然者。以为之体。然体之隐。初不离于用之显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矣。

中庸道字。皆自率性之道说来也。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是说天命之性也。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而道无不在。即朱子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也。饶氏谓天下无性外之物。是万物统体一太极。性无不在。一物各具一太极。充满天地。无一物不可见此理之昭著。故程子言子在川上章。论道体曰。日往月来。寒往暑来。水流物生。皆道体之显然者。隐而不可见者。于此著察而可见矣。然其所以然之妙。则终非见闻所及。故曰此一节。子思噄紧为人处活泼泼地。

造端夫妇。察乎天地者。君臣父子。人伦日用间。无所不该。特举夫妇而言。以见尤切近处。夫妇人伦之至亲至密者也。人之所为。盖有不可告其父兄。而悉以告其妻者。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间。非知几谨独之君子。其孰能体之。结道之小者言夫妇。结道之大者察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率性之道。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若厌其卑近。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此人字。兼人己而言。自己观之。便具此道。自人观之。人亦具此道也。此道常昭著于日用人事之间。如老,庄言道在太极先之类。无非高远矣。人之为道而远人。此为字重。不可以为道。此为字轻。

执柯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如人皆本有此孝而却不曾行得。这孝却乱行。君子治之。非别讨个孝去治他。只说尔本有此孝道理。如何错行。其人能改。即是孝矣。不是将别人底道理治他。我但因其自有者。还以治之而已。及我自治其身。亦不是将他人道理来治我。亦只是将我自有底道理。自治我之身而已。所以说执柯伐柯。其则不远。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朱子曰。忠只是尽己之心。无所伪妄。但只是尽自家之心。不要有一毫不尽处。是十分尽。若七分尽三分未尽。也是不忠。恕者推己及物。各得所欲。知得我要恁地。想人亦要恁地。令不教他不恁地。问此是恕。如何作忠恕说。曰忠恕两个离不得。方忠时未见得恕。及至恕时忠行乎其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非忠者不能也。北溪陈氏曰。忠是就心说。尽己之心。无不真实者。恕是就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己之心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非忠为本。则亦无可推者。忠以心之全体言。恕就每事上言。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人可见。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亦不远人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论语曰一以贯之。而分明言夫子之道。此岂非圣人之忠恕乎。此言忠恕。止是学者下工夫处。

人心道心图[编辑]

人心听命于道心则和矣。心包性情。性是体。即大本也。情是用。即达道也。性无所偏倚。通时皆中节之和。虽然寂然不待瞑目块坐。而心主寂然也。至于耳目之闻见。手足之运动。自是形体如此。静而无不该者。性之所以为中也。寂然不动者也。动而无不中者。情之发而得其正也。感而遂通者也。静而常觉。动而常止者。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者也。

人心道心本图[编辑]

心学图[编辑]

程氏复心曰。赤子心。是人欲未汩之良心。人心。即觉于欲者。大人心。是义理具足之本心。道心。即觉于义理者。此非有两㨾心。实以生于形气。则不能无人心。原于性命。则所以为道心。自精一择执以下。无非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之工夫也。慎独以下。是遏人欲处工夫。必至于不动心。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见其道明德立矣。戎惧以下。存天理处工夫。必至于从心。则心即体。欲则用。体则道。用则义。声为律而身为度。可以见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矣。要之用工之要。俱不离乎敬。盖心者一身之主宰。而敬又一心之主宰也。学者熟究于主一无适之说。整齐严肃之义。与夫其心收敛常惺惺之说。则其为工夫也尽而优入于圣域矣。

诚几图[编辑]

善恶几图本传[编辑]

舜跖图[编辑]

欲知舜与跖之分。利与善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