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翁遺稿/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活水翁遺稿
卷二
作者:尹大淳 尹鳳桂
卷三

祭文[编辑]

靖北祠。陞配金忠翼公時。告辭尹文肅公。[编辑]

平戎闢國。公功疇侶。報祀千齡。本朝肯許。後三百年。宅相來述。界或進退。野無侵軼。矧伊往城。建廟是地。築九拓八。後先何異。士曰躋享。自古在昔。一室容與。庶幾監格。

靖北祠。陞配金忠翼公時。告辭吳文襄公。[编辑]

忠翼金公。追享一宮。移東妥西。保艾無窮。

靖北祠。陞配金忠翼公祭文。[编辑]

天賦純剛。地位堅確。敦詩說禮。憲萬式百。制閫一紀。城方三載。奠厥民居。波晏北海。時有野人。侵淆我圉。不可武競。王曰往汝。廵按而下。定我疆界。不咸片石。那堪共話。先春烏喇。鄆讙陽關。殆周千里。我川我山。地非不美。以此虜塵。割鴻捐珠。爲安斯民。道常箚記。誤哉不武。金城半幅。且藏外府。不勞天兵。山高水淸。邠岐舊疆。萬世太平。歷事四朝。肺腑柱石。忠貫星日。可托六尺。安坐廊廟。左右北宸。尺椎無眼。處至成仁。忱比善竹。迹先露梁。人有秉彜。孰不嗟傷。聖朝雪寃。忠翼贈謚。閔老按節。俎豆鍾地。戎服將籩。恐儀文。若或見之。悽愴蒿熏。仰公久勳。不下侍中。太守曰噫。士林齊同。追享一宮。精禋是共。瞻慕有憑。功義傡頌。

墓道文[编辑]

祖考通德郞府君墓表[编辑]

公諱塾。字禮叔。考諱鵬羽通德郞。妣恭人林氏。生考諱鵬展。與承旨同年虎榜。時宗家無嫡子。宗祀奉於次長家。臺議咎其罷宗。高原公自京下來。別構齋室。守墓三年。聚集門內幼少。數歲敎導。以公有誠意出衆。取爲己孫。已而使襲宗緖。公奉先思孝。祭饌必親自點檢。御下以禮。無疾言遽色。時宗家無財。高原公付其襟受田五日耕及曾居瓦家。新立龕室。是歲通德郞公卒。公執喪祭以禮。明嫡庶以義。齋室婢逃在茂山。受贖而來。高原公還朝後。歲以書札勉之重之。愈於親孫。以承旨公代加。受通德郞官敎。晩孫不及見公。公之待之。常若抱在膝上矣。生於公之回甲前二十五日。其夜夢告林氏以其生。生于英廟己亥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正宗丁酉二月初四日。配恭人全州林氏。學生有善女。生于戊戌十二月初三日。卒于庚戌二月初八日。有三男。長鐸鄕貢選士。次欽學生。次鐄梨洞萬戶。女適玄聖肇。夫死節死。女三未嫁卒。

先考處士府君墓表[编辑]

先府君諱鐸。字道行。考諱塾通德郞。墓在左岡。公年十七。讀書於富春。問詩於李萬章。觀筆於李道甫。旣歸見朴堂洲琮。大許之。忘年而交。其高弟贈持平黃公相采。卽妻之男弟也。爲禮義交深密。嘗手書疑禮問解續。黃公求見送呈。自京買新印見之。詩,書,小,大學,百家語,詩律。皆自書誦之。沒世後手澤如新。嘗遊於荊圃。與李燮,玄丕承,車守謙,孫碩周,廉思默友善。久而相敬。發鄕解元。不中南省。再魁見拔。遂退田園。治家有矩度。閨門之內。嚴如朝廷。亦無疾言遽色。接人滿面團和。當事隨遇而安也。有別味。不薦廟。不入口。思所嗜待後用之。敎授鄕髦。每有意會。便一快讀忘食。性嗜酒。不求必醉。嘗自號醉墨矣。庚子往拜從祖承旨公。門戶之托。專付於公。于後其曾孫進士無子而卒。擇送從孫承後。當與承旨論先墓間空穴。公曰。焚脩院前鑑不遠。當分穴用如昭穆㨾。晩後始有不肖。自幼導之。嚴毅方正。不肖之無戲言疾行。由此也。戊午。送余受易於龜巖先生云。汝雖業科。勵志求道可也。生于英廟丙寅閏三月十八日。卒于純宗庚辰十月十五日。享年七十五。有二男四女。男長不肖無子。取弟長子鳳柱嗣後。次勉淳有子鳳集。女適李師徵。鳴於詩。子奉勛。次池顯輔。以道科預次。不叙。子出後。次黃元吉。子鳳翔,鳳瑞。次姜在珪。公最愛重之。前進士。今純陵奉事。文章禮義。無不備至。男長世鎬。連登解額。姑遲蓮桂。次民鎬今利原縣監。配黃氏。學生徵河女。壼範嚴正。雖弟侄孫來。未嘗踰域而語。生于丙寅四月十四日。卒于丙子六月十二日。享年七十一。噫。我尹於東大氏。而北道冠冕。先數吾家。公則禮以律身。義以傳家。當爲後世則也。不肖男大淳。泣血謹識。

淸軒先生車公墓碑銘幷序[编辑]

龜巖李先生道尊北方。聖朝㫌招屢勤。道北院享繼往。其門人殆有百數。而參奉晦堂玄公之傳得其宗。主簿屯村林友。又嫡傳也。次及於公。士林宗仰之曰。龜巖之學。盡在是矣。余歎美之曰。君子人也。忽然聞公之喪。病未匍匐。而涕泗交頤曰。天喪斯文耶。何不憖遺一老也。旣葬。胤孫翊元,高弟李明翕。以其家狀。謁銘于余。余以末學。年且衰耗。何能狀德。而誼在同門。有不敢辭。遂因其狀而序之曰。公諱南學。字正伯。車氏系出延安。鼻祖諱孝全封麗朝延安君。世爲東方望族。有諱原頤號雲巖。不仕本朝。旁孫守庭。以豪右坐居富寧。爲入北始祖。五傳而諱得道。壬辰倡義。享崇烈書院。於公爲八代祖也。孫軔,軫,轅。徙于鏡。軫生思義。思義生至堅。公之高祖也。曾祖諱殷載。老職同樞。祖諱鳴謙成均生員純陵參奉。考諱性之。器識寬弘。年德俱卲。爲鄕之耆碩。先妃咸陽朴氏。遠慶女。無子。生妣漢陽趙氏光文女。性行端一。有女士風。是生公於正廟甲辰二月二十四日。自幼口無戱言。行止有常。長老皆有大期望。年十三。就學於龜巖。十九奄遭山頹。七年之間。已見大意。趍向得正。退從晦堂,屯村。瑳磨其工。相觀而善。遂成德器。前參奉隱谷車上舍。德行純備。而以一門之望。全付於公。繡衣洪公承裕見其胤。歎惜其遺逸。公絶意科臼。潛心經理。而眞知實踐。是乃一生事業。律身以禮。齊家以義。誨人以仁。接賓以敬。對人以和。觀書有切己之言。書之座右以自警。常言門人曰。人病在好勝。好勝則反不及人也。毁譽灾及其身也。喜怒形色。尤切禁也。人或問喪祭禮疑。必援先儒而答之。嘗恨其先祖參判公忠義泯沒。遣宗孫守陽。鳴寃天門。宣額贈職。族孫之幼孤無依者。撫養冠娵。至於立產。宗人之負逋困阨者。爲之宣力周辦焉。以寢疾。當宁庚申六月二十五日。考終于精舍。享壽七十七。始遘疾也。大漸惟幾。門徒多日侍病。不聞呻吟之聲。惟語以行己處家之道。神精惺惺如也。旣而恬然而逝。墓在漁一里先壠下負乾原。配南原黃氏。諱持正女。生長法家。于歸仁宅。儆戒無違。儘乎爲君子之逑也。生於庚子八月二十九日。沒于戊戌正月十三日。享壽五十九。生四男三女。長曰昌倫。龜巖御書閣之逮也。終始幹事焉。次達倫,秉倫,東倫。女長適全州人李秉觀。次適公州人李亨興。季未笄夭。昌倫生翊元。達倫生翊英。秉倫無育。取東倫子翊亨爲後。東倫生翊亨,翊行。餘不盡記。遂爲之銘曰。

漁湖一面。上仁之里。篤生學者。允矣君子。松龜正脉。晦屯益友。潛心經義。眞的授受。脚踏實地。意絶榮利。爲己之學。天爵所至。十里湖山。百世淸風。孰爲踵武。是道無窮。

灘菴逸士趙公墓碑銘幷序[编辑]

積於中爲道學。發於外爲文章。初非二歧也。唐世以來。科目取人士之進取者。專尙藻繪。爭點解額。夫安知理達之義。吾黨有漢陽趙氏。三世文章。大鳴關北。而行義處身。出類拔萃。令人感服其懿行也。攷其源。乃高麗僉議事之壽孫。世世簪纓。喧赫我東。傳至諱暾賜號午峯先生。生四男。長曰仁璧。卽桓祖女婿。太祖受禪也。堅守不事二君之節。賜謚襄烈。襄陽士夫。建忠賢祠。其季仁沃。開國元勳。配享太祖廟庭。而子知敦寧府事贊賜謚節孝。五傳至諱彭星。始居鏡城。是公十世祖也。吾嘗從遊僉樞公。屢闡解榜。正廟朝賓興時。名冠南北。而未嘗有矜伐之意。容貌辭氣。亦足儀範一世也。龜巖李先生。嘗許其爲謹憖之儀焉。信乎公之取林處士爲舘甥也。晩而與公交。洛行二千里。不見其有疾言遽色。由是情誼益篤。有酒相酬。有詩相和云。公諱鼎耉。字大焉。曾祖諱泰基通德郞。祖諱連寶及第。耉諱慶祿壽職折衝將軍僉知中樞府事。先妣杞溪兪氏。漢龜女。生一女而早卒。繼妣全州金氏。興五女。公生于正宗辛亥五月十九日。慈氏有鶴降前之夢。旣生。氣骨頎然。符彩有異。稍長好讀書。晝宵不輟。年二十四。升公車。不中南省。自是連捷科榜。閭巷婦孺。皆誦其姓氏也。甲午春科。拔安邊元希哲榜。因領議政筵啓。評臺儒魁。均爲發配。遂歌滄浪而還。永廢科業。然拘於情私。代作試文。使人發解者五六名焉。趙氏舊無譜系。公跋涉千里。因宗丈前承旨奎昇。博採靜菴,玄谷事跡。印成三卷而還。居家事親至孝。先意承順。朝夕甘脆。必稱其旨。晨昏定省。至老不怠。凡所悅眼適意之具。不命而求進。屯塢林處士。歎美其能養志也。躬幹蠱値艱險。而籌劃坦然。當疑晦而經理裕如。少無遺累於親堂也。丙午丁內艱。癸丑丁外艱。朔望墓奠。不避雨雪。諱辰哀隕。遠近感歎。有一弟頗英銳。同室以居。服食與共。終身湛翕。再從兄無后而卒。命從侄命錫。竪小石碑。先祖祠墓儀節。必盡誠敬焉。性威重若不可犯。而卽之也溫而接人矣。戊戌。移居于武溪灘上。扁以灘菴。盖取桐江七里香山八節之義也。灘後建育英齋。以待遠方來朋。嘗斂膝危坐。則斥絶非義。披襟笑語。則祗談風月而已。敎子孫有法曰。文學世業。各因才禀。守古安分。無令汲汲於得失也。朴選士玎甲。同學知己友也。有身後題名之托焉。公髮白詩。有化鶴訪仙家之句。呼兒取灘水來。朝夕飮之曰。此可洗滌凶中塵累也。三日呼子扶起。易衣正席。凡奉先裕後之道。襲斂祥禫之禮。細細敎之。時壬戌正月三十日也。恬然而逝。享年七十二。配蔚珍張氏。宅垕女。生於戊申三月十三日。卒于庚申十二月十五日。性柔惠寬簡。睦親黨和隣里。見人寒飢。則衣食推與焉。二月二十一日。祔葬于松葺峯負寅原。有二男二女。長命奎。次命箕出爲季父後。女適黃泰憲,黃仲甲。命奎娶坡平尹行履女。生六男一女。男鍾洛,世洛,夬洛,龜洛,洪洛,興洛。龜洛出爲三從弟命翊後。女玄翊先。命箕娶平海黃能益女。生二男一女。男希洛,成洛。女幼。黃泰憲二男一女。黃仲甲二女。內外孫曾二十人。系之以詞曰。

士特豪傑。氣干靑雲。河岳聚精。錦繡生紋。屢解不第。數耶命耶。遯世无憫。遺逸不嗟。名利付人。孝友守己。惟其有源。是爲禮士。泉石不變。松菊長存。裕受天俸。而子而孫。

車處士墓碑銘幷序[编辑]

龜巖李先生明道北方。聖朝㫌招屢勤。洛中儒賢相尙。四方學者翕然趨之。及門之士多成材。而得其嫡傳者。亦數子矣。有蒼巖車處士。少先生四歲。年五十三。裹朱書穿雪程。遜志束脩。先生講論月餘。大驚云。豪傑之士。當時高弟。皆推尊之。公諱南圭。字伯升。延安人。新羅侍中無一之後。後有曰守庭。坐事謫北。因家焉。至諱得道。壬辰倡義。於公爲六世祖。考諱載元學生。妣忠州池氏。弼博之女。生一男四女。繼妣密陽朴氏。生二男。南杰,南雋。公八歲丁內艱。哀毁踰節。衰麻不釋。孝奉繼母。友愛二弟。人不得間焉。少英邁。有志四方。好讀書。不安一藝。博獵百氏。中歲斂英華趍本實。經書子集。裒聚一架。晝誦夜思。必欲體行。大居敬雅執禮。性好善。訪行義揚潛烈。䂓長老牖後蒙。勸姜祥國理學。卒業於呂州丈席。遂成大儒。薦除不仕。皓首尋師。終身硏鑽。有實見得實踐履。如禮疑補輯,箚疑語錄。皆經手筆。公生于英宗己巳十月二十九日。終于純宗辛未十月十九日。壽六十三。遠近士林。漬綿誄詞。其門人加麻者甚衆。葬于鏡城松洞寅原。配金山方氏。壽咸之女。有七男二女。男殷行,有行,善行,德行,義行,碩行,述行。女金億基,姜應宗。殷行子以直,亨直。有行子良直。善行,德行早夭。義行子敬直,明直,學直,能直。碩行無胤。繼以亨直。述行子元直。以直子弘輪。好學而短命。次弘範。亨直子弘濟。餘不盡記。公長身瘦形。風儀嶷嶷。儼然君子人也。言行直截。無回互態。自期名節。耻合汚俗。篤學力行。無愧古人。而未有展布。沉淪巖穴。惜乎。公門人金萬溶狀公行。求余誌。辭旣不獲。遂櫽括其遺事。銘曰。

公之學兮。得於經藉。不可經約。是以先博。鼓篋門雪。不挾年髮。松鳳昔日。亦此講說。旣獲指南。法門之正。禮義執中。進修主敬。溯厥淵源。金文簡公。雲巖蒼蒼。先生之風。

嘉善大夫慶煕宮衛將壽職嘉義大夫崔公墓碣銘幷序[编辑]

余嘗讀太史公貨殖傳。至子贛卽學於夫子。退而仕於衛。鬻財於曹魯之間。未嘗不三復驚歎。始信洪範食貨之居先也。吾鄕有崔衛將。家累千金。人皆歆羡。嘗以首幕入聚英堂。余嘗一遇於邑邸。想其謹厚淳實。有古人風也。以天年終于當宁丁巳三月初三日。距其生年八十七歲。卽英廟辛卯三月十三日也。葬于朱村花谷粟庫內酉坐之原。旣封。其承重孫永述。曳衰捨鞍馬。而徒步七十里。謁銘于余。余嘉其誠意。辭之不得。遂歷攷其世。而不使其泯沒無傳焉。公姓崔諱夢燁。系出江陵。十世祖諱安海始入北。五傳至諱配天。以壬辰倡義功臣。贈朝奉大夫司僕寺僉正。公首謀誅鞠賊。仍擧義弧。與倭首戰于吉州,長平,臨溟,雙浦。奏捷行在。于後老峯閔相按節北道。採實聞于天朝。同事義士皆贈職。享彰烈祠賜額。墓在院洞口守墓洞子坐原。墓碣未嘗立。公出錢勒石。磨刻以立。僉正生尙義。老職通政。通政生洛。於公爲高祖也。曾祖諱行遠贈通訓大夫軍資監正。配淑人金氏。墓粟庫內癸原。祖諱天達贈通政大夫工曹參議。配贈淑夫人金海金氏。墓同洞子原。考景禎贈嘉善大夫工曹參判。妣贈貞夫人金海金氏。通政大夫浩立之女。以辛卯歲生公。次夢殷,夢麟,夢億,夢贒,夢稀。子孫不能記。公子齊能。娶平海黃氏。幼學道明之女。無后而卒。再娶天安全氏。幼學春三之女。生二男三女。長早夭。次永述戊申鄕貢選士。娶仁同出身張鵬翰之女。生三男二女。男長麟岳。次鳳岳。次龍岳。女未成。長女適幼學曺元錫。次適幼學朴長星。次適幼學安鴻翊。公次子齊漢。娶忠州林氏。生一女而卒。適幼學趙永之。再娶全州幼學李昌元之女。生一男一女。長敏述。娶忠州及第林希秀之女。生四男。長元岳。次衡岳。餘幼。次子仁述。娶金海幼學金成元之女。生一男一女皆幼。公小室全州李氏。生一男一女。女適鄭敏弘。男未成。噫。子女內外之孫。昌大蕃衍。豈非有積德之慶歟。公少時不能無轉財。而不識三倍之賈。退休田園。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如白圭者然。而所剩之財。擧皆分散於諸子女及親知之人。可謂大哉。昔范蠡三致千金。再分散以予貧交踈昆弟。公其庶幾乎。銘曰。

凡厥士庶。旣富方糓。壽富多男。華封所祝。榮及祖塋。澤流蘭馨。綏受天捧。無愧我銘。

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長興馬公墓碣銘幷序[编辑]

馬氏。鏡城右族也。參奉贈參判公原濟始入北。時則新設邑也。繼而有世祖朝佐翊勳者。又繼而有天朝中樞者。大鳴於世。八傳至文龍。以文行屢登邑剡。少以齋任。修輯鋟梓矣。適會李龜村爲北伯。鄭東溟爲評臺。姜翯爲本倅。監刻鑄字八斗。留置本校。是大有功於士林也。文龍六世孫行逸。嘗讀書。而聰明才藝過人矣。以武蔭仕爲萬戶。遷至節制使。已而授五衛將同知中樞府事。京鄕皆器重之。卿相家書信。絡屬不絶。尤善於居鄕。復其鄕任工曹焉。追崇三世而公爲天府亞卿。儘罕爵也。今純陵奉事姜友在珪書行狀。余於馬有雅分。親來謁銘于余。余老且病。辭不能得。遂因其狀而歷叙之。公諱彰郁。字允億。系出長興。贈戶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墓在生氣嶺南亥坐原。大路傍近。石間土穴。而稱爲大地者也。配密陽朴氏。起淸女。贈貞夫人。生於壬寅七月二十六日。卒於己丑六月二十九日。墓在公墓北望三里許。生氣嶺上乾原。高祖諱浩然。配全州李氏。祥利女。墓梨津子原。曾祖諱昌俊。配南陽洪氏。墓朱村千連山。祖諱君才。贈通訓大夫掌樂院正。配咸陽朴氏。繼配延安車氏。並贈淑人。墓門巖洞乾原。考諱河祥。有志行可稱。而以困阨南遷。竟還鄕。沉淪半世矣。今贈通政大夫戶曹參議。妣晉州姜氏。判决事後孫貴模女。贈淑夫人。墓在公墓南嚴淸洞卯原。今有碣銘。公生於正廟癸卯四月十六日。卒於己卯十一月二十五日。得年三十七歲。公性踈迂剛介。常以家聲落拓。箕裘失紹含寃矣。遭艱卜地於嚴淸洞。地師曰。此地雖大格。奉襄九年。主祀先凶。然後大發福。公曰。吾死而子孫能顯揚。復我先業。則含笑入地矣。封窆前後。用玄牡四首。山祭九十日。日用剛鬣。仍又哭拜。墓所距家三十里。暮往朝歸。以終三霜。有四男一女。長行逸。仲叔行順,行能。早夭無育。季行晉。登科後。再承調用之傳矣。女適長興崔晉奎。行逸初娶折衝坡平尹興慶女。無子而喪耦。取其季長男載翰爲嗣。再娶折衝李周冕女。籍全州。生二男。行晉初娶礪山宋仁興女。生載翰,永翰,長翰。中娶武科柳永球女。不育。三娶全州全希謙女。生三男。載翰娶公州李胤楫女。已育二男。永翰娶忠州池尙元女。長翰娶晉州姜齊弘女。皆鄕閥世族也。噫。公之誠孝。旣卜吉地。又盡哀敬於先墓。宜其子孫昌大。富貴雙全也。胤君常以榮養未逮。爲徹泉之慟。今方竪石。故遂爲之銘曰。

在朝勳舊。於鄕大夫。曩時沉淪。多舛命途。天環厥運。地效其靈。夜塋朝几。孝徹幽冥。遠謝龜壽。永垂燕謨。不匱錫類。出鎭佩符。資陞西樞。榮及重泉。天府亞卿。何似昔年。裕受天捧。於千萬禩。貽厥維何。而子而孫。

贈兵曹參判行參奉馬公墓碣銘幷序[编辑]

公諱元濟。姓馬氏。系出長興。始祖諱黎。以溫祚王開國元勳。受封馬斯良縣。今長興。子孫仍貫焉。至高麗。有諱赫仁文科判開城尹。五傳至諱智伯官戶部尙書寶文閣學士。高祖諱壽孫禮賓正。曾祖諱致遠贈崇政大夫冠山君。祖諱榮贈崇政大夫會寧君。考諱天牧。佐本朝太宗。定逬芭之亂。以推忠翊戴佐命功臣。拜議政府領議政長興府院君。賜謚忠定。妣李氏。定惠宅主牧使彬女。生四男。勝,腆,胖,膡。膡實公之初諱。而倫序居季也。生而聰敏穎悟。文學行義俱名世。而以門蔭除寢郞不仕。當文宗朝實邊之時。坐事謫鏡城。仍居于漁郞芝芳里。逍遙林壑。有實踐履。敎子孫以孝悌。化鄰里以婣恤。圖書一家。樂自善身而終世。其遺風餘韻。藹然被鄕黨者幾百年。配長水黃氏。學生成淡之女。墓在漁郞朱通山甲坐原而祔窆。生一男興貴。世祖朝乙亥。錄佐翊勳資同樞。公之兵參之贈以是也。同樞生賢孫。以智勇常侍衛。上追返華使之怒歸。上大加稱賞。而華使仍載俱歸。天子奇其狀貌。命判嘉善中樞院簽知事。是生三男。承和,承良,承順。承和移居明川巽谷。有二男。曰忠。曰信。又皆移居吉州。忠孫嵒灝贈參議。以孝友敦睦。施財賙窮。播人口碑。玄孫興河武科參軍。資嘉義。五世至成彩登虎榜。而曉於璣閏之學。伊時道伯嘉奬之。稱以松堂後一人。六世孫道祥武科萬戶。承良五世孫文龍。以博學敬行。屢入鄕剡。十一世孫行逸官萬戶僉使五衛將。承順五世孫爲龍。當壬辰島夷之亂。戰亡于吉州臨溟。其餘雲仍。繁衍不盡記。公十世孫道祥。大懼歲寢遠而遂湮沒無傳。使族弟允範與其子之泰。歷稽家譜所載。博攷鄕里遺聞。著公行狀。而跋涉遠程。謁銘于余。顧余謏淺。何敢以半言立辭。而盖自幼少時。嘗聞馬氏爲邑初右族。及見本邑刊行文選後錄。得公之孫文龍名字。時則姜公翯爲半刺。而與監司李龜村,評臺鄭東溟。商確鋟鑄梓。而文龍實掌之。是大有功於士林也。意必有名祖世德之傳。而慨其文憲無徵也。今得遺孫所著家狀。宜其一言一行。必無髮毫爽也。始諗宗派搬移。而鏡居之馬寢微不傳歟。嗚呼。以若蔭庥之遠。歷三國錄勳。繼之以智勇忠義之孫。宜其無涯之祉。上紹先代之赫烜。以彰公幽潛之德。銘曰。

稽公先系。十濟首勳。受封食采。緜及寶文。我朝興國。兩世策功。公處其間。守道勑躬。李愿歸盤。漆雕不仕。韞玉緘香。深藏自萎。蘭佩北來。山水生輝。一片鴻湖。星耀少微。先自漑根。後有食實。勇義雙鳴。一邦聲溢。文武遺隲。度公令緖。宇宙杳茫。片石可語。

贈通政大夫戶曹參議長興馬公墓碣銘幷序[编辑]

公諱河祥。字河卿。馬氏系出長興。始祖諱天牧。太宗朝佐命功臣長興府院君謚忠靖公。其第二子原濟。以文學行誼。薦除寢郞不仕。文宗朝屢徵不起。竟以罪實邊謫于鏡。時新設邑也。卜居漁郞。後贈兵曹參判。配長水黃氏。墓漁郞朱通山甲原。子興貴世宗朝參佐翊勳臣。孫賢孫天朝僉中樞。名顯士夫。後以鄕中甲族稱。數傳至文龍。以文行屢登邑剡。爲齋任。脩輯冊板矣。時廵相李龜村。評臺鄭東溟。本官姜翯。會議刻鑄字八斗。而使文龍主其事。藏之本校。於公爲高祖也。配礪山宋氏。后洛女。墓漁郞新德丁坐原。曾祖諱浩然。配全州李祥利女。墓梨津子原。祖諱昌駿。配南陽洪永源女。墓朱村千年山。考諱君才。今贈通訓大夫掌樂院正。先妣咸陽朴氏。繼妣延安車夢杓女。並贈淑人。墓圓一山通氣洞。生考諱興才。生妣晉州姜氏。掌樂正無子。取於其季而爲嗣。公生于英宗丁卯。卒於丙寅五月二十四日。享年六十。公以鄕家世族。誤落於戊申汰講。憤怒南遷于原州長津等地。以喪敗還鄕。沉淪半世。內懷至寃而逝。今以長抱行逸之貴。贈戶曹參議。亦足雪生前之恨耶。配姜判决事後裔貴模女。贈淑夫人。生於戊辰。卒於丙辰三月初一日。祔葬于嚴淸洞卯原。有一男彰郁。娶密陽朴起淸女。今贈戶曹參判。朴氏贈貞夫人。參判承公痛恨之餘。誓以必報。以明師之言。卜公壽地。不避九年身歿之讖。終期顯揚後世。以復先業。而殫竭誠力。居喪克盡孝思。而允合禮節。終不免九年短折。然四男一女。長行逸。年纔十餘。奄遭親喪。只依慈母爲命。稍長知讀書。而聰明才諝。逈出羣流。以蔭仕爲萬戶。經內外三品。京鄕皆器重。卿相家書信。來往不絶。善於居鄕。復舊鄕而任工曹。此乃公之復鄕也。資陞同樞。追榮三世。公於天地。無復餘憾。仲叔行順,行能早夭無育。季行晉登科後。再承乘障調用之傳。女適長興崔晉奎。行逸初娶坡平尹興慶女。無子。取其季長男載翰爲嗣。再娶全州李周冕女。生二男。行晉初娶礪山宋仁興女。生載翰,永翰,長翰。中娶柳氏無育。三娶全州全希兼女。生三男。載翰娶公州李胤楫女。永翰娶忠州池尙元女。長翰娶晉州姜齊弘女。皆鄕世族也。嗚呼。有孫顯達。復公之鄕。成公志意者。公之精靈。上徹于天。使其子孫昌大如昔日耶。今純陵奉事姜在珪。爲公行狀。噫。吾於公無雅識。而嘗言其播遷而歸。初無稱寃於鄕中。其心堅確也。家貧假貸。而一介不以取人。其志廉介也。叵耐自分。含默不語人。其守幽潛也。可謂賢人也。今聞古老善人之詡。夫豈偶然哉。遂爲之銘曰。

盛極有衰。衰則復盛。累世漁郞。幾主鄕柄。盈虛之數。莫說戊申。相彼花卉。秋則有春。孝孫有慶。榮及泉途。百年鄕族。一朝士夫。帽帶甲冑。左右擁護。靈祚未艾。維公之故。

雜著[编辑]

中庸義[编辑]

年十六。家大人送余赴茂山監試。吾始以照訖。講入官舍。時渼湖門人金掌令晦彬爲本倅。命余作四句詩。甚愛之。其冬富寧姜參奉祥國年先吾一歲。束脩來受業於衙中。而官招余偕留。余以中庸請業焉。

金公曰。在天爲命。在人爲性。循此性則道也。余謂此乃逆推說到在中之性也。不然理在命前。而天以是理賦予萬物。則性前難言命也。且謂之性命如何。率性之道。謂道在性中。非從性中出也。無極太極上。元有是道。亦有是理。道形以上者也。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言陰陽自道中判出也。非陰陽爲其道也。又曰繼之者善。此言一理惟有至善無他也。卒乃言成之者性也。此言保合太和。各正性命也。故虎狼之父子。蜂蟻之君臣。皆有一點明處也。至於人則性統於心。故性字從心從生。以其生於心也。孟子之道性善。亦自繼善成性中說出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氣質之性。君子有不性者焉。善反之。天理之性可復。惜乎。桀跖之惡。幽厲之暴。未免爲喪性之倫。豈不哀哉。中和位育。何其功效如此廣博也。中正者。天之道也。平常者。地之道也。太和者。萬物之所胚胎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立爲三極。則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此聖人之能事也。且如人君喜一人而賞之。千萬人歡。怒一人而罰之。千萬人懼。以至哀矜鱞寡。樂育人材。便是育物。若非人主而能致得一家中和。便得一家之天地位萬物育。能致得一國中和。便得一國之天地位萬物育也。若堯湯非不能致中和。而亦遇水旱之灾者。天以前君之遺淫餘烈。示警於後辟而益勉之也。及其水土旣平。大雨方數千里。豈非天地位萬物育耶。

君子而時中。而時二字最要看。旣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處中。如夫子之仕止久速。皆其時也。而未嘗不合中也。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如過門不入。在禹時則爲中也。時而居陋巷則非中也。居於陋巷。在顔子時則爲中也。時而若過門不入則非中矣。此章中字。兼首章中和而言。

鮮能能字。櫽括下文許多能字。鮮能知味。是不能知者。不能朞月守。是不能行者。中庸不可能。非義精仁熟者。不能知不能行。惟聖人。能知能行。至於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百倍其功。則愚者本不能知而能知。柔者本不能行而能行矣。後面至誠能盡其性。是能知之盡。能行之至。惟至聖爲能。聰明睿知是能知。寬裕溫柔以下是能行。惟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是能行。非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孰能知。看許多能字。添一能字。固有旨矣。

凡人生禀異而失其中。知者知之過。旣以道爲不足行者。以其識見絶人。不屑爲中庸之行。如老佛之徒。求以達理。而反滅人類。若昏迷淺陋之人。則暗於天理。是不及也。刻意厲行。勇於有爲者。蔑視流俗。不復求中庸之理。如晨門荷簣之徒。果於潔身。反亂大倫。非過乎。若闒葺卑汚之人。則安於故事而溺於物欲。是又不及矣。知者過之。知之不中。賢者過之。仁之不中。愚不肖不及。勇之不中。知行之交互說者。不是說人自知此道。是說道自著明於天下。不是說人去行道。是說道自流行於天下。須要見得知行相因。

舜本自知。又能合天下之知爲一人之知。而不自用其知。此知之所以愈大也。雖淺近言語。莫不有至理寓焉。故好察之。非洞見道體無精粗差別。不能然也。此取諸人以爲善也。兩端自這頭至那頭。自極薄至極厚。極大至極小。極重至極輕。擇其說之是者而用之。乃所謂中。若但以極厚極薄爲兩端。而中摺其中間以爲中。則是子莫執中矣。中間如何見得便是中。盖極厚之說是則用極厚者說。極薄者說是則用極薄之說。厚薄之中說是則用厚薄之中之說。不是察其兩端不用。而但取兩頭之中者用之也。邇言猶必察焉。則無遺善可知。擇之精也審而行之至也。非在我之權度精切不差。何以與此。兩端如天下事一箇人說東。一箇人說西。自家便把東西來。斟酌看中在那裏。猶云起這頭止那頭也。若以是非善惡。爲兩端而執其中。則半善半惡。君子不必爲十分君子。小人不必爲十分小人。乃鄕原德之賊也。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如萃之時。用大牲吉。則中在那極厚處。損之時。二簋可用享。則中在那極薄處。

罟擭陷阱。言知禍不知辟。以况中庸能擇而不能守。皆不得爲知也。夫子嘗因仁以言知矣。曰擇不處仁。焉得知。孟子嘗因仁義言知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夫子之所謂處。孟子之所謂弗去。中庸之所謂守。其義一也。

顔淵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顔子蓋眞知之。故能擇能守。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每得一善。則着之心胷之間不失。不是只守一善。亦不是著意去守這一善也。舜達而在上。擇中庸而用之民。聖人之道所以行也。顔淵窮而在下。擇中庸而不失於己。聖人之學所以傳也。此章仁之中也。擇者知之意。弗失勇之意也。

天下國家可均。如管仲一匡天下是也。爵祿可辭。如晨門荷篠是。白刃可蹈。如召忽死子糾之難是。三者皆賢者過之之事。中庸便是三者之間。非是別有一箇道理。只於三者。做得恰好處。便是中庸也。知非眞知。仁非至仁。勇非大勇。若知之眞仁之至勇之大。則能中庸之道矣。急些子便過。慢些子便不及。所以難也。

子路好勇。故問強。夫子嘗以好勇過我儆之。以兼人抑之。以不得其死戒之。以死而無悔責之。然其習氣融釋不盡。以強爲問。則不得中行。而行行之勇猶在也。故設三端問之。汝之強。學者之強。下文四強哉矯。南北方是風氣之偏。而北方主肅殺。故風最剛勁。人以果敢勝人。死而靡悔。南方風主發散。寬柔以敎。不報無道。以含忍之力。勝人爲強。柔能勝剛。亦是箇好人。故曰君子之事。能守其氣質而不變。是亦強者。此君子是泛說。非下文學者事。和則易流。若中立。便自不倚。何必更說。而若柔弱而中立。必欹倒也。不倚而方見硬健也。夷惠氣質正如此。惠則和而不流。夷則如文王善養老。便來歸。及武王伐紂。他又自不從而去。此是不倚。大智之人。無俟乎守而只是安行。賢者能擇能守。無俟乎強勇至此㨾氣質。人能擇能守。自勝其私意。徹頭徹尾不失矣。國有道。不變未達時所守。富貴不能淫。國無道而在下守死。而不變平生所守。貧賤不能移。所謂遯世不見知而不悔。惟聖者能之。君子以自勝爲強。出乎風氣之外。

索隱。如戰國時。鄒衍推五德事。後漢讖緯之言。便是詭異之行。如荀子所謂苟難者。於陵仲子,申屠狄,尾生之徒是也。深求隱僻之理。是求知乎人之所不能知。過爲詭異之行。是求行乎人之所不能行。皆足以欺世而盜名。故後世或有稱述之者。此知之過而不擇乎善。行之過而不用其中。不當強而強者也。

遵道而行。則能擇乎善矣。半塗而廢。則力之不足也。其知雖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當強而不強者也。冉求之自畫是也。知處不親切。故守得不曾安穩。聖人於此非勉焉不敢廢。至誠無息。自不能止也。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惟聖者能之。此知仁勇之事。不見知而不悔。不待勇而裕如也。三達德。爲入道之門。

君子之道。費而隱。費用之廣。隱體之微。道之所以然而不見處。或曰形而下者爲費。形而上者爲微。曰形而下者甚廣。其形而上者。實行乎其間。無物不具。無處不有。故曰費。就其中形而上者。有非視聽所及。故曰隱。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此可謂費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則隱而莫之見也。如物有至小而可破作兩者。是中着得一物在。若曰無內則是至小。更不容破了。人多以至爲道之精妙處。有所不知不能。便與庸人無異也。這至只是道之盡處。不知不能。是沒緊要底事。他大本大根處。元無欠缺。只是古今事變。禮樂制度。便也須學。夫婦可知可能。是萬分中有一分。聖人不知不能。是萬分中欠一分。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則擧全體而言。聖人不能知行。如孔子不如農圃及百工技藝之事。聖人豈盡知盡能。若君子之所當務者。則聖人必知得徹行得極也。又如問禮問官。卽所不知也。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堯舜病博施之類。天地之憾。如生成之物。或有偏而不均。當寒而不寒。當暑而不暑。及善而不祥。不善而不灾者。是不得其正也。是皆人所不能無憾於天地也。

鳶魚化育流行。昭著上下。莫非此理之用。可謂費矣。具所以然者。非見聞所及。所謂隱也。問鳶飛魚躍。必氣使之然。曰所以飛所以躍者理也。氣便載得許多理出來。若不就鳶飛魚躍上看。如何見得此理。程子云說鳶上面。更有天在。說魚下面。更有地在。是如何。先生微誦曰。天有四時。風雨霜露。無非敎也。地載神氣。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敎也。便覺有竦動人處。鳶飛可見。魚躍亦可見。而所以飛所以躍。果何物也。鳶飛魚躍費也。必有一箇什麽物事。使得如此。此便是隱。費處却不說隱處。所謂隱者。只在費中否。曰。惟是不說。乃所以見得隱在其中。有一物。必有一理。有已然者。有所以然者。鳶則天而不能淵。魚則淵而不能天。此其用也。已然者也。是必有所以然者。以爲之體。然體之隱。初不離於用之顯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矣。

中庸道字。皆自率性之道說來也。費用之廣也。隱體之微也。是說天命之性也。近自夫婦居室之間。遠而至於聖人天地之所不能盡而道無不在。卽朱子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者也。饒氏謂天下無性外之物。是萬物統體一太極。性無不在。一物各具一太極。充滿天地。無一物不可見此理之昭著。故程子言子在川上章。論道體曰。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水流物生。皆道體之顯然者。隱而不可見者。於此著察而可見矣。然其所以然之妙。則終非見聞所及。故曰此一節。子思噄緊爲人處活潑潑地。

造端夫婦。察乎天地者。君臣父子。人倫日用間。無所不該。特擧夫婦而言。以見尤切近處。夫婦人倫之至親至密者也。人之所爲。蓋有不可告其父兄。而悉以告其妻者。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間。非知幾謹獨之君子。其孰能體之。結道之小者言夫婦。結道之大者察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率性之道。固衆人之所能知能行者。若厭其卑近。而反務爲高遠難行之事。則非所以爲道矣。此人字。兼人己而言。自己觀之。便具此道。自人觀之。人亦具此道也。此道常昭著於日用人事之間。如老,莊言道在太極先之類。無非高遠矣。人之爲道而遠人。此爲字重。不可以爲道。此爲字輕。

執柯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若以人治人。則所以爲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別。故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卽止。張子所謂以衆人望人則易從是也。如人皆本有此孝而却不曾行得。這孝却亂行。君子治之。非別討箇孝去治他。只說爾本有此孝道理。如何錯行。其人能改。卽是孝矣。不是將別人底道理治他。我但因其自有者。還以治之而已。及我自治其身。亦不是將他人道理來治我。亦只是將我自有底道理。自治我之身而已。所以說執柯伐柯。其則不遠。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道卽其不遠人者是也。朱子曰。忠只是盡己之心。無所僞妄。但只是盡自家之心。不要有一毫不盡處。是十分盡。若七分盡三分未盡。也是不忠。恕者推己及物。各得所欲。知得我要恁地。想人亦要恁地。令不敎他不恁地。問此是恕。如何作忠恕說。曰忠恕兩箇離不得。方忠時未見得恕。及至恕時忠行乎其間。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非忠者不能也。北溪陳氏曰。忠是就心說。盡己之心。無不眞實者。恕是就待人接物處說。只是推己之心眞實者。以及人物而已。非忠爲本。則亦無可推者。忠以心之全體言。恕就每事上言。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人可見。己之不欲。勿施於人。亦不遠人爲道之事。張子所謂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是也。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論語曰一以貫之。而分明言夫子之道。此豈非聖人之忠恕乎。此言忠恕。止是學者下工夫處。

人心道心圖[编辑]

人心聽命於道心則和矣。心包性情。性是體。卽大本也。情是用。卽達道也。性無所偏倚。通時皆中節之和。雖然寂然不待瞑目塊坐。而心主寂然也。至於耳目之聞見。手足之運動。自是形體如此。靜而無不該者。性之所以爲中也。寂然不動者也。動而無不中者。情之發而得其正也。感而遂通者也。靜而常覺。動而常止者。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者也。

人心道心本圖[编辑]

心學圖[编辑]

程氏復心曰。赤子心。是人欲未汩之良心。人心。卽覺於欲者。大人心。是義理具足之本心。道心。卽覺於義理者。此非有兩㨾心。實以生於形氣。則不能無人心。原於性命。則所以爲道心。自精一擇執以下。無非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之工夫也。愼獨以下。是遏人欲處工夫。必至於不動心。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見其道明德立矣。戎懼以下。存天理處工夫。必至於從心。則心卽體。欲則用。體則道。用則義。聲爲律而身爲度。可以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矣。要之用工之要。俱不離乎敬。盖心者一身之主宰。而敬又一心之主宰也。學者熟究於主一無適之說。整齊嚴肅之義。與夫其心收斂常惺惺之說。則其爲工夫也盡而優入於聖域矣。

誠幾圖[编辑]

善惡幾圖本傳[编辑]

舜蹠圖[编辑]

欲知舜與蹠之分。利與善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