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11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十一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九十一

  疟门四

  方二𪔀甲丸 知母汤 木香犀角丸 甘草汤 麝香丸 朱砂丸 橘皮甘草汤

  人参饮 独蒜丸 良姜丸 人参丸 杏仁丸 乌梅丸 苁蓉丸 升麻汤 犀角汤

  柴胡汤 顺气汤 枳壳汤 药馄饨 大补元煎 右归饮 五福饮 一阴煎 加减一

  阴煎 三阴煎 五阴煎 大营煎 小营煎 补阴益气煎 休疟饮 大和中饮 小和

  中饮 一柴胡饮 二柴胡饮 三柴胡饮 四柴胡饮 五柴胡饮 正柴胡饮 麻桂饮

  大温中饮 柴陈煎 柴芩煎 柴胡白虎煎 归柴饮 雪梨浆 理阴煎 养中煎

  温胃饮 胃关煎 牛膝煎 何人饮 追疟饮 木贼煎

  单方

  鍼灸

  导引

  医案

艺术典第三百十一卷

医部汇考二百九十一[编辑]

疟门四[编辑]

方二[编辑]

𪔀甲丸良方下同[编辑]

治肝疟色苍苍然,颤掉气喘,久不瘥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

𪔀甲去裙襕,酢浸炙 蜀漆叶 乌梅肉炒 常山 知母各一分 甘草炙 苦参 萎蕤 石膏各半两 香豉一合,微炒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未发前米饮下,临发再服。

知母汤[编辑]

治“肝疟。” 上焦壅滞。心类头疼。寒热不止。肌肉消瘦。不下食。

知母 地骨皮 升麻各一两 犀角镑 人参 𪔀甲去裙襕,酢炙黄 麦门冬去心焙 柴胡 石膏各二两 生甘草酒拌 虎头骨酥炙,一两半

右为粗末,捣筛。每服四钱,水一大盏,入香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一方无虎头骨,有赤茯苓一两。

木香犀角丸[编辑]

治肝疟

木香 羚羊角镑 犀角镑,各一两半 升麻 元参 猪苓 槟榔各二两半 𪔀甲酥炙 甘草炙,各二两 豉炒,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温酒或米饮送下,日再服,体热即去。一方无甘草、槟榔,加大黄五两。

甘草汤[编辑]

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渴,乍来乍去,令人烦心,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

甘草一两 蜀漆三两 常山 𪔀甲各四两 石膏五两 香豉一合 栀子 乌梅各十三枚 竹叶切,二升

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麝香丸[编辑]

治心疟

麝香 黄丹炒紫色 砒霜各一分 朱砂一两 金箔三十片

右细研令匀,用粳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男左女右,中指节上用绯绢裹系一丸,发前以冷酢汤下一丸,忌食热物。

朱砂丸[编辑]

治心疟

杏仁十枚,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常山一两

光明砂半两,细研

右为末,研入朱砂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未发前以粥饮下十五丸,欲发时再服。

橘皮甘草汤[编辑]

治脾脏不和,泻痢疟疾,腹痛,下部无力,体重足痿,脚下痛,饮食中满,四肢不举等病。《陆景渊方》,曾以治疟甚效。

橘皮生用, 甘草炙 厚朴去皮,姜汁制,各一两 羌活 防风 肉豆蔻 白茯苓各二钱五分 川芎半两 吴茱萸一钱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

人参饮良方下同[编辑]

治脾疟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半两 乌梅三枚,去核,焙 草豆蔻十枚,去皮

右锉为末,每服五钱,用湿纸裹煨熟,用水二盏,生

姜一片。枣一枚。擘碎。煎至一盏。未发前温服。

独蒜丸[编辑]

能截脾寒

大蒜不以多少。

右于五月五日捣烂,次入矾红,拌匀为丸,如“圆眼大” ,每服一丸,大蒜汤嚼下。

良姜丸[编辑]

醒脾治疟

良姜二两。

右为末,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紫苏汤” 空心下二十丸。

人参丸[编辑]

治肺疟。心寒热。善惊。如有所见。

人参 𪔀甲去裙襕,酢炙 常山 甘草炙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 肉苁蓉酒浸,切焙

升麻各三分 桂心去粗皮,五钱 乌梅肉炒、 龙齿研,各一两 丹砂研 阿魏研,各一分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半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用米饮下,未发时并二服。

杏仁丸[编辑]

治肺疟

杏仁四十枚,汤泡去皮尖双仁,炒 常山三分 丹砂别研,五钱 甘草一分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未发米饮下,日再服之。

乌梅丸[编辑]

治“肾疟,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大便难,目眴,手足寒,及诸疟久不瘥者。”

乌梅肉炒,一两五钱 常山三分 豉一合,炒 麝香别研,一钱 虎头骨酥炙 附子炮去皮脐 肉苁蓉酒浸,焙,各五钱 桂心 知母焙,各一分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一两

右捣研为末,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米饮下,未发服。一方无知母。

苁蓉丸[编辑]

治肾疟

肉苁蓉酒浸切焙 乌梅肉炒 桂心 甘草炙 升麻各五钱 淡豉炒 桃仁汤浸去皮尖,炒,研 常山各三分

右捣研为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未发日空腹温酒下二十丸,米饮亦得,至发时更服二十丸。

升麻汤[编辑]

治“足少阳疟。身体解㑊。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

升麻 𪔀甲去裙襕,酢炙 淡竹叶各一两 常山一两五钱 犀角屑 麦门冬去心,焙

知母各三两, 甘草炙,五钱。

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犀角汤[编辑]

治足少阳疟。解㑊热。多汗出。

犀角镑 甘草炙,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升麻 知母 𪔀甲酢炙,去裙襕,各一两半 石膏研,二两

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于未发前温服。

柴胡汤[编辑]

治足太阳疟寒热

柴胡 常山 知母焙 𪔀甲去裙襕,酢炙黄 青蒿干者 甘草炙 枳壳麸炒 官桂各一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柳枝心七枚,葱白二寸细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温服,发前再服。

顺气汤[编辑]

治足阳明胃疟。胸胁支满。腹大。

厚朴姜汁制 橘红焙 白术 半夏制,各一两 干姜炮 柴胡 甘草炙,各五钱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二枚擘破,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枳壳汤[编辑]

治胃疟。心腹胀满不食。

枳壳去瓤,麸炒,三两 厚朴去皮,姜制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各二两

右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药馄饨[编辑]

治证同前

良姜、 吴茱萸、 胡椒各一分

右为细末,猪脾一条,锉作臛,加五味炒之,一半滚药,一半不滚药,并作馄饨。有药者以墨点之,遇点者吞下,无药者嚼下,一服效。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下同===
考证

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 等证。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熟地少则用 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枸杞 当归各二三钱泄泻者去之 炙甘草一、二钱 山茱萸一钱畏酸吞酸者去之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右归饮[编辑]

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此。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炒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钱 山茱萸肉一钱 甘草炙 肉桂各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福饮[编辑]

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随宜 熟地随宜 白术炒,一钱五分。

当归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一阴煎[编辑]

凡疟疾伤寒屡散之后,取汗既多,脉虚气弱,而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者,此亦汗多伤阴,水亏而然也,皆宜用此加减主之。

熟地黄三五钱, 生地黄、 白芍药、 麦门冬、 丹参各二钱, 牛膝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加减一阴煎[编辑]

治证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黄、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黄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水二锺煎服

三阴煎[编辑]

凡疟疾汗多邪散,而寒热犹不能止,是皆少阳厥阴阴虚血少之病。微有火者,宜“一阴煎” ,无火者,宜此主之。

当归二三钱, 熟地黄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芍药酒炒 枣仁各二钱, 人参随宜。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五阴煎[编辑]

凡真阴亏损,脾虚疟痢等证,忌用润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钱或一两。 山药炒 芍药炒各二钱 白术炒 炙甘草各一二钱 扁豆炒二三钱 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随宜 五味子二十粒。

水二锺,加莲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大营煎[编辑]

治真阴精血亏损等证

当归三、二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 杜仲各二钱 炙甘草 肉桂去皮,各一、二钱 牛膝一钱五分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小营煎[编辑]

治血少阴虚。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当归、 芍药。酒炒 山药炒 枸杞各二钱。

熟地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补阴益气煎[编辑]

凡属阴气不足,而虚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神效。

参人一、二、三钱 当归 山药酒炒,各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去之 柴胡一、二钱无外邪者去之

水二锺,加生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休疟饮[编辑]

此止疟最妙之剂也。若汗散既多,元气不复,或以衰老,或以弱质,而疟有不能止者,俱宜用此。

人参 白术炒 当归各三、四钱 炙甘草八分 何首乌制,五钱。

水一锺,煎七分,食远服,查再煎。或用阴阳水各一锺,煎一锺,查亦如之。俱露一宿,次早温服一锺,饭后食远再服一锺。

大和中饮[编辑]

治饮食留滞。积聚等证。

陈皮一、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樝、 麦芽各二钱, 厚朴、 泽泻各一钱五分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小和中饮[编辑]

治疟病胸膈胀闷

白茯苓、 陈皮、 厚朴各一钱五分 山樝肉、 扁豆炒,各二钱, 甘草五分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

一柴胡饮[编辑]

凡感四时不正之气,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芍药二钱, 黄芩 生地黄陈皮各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温服。

二柴胡饮[编辑]

凡遇四时外感无火者,宜此主之。

陈皮、 厚朴、 柴胡各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细莘一二钱, 生姜三五七片, 甘草八分。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温服。

三柴胡饮[编辑]

凡人素禀阴分不足,或有感冒,不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当归二钱。溏泄者以熟地代之 生姜三五片。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温服。

四柴胡饮[编辑]

凡人元气不足,外感风寒,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泄泻者少用 人参二、三钱或五七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温服。

五柴胡饮[编辑]

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

柴胡一、二、三钱 芍药炒,一钱五分 当归

白术各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热服。

正柴胡饮[编辑]

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痎疟初起等证。

柴胡一、二钱, 防风、 甘草各一钱, 芍药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生姜三五片。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热服。

麻桂饮[编辑]

治阴暑疟疾。夏月用之,不必厚盖,但取津津微汗。

官桂一、二钱, 当归三、四钱。 炙甘草一钱。

陈皮随宜用。或不用亦可。 麻黄二三钱。

水一锺半,加生姜五七片或十片,煎八分,去浮沬,不拘时服。

大温中饮[编辑]

治一切阳虚寒疟阴暑之证。

当归。泄泻者以山药代之 熟地 白术土炒,各三五钱 甘草炙,一钱 人参二、三钱,甚者一两,或不用 柴胡二三四钱 麻黄 肉桂 干姜炒,各一、二钱 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

水二锺,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

柴陈煎[编辑]

治伤风兼寒,多痰疟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柴芩煎[编辑]

治“伤寒表邪未解,外内俱热,疟痢等证。”

柴胡、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温服。

柴胡白虎煎[编辑]

治阳明温疟,表邪不解等证。

柴胡、 黄芩、 麦门冬各二钱, 石膏三钱。

细甘草七分。

水一锺半,加竹叶二十片,煎服。

归柴饮[编辑]

治营虚不能作汗,及真阴不足,外感寒邪难解者。

当归一两。溏泄代以冬术 柴胡五钱, 炙甘草八分。

水一锺半。煎服。或加生姜三五片。或加陈皮一钱。或加人参。

雪棃浆[编辑]

解烦热,退阴火,此生津止渴之妙剂也。

清香甘美。大棃,削去皮。

别用大椀盛清冷甘泉,将梨薄切,浸于水中,少顷水必甘美,但频饮其水,勿食其柤,退阴火极速也。

理阴煎[编辑]

通治真阴虚弱等证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阴煎》。再加人参,即名“六味回阳饮。” 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

养中煎[编辑]

治疟病中气虚寒者

人参一、二三钱 山药炒黄 白茯苓各二钱 扁豆炒,二三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炒,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温胃饮===

治中寒疟病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术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二钱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或不用 干姜炒黑,一二、三钱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胃关煎[编辑]

治脾肾虚寒疟病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 扁豆炒,各二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炙甘草一二钱 焦干姜 白术炒,各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牛膝煎[编辑]

截疟大效。凡邪散已透。而血气微虚。宜此主之。

牛膝二钱, 当归、 陈皮各三钱。

右用好酒一锺,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锺,煎至八分,温服。

何人饮[编辑]

凡气血俱虚,久疟不止,宜此截之。

何首乌三钱至一两。随轻重用之。 当归二三钱。 人参三五钱。或至一两。 陈皮二三钱。大虚者不用 煨生姜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钱。

水二锺,煎八分,于发前二三时温服。若善饮者,以酒一锺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锺,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

追疟饮[编辑]

凡血气未衰,屡散之后,而疟有不止者,用此截之。

何首乌一两,制 当归 甘草 半夏、 青皮 陈皮 柴胡各三钱。

右用井水、河水各一锺,煎一锺,柤亦如之,同露一宿,次早温服一锺,食远再服一锺。

木贼煎[编辑]

凡疟疾形实气强,多湿多痰者,宜此截之,大效。

半夏、 青皮各五钱, 木贼、 厚朴各三钱。

白术、 苍术、 槟榔各一钱。

酒二锺。煎八分。露一宿。于未发之先二时温服。

单方[编辑]

冬霜以鸡羽扫之瓶中密封阴处,久亦不坏。凡寒热 疟疾,取一钱半,热酒服之。本草下同

邪疟取烧尸场上土,同葱捣作丸,塞耳,或系膊上,即 止。男左女右。

断绝热疟:五月五日午时取蚯蚓屎,以面和丸,梧桐 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无根水下。忌生冷即止,皆 效。或加菖蒲末、独头蒜同丸。书囊方

寒热疟疾,体虚汗多者,黄丹、百草霜等分为末,发日 空心米饮下三钱,不过二服愈。或糊丸或蒜丸皆效。 肘后方下同

又方:“黄丹飞炒一两,恒山末三两,蜜丸梧子大。”每服 五十丸,温酒下。平旦及未发将发时,一服即效。 端午日用黄丹炒二两,独蒜一百个,捣丸梧子大。每 服九丸,空心长流水面东下,二三发后乃用,神效。亦 治痢疾。普济方

又方黄丹、炒建茶等分为末,温酒服二钱。三因方 又方“黄丹飞焙,面糊丸芡子大。每枣子一枚去核,包 一丸,纸裹煨熟食之。”

温疟不止:“黄丹炒半两,青蒿童尿浸二两,为末。”每服 二钱,寒多酒服,热多茶服。存仁堂方

疟疾寒热,一日一发,或二日发,或三日一发:古城石 灰二钱,头垢、五灵脂各一钱,研末,饭丸皂子大,每服 一丸,五更无根水下,即止。集元方

《不二散》用砒一钱,面二两和匀,香油一斤煎黄色,以 草纸压去油,入茶三两为末。每服一钱,发日早冷茶 下。本草权度

瘴疟鬼疟,食疟:蛇含石末一两,“信石末一两,研匀入 水火鼎内,上以盏盖六一泥固济,煅至药升在盏,刮 下为末,米糕糊丸菉豆大,雄黄为衣,每服一丸,黑豆 研,水五更送下。”摘元下同

久疟不止:用硫黄、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腊茶清 下,发日五更服,当日或大作,或不作,皆其效也。寒多 倍硫,热多倍砂。

又方用硫黄、腊茶等分为末,发日早冷水服二钱,二 服效。寒多倍硫,热多倍茶。

温疟不止:当归一两,水煎饮,日一服。圣济总录下同 诸疟寒热,赤脚马兰捣汁,入水少许,发日早服,或入 少糖亦可。

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肘后方 又方“用端午日采青蒿叶阴干,桂心等分为末。”每服 一钱,先寒用热酒,先热用冷酒,发日五更服之,切忌 发物。

温疟痰甚,但热不寒:用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 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方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锺, 未发则服,以查傅寸口,男左女右,二日便止。”海上名方 久疟不瘥:苍耳子或根茎亦可,焙研末,酒糊丸梧子 大。每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捣汁服亦可。集验方 劳疟积久不止者:长牛膝一握,生切,以水六升,煮二 升,分三服,清早一服,未发前一服,临发时一服。外台秘要 痎疟邪热:冬葵子阴干为末,酒服二钱,午日取花挼 手,亦去疟。圣惠

疟疾寒热:马鞭草捣汁五合,酒二合,分二服。千金方 系臂截疟旱莲草捶烂,男左女右,置寸口上,以古文 钱压定,帛系住,良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其疟即止,甚 效。资生

疟疾不止:蒴藋一大握,炙令赤色,以水浓煎一盏,欲 发前服。斗门方

疟疾不止:茛菪根烧灰,水服一合,量人强弱用。千金方 截疟: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发 前顿服取吐,或浸酒饮之。外台秘要

又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水六升,煮三升,分三 服,先夜未发,临发时服尽。”肘后方

疟病数年不瘥,两剂瘥;一月以来者,一剂瘥。名“恒山 丸。”恒山二两研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瓦器煮熟,晒 干收之。每服二十丸,竹叶汤下,五更一服,天明一服, 发前一服,或吐或不吐,即止。千金

温疟热多:恒山一钱、小麦三钱,淡竹叶二钱,水煎,五 更服,甚良。药性论

痰疟、积疟,临发时以酢和附子,涂于背上。肘后下同 寒疟积疟:“巴豆一枚去心皮,射罔去皮如巴豆大”,大 枣去皮一枚,捣成丸梧子大,清旦先发时各服一丸, 白汤下。

脾寒厥疟,先寒后热,名“寒疟”;但寒不热,面色黑者,名 “厥疟。”寒多热少,面黄腹痛,名“脾疟。”三者并宜服此。不 蛀草乌头削去皮,沸汤泡二七度,以盏盖良久,切焙 研,稀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十片、枣三枚、葱三 根,煎汤,清早服,以枣压之,如人行十里许再一服。绝 勿饮汤,便不发也。东坡方

新久疟疾:用“葛葎草一握,去两头,秋冬用干者、恒山 末等分”,以淡浆水二大盏浸药,星月下露一宿,五更 煎一盏,分二服,当吐痰愈。

脾寒疟疾:石胡荽一把,杵汁半椀,入酒半椀,和服,甚 效。集简方

治疟不止。“火麻叶不问荣枯,锅内文武火慢炒香,取 起以纸盖之,令出汗尽,为末。”临发前用茶或酒下,移 病人原睡处,其状如醉醒即愈。

又方“火麻叶如上法为末一两,加缩砂、丁香、陈皮各 半两,酒糊丸梧子大。”每用酒、茶任下五七丸。能治诸 疟,壮元气。普济

诸疟久疟:用三姓人家寒食面各一合,五月五日午 时采青蒿,擂自然汁,和丸菉豆大,临发日早无根水 下一丸。一方加炒黄丹少许。德生堂

疟疾寒热:煮豉汤饮数升,大吐即愈。肘后方 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

疟疾寒热:独头蒜炭上烧之,酒服方寸匕。肘后方 又方用桃仁半片放内关穴上,将独蒜捣烂罨之缚 住,男左女右即止,治人屡效。简便方

疟疾寒热: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一钱, 临时再服。圣惠

久疟:用真阿魏、好丹砂各一两,研匀,米糊和丸皂子 大。每空心人参汤化服一丸,即愈。千金下同

痎疟寒热:“阿魏、胭脂各一豆大,研匀,以蒜膏和覆虎 口上,男左女右。”圣济总录

食疟积疟:“巴豆去皮心二钱,皂荚去皮子六钱,捣丸 菉豆大,一服一丸,冷汤下。”肘后方

瘴疟寒热:“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立瘥。”千金 脾胃聚痰,发为疟疾:生姜四两,捣自然汁一酒杯,露 一夜,于发日五更面北立,饮即止,未止再服。易简方 瘴疟发热连背项者,茴香子捣汁服之。千金方 男女疟疾:“马齿苋捣扎手寸口,男左女右。”

疟疾寒热翻:白草根五七个,煎酒服之。

热疟不止:“翘摇草杵汁服之。”广利方

断截疟疾紫蕺一握,捣烂于周身摩擦,得汗即愈,临 发前一时用之。

劳疟劣弱: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 甘草三寸,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温服 即止。图经

鬼疟寒热:树上自干桃子二七枚为末,滴水丸梧子 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侵晨面东井华水下,良。圣济总录 五种疟疾:用桃奴十四枚,巴豆七粒,黑豆一两,研匀, 以冷水和匀,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发日五更念《药 王菩萨》七遍,井华水下一丸,立瘥。不过三次,妙不可 言。养生主论

疟疾不已:桃花为末,酒服方寸匕良。梅师方 咒枣治疟。执枣一枚,咒曰:“吾有枣一枚,一心归大道。” 优他或优降或劈火烧之。念七遍,吹枣上,与病大食 之,即愈。岣嵝神书

疟疾不止:“龟壳烧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海上名方 老疟发作无时,名“痎疟”,俚人呼为“妖疟。”用疟龟烧灰, 顿服二钱,当微利,用头弥佳。或发时煮汤坐于中,或 悬于病人卧处。藏器

老疟劳疟:𪔀甲酢炙研末,酒服方寸匕,隔夜清早、临 时各一服,无不断者。入雄黄少许更佳。肘后方 邪疟时作:“生虎睛一枚,腊月猪血少许,朱砂、阿魏各 一分,为末,端午日取粽尖七枚,和丸黍米大,每绵包 一丸塞耳中,男左女右。”圣惠

疟疾寒热: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 五十丸,温水下。普济

寒热疟疾:“猪膏丸”:“治疟疾发渴,往来不定。腊猪膏二 两独角仙一枚独头蒜一个楼葱一握五月五日三 家粽尖,于五月五日五更时,净处露头出脚,舌拄上 腭,回面向北捣一千丸,皂子太每以新绵裹一丸系 臂上,男左女右。”圣惠

《佩禳疟疾》:五月五日收大虾蟆,晒干,纸封,绛囊贮之, 男左女右,系臂上,勿令知之。家藏方

鬼疟经久,或发或止:“野猫肝一具,瓶盛热猪血浸之, 封口悬干,去血取肝研末,猢狲头骨、虎头骨、狗头骨 各一两,麝香一分,为末,酢糊丸芡子大。”发时手把一 丸嗅之,仍以绯帛包一丸,系手中指上。圣惠

鬼疟寒热:“雄狐屎、蝙蝠屎各一分为末,酢糊丸芡子 大。发时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嗅之。”

虚寒疟疾:黄狗肉煮臛,入五味食之。 劳疟瘴疟久不愈用白狗屎烧灰,发前冷水服二钱。 圣惠方

疟疾不止:“故鞋底去两头,烧灰,井华水服之。”千金方 老疟不止:龙骨末方寸匕,先发一时,酒一升半,煮三 沸,及热服尽,温覆取汗,即效。肘后方

久疟不止:用蝙蝠七个,去头翅足,捣千下,丸梧子大。 每服一丸,清汤下,“鸡鸣时一丸,禺中一丸。”范汪方 五疟不止:用夜明砂末,每冷茶服一钱,立效。圣惠 又方“治疟发作无时,经久不瘥。用蝙蝠粪五十粒,朱 砂半两,麝香一钱,为末,糯米饭丸小豆大。未发时白 汤下十丸。”

疟疾渴甚,童便和蜜煎沸,顿服。简便方

瘴疠诸疟,无问新久,童便一升,入白蜜二匙,搅去白 沫,顿服,吐出碧绿痰为妙,若不然,终不除也。圣惠下同 劳疟瘴疟:野狐肝一具,阴干,重五日五更初,北斗下 受气,为末,粳米饮丸菉豆大。每以一丸,绯帛裹,系手 中指,男左女右。

鬼疟寒热:野狐肝胆一具,新瓶内阴干,阿魏一分为 末,酢丸芡子大,发时男左女右,把一丸嗅之,仍以绯 帛包一丸,系手中指。

热疟不寒:穿山甲一两,干枣十个,同烧存性,为末,每 服二钱,发日五更,井华水服。杨氏家藏

邪疟:“用隔年全历,端午、午时烧灰糊丸梧子大。”发日 早用无根水下五十丸。易简方

《鬼疟来去》画锺馗纸烧灰,二钱,阿魏、砒霜、丹砂各一 皂子大,为末,寒食面和丸小豆大,每服一丸,发时冷 水下,正月十五日,五月初五日修合。圣济总录 疟疾不止,不拘久近,车轴垢水洗下面,和丸弹子大, 作烧饼,未发时食一枚,发时又食一枚。圣惠下同 鬼疟进退不定:用猢狲头骨一枚烧研,空心温酒服 一钱,临发再服。

久疟不止:雄、野鸡屎、熊胆、五灵脂、恒山等分为末,酢 糊丸,黑豆大,正发时冷水下一丸。

邪气疟疾:黑牛尾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外台秘要 又方:“牯牛阴毛七根,黄荆叶七片,缚内关上,亦效。” 厌疟方:燕屎方寸匕,发日平旦和酒一升,令病人两 手捧住吸气,慎勿入口,害人。藏器

鬼疟不止:用“白驴蹄锉炒,砒霜各二分,大黄四两,菉 豆三分,雄黄一分,朱砂半分,共研细末,和丸如梧桐 子大。”未发平旦冷水服二丸,即止。七日忌油。肘后方 止截疟疾用蜘蛛一枚,同饭捣丸吞之。葛洪方 又方用蜘蛛一枚,著芦管中,蜜塞,绾项上,勿令患人 知之。杨氏家藏

又方用蜘蛛三五枚,绵包系寸口上。海上方

截疟:五月五日取花蜘蛛晒干,绛囊盛之,临期男左 女右系臂上,勿令知之。普济

藜芦散治痎疟有痰,取吐而愈。大藜芦末五分,温浆 水调下,以吐为度。纲目

截疟用何首乌,忌铁,为末,酒调下三钱,临发先服,或 煎汤服。医宗必读下同

又方:桃仁一味,去皮尖烂研,不犯水,加黄丹三钱,丸 桐子大。每服三丸,发日面东温酒吞下。如不饮酒,井 华水下,五月五日午时合。忌鸡犬妇人见又方:常山末二钱,酒浸炒透,即不发吐。乌梅肉四枚, 研烂为丸,此截疟必效之方。世传常山发吐,不知其 有神功,但炒透即不吐也。

又方:生𪔀甲不见汤煮者,酢炙黄为末,乌梅肉为丸。 每服三钱,必效。

疟疾寒热:用明矾枯为末,飞罗面酢打糊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东南桃心七个,煎汤下。名“白龙丹。” 疟疾寒热:半边莲同雄黄各二钱捣泥椀内覆之,待 色青,以饭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盐汤下。寿域方 温疟寒热,作止不定,烦渴头痛,心躁,杜茎山即土恒 取叶杵烂,新酒浸绞汁服,吐出恶涎甚效。图经 劳热瘴疟:用土红山,即杜茎山之类,取根,米泔浸一 宿,以清水再浸一宿,炒黄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 姜一片,同煎服,甚效。

久疟有母:木𪔀子、穿山甲炮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空 心温酒下。摘要

脾寒疟疾: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 煎至七分服。

又方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 羊角菜擂酒饮,止疟。本草

疟疾:黄牛肝酢煮食之。孟诜 多年老疟用驴脂和乌梅为丸,于未发时服二十丸, 驴皮覆疟疾人良。日华

久疟无定期者,水洗驴尾轴垢汁,和面如弹丸二枚, 作烧饼,未发前食一枚,发时食一枚,效。苏恭

《瘴疟寒热果然》一名仙猴肉,同五味煮臛食之,并坐 其皮,取效。藏器

久疟:鸡子黄和常山末为丸,竹叶汤服。

温疟久病欲死者:鹧鸪肉合毛熬酒渍服之,或生捣 汁服,最良。

《绿毛龟缚》置额端,能禁邪疟。

鬼疟日发:“鬼箭羽、鲮鲤甲烧灰二钱半,为末。每以一 字,发时㗜鼻。” 又方:“鬼箭羽末一分,砒霜一分,五灵脂一两,为末,发 时冷水服一钱。”圣济总录

疟疾:取两头蛇,阴干,佩于项上。本草下同

老疟久不愈。取肥大牛膝一握,锉,酒水相半,煎服三 剂瘥。

瘴疟:取茵陈煎汤服之。又煮羹作虀,并可食之。 疟疾:取葛根一两,煎汤服之。

温疟无汗:麻黄煎汤服,发汗瘥。

热疟,知母煎汤服之良。

痰疟:取半夏一两煎汤,和姜汁服之。

温疟松萝煎汤服,可以吐痰。

疟当发日,取蛇蜕皮塞两耳,又手持少许良。

又方“用蛇蜕一条或三五条,炭火烧存性,研为细末。 每服一字,无根水下,未发前一时服。”忌鸡鱼冷物。 温疟、瘴疟。蜈蚣炙为末,温酒调服半钱。

寒热疟:取鼠妇三枚,研,和温酒服。小儿尤良。

痎疟:取白葵花阴干,捣为末,酒调服一钱。

热疟烦渴,乌梅煮汤饮。 久疟肉积,阿魏善化肉积,加朱砂等分,糊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汤下妙。久病气虚,人参汤下。 鬼疟,狸粪烧灰和酒服,又煮肉食之。又头骨亦主疟, 用如虎骨。

寒热疟:取狐五脏及肠,治如食法,和五味煮食之,良。

鍼灸[编辑]

《素问》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 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 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 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 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 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 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 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 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
考证
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 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 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 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鍼,旁五胠俞各一,适肥瘦, 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 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鍼。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 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 病也。”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 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 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 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 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 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鍼鍼绝骨出 血,立已。

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甲乙经》曰:“痎疟,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风池、 大杼”

痎疟,“取完骨,及风池、大杼、心俞上窌、譩譆、阴都、太渊、 三间合谷、阳池、少泽、前谷、后谿、腕骨、阳谷、侠谿、至阴 通谷、京骨皆主之。”

疟振寒,热甚狂言,《天枢》主之。

疟,热盛,列缺主之。

疟,寒厥及热厥,烦心善哕,心满而汗出,刺少商出血, 立已。

热疟口干,商阳主之。

疟寒甚,阳谿主之。

风疟汗不出,遍历主之。

疟,面赤肿,温溜主之。

“痎疟,心下胀满痛,上气,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疟,项痛,因忽暴逆,掖门主之。

疟发有四时,面上赤,䀮䀮无所见,中渚主之。 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天井主之。

风疟,支正主之。

疟。背膂振寒。项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四肢不举。少 海主之。

疟不知所苦,大都主之。

疟,多寒少热,大锺主之。

疟,欬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 寒厥足热,太谿主之。

疟热少间寒不能自温,䐜胀切痛引心,复溜主之, 疟不嗜食,厉兑主之。

疟,瘈疭惊,股膝重胻,转筋,头眩痛,《解谿》主之。

疟,日西发,临泣主之。

疟,振寒,腋下肿,丘墟主之。

疟,从胻起,束骨主之。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崐崘主之。 疟实腰背痛,虚则鼽衄,《飞扬》主之。

疟头重,寒背起,先寒后热,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 疟不渴,间日作,崐崘主之。 《济生方》曰:“疟疾久不愈,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 节尽处,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亦可。”

《景岳全书》曰:“疟病痞成难消者,须灸章门、水道等穴, 炷宜稍大,多灸或连灸二三次,方得全愈。”

导引[编辑]

《保生秘要》曰:“疟病导引法,平身坐定,双手擦掌,抚肾 囊,两肋靠膝,以声势向前,躬而后仰,如此用力,起五 九之数,约汗透身轻,爽而自愈,慎风邪。”

运功定,艮起念,运上风门穴,多著功夫,盖风由此入 也。渐运入内,又散出外,上泥丸,降心头推开,或吐而 愈,不吐亦愈。

又法:心头推开至脐,俾脾寒之气尽吐出来。 又法:“寒时两手跪指按双乳下,用力揉揉,到满身臭汗微出便好。”要初寒而作,如单热不寒,散步而呵向 东,六次。如燥结须睡平仰上,定其心志,舌托上腭,咽 津液入肺经即愈。

医案[编辑]

《儒门事亲》曰:“故息城一男子病疟,求治于戴人。诊两 手脉皆沉伏而有力,内有积也,此是肥气。病者曰:‘左 胁下有肥气,肠中作痛,积亦痛,形如覆杯,间发,止今 已三年,祈禳避匿,无所不至,终不能疗。戴人曰:‘此痎 疟也。以三花神祐丸五七十丸,冷水送下,过五六行, 次以冷水止之。冷主收敛故也。湿水既尽,一二日煎’’” 白虎汤作顿啜之。疟犹不愈。候五六日吐之。以常山 散去冷痰涎水六七次。若浆。次以柴胡汤和之。间 用“妙功丸”磨之。疟悉除。

一书生病疟,间日一作,及秋试之日,乃疟之期。书生 忧甚,误以葱蜜合食,大吐涎数升,瘀血宿食皆尽。同 室惊畏,至来日入院,疟亦不发,此偶得吐法耳。 《东垣十书》曰:佥宪詹公,禀甚壮,形甚强,色甚苍,年近 六十矣。二月得痎疟。予诊之,知其饫于𬪩肥者,告之 曰:“须远色食淡,调理浃月,得大汗乃安。”公不悦,一人 从旁曰:“此易耳,数日可安。”与劫药三五贴病退。旬日 后又作,又与又退,𦆑绵至冬,病犹未除,又来求治。余 知其久得药,痰亦少,惟胃气未完,又天寒汗未透,遂 以白术粥和丸与二斤,令其遇饥时且勿饮食,取一 二百丸以热汤下,只与白粥调养,尽此药当大汗而 安。已而果然。

予次女形瘦性急,体本有热,怀孕三月,适当夏暑,口 渴思水,时发小热,遂教以四物汤加黄芩、陈皮、生甘 草、木通,因懒于煎煮,数帖而止。其后此子二岁,疮痍 遍身,忽一日其疮顿愈,数日遂成痎疟。予曰:“此胎毒 也,疮若再作,病必自安。”已而果然。若于孕时确守前 方,何病之有。

《丹溪心法》曰:“一妇病疟,三日一发,食少经不行已三 月,脉无时,冬寒,认作虚寒治,疑误。再诊见其梳洗,言 动如常,知果误也。经不行,非无血脉,为痰所碍,无非 血气虚,乃积痰生热,结伏其脉而不见耳。当作实热 治,与三花丸,旬日后,食进脉出,带微弦,谓胃气既全, 疟当自愈而经行也。令淡滋味,果应。”

一妇身材小味厚,痎疟月馀,间日发于申酉,头与身 痛,寒多,喜极热辣汤,脉伏面惨晦,作实热治之。以“十 枣汤”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饮, 半月,大汗愈。

一妇人久痢,因哭子变疟,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止, 脉微数,疲甚,无邪可治,阴虚阳散,死在旦夕,且服四 兽等热剂。遂用参、术各二两,白芍药一两,黄芪半两, 炙甘草二钱,作大剂,四五服而愈。

一人因劳役发嗽,得痎疟,又服发散药,变为发热,舌 短,语言不正,痰吼有声,脉洪实似滑。先用独参汤加 竹沥、二蛤壳,一服后,吐胶痰,舌本正,后用黄芪人参 汤,服半月而愈。

《卫生宝鉴》曰:“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书吏高士谦, 年逾四十,至元戊寅七月间,暑气未退,因官事出外 劳役,又因过饮,午后大发热而渴,冰水不能解,其病 早晨稍轻减,服药不效,召予治之,诊其脉弦数,《金匮 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疟论曰:‘瘅疟脉数,素 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 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 则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寒,故但热而 不寒者,邪气内藏于里,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 烁脱肉,故名曰瘅疟。《月令》云:“孟秋行夏令,民多瘅疟。” 洁古云:动而得之,名曰中暍,以白虎加栀子汤治之。 士谦远行劳役,又暑气有伤,酒热相“搏,午后时助,故 大热而渴,如在甑中。先以柴胡饮子一两下之,后以 白虎加栀子汤,每服一两,数服而愈。”

《医学正传》曰:“予壮年过杭,同舟有二男子,皆年逾四 十五,各得痎疟三年矣,俱发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昼 发于已而退于申,一人夜发于亥而退于寅。予曰:‘俱 到杭,可买药俱与痊可。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宜补 气解表,与小柴胡汤倍柴胡、人参,加白术、川芎、葛根、 陈皮、青皮、苍术。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宜补血疏肝’”, 用小柴胡合四物汤,加青皮各与十贴,教其加姜枣 煎,于未发前二时服,每日一贴,服至八贴,同日得大 汗而愈,永不再举。

《医学纲目》曰:“一妇人五十馀岁,形实喜作劳,性急味 厚,喜火食,夏却患恶寒发热,更作无休时,衣被虽厚, 尚凛凛然,两手脉皆涩。予作杂合邪治之。遂以四物加陈皮,以人参、白术为君,生甘草、黄蘗为佐,多入姜 汁,吞通神丸三十丸,回金、柳青各二十丸,阿魏十丸, 煎三贴而得睡,第五贴而身和,第七贴通身微汗,诸” 证皆去。

《本草纲目》曰:“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 痰嗽,六脉洪数而滑。此痰畜胸中,非吐不愈。以参芦 汤加竹沥,二服,涌出胶痰三块;次与人参、黄芪、当归 煎服,半月而安。”

《医宗必读》曰:“太史杨方壶,疟发两日,脉见弦紧,两发 后,苦不可支,且不能忌口,便恳截之。余曰:‘邪未尽而 强截之,未必获效,即使截住,必变他证。不若治法得 所,一二剂间,令其自止。升麻、柴胡各二钱,提阳气上 升,使远于阴,而寒可止;黄芩、知母各一钱五分,引阴 气下降,使远于阳,而热自已;以生姜三钱,劫邪归正’”, 甘草五分,和其阴阳。一剂而减半,再剂而竟止矣。 新安程武修患疟,每日一发,自巳午时起,直至次日 寅卯而热退,不逾一时,则又发矣。已及一月,困顿哀 苦,命两郎君叩首无算,以求速愈。余曰:“头痛恶寒,脉 浮而大,表证方张,此非失汗,必悮截也。”武修云:“寒家 素有截疟丸,百发百中,弟服之病势增”剧,何也?余曰: 邪未解而遽止之,邪不能伏,请以八剂四日服尽决 效耳。石膏、黄芩各三钱,抑阳明之热,使其退就太阴; 白豆蔻三钱,生姜五钱,救太阴之寒,使其退就阳明; 脾胃为夫妻,使之和合,则无阴阳乖乱之愆;半夏、槟 榔各一钱五分,去胸中之痰;苏叶二钱,发越太阳之 邪;干葛一钱,断入阳明之路。甫三剂而疟止。改用小 柴胡倍人参。服四剂补中益气。服十剂而痊。

相国沈铭缜,丙辰秋患疟吐蛔,闷不思食,六脉沉细。 余曰:“疟伤太阴,中寒蛔动也。”用理中汤加乌梅三个, 黄连五分,进四剂后,胸中豁然,寒热亦减,蛔亦不吐。 去黄连,加黄芪二钱,生姜五钱,五剂而疟止。以手书 谢曰:“早年攻苦,即有寒中之患。医者但明疏气,不解 扶阳,积困于今,虽当盛暑,寒冷不敢沾唇,此独不肖” 自知之耳。疟发蛔动,几为性命之忧。幸老年侄隔垣 之一匕回春。岂但超迈庸俦。直当上参和扁。嗣此 有生。讵非慈造。镌之焦府。与日偕长矣。

《薛氏医按》曰:“冬官朱省庵停食感寒而患疟,自用清 脾、截疟二药,食后腹胀,时或作痛,服二陈、黄连、枳实 之类,小腹重坠,腿足浮肿,加白术、山樝,吐食未化,谓 余曰:‘何也’?余曰:‘食后胀痛,乃脾虚不能克化也;小腹 重坠,乃脾虚不能升举也;腿足浮肿,乃脾虚不能运 行也;吐食不消,乃脾胃虚寒无火也。治以补中益气’” 加吴茱萸、炮姜、木香、肉桂,一剂诸证顿退,饮食顿加, 不数剂而痊。

大尹曹时用患疟,用止截之剂,反发热恶寒,饮食少 思,神思甚倦,其脉浮洪或微细,此阳气虚寒。余用补 中益气,内参、芪、归、术各加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加炮 姜、附子各一钱,一剂而寒热止,数剂而元气复。 一儒者秋患寒热,至春未愈,胸痞腹胀。余用人参、煨 生姜各二两煎顿服,寒热即止。更以调中益气加半 夏、茯苓、炮姜数剂,元气顿复。后任县尹,饮食劳倦疾 作,服前药即愈。大凡久疟,乃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 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则 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泄泻腹痛,手足逆冷,寒战如 栗。”若误投以清脾截疟二饮,多致不起。 一上舍每至夏秋,非停食作泻,必疟痢霍乱,遇劳吐 痰,头眩体倦,发热恶寒,用四物、二陈、芩、连、枳实、山栀 之类,患疟,服止截之药,前证益甚,时或遍身如芒刺 然。余以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内参、芪各用三钱,归、 术各二钱,十馀剂少愈。若间断其药,诸病仍至,连服 三十馀剂全愈。又服还少丹半载,形体充实。

一妇人疟久不愈,发后口干倦甚,用七味白术散加 麦门、五味,作大剂,煎与恣饮,再发稍可,乃用补中益 气加茯苓、半夏,十馀剂而愈。

东洞庭马志卿,疟后形体骨立,发热恶寒,食少体倦, 用补中益气,内参、芪、归、术各至三钱,甘草一钱五分, 炮姜二钱,一剂而寒热止,数剂而元气复。

一妇人劳役停食患疟,或用消导止截,饮食少思,体 瘦腹胀,余以补中益气,倍用参、芪、归、术、甘草加茯苓、 半夏各一钱五分,炮姜五钱,一剂顿安。又以前药炮 姜用一钱,不数剂,元气复而全愈。

外祖母虞太孺人年八十馀,夏患疟,诸舅以年高不 堪,惧其再发,议欲截之。予曰:“欲一剂愈亦甚易,何必 截乎?”乃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之甘辛气清,以 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自已;以知母、石膏、黄芩之苦 甘寒,引阴气下降,使离于阳,而热自巳;以猪苓之淡 渗,分利阴阳,使不得交并;以穿山甲引之,以甘草和 之,果一剂而止。

《证治准绳》曰:“予弱冠游乡校时,校师蒋先生之内,患 牝疟,身痛逾月不瘥,困甚。时予初知医,延予诊治,告 以医,欲用姜附温之。予曰:‘溽暑未衰,明系热邪,安得寒而温之?经云:‘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 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 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此’’” 所云寒。乃阴阳交争互作之寒。非真寒也。岂得用桂、 附温之。乃处一方,以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补三 阳之虚升之也。何曰补虚?曰:虚非真虚。以陷入阴分。 故谓之虚。升之即补矣。以桃仁、红花引入阴分。而取 阳以出。还于阳分。以猪苓分隔之。使不复下陷。一剂 而病良已。

《寓意草》曰: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姜 葱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 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 脱之候。因谓其父曰:“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 不止,难于效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 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病者精神 便觉恍惚,扣门请救,及觅参至,疟已先发矣。余甚徬 徨,恐以人参补住疟邪,虽救急无益也。只得姑俟疟 势稍退,方与服之。服时已汗出沾濡,顷之,果然大汗 不止,昏不知人,口流白沫,灌药难入,直至日暮,白沫 转从大孔遗出。余喜曰:“白沫下行,可无恐矣。”但内虚 肠滑,独参不能胜任,急以附子理中汤,连进四小剂, 人事方甦,能言,但对面谭事不清,门外有探病客,渠 忽先知,家人惊以为祟。余曰:“此正神魂之离舍耳。吾 以独参及附子理中,驷马之力追之,尚在半返未返 之界,以故能知宅外之事。”再与前药二剂而安。 陆六息先生体伟神健,气旺血充,从来无病。莅任以 后,适值奇荒巨寇,忧劳百“倍,因而病疟,饮食减少,肌 肉消瘦,形体困倦,口中时时嗳气,其候一日轻,一日 重,缠绵三月,大为所苦。”察脉辨证,因知先生之疟,乃 饥饱劳佚所感,受伤在阳明胃之一经。夫阳明受病, 邪气浅而易愈,乃至为所苦者,缘不识病之所在,药 与病邪不相值,反伤其正耳。诚知病邪专专在胃,则 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区,一调其胃,而疟立止 矣。故饮食减而大便转觉艰涩者,胃病而运化之机 迟也;肌肉消瘦者,胃主肌肉也;形体困倦者,胃病而 约束之机关不利也。口中时时嗳气者,胃中不和而 显晦塞之象也。至于一日轻一日重者,此人所不经 见之证,病机之最当发明者,其候亦阳明胃经之候 也。《内经》阳明脉解篇有曰:“阳明之病,恶人与火,闻木 声则惕然而惊。”及刺疟篇又曰:“阳明之证,喜见火,喜 见日月光。”何经文之自悖谬邪?不知此正更实更虚 之妙义,而与日轻日重之理相通者也。夫阳明得病 之始,则邪气有馀,故恶人恶火。恶木音者,恶其助邪 也;及其病久,则邪去而正亦虚,“故喜火、喜日月光”者, 喜其助正也。若是,则时日干支之衰旺,其与人身相 关之故,可类推矣。盖甲、丙、戊、庚、壬者,天时之阳也;乙、 丁、己、辛、癸者,天时之阴也。疟久食减,胃中之正已虚, 而邪去未尽,是以值阳日助正,而邪不能胜则轻;值 阴日助邪,而正不能胜则重也。夫人身之病,至于与 天时相召,亦云“亟矣。使当日稍知分经用药,何至延 绵若是哉?迄今吃紧之处,全以培养中气为主。盖人 虽一胃,而有三脘之分,上脘象天,清气居多;下脘象 地,浊气居多。而其能升清降浊者,全赖中脘为之运 用,一如天地定位,不可无人焉参赞之也。先生下脘 之浊气,本当下传也,而传入肠中则艰,不当上升也”, 而升至胸中甚易者,无他,中脘素受饮食之伤,不能 阻下脘浊气上干清道耳。试观天地间,有时地气上 而为云,必得天气下而为雨,则二气和而晴爽立至。 若一味地气上升,天气不降,则太空窒塞,而成阴曀 之象,人之胃中亦犹是也。清浊偶有相干,顷当自定。 设有升无降则逼矣。故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气,上 升于肺,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 便溺而消,胸中何窒塞之有哉?此所以培养中气为 “亟亟”也。中气旺,则浊气不久停于下脘,而脐下丹田 之真气,方能上下无碍,可以呼之于根,吸之于蒂,深 深其息矣。所用六味地黄丸凝滞不行之药,大为胃 病所不宜,况于浊气上干,反以阴浊之属扬波助流 乎。今订理中汤一方。升清降浊。为合法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